資源簡介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 自然災害氣象災害 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措施。二、教學目標1.運用武漢洪澇災害的案例,結合區域圖文材料,分析氣象災害的成因,掌握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完成氣象災害課題申請書。2.通過圖層的疊加,對區域地理要素的綜合分析,掌握分析氣象災害的方法3.樹立科學的探究氣象災害的意識,形成科學的氣象災害觀。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區域一次氣象災害的發生規律及影響。教學難點:分析我國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科學家 巡禮 科學家巡禮。 致敬國家脊梁。 走進這些科學家的研究領域,了解他們所做的卓越貢獻,學習他們樂觀向上,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導入 走進氣象學家曾慶存先生。 以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引入,介紹曾慶存先生在大氣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走進大氣科學研究,關注民生。課堂總任務布置 完成氣象災害課題申請書。 掌握科學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樹立科學探究意識,形成科學的災害觀。確定研究課題 明確研究課題。 確定本節課主要研究方向。明確研究內容 介紹曾慶存先生的研究成果。 閱讀圖文材料。 了解氣象災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的異常有關。材料閱讀,圖片分析解讀。 由現象到抽象的總結。學生理解洪澇災害、干旱災害以及氣象災害的概念。掌握研究方法 了解科學探究氣象災害的方法。 掌握科學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學生活動 運用圖層疊加,結合武漢地區的地形、水文、降水分布、人口分布等圖文信息,分析武漢2016年洪澇災害嚴重的原因。 任務一:結合圖層信息,在圖中標出你認為洪澇災害可能發生的位置。 任務二:結合圖層信息,分析武漢這次洪澇災害為什么這么嚴重 根據地理信息技術提供的圖層,多要素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實際問題,增強區域認知的同時,運用區域綜合及要素綜合,掌握洪澇災害的形成因素,分析洪澇災害的方法和思路。學生自評 學生根據任務完成情況,結合評價表完成自評。 課堂評價。得出研究成果 1、表中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分別發生在何時何地 2、表中所列的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的發生地區有重合嗎 發生時間上又有什么聯系 分析我國洪澇災害與干旱災害時空分布特征。 學生對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有更好的認識。小組合作 學生按發生的時間順序將五次災害的名稱寫在對應的位置。 在中國政區圖上用彩筆畫出五次災害涉及的省區。 明確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 災害的發生不是孤立的,可能存在聯系。 從發生時間看:洪澇災害和旱災具有一定的時間聯系。 從地區分布看:有些地區即發生洪澇災害,也發生干旱災害。彰顯研究價值 升華課堂主題。 形成科學的災害觀。凸顯地理課堂學習的價值。學生活動 課堂任務完成,成果展示。 學生展示已完成的課題申請書。課后作業 小組合作,以巢湖地區為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該區多發的氣象災害,分析其形成因素及影響。形成書面報告。 學以致用。五、板書設計第六章 自然災害第一節 氣象災 (研究成果)害氣象災害課題申請書六、課后反思本節課以科學家巡禮統領整章教學。以總任務單——《氣象災害課題申請書》驅動課堂教學。教學活動主要圍繞2016年武漢洪澇災害的成因以及2011年我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兩個案例展開。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中提供的圖層疊加,增強區域認知的同時,運用區域綜合及要素綜合,掌握洪澇災害的形成因素,以及分析洪澇災害的方法和思路。通過時空綜合,分析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的分布特征。學生在完成課堂任務的過程中,走進科研領域,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解決實際地理問題。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形成科學的災害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設計的思維深度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學生活動的評價方式還可以更豐富一些。(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