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文言文專題復習(七上)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文言文專題復習(七上)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言文專題復習(七上)學案 學生版
目錄:
8 《世說新語》二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11《論語》十二章
15 誡子書
18 狼
22 寓言四則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獅子
穿井得一人
杞人憂天
8 《世說新語》二則 詠雪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詠雪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參考大意】謝太傅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子侄輩的人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急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敝x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粒讶ァ!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參考大意】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他就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迸笥驯闵鷼獾卣f道:“真不是君子??!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慚愧,下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2.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 444),字季伯,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任荊州刺史。南朝宋文學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世說新語》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課文所選兩則分別出自《言語》篇和《方正》篇。
3.文體知識
志人小說是指魏晉六朝時期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人物傳聞逸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逸事小說。志人小說是在品藻(即品評)人物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形成的。它有以下特點:一是以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二是以“叢殘小語”、尺幅短書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運用典型細節描寫和對比襯托手法,突出刻畫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語言簡練樸實、生動優美、言簡義豐。
4.讀準字音
太傅(fù) 俄而(é) 雪驟(zhòu) 差(chā)
可擬(nǐ) 無奕(yì) 尊君在不(fǒu)
撒(sǎ) 柳絮(xù) 慚(cán)
5.文言積累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問句句尾表詢問)
古今異義 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子女,在本文中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今義:兒子和女兒)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日期)太丘舍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古義:玩耍今義:戲劇,雜技)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或光顧)
一詞多義 信 則是無信(名詞,信用)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形容詞,真誠,誠實)不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問)待君久不至(表示否定)
詞類活用 友人慚(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文言句式 判斷句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斷)省略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詞“于”,可譯為“在”)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語“友”,可譯為“友人”)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語“家君”,可譯為“我父親”)倒裝句白雪紛紛何所似(賓語前置,應為“白雪紛紛所似何”)撒鹽空中差可擬(狀語后置,應為“(于)空中撒鹽差可擬”)
6.文章主旨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韞的出眾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行》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守承諾,同時也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無畏和責任感。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__________,它是由____朝宋臨川王________組織人編寫的,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_______________ (2)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
(3)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 (4)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_
(5)未若柳絮因風起:___________ (6)未若柳絮因風起:_________
(7)俄而雪驟:__________ (8)與兒女講論文義:__________
(9)白雪紛紛何所似:_________
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謝太傅/寒雪日/內集。B.即/公大兄無奕/女。
C.左將軍/王凝之/妻也。D.與兒女/講/論文義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詠雪》中謝道韞的身份是謝無奕的女兒、謝朗的姐妹、王凝之的妻子、王羲之的兒媳。
B.“俄而雪驟”中的“驟”字用得生動傳神,表現出雪景的非凡氣勢。
C.“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的“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D.“公欣然曰”中的“公”指的是謝太傅,在古代是一種敬辭,指對男子的尊稱。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撒鹽空中差可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風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詠雪》完成題目。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 文中劃線句子交代了詠雪的背景,短短十五個字就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這幾個記敘要素點明了。
(2)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營造了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氛圍。
(3)把大雪紛飛的情景分別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謝安認為哪個比喻更好?請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世說新語》二則 陳太丘與友期行
【考點梳理】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陳太丘與友期行:______ (2)太丘舍去:_________
(3)去后乃至:______ (4)相委而去:_________
(5)太丘舍去:______ (6)下車引之:_________
(7)元方入門不顧:________ (8)尊君在不: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待君/久不至 B.元方/入門/不顧
C.去后乃/至 D.陳太丘與友/期行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边@兩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陳太丘。
B.“尊君”是敬辭,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是謙辭,是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C.《陳太丘與友期行》告誡人們做事要有誠信,為人要方正。
D. 《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友人既失信于元方,又失禮與元方。
4.下列選項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下車引之 B.俄而雪驟 相委而去
C.與兒女講論文義 陳太丘與友期行 D.太丘舍去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慚,下車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門不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完成題目。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從文中友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友人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從元方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論語》十二章
【知識清單】
1. 原文+譯文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br/>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保ā稙檎罚?br/>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br/>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br/>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br/>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br/>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br/>【參考大意】
孔子說:“學了知識并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學而》)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按時溫習了呢?”(《學而》)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越過法度?!保ā稙檎罚?br/>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保ā稙檎罚?br/>孔子說:“多么賢德??!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保ā队阂病罚?br/>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保ā队阂病罚?br/>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保ā妒龆罚?br/>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保ā妒龆罚?br/>孔子在河邊說:“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子罕》)
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張》)
2. 文學常識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鬃?,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至圣先師”。
3. 讀準字音
不亦說(yuè) 不慍(yùn) 十有(yòu)五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
斯夫(fú) 篤(dǔ)志
4. 文言積累
通假字 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古義:按時 今義:時間 古義:復習 今義:學習)吾日三省吾身(古義:每天 今義:一日 古義:泛指多次 今義:數詞)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許可)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 今義:液體)
一詞多義 為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可以為師矣(當、做)知 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溫故而知新(懂得)而 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連詞,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連詞,表并列)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仁在其中矣(其中)
詞類活用 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 新的體會)傳不習乎(動詞作名詞,傳授的知識)飯疏食(名詞作動詞,吃)
文言句式 判斷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倒裝句:賢哉,回也。省略句:①人不知(之)而不慍。 ②可以(之)為師矣。
5. 文章主旨
《<論語>十二章》不僅關注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還涉及到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旨在教導人們如何正確地學習和生活。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____家經典著作,是記錄______________的一部書。宋代把它與《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2)孔子,名_____,字_____,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__,_____學派創始人。
2.理解性默寫。
(1)《論語》中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孔子闡述“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三者關系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加點詞。
(1)學而時習之:______ (2)不亦說乎:__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慍:____________ (4)人不堪其憂:__________
(5)擇其善者而從之:_________________ (6)飯疏食,飲水:________
(7)傳不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仁在其中矣:________
(9)溫故而知新:_________ __________ (10)思而不學則殆:_______
(11)為人謀而不忠乎: (1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
(13)四十而不惑: (14)切問而近思:______
(15)三十而立: (16)不逾矩:______
(17)于我如浮云:_____________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
(19)子在川上曰: (20)吾日三省吾身:_____ ___________
(21)逝者如斯夫: (22)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_ ____
(23)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4)博學而篤志:_____
(25)學而不思則罔:__________________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句是關于個人修養的。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句是關于學習方法的。
C.“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句是關于個人修養的。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是關于學習態度的。
5. 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B.人不知而不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學而不思則罔 人不知而不慍
D.不亦樂乎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與“人不知而不慍”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B.學而不思則罔
C.曲肱而枕之D.切問而近思
7.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①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保ā队阂病罚?br/>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③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br/>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br/>⑥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br/>⑦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br/>(1)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文①中,孔子所舉的事例能提現顏回怎樣的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文②闡述了學習的三種態度,其中哪種學習態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誡子書》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2.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3.讀準字音
夫(fú)學 淫(yín)慢 險躁(zào) 遂(suì)成
4.文言積累
重要虛詞 夫君子之行(助詞,的)靜以修身(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古今異義 靜以修身(古義: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今義:安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古義:懈怠 今義:速度低)
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輕薄 今義:遭到不幸或遇到危險的可能)
年與時馳(古義: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義:跑得很快)
意與日去(古義:喪失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一詞多義 學 夫學須靜也(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學業)
詞類活用 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作名次,遠大目標)
非志無以成學(使動用法,使……成功)
文言句式 判斷句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也”表示判斷)
5.文章主旨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過對兒子勤學立志的勸勉,告誡兒子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和“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放縱懈怠,輕薄浮躁。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填空。
《誡子書》是_______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他是三國時蜀漢杰出的_____
____、_________,字______,曾隱居南陽隆中。與他相關的故事有____________,俗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目中“誡”的意思是___________,“書”的意思是______。
2. 解釋下列加點詞。
(1)誡子書:__________ _______ (2)非寧靜無以致遠:_____________
(3)非學無以廣才:____________ (4)遂成枯落:_________
(5)靜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淡泊無以明志:____________
(7)淫慢則不能勵精:_______ (8)險躁則不能治性:_______ ______
(9)年與時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非志無以成學 遂成枯落 B.夫學須靜也 非志無以成學
C.非淡泊無以明志 博學而篤志 D.靜以修身 非寧靜無以致遠
4.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A.非學/無以廣才 B.夫君/子之行
C.淫慢/則不能勵精 D.非淡泊/無以明志
5.名句默寫。
(1)《誡子書》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誡子書》中闡釋過度享樂和急躁對人修身養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誡子書》一文主要闡述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誡子書》,回答問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 翻譯句子
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靜”對于做人與學習有哪些意義?請根據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諸葛亮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需要具備幾個條件?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狼》
【知識清單】
1. 原文+譯文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的處境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代表作品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3. 讀準字音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àn)蔽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寐(mèi) 黠(xiá)
4.文言積累
一詞多義 止 止有剩骨(僅,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意 意暇甚(神情、態度)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敵 恐前后受其敵(動詞,攻擊) 蓋以誘敵(名詞,敵人)前 恐前后受其敵(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詞類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詞用作動詞,打洞)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作狀語,從通道)其一犬坐于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狼不敢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虛詞的用法 之 又數刀斃之。(代詞,它,指狼)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 久之。(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以 投以骨。(介詞,把) 以刀劈狼首。(介詞,用) 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連詞,來) 蓋以誘敵。(連詞,用來)其 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古今異義詞 一狼徑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某地去)屠自后斷其股 (古義:大腿 今義: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蓋以誘敵(古義:原來是 今義:覆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古義:多少 今義:數學中的一門學科,幾何學)
特殊句式 倒裝句 投以骨(狀語后置)省略句 投(之)以骨(省略賓語) (屠)顧野有麥場(省略主語) (屠)乃悟前狼假寐(省略主語) 一狼仍從(之)(省略賓語) 場主積薪(于)其中(省略介詞) 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詞) 屠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詞)
4. 文章主旨
《狼》講述了一個屠戶回家途中遇狼、懼狼、御狼,最后殺狼的故事,說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同時也告誡人們:對像狼一樣的邪惡勢力要丟掉幻想,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最后才能取得勝利。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
蒲松齡,字______,世稱_________,_____代文學家,代表作品有文言小說集__
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一狼仍從:______ (2)兩狼之并驅如故:_______ _______
(3)屠大窘:_______________ (4)恐前后受其敵:_______
(5)顧野有麥場:______ (6)場主積薪其中:_________
(7)苫蔽成丘:________ (8)弛擔持刀:____________
(9)眈眈相向:______________ (10)少時:________
(11)一狼徑去:_____ _____ (12)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__
(13)久之:___________ (14)目似瞑:__________
(15)意暇甚: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6)屠暴起:_______
(17)一狼洞其中:________ (18)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 ______
(19)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20)蓋以誘敵:_________
(21)狼亦黠矣:________ (22)而頃刻兩斃:_________
(23)禽獸之變詐幾何哉:__________ __________ (24)止增笑耳:________
3.辨析下列加點字的不同意義。
(1)止 ①止有剩骨:__________
2 一狼得骨止:________
(2)意 ①意暇甚:___________
②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
(3)敵 ①恐前后受其敵:_______
②蓋以誘敵:_______
(4)前 ①恐前后受其敵:_______
②狼不敢前:_______
(5)之 ①又數刀斃之:______________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_________
3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復投之:______________
(6)以 ①投以骨:__________
②以刀劈狼首:__________
③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蓋以誘敵:_________________
(7)其 ①恐前后受其敵:_________
2 場主積薪其中:___________
3 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_
4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
5 屠自后斷其股:________
4. 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 )
A.《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爸尽笔怯涊d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
B.“暴起”“劈”“轉視”“斷”等動詞表現了屠戶的勇敢機智。
C.本文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語言簡練傳神,主要通過心理描寫刻畫了屠戶和狼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D.最后一段以議論為主,點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著諷刺的味道。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狼》,完成后面的題目。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情節曲折,通過屠戶“遇狼——_______——御狼——________”來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從“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等行為和“____
_____,_______”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這個故事表現了屠戶___________的性格特點。
(2)屠戶對狼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概括文中狼的形象,并說說這則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寓言四則 穿井得一人
【知識清單】
1. 原文+譯文
【原文】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骸岸∈洗┚靡蝗??!眹说乐勚谒尉?。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鼻舐勚舸?,不若無聞也。
杞人憂天
《列子》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br/>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庇腥寺犃司腿鞑ィ骸岸〖彝诰诘搅艘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毕襁@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杞人憂天
《列子》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br/>那個人又說:“那地陷了又怎么辦呢?”
開導他的人說:“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2. 文學常識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時代)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所撰,戰國時道家代表著作。今本8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3. 讀準字音
溉汲(gài jí) 杞(qǐ)人 中(zhòng)傷 躇(chú)步跐(cǐ)蹈
亡(wú)處 舍(shè)然
4. 文言積累
通假字 舍然大喜(舍,同“釋”,解除、消除)
一詞多義 聞 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于君(使……聽到)求聞之若此(傳聞)于 聞之于宋君( 介詞,被)非得一人于井中(介詞,在)之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聞之于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這個事)求聞之若此(定語后置標志)因往曉之(代詞,他)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結構助詞,的)又有憂彼之所憂者(結構助詞,的)曉之者(代詞,他)若 若屈伸呼吸(你) 求聞之若此(像,如)奈何 奈何憂崩墜乎 (為什么)奈地壞何 (拿……怎么辦)日 終日在天中行止(名詞,天) 日月星宿(名詞,太陽)
古今異義 及其家穿井(古義:待,等到 今義:連詞,和)丁氏對曰(古義:應答,回答 今義:正確)穿井得一人(古義:挖掘、開鑿 今義:破,透)國人道之(古義:講述 今義:道理)充塞四虛(古義:處 今義:空,虛偽)因往曉之(古義:開導 今義:明白,知道)若屈伸呼吸(古義:你 今義:像)奈地壞何(古義:塌陷 今義:不好)身亡所寄(古義:無,沒有 今義:死亡)天,積氣耳(古義:罷了 今義:耳朵)亦不能有所中傷(古義:傷害 今義:污蔑別人使受損害)
詞類活用 聞之于宋君(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到)奈地壞何(形容詞用作動詞,塌陷)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天,積氣耳地,積塊耳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倒裝句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宋君令人于丁氏問之”。)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固定句式奈地壞何?(“奈……何”譯為“對……怎么辦,把……怎么樣”)
5. 文章主旨
《穿井得一人》告訴我們對任何傳言都要動腦經想想是否真有其事,不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甚至上當受騙。
《杞人憂天》諷刺了一個杞國人,他無端地擔心天崩地陷,自己無處寄居,于是寢食難安,實在可笑。后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來形容為不必要憂慮的事情而擔心。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填空。
《呂氏春秋》又稱_________,_______(時代)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______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列子》相傳為________所撰,戰國時____家代表著作。今本8篇,內容多為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解釋下列加點詞。
(1)家無井而出溉汲: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_________
(3)國人道之:________ (4)聞之于宋君:_________
(5)丁氏對曰:___________ (6)求聞之若此:_________
(7)身亡所寄:_________ (8)因往曉之:_________
(9)若屈伸呼吸:_____ (10)奈何憂崩墜乎:_________
(11)只使墜:____________ (12)亦不能有所中傷:_________
(13)充塞四虛:_______ (14)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無井/而出溉汲 B.有/聞而傳之著
C.奈何憂/崩墜乎 D.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列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逗諣柲购偷裣裾摺肥且陨裼魅?,《蚊子和獅子》是以動物喻人。
B.兩則寓言都采用了對話描寫。
C.兩則寓言結構相同,都是先敘述故事,篇末點明寓意。
D.《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構思精巧,文章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這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伏。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穿井得一人》告訴我們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對真假難辨的的信息,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杞人憂天》這則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們根據《杞人憂天》這個故事引申出的成語是______________。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文言文專題復習(七上)學案 解析版
目錄:
8 《世說新語》二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11《論語》十二章
15 誡子書
18 狼
22 寓言四則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獅子
穿井得一人
杞人憂天
8 《世說新語》二則 詠雪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詠雪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參考大意】謝太傅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子侄輩的人講解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急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彼绺绲呐畠赫f:“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謝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參考大意】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他就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迸笥驯闵鷼獾卣f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迸笥褢M愧,下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2.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 444),字季伯,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任荊州刺史。南朝宋文學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妒勒f新語》是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課文所選兩則分別出自《言語》篇和《方正》篇。
3.文體知識
志人小說是指魏晉六朝時期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人物傳聞逸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逸事小說。志人小說是在品藻(即品評)人物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形成的。它有以下特點:一是以真人真事為描寫對象;二是以“叢殘小語”、尺幅短書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運用典型細節描寫和對比襯托手法,突出刻畫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語言簡練樸實、生動優美、言簡義豐。
4.讀準字音
太傅(fù) 俄而(é) 雪驟(zhòu) 差(ch?。?br/>可擬(nǐ) 無奕(yì) 尊君在不(fǒu)
撒(sǎ) 柳絮(xù) 慚(cán)
5.文言積累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問句句尾表詢問)
古今異義 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子女,在本文中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今義:兒子和女兒)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日期)太丘舍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古義:玩耍今義:戲劇,雜技)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或光顧)
一詞多義 信 則是無信(名詞,信用)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形容詞,真誠,誠實)不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問)待君久不至(表示否定)
詞類活用 友人慚(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文言句式 判斷句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斷)省略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詞“于”,可譯為“在”)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語“友”,可譯為“友人”)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語“家君”,可譯為“我父親”)倒裝句白雪紛紛何所似(賓語前置,應為“白雪紛紛所似何”)撒鹽空中差可擬(狀語后置,應為“(于)空中撒鹽差可擬”)
6.文章主旨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韞的出眾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行》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守承諾,同時也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無畏和責任感。
【考點梳理】
1.文學常識填空。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世說新語》,它是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人編寫的,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不久,一會兒 (2)公欣然曰:高興的樣子
(3)撒鹽空中差可擬:相比 (4)撒鹽空中差可擬:大體
(5)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不及 (6)未若柳絮因風起:趁、乘
(7)俄而雪驟:急 (8)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的義理
(9)白雪紛紛何所似:像
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謝太傅/寒雪日/內集。B.即/公大兄無奕/女。
C.左將軍/王凝之/妻也。D.與兒女/講/論文義
【解析】D項中“講論文義”的意思是講解文章的義理,講論是一個詞,不可分割,故D不正確。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 )
A.《詠雪》中謝道韞的身份是謝無奕的女兒、謝朗的姐妹、王凝之的妻子、王羲之的兒媳。
B.“俄而雪驟”中的“驟”字用得生動傳神,表現出雪景的非凡氣勢。
C.“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的“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D.“公欣然曰”中的“公”指的是謝太傅,在古代是一種敬辭,指對男子的尊稱。
【解析】C項“兒女”的意思是泛指小輩,包括侄兒和侄女,故C不正確。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急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
(2)撒鹽空中差可擬。
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風起。
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
6.閱讀《詠雪》完成題目。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惫笮?。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文中劃線句子交代了詠雪的背景,短短十五個字就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幾個記敘要素點明了。
【解析】“寒雪日”是下雪的日子,指時間;“內集”是把家人聚在家里,指地點;“謝太傅”是人物;“與兒女講論文義”是事情。
(2)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營造了一種輕松、融洽、和諧、歡快的家庭氛圍。
(3)把大雪紛飛的情景分別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謝安認為哪個比喻更好?請說明理由。
“柳絮因風起”更好。因為柳絮的形狀是團狀,和雪花的形狀相似,滿天飛舞給人以想像和美感,比喻十分傳神,而且給人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另外,文章在最后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這是一種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謝道韞的才氣。由此可知,謝安認為“柳絮因風起”更好。
8 《世說新語》二則 陳太丘與友期行
【考點梳理】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陳太丘與友期行:約定 (2)太丘舍去:舍棄
(3)去后乃至:才 (4)相委而去:舍棄
(5)太丘舍去:離開 (6)下車引之:拉,牽拉
(7)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8)尊君在不:同“否”
2.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待君/久不至 B.元方/入門/不顧
C.去后乃/至 D.陳太丘與友/期行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边@兩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陳太丘。
B.“尊君”是敬辭,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是謙辭,是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C.《陳太丘與友期行》告誡人們做事要有誠信,為人要方正。
D. 《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友人既失信于元方,又失禮與元方。
【解析】D項中,友人和陳太丘相約同行,所以,友人遲到是失信于陳太丘,而不是元方。
4.下列選項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C)
A.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下車引之 B.俄而雪驟 相委而去
C.與兒女講論文義 陳太丘與友期行 D.太丘舍去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解析】A項中第一個“之”是人名王凝之中的一個字,第二個“之”是代詞,指元方;B項中第一個“而”和俄連用表示時間短,第二個“而”表示轉折;D項中第一個“去”是離開的意思,第二個“而”是距離的意思;C項中“與”都是和的意思,故選C。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在中午。
(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3)友人慚,下車引之。
朋友慚愧,下車想去拉元方的手。
(4)元方入門不顧。
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6.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完成題目。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從文中友人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友人是一個急躁、無信、無禮、知錯能改的人。從元方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個聰慧、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的人。
(2)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
①面對友人的怒罵,陳元方以“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反駁友人不守信,說明他懂得信的重要性;以“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反駁友人不尊重他人,不明理,說明他懂得禮的重要性。②面對友人的慚愧,“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拒絕與品性惡劣的人交往,維護了父親的尊嚴。
(3)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
11 《論語》十二章
【知識清單】
1. 原文+譯文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稙檎罚?br/>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保ā稙檎罚?br/>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保ā队阂病罚?br/>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br/>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br/>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br/>【參考大意】
孔子說:“學了知識并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學而》)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按時溫習了呢?”(《學而》)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越過法度?!保ā稙檎罚?br/>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保ā稙檎罚?br/>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保ā稙檎罚?br/>孔子說:“多么賢德??!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保ā队阂病罚?br/>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保ā队阂病罚?br/>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述而》)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保ā妒龆罚?br/>孔子在河邊說:“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保ā蹲雍薄罚?br/>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保ā蹲雍薄罚?br/>子夏說:“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張》)
2. 文學常識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八臅保骸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鬃樱穑种倌?,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圣人”“至圣先師”。
3. 讀準字音
不亦說(yuè) 不慍(yùn) 十有(yòu)五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
斯夫(fú) 篤(dǔ)志
4. 文言積累
通假字 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古義:按時 今義:時間 古義:復習 今義:學習)吾日三省吾身(古義:每天 今義:一日 古義:泛指多次 今義:數詞)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許可)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 今義:液體)
一詞多義 為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可以為師矣(當、做)知 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溫故而知新(懂得)而 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連詞,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連詞,表并列)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仁在其中矣(其中)
詞類活用 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 新的體會)傳不習乎(動詞作名詞,傳授的知識)飯疏食(名詞作動詞,吃)
文言句式 判斷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倒裝句:賢哉,回也。省略句:①人不知(之)而不慍。 ②可以(之)為師矣。
5. 文章主旨
《<論語>十二章》不僅關注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還涉及到了做人的基本準則,
旨在教導人們如何正確地學習和生活。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2)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理解性默寫。
(1)《論語》中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孔子闡述“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三者關系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解釋下列加點詞。
(1)學而時習之:按時 (2)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3)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惱怒 (4)人不堪其憂:能忍受
(5)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點 (6)飯疏食,飲水:吃
(7)傳不習乎: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8)仁在其中矣:仁德
(9)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 新的知識 (10)思而不學則殆:疑惑
(11)為人謀而不忠乎:竭盡自己的心力。 (1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
(13)四十而不惑:疑惑,迷惑 (14)切問而近思:懇切
(15)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6)不逾矩:越過法度
(17)于我如浮云:介詞,對,對于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
(19)子在川上曰:河流 (20)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自我檢查、反省
(21)逝者如斯夫:往、離去 代詞,這 (22)三軍可奪帥也:指軍隊 改變
(23)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愛,愛好 以……為快樂 (24)博學而篤志:堅定
(25)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4. 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C)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句是關于個人修養的。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句是關于學習方法的。
C.“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句是關于個人修養的。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是關于學習態度的。
【解析】C項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所以是關于學習態度的,故C項錯誤。
5. 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C)
A.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B.人不知而不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學而不思則罔 人不知而不慍
D.不亦樂乎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析】A項中第一個“為”是替的意思,第二個是當、做的意思;B項中第一個“知”了解的意思,第二個是知道的意思;C項中兩個“而”都表示轉折;D項中第一個“樂”是快樂的意思,第二個是以……為快樂的意思。
6.與“人不知而不慍”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
A.學而時習之B.學而不思則罔
C.曲肱而枕之D.切問而近思
【解析】題干中“而”的意思是表轉折。A項中的“而”表順承,B項中的“而”表轉折,C項中的“而”表修飾,D項中的“而”表并列。
7.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8.閱讀《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①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br/>③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br/>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⑥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br/>⑦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②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2)選文①中,孔子所舉的事例能提現顏回怎樣的品質?
樂于學習,安于貧困。
(3)選文②闡述了學習的三種態度,其中哪種學習態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最重要的學習態度是以學習為快樂。
15 《誡子書》
【知識清單】
1.原文+譯文
【原文】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v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2.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3.讀準字音
夫(fú)學 淫(yín)慢 險躁(zào) 遂(suì)成
4.文言積累
重要虛詞 夫君子之行(助詞,的)靜以修身(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古今異義 靜以修身(古義: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今義:安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古義:懈怠 今義:速度低)
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輕薄 今義:遭到不幸或遇到危險的可能)
年與時馳(古義: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義:跑得很快)
意與日去(古義:喪失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一詞多義 學 夫學須靜也(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學業)
詞類活用 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作名次,遠大目標)
非志無以成學(使動用法,使……成功)
文言句式 判斷句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也”表示判斷)
5.文章主旨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過對兒子勤學立志的勸勉,告誡兒子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和“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放縱懈怠,輕薄浮躁。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填空。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他是三國時蜀漢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曾隱居南陽隆中。與他相關的故事有(示例)三顧茅廬,俗語有(示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題目中“誡”的意思是告誡、勸勉,“書”的意思是書信。
2. 解釋下列加點詞。
(1)誡子書:告誡、勸勉 書信 (2)非寧靜無以致遠:達到遠大目標
(3)非學無以廣才:增長 (4)遂成枯落:最終
(5)靜以修身: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6)非淡泊無以明志:明確、堅定
(7)淫慢則不能勵精:放縱 懈怠 振奮 (8)險躁則不能治性:輕薄 修養
(9)年與時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3.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C)
A.非志無以成學 遂成枯落 B.夫學須靜也 非志無以成學
C.非淡泊無以明志 博學而篤志 D.靜以修身 非寧靜無以致遠
【解析】A項中第一個“成”的意思是使……成功,第二個的意思是成為;B項中第一個“學”的意思是學習,第二個的意思是學業;C項中兩個“志”的意思都是志向;D項中第一個“以”的意思是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第二個“以”和“無”連用,表示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拿來。故C正確。
4.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B)
A.非學/無以廣才 B.夫君/子之行
C.淫慢/則不能勵精 D.非淡泊/無以明志
5.名句默寫。
(1)《誡子書》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的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誡子書》中闡述“學、才、志”關系的句子是: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3)《誡子書》中闡釋過度享樂和急躁對人修身養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句子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誡子書》一文主要闡述的觀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6.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2)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
7.閱讀《誡子書》,回答問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 翻譯句子
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2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
(2)“靜”對于做人與學習有哪些意義?請根據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示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不安靜就不能為遠大志向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置于寧靜中。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的,不下功夫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揮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點明了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以及對做人與學習的意義。
(3)諸葛亮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需要具備幾個條件?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么關系?三個條件:第一個是立志;第二個是學習;第三個是惜時。三者的關系是: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砥礪品德。
18 《狼》
【知識清單】
1. 原文+譯文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里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后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的處境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經鉆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后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代表作品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3. 讀準字音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àn)蔽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寐(mèi) 黠(xiá)
4.文言積累
一詞多義 止 止有剩骨(僅,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意 意暇甚(神情、態度)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敵 恐前后受其敵(動詞,攻擊) 蓋以誘敵(名詞,敵人)前 恐前后受其敵(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詞類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詞用作動詞,打洞)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作狀語,從通道)其一犬坐于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狼不敢前(方位名詞作動詞,上前)
虛詞的用法 之 又數刀斃之。(代詞,它,指狼)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 久之。(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以 投以骨。(介詞,把) 以刀劈狼首。(介詞,用) 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連詞,來) 蓋以誘敵。(連詞,用來)其 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古今異義詞 一狼徑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某地去)屠自后斷其股 (古義:大腿 今義: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蓋以誘敵(古義:原來是 今義:覆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古義:多少 今義:數學中的一門學科,幾何學)
特殊句式 倒裝句 投以骨(狀語后置)省略句 投(之)以骨(省略賓語) (屠)顧野有麥場(省略主語) (屠)乃悟前狼假寐(省略主語) 一狼仍從(之)(省略賓語) 場主積薪(于)其中(省略介詞) 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詞) 屠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詞)
4. 文章主旨
《狼》講述了一個屠戶回家途中遇狼、懼狼、御狼,最后殺狼的故事,說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同時也告誡人們:對像狼一樣的邪惡勢力要丟掉幻想,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最后才能取得勝利。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
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代表作品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一狼仍從:跟隨 (2)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原來
(3)屠大窘:處境困迫,為難 (4)恐前后受其敵:攻擊
(5)顧野有麥場:看,視 (6)場主積薪其中:堆積柴草
(7)苫蔽成丘:覆蓋 (8)弛擔持刀:解除,卸下
(9)眈眈相向:兇狠注視的樣子 (10)少時:一會兒
(11)一狼徑去:徑直 離開 (12)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
(13)久之:時間長了 (14)目似瞑:閉上眼
(15)意暇甚:神情、態度 從容、悠閑 (16)屠暴起:突然
(17)一狼洞其中:打洞 (18)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圖 從通道
(19)乃悟前狼假寐:睡覺 (20)蓋以誘敵:原來是
(21)狼亦黠矣:狡猾 (22)而頃刻兩斃:一會兒
(23)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巧變詭詐 能有多少 (24)止增笑耳:罷了
3.辨析下列加點字的不同意義。
(1)止 ①止有剩骨:僅,只
2 一狼得骨止:停止
(2)意 ①意暇甚:神情、態度
②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圖
(3)敵 ①恐前后受其敵:攻擊
②蓋以誘敵:敵人
(4)前 ①恐前后受其敵:前面
②狼不敢前:上前
(5)之 ①又數刀斃之:代詞,指狼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
3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助詞,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4 復投之:代詞,指骨頭
(6)以 ①投以骨:介詞,把
②以刀劈狼首:介詞,用
③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④蓋以誘敵:連詞,用來
(7)其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2 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3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5 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4. 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C)
A.《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志”是記載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
B.“暴起”“劈”“轉視”“斷”等動詞表現了屠戶的勇敢機智。
C.本文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語言簡練傳神,主要通過心理描寫刻畫了屠戶和狼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D.最后一段以議論為主,點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著諷刺的味道。
【解析】C項主要通過動作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故C錯誤。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2)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3)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4)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算要鉆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后面。
6.閱讀《狼》,完成后面的題目。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篇幅短小,結構緊湊,情節曲折,通過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來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從“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等行為和“目似瞑,意暇甚”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這個故事表現了屠戶機智勇敢的性格特點。
(2)屠戶對狼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由恐懼到與狼勇敢斗爭,再到主動出擊殺死兩只狼。
(3)請概括文中狼的形象,并說說這則故事的寓意。
狼的形象:貪婪、狡詐、兇狠。
寓意:這則故事諷喻了像狼一樣的惡人,指出不論其怎樣狡詐,終歸都是要失敗的。(或“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協讓步,必須勇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2 寓言四則 穿井得一人
【知識清單】
1. 原文+譯文
【原文】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骸岸∈洗┚靡蝗?。”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杞人憂天
《列子》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br/>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庇腥寺犃司腿鞑ィ骸岸〖彝诰诘搅艘粋€人?!比珖硕及选拌従靡蝗恕边@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
杞人憂天
《列子》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br/>那個人又說:“那地陷了又怎么辦呢?”
開導他的人說:“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2. 文學常識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時代)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所撰,戰國時道家代表著作。今本8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3. 讀準字音
溉汲(gài jí) 杞(qǐ)人 中(zhòng)傷 躇(chú)步跐(cǐ)蹈
亡(wú)處 舍(shè)然
4. 文言積累
通假字 舍然大喜(舍,同“釋”,解除、消除)
一詞多義 聞 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于君(使……聽到)求聞之若此(傳聞)于 聞之于宋君( 介詞,被)非得一人于井中(介詞,在)之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聞之于宋君(代詞,指“穿井得一人”這個事)求聞之若此(定語后置標志)因往曉之(代詞,他)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結構助詞,的)又有憂彼之所憂者(結構助詞,的)曉之者(代詞,他)若 若屈伸呼吸(你) 求聞之若此(像,如)奈何 奈何憂崩墜乎 (為什么)奈地壞何 (拿……怎么辦)日 終日在天中行止(名詞,天) 日月星宿(名詞,太陽)
古今異義 及其家穿井(古義:待,等到 今義:連詞,和)丁氏對曰(古義:應答,回答 今義:正確)穿井得一人(古義:挖掘、開鑿 今義:破,透)國人道之(古義:講述 今義:道理)充塞四虛(古義:處 今義:空,虛偽)因往曉之(古義:開導 今義:明白,知道)若屈伸呼吸(古義:你 今義:像)奈地壞何(古義:塌陷 今義:不好)身亡所寄(古義:無,沒有 今義:死亡)天,積氣耳(古義:罷了 今義:耳朵)亦不能有所中傷(古義:傷害 今義:污蔑別人使受損害)
詞類活用 聞之于宋君(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到)奈地壞何(形容詞用作動詞,塌陷)
特殊句式 判斷句天,積氣耳地,積塊耳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倒裝句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宋君令人于丁氏問之”。)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固定句式奈地壞何?(“奈……何”譯為“對……怎么辦,把……怎么樣”)
5. 文章主旨
《穿井得一人》告訴我們對任何傳言都要動腦經想想是否真有其事,不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甚至上當受騙。
《杞人憂天》諷刺了一個杞國人,他無端地擔心天崩地陷,自己無處寄居,于是寢食難安,實在可笑。后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來形容為不必要憂慮的事情而擔心。
【考點梳理】
1. 文學常識填空。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時代)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所撰,戰國時道家代表著作。今本8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2. 解釋下列加點詞。
(1)家無井而出溉汲:打水澆田 (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3)國人道之:講述 (4)聞之于宋君:使聽到
(5)丁氏對曰:應答,回答 (6)求聞之若此:如,像
(7)身亡所寄:無,沒有 (8)因往曉之:告知,開導
(9)若屈伸呼吸:你 (10)奈何憂崩墜乎:為何,為什么
(11)只使墜:縱使,即使 (12)亦不能有所中傷:傷害
(13)充塞四虛:四方 (14)舍然大喜:同“釋”,解除、消除
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家無井/而出溉汲 B.有/聞而傳之著
C.奈何憂/崩墜乎 D.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解析】C項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奈何/憂崩墜乎”。
4.下列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B)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逗諣柲购偷裣裾摺肥且陨裼魅耍段米雍酮{子》是以動物喻人。
B.兩則寓言都采用了對話描寫。
C.兩則寓言結構相同,都是先敘述故事,篇末點明寓意。
D.《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構思精巧,文章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這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伏。
【解析】B項中《蚊子和獅子》采用的是語言描寫,因為獅子并沒有說話,所以不是對話,故B錯誤。
5.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
(2)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3)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6.《穿井得一人》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我們對任何傳言都要動腦經想想是否真有其事,不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否則很容易把事情搞錯,甚至上當受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對真假難辨的的信息,我們應該采取的態度是:對于當今生活中充斥著的種種信息,我們不能盲目相信,更不能隨便傳播,一定要多方查證,辨別信息的真偽,實事求是。
7.《杞人憂天》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諷刺那些為不必要憂慮的事情而擔心的人。人們根據《杞人憂天》這個故事引申出的成語是杞人憂天。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汽车| 东兴市| 江达县| 竹北市| 格尔木市| 巨野县| 黄大仙区| 武穴市| 巧家县| 当涂县| 沐川县| 贵南县| 景宁| 平凉市| 高陵县| 定安县| 县级市| 白沙| 西贡区| 化州市| 凤城市| 乌恰县| 原阳县| 阳城县| 万盛区| 白山市| 梅州市| 壶关县| 古田县| 建水县| 左权县| 海宁市| 乡城县| 沙湾县| 淮南市| 盐城市| 岳池县| 怀仁县| 邛崃市|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