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1節 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1.神經系統由 中樞神經系統 和 周圍神經系統 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 腦 和 脊髓 ,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 神經元 ,神經元由 細胞體 和 突起 構成,后者又包括 軸突 和 樹突 。2.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是指在 神經系統 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 規律性應答 。反射包括 條件反射 和 非條件反射 。其中條件反射是出生之后建立的, 需要 大腦皮層的參與。3、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 反射弧 ,依次包括 感受器 、 傳入神經 、 神經中樞 、 傳出神經 和 效應器 ,感受器指 感覺神經末梢 ,其作用為 接受刺激產生興奮 。效應器由 傳出神經末梢 和 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等組成。在反射弧中,興奮傳導的方向是 單 向的。4.反射發生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① 反射弧 結構完整;② 一定強度 的刺激。刺激肌肉會收縮, 不屬于 (屬于/不屬于)反射,因為 反射弧結構不完整 。5.判斷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①有 神經節 的是傳入神經。②灰質: 小進大出 。③神經元方向: 。6.一個完整的反射活動至少需要 2 個神經元參與如:膝跳反射,無 大腦皮層 參與,神經中樞為 脊髓 。7.感覺的產生在 大腦皮層 ,效應的產生在 效應器 。二、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1.興奮的概念:指動物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 感受外界刺激 后,由相對 靜止狀態 變為顯著 活躍狀態 的過程。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 電信號 的形式傳導,又稱為 神經沖動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 雙向 的。2.靜息電位:電位表現為 外正內負 ,形成原因是 K+外流 ,運輸方式為 協助擴散 。3.動作電位:電位表現為 外負內正 ,形成原因是 Na+內流,運輸方式為 協助擴散 。4.傳導: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形成 電位差 ,產生 局部電流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與膜外電流方向 相反 ,與膜內的電流方向 相同 。5.特點: 雙 向傳導。三、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1.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后每個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 突觸小體 。2.從圖1看出,相鄰神經元相接觸的突觸類型主要有兩種,甲為 軸突-胞體型 ,乙為 軸突-樹突型 。3.突觸結構包括 突觸前膜 、 突觸間隙 、 突觸后膜 。4.突觸小泡位于 突觸前膜 內,突觸小泡內有 神經遞質 。突觸后膜指 細胞體膜、樹突膜、肌肉或某些腺體膜 。5.興奮的傳遞過程①神經遞質從突觸前膜釋放的方式為胞吐,依賴于細胞膜的流動性;突觸間隙中的液體為組織液;神經遞質能使下一個神經元的電位發生改變, 使下一個神經元 興奮 或 抑制 。②興奮的傳遞過程為:突觸小泡與 突觸前膜 融合 神經遞質 → 與突觸后膜受體結合 →突觸后膜興奮或抑制。③信號轉換: 電 信號→ 化學 信號→ 電 信號。④傳遞特點:從圖中可知,神經遞質僅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所以興奮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 軸突 傳到下一個神經元的 細胞體 或 樹突 ,是 單向 傳遞的。6.神經遞質由突觸小泡分泌至突觸間隙共穿越 0 層生物膜。 高爾基體 與突觸小泡的形成有關, 線粒體 為神經遞質的釋放提供能量。①神經遞質:在突觸傳遞中是擔當“信使”的特定化學物質,簡稱遞質。②類型: 興奮性神經遞質 和 抑制性神經遞質 ,因此遞質被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糖蛋白)識別,其作用效果為引起下一個神經元 興奮或抑制 。注:抑制性遞質能引起下一個神經元 膜電位 變化,但電性不變(仍然是 外正內負 ),所以不會引起 興奮 反應。③神經遞質釋放方式為 胞吐 ,體現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 流動性 。④遞質的去向:正常情況下,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后,就被 酶分解 而 失活 ,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一次興奮做好準備。遞質去向:① 作用后迅速被分解 (課本)②載體運回 突觸小體 ③ 擴散離開突觸間隙⑤突觸傳遞異常分析(以乙酰膽堿為例)a.若某種有毒物質將分解乙酰膽堿的相應酶變性失活,則突觸后膜會持續 興奮 。b.若突觸后膜上受體位置被某種有毒物質占據,則 乙酰膽堿不能與受體 結合,突觸后膜不會產生 興奮 ,阻斷信息傳遞。7.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①組成上的不同:突觸小體是 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后每個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的結構 ,突觸小體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的部分膜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②信號轉變的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信號變化為 電信號→化學信號 ;在突觸中完成的信號轉變為 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四、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1.呼吸中樞位于 腦干 、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位于 小腦 、調節生物節律位于 下丘腦 、調節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位于 脊髓 、軀體感覺中樞位于 大腦皮層 、血糖平衡調節中樞位于 下丘腦 、水鹽平衡調節中樞位于 下丘腦 、體溫調節中樞位于 下丘腦 。一般來說,位于脊髓的低級中樞受 腦 中相應的 高級中樞 的調控。扎針不縮手、憋尿反射說明: 脊髓的低級中樞受腦中相應的高級中樞的調控 。2.最低級神經中樞 脊髓 ,最高級神經中樞 大腦皮層 。五、人腦的高級功能1. 大腦皮層 是整個神經系統中最高級的部位,它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語言 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當大腦皮層的 S 區受損傷,患 運動性失語癥 。書寫 性語言中樞(W區)→此區發生障礙,能聽、說、讀, 不能寫字運動 性語言中樞(S區)→此區發生障礙,能聽、讀、寫, 不能講話聽覺 性語言中樞(H區)→此區發生障礙,能說、寫、讀, 不能聽懂話視覺 性語言中樞(V區)→此區發生障礙,能聽、說、寫, 不能看懂文字2.人類大腦皮層的言語區①學習是 神經系統 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 行為、習慣 和積累經驗的過程。②記憶則是將獲得的經驗進行 貯存和再現 。短期記憶主要與 神經元的活動及神經元之間的聯系 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 海馬的腦區 有關;長期記憶與 新突觸 的建立有關系。六、拓展①膜電位曲線解讀:a段表示 靜息電位,K+外流導致刺激點-c段表示 動作電位,Na+內流導致cd段表示 恢復靜息電位,K+外流導致de段表示 興奮完成后,鈉-鉀泵將Na+泵出,將K+泵入,以恢復細胞內K+濃度高,細胞外Na+濃度高的狀態②電流表偏轉問題:刺激a點,電流表偏轉 2 次,方向為 先左后右 ;刺激b點,電流表偏轉 2 次,方向為 先左后右 ;刺激c點,電流表偏轉 0 次;刺激d點,電流表偏轉 2 次,方向為 先右后左 。刺激a點,電流表偏轉 2 次,方向為 先左后右 ;刺激b點,電流表偏轉 2 次,方向為 先左后右 ;刺激c點,電流表偏轉 1 次,方向為 向右偏轉 ;刺激d點,電流表偏轉 1 次,方向為 向右偏轉 。③膜電位的影響因素:溶液中離子濃度變化 靜息電位變化 動作電位變化適當降低溶液中Na+濃度 幾乎不變 減小適當增加溶液中Na+濃度 幾乎不變 增大適當降低溶液中K+濃度 增大 幾乎不變適當增加溶液中K+濃度 減小 幾乎不變第二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2節 通過激素調節一、激素調節的發現1.沃泰默實驗:①稀鹽酸+小腸腸腔→胰腺 能 胰液;②稀鹽酸+血液→胰腺 不能 胰液;③稀鹽酸+小腸腸腔(去除支配小腸的神經)→胰腺 能 胰液。通過①②兩組實驗說明稀鹽酸作用部位在 小腸腸腔 ;通過①③兩組實驗說明有無神經 不影響 (影響/不影響)胰腺分泌胰液。實驗結論:沃泰默認為胰腺分泌胰液這是一個十分頑固的 神經反射 (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除干凈)。2.斯他林和貝林斯實驗:稀鹽酸+小腸黏膜提取液狗靜脈→胰腺 能 胰液實驗結論:小腸粘膜在鹽酸的作用下分泌某種 化學物質 促進胰腺分泌胰液,這種化學物質被命名為 促胰液素 。補充:①稀鹽酸模擬 胃酸 ;②_促胰液素_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③促胰液素由 小腸粘膜 分泌,作用于 胰腺 ,促進胰腺分泌胰液。3.激素調節:由 內分泌器官(細胞)分泌的 化學物質 進行調節的方式就是激素調節。內分泌腺 無 (有/無)導管,將分泌物分泌到 體液 ;外分泌腺 有 (有/無)導管,將分泌物分泌到 體外環境 (消化道、呼吸道等)。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分泌 胰液 )又是內分泌腺(分泌 胰高血糖素 、 胰島素 )4.人體的主要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a.生長激素由 垂體 分泌,化學本質是 蛋白質 ;甲狀腺激素由 甲狀腺 分泌,化學本質是 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 ;雌性激素由 卵巢 分泌,化學本質是 固醇 ;胰島素由 胰島B細胞 分泌,化學本質是 蛋白質 。b.腎上腺分泌 腎上腺素 ,睪丸分泌 雄性激素 ,胰島A細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c. 下丘腦 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垂體 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分泌甲狀腺激素。d.甲狀腺激素的作用:① 促進代謝產熱 ;② 促進神經系統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e.腎上腺素的作用:① 促進心臟收縮,心率加快 ;② 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③ 促進細胞代謝產熱 。f.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腦分泌,儲存在垂體,由垂體釋放,其作用為 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 。★既能口服也能注射的激素有: 腎上腺素 和 甲狀腺激素 (氨基酸的衍生物)、 性激素 (固醇)蛋白質(多肽)類激素不能 口服 ,只能 注射 ,原因是 口服蛋白質會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水解,失去作用 。★背一背內分泌腺 (細胞) 激素名稱 化學性質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腎小管、 集合管 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促甲狀腺激素 釋放激素 垂體 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釋放激素 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垂體 生長激素 蛋白質 全身 促進骨骼生長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①促進甲狀腺的生長發育 ②促進甲狀腺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分泌促性腺激素 性腺 ①促進性腺的生長發育 ②促進性腺合成、分泌性激素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①促進代謝產熱 ②促進神經系統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腎上腺 腎上腺素 ①促進代謝產熱 ②促進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③促進心臟收縮,心率加快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與免疫有關胰 島 A細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臟 促進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升高血糖B細胞 胰島素 蛋白質 全身 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濃度(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性腺 睪丸 雄性激素 固醇 全身 ①促進雄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精子的生成 ②激發并維持雄性的第二性征卵巢 雌性激素 ①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細胞的生成 ②激發并維持雌性的第二性征5.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一些疾病激素分泌情況 疾病 具體癥狀幼年 生長激素 分泌不足 侏儒癥 發育遲緩,身材異常矮小,但智力正常分泌過多 巨人癥 人體各部位過度生長,四肢長度更為突出成年 分泌過多 肢端肥大癥 手大、腳大、指粗、鼻高等胰島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血糖含量升高,出現高血糖幼年 甲狀腺激素 分泌不足 呆小癥 反應遲鈍,智力低下,身材矮小成年 分泌過多 甲亢 精神亢奮,代謝旺盛,身體日漸消瘦缺碘 地方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代償性增生(大脖子?。?br/>二、激素調節的實例1.血糖平衡的調節(1)血糖的來源和去路正常人血糖范圍為: 0.8-1.2 g/L 。血糖來源于食物中糖類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血糖去路為組織細胞氧化分解成CO2、水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轉化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2)胰島素由 胰島B細胞 分泌,其作用是: 促進在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由 胰島A細胞 分泌,其作用是: 促進糖原分解、并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 。(3)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之間具有 拮抗 作用, 腎上腺素 與胰島素也具有此作用;胰高血糖素與腎上腺素之間具有 協同 作用。(舉一反三:促進生長發育: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促進代謝產熱:甲狀腺激素 和 腎上腺素,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和 腎上腺素。)(4)血糖平衡調節的過程血糖調節的機制: 神經-體液 調節,其中血糖平衡調節中樞在 下丘腦 。(5)糖尿病防治Ⅰ型糖尿病由于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缺乏,患者可通過注射 胰島素 進行治療;Ⅱ型糖尿病由于機體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受損),患者 不能 (能/不能)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6)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 反饋 調節,包括 正反饋 調節(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和 負反饋 調節(維持機體穩態,更常見)。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1)結構:a. 下丘腦 、b. 垂體 、c. 甲狀腺(2)物質:甲: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乙: 促甲狀腺激素(3)甲狀腺激素作用的靶細胞: 幾乎全身細胞(4)下丘腦控制垂體,垂體控制相關腺體的方式,稱為 分級 調節。(5)激素進入血液后,又可以反過來調節 下丘腦 和 垂體 中有關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屬于(負)反饋 調節。(6)寒冷刺激下,機體分泌甲狀腺激素增多的調節機制為 神經-體液 調節。三、激素調節的特點:1. 微量和高效 、 通過體液運輸 、 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 。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 滅活 。2.激素種類多、量極微,既不組成_細胞結構_,又不提供_能量_,也不起_催化作用_,而是隨 體液 到達靶細胞,使靶細胞原有的生理活動發生變化。因此,激素只能作為 信息分子 起 調節 作用。第3節 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一、體液調節1.體液調節: 激素 等化學物質(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 C02、H+ 等),通過 體液 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稱為體液調節,其主要內容是 激素 調節。2. 單細胞動物 和一些 多細胞低等生物 只有體液調節。二、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三、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協調1.體溫調節(1)體溫恒定的原理是機體的 產熱量 和 散熱量 保持動態平衡。(2)熱量的來源:細胞中 有機物的氧化放能 ,尤以 骨骼肌 和 肝臟 產熱為多。(3)熱量的散出:主要通過 汗液 的蒸發和皮膚內 毛細血管 的散熱,其次還有 呼氣 、 排尿 和 排便 等。散熱的主要器官是 皮膚 。(4)體溫調節中樞: 下丘腦 ;體溫感覺中樞: 大腦皮層 。(5)體溫感受器是 冷覺感受器 (寒冷刺激)和 溫覺感受器 (高溫刺激)。(6)體溫調節機制為神經-體液調節;機體在寒冷環境中體溫調節的機制為神經-體液 調節;機體在炎熱環境中體溫調節的機制為神經調節。(7)寒冷條件下參與產熱的激素有 甲狀腺激素 和 腎上腺素 。無論是在炎熱條件下還是在寒冷條件下,體溫只要維持穩定則產熱量一定 等于 散熱量。(8)體溫調節意義:維持機體 內環境 的穩定,保證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2.水鹽調節(1)水鹽調節中樞: 下丘腦 ;調節機制 神經-體液調節 ;渴覺中樞: 大腦皮層 。(2)調節途徑:飲水不足或吃食物過咸導致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 感受興奮。一方面使大腦皮層產生渴感,主動飲水。另一方面使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從而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重吸收,使尿量減少。(3)在水鹽平衡調節中,下丘腦 既是感受器,又是效應器分泌 抗利尿激素 。3.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1)二者的關系:①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在這種情況下,體液調節可以看做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②內分泌腺所分泌的 激素 也可以影響 神經系統 的發育和功能。(2)意義: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相互 協調 ,共同維持 內環境穩態 ,保證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