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代中國的外交課程標準了解當代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自主學習一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時期 獨立自主外交方針 原則 成就新中國建立之初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首先與蘇聯建交,接著與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1954年6月,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 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 1956年,又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20世紀50-60年代 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 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 (1)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 (2)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3)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外交戰略的演變1、一邊倒(20世紀50年代)新中du國成立后實行的一邊倒外交方針是指zhi新生的中華人民dao共和國在國際斗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1955年,于萬隆會議,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五項原則內容是: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獨立自主、不結盟(20世紀70年代末)20世紀70年代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80年代末——獨立自主、不結盟。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鄧小平同志對中國外交戰略和策略進行了重大調整,提出了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 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主題:和平與發展2.外交成就(1)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3)世紀之交,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4)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5)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6)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7)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合作內容不斷豐富,規模迅速擴大。(8)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鱉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與合作提供重要平臺。(9)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認真履行有關職責,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指導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2.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1)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2)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3)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4.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5.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1)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通過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主場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鞏固練習一、單選題1.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講到:“關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不但現在不應急于去解決,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也不應急于去解決。因為雖然我們愿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但帝國主義是絕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態度對待我們的。”為此,新中國外交方針的實施與該論述一致的是A.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B.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C.改變中國半殖民地位,在國際交往中堅持獨立自主 D.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2.新華網4月7日電:自1990年到2015年4月,共有30178名來自中國的維和人員在聯合國執行維和任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中國熱愛和平、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這體現了我國新時期外交政策的特點是A.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C.重視同世界大國建立不同類型的“伙伴關系” D.重視經濟外交和不結盟外交3.近日,舉世矚目的“習奧會”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邁出一大步。歷史上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A.萬隆會議 B.尼克松訪華 C.鄧小平訪美 D.中美建交4.2014年7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題為《共創中韓合作美好未來,同襄亞洲振興繁榮偉業》的重要演講。談到兩國合作時,習近平同志提出“注重利更注重義”,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并引用了三句中國古詩文名句來闡述在國際關系中要踐行正確義利觀。這三句古詩文是①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禮記》②君子義以為質——《論語》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④君子必誠其意——《禮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1972年,毛澤東明確指出:“來自美國方面的侵略,或者來自中國方面的侵略,這個問題比較小,也可以說不是大問題,因為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該論斷是基于A.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實現 B.中美外交關系的正式建立C.全方位外交戰略的提出 D.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6.2017年5月,由中國首倡并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有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盛況空前。這反映了我國A.多邊外交的成果顯著 B.開始主導區域經濟集團C.開始推行區域性結盟 D.致力于世界和平與安全7.20世紀70年代初的某一天,隨著農歷新年的臨近,北京市民驚奇地發現:“反帝醫院”改成了“首都醫院”,“工農兵大街”也恢復了它原來的名字“地安門大街”,一些“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標語也被重新粉刷,換成了“世界人民大團結”。材料所反映的現象說明A.中蘇關系由友好轉為對抗沖突 B.中國對外政策有了重大調整C.中美關系緩和并建立外交關系 D.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已經實現8.2019年3月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回答中外記者問題時指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給各方帶來的是滿滿的發展機遇。這說明“一帶一路”A.首創了新型的國家關系 B.體現中國主導地區秩序C.致力于打造新區域集團 D.提倡“合作共贏”精神9.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提出“一邊倒”的政策,堅定地站在“和平、民主、社會主義一邊”;1955年5月,他又指出:“就是西方國家,只要他們愿意,我們也愿意同他們合作。我們愿意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這一變化表明當時中國A.突破了兩極格局的束縛 B.擺脫了社會制度對外交的影響C.意圖拓展對外交流范圍 D.因國際地位提高改變外交策略10.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結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兩國之間禁止貿易的法令。1972年2月11日,尼克松批準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的關于松動對華貿易關系的建議。這些舉措A.意在謀求中美關系改善B.受到了中日建交的影響C.說明美國摒棄冷戰思維D.表明中美兩國正式建交11.從1952年開始醞釀,到1954年間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稱之為“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對外政策。這項政策的主要內容就是以爭取和平為目標,盡可能地聯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國家,在實踐中首先表現為爭取在中國周邊地區形成安全緩沖地帶。這一政策A.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B.率先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C.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地位D.意在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12.中國政府評價一次會議時說:“這個會議的召開,反映了最近時期以來在世界的這個地區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反映了亞非各國要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堅強的愿望。”這個會議是指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合國大會 D.聯合國千年大會13.《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年,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廢除某些外國過去利用不平等條約中所謂‘駐兵權’在北京市內占據地面建筑之兵營。”這主要體現出中國的外交方針是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一邊倒” C.不結盟 D.“另起爐灶”14.1950年1月,美國國務院指責北京市軍管會收回美國兵營的地產權和其他建筑,侵犯了美國在1901年獲得并于1943年重申的、久已存在的權利。材料體現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是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另起爐灶”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5.周恩來在評論某次國際會議時認為:“它的成就對于鞏固世界和平與安全,首先是鞏固亞洲的和平與安全,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復,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并為進一步協商解決其他重大國際問題開辟了道路。”新中國在此次會議上A.首次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B.倡導不結盟的外交政策C.發揮了大國應有的政治影響力 D.實行全方位的多邊外交16.下表是1955~1960年與中國建交國家統計表,對表格反映的史實解讀完全正確的是時間 國家 時間 國家1955年 阿富汗、尼泊爾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1956年 埃及、敘利亞、也門 1959年 蘇丹、幾內亞1957年 斯里蘭卡 1960年 加納、古巴、馬里、索馬里A.“一邊倒”政策取得豐碩成果 B.中國加強與不結盟運動合作C.中國與西方國家出現建交高潮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貫徹17.1952年9月,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回顧:“三年來,我.在平等、《向新中國途程邁進》互利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對外貿易關系。我們已經由歷史上長期人超的國家.轉變成為進口和出口平衡的國家,戰勝了美帝國主義者對我們國家的禁運和封鎖。”據此判斷,這“三年”我國A.沖破了西方國家的外交封鎖 B.始終執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作為大國步入了國際舞臺 D.外交突破了意識形態束縛18.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戰爭即將勝利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 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19.某年6月,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宣告成立,這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產生的國際組織,也是歐亞大陸出現的新的區域性多邊合作組織。該組織A.成立于1996年B.豐富了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C.有利于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的合作與發展D.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二、材料分析題20.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國家出現就有了國際關系。它是指人們超越國家界限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社會關系,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等關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二十世紀40年代歐洲大事記時 間 大 事1941年11月 美國通知蘇聯《租借法案》適用于蘇聯1943年11月 美蘇英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5月 德國戰敗投降,由美、英、法、蘇聯分區占領1949年4月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依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40年代美英對蘇聯的態度有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材料二 法德兩國盡管都是以基督教為主體信仰的國家,近代都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響,但卻是世仇宿敵。且不說高盧人與日耳曼人上千年的敵對,僅近現代法德之間便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交戰。二戰后法國擔心德國東山再起,威脅自己,主張把德國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樣松散的聯邦,但遭到了美、蘇的抵制。之后在美國的主導下德國進行了社會改革;法德也認識到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沖突與對抗不利于歐洲的強大和各自經濟的發展;五六十年代,西歐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家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此,l958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兩個民族達成了諒解,言歸于好,l963年兩國還簽訂了合作條約。——《世界近現代史資料匯編》(2)根據材料二,歸納二戰后法德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德關系變化的原因。材料三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會見后的記者會上,回答了鳳凰衛視記者的提問,兩位外長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中韓的憤怒和歐美的不滿,各自表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中國和韓國有民眾感到被(參拜行為)傷害了,(安倍)首相對此表示歉意。我們現在會注意他的表述言辭,而對于中國和韓國也要保持對話,注重對話的重要性,首相也會繼續解釋澄清他參拜的動機。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我們清楚的表達希望中國和日本的關系越來越好,這兩個(亞洲)大國應當成為友邦,這需要尊重歷史的同時,盡量的讓過去的過去,要尋找這樣的一種平衡。——摘自鳳凰網(3)依據材料三,法比尤斯對中日關系的看法與岸田文雄有何區別。你認為當前的中日關系可以從法德關系中借鑒什么?21.中國近代的外交是屈辱的。但是,隨著抗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外交也逐步走向自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的抗戰支援了蘇聯和美國的“先歐后亞”戰略,使他們有可能集中力量在歐洲戰場先戰勝希特勒。在最后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更是起了不容抹殺的巨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盟國在最后戰勝法西斯及對戰后世界秩序的安排等重大國際事務上,沒有中國的參加,是難以真正解決的。——齊世榮 吳于廑《世界史 現代史下編》(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中國取得世界大國地位的原因,并概括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的體現。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并分析其實行的國內背景。材料三 1955年4月24日,亞非會議舉行最后一次全體會議,在《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10項原則,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亞非會議是世界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里程碑。在萬隆精神的鼓舞下,亞非國家匯成一股新型的政治潮流,為20世紀60年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奠定基礎。——張建華《世界現代史》(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在萬隆會議中作出的外交貢獻;概括萬隆會議對現代國際關系的影響。材料四 20世紀70年代中國以加入政治性國際組織為重點,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聯合國專門組織和附屬組織,并與國際奧委會、歐共體等建立合作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國參加國際經貿和科技組織的活動劇增,先后加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亞洲開發銀行等組織。中國還開始參加聯合國裁軍談判會議,逐步簽署了一系列裁軍、軍控文件和協議。——據王逸舟《中國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比較研究》等整理(4)依據材料四,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有哪些新發展?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些新發展的國際國內背景。三、論述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上首次正式提出“亞洲新安全觀”,該觀點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亞洲新安全觀是以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為基本內容的安全理念,主張在亞洲地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摘編自王彪《淺析構建亞洲新安全觀與安全機制的原因》從材料中提取一到兩條信息,圍繞“新時期中國的外交”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試卷第1頁,總3頁參考答案1.C據材料“我們愿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但帝國主義是絕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態度對待我們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新中國的外交的當務之急是改變中國半殖民地位,“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的外交政策,故A項錯誤;材料也不能說明經濟建設的國際環境的問題,故B項錯誤;材料也沒有反映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的外交政策,故D項錯誤。故選C。2.B根據“在聯合國執行維和任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中國熱愛和平、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國維和人員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體現的是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故選B;材料主要體現了我國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ACD中的說法均與該主旨不符,排除。故選B。3.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B正確,ACD排除。故選B。4.A根據所學可知,習主席在演講中引用了①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禮記》②君子義以為質——《論語》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這三句話,故A正確;④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并沒有出現在他的演講中,故排除BCD。5.A根據“1972年”“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結合所學可知,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故選A;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實施全方位外交戰略,排除C;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排除D。6.A“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有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這充分體現了多邊外交的成果顯著,A正確;2001年中國主導下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就說明中國在區域經濟集團方面占據了主導,排除B;一帶一路不屬于結盟性質,排除C;D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7.B材料中各地方名稱和標語內容的改變,反映出中國對西方資本主義態度的改變,再結合材料時間,此現象出現在尼克松訪華前タ,反映了中美關系由對抗到緩和,這是中國對外政策重大調整的體現,B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題不符;C項錯誤,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與材料時間“20世紀70年代初”不符;材料中沒有體現日本的信息,排除D項8.D材料“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體現了“合作共贏”的精神,故D項正確;上海合作組織是新型國家關系的代表,“一帶一路”并非新型國家關系的首創,故A項錯誤;B項與史實不符,故錯誤;“一帶一路”是區域合作平臺,并非區域集團,故C項錯誤。9.C根據材料“1955年5月,他又指出:‘就是西方國家,只要他們愿意,我們也愿意同他們合作。我們愿意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中國的外交思想出現轉變,從“一邊倒”政策到尋求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即意圖拓展對外交流范圍,故C正確;根據材料的時間可知當時屬于兩極格局時期,中國沒有突破兩極格局的束縛,A錯誤;中國的國家性質絕對不能擺脫社會制度對外交的影響,B錯誤;1955年時中國外交政策并沒有改變,D錯誤。10.A尼克松宣布結束禁止貿易的法令,提出松動對華貿易關系,說明尼克松謀求中美關系改善,故A正確;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BD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BD;C不符合史實,排除。11.A材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對外政策,“聯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國家”體現了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的特點,故A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印度和越南率先接受該政策,故B排除;新中國成立已經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地位,故C排除;“和平統一戰線政策”與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無關,故D排除。12.B根據“反映了亞非各國要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堅強的愿望。”可知,此次會議是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故選B;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有英、法、美、蘇、中五大國共同參加的國際會議,與題干不符,故排除A;CD都是聯合國大會,而非只有亞非國家參加,故排除CD。13.A廢除外國的在華特權,體現的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故選A;“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BD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新時期我國實行不結盟政策,排除C。14.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后沒收帝國主義在華的財產以及相關特權,是要清除其在華的殘余勢力及特權,與“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有關,其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在此基礎上與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則的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故A正確;“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排除B;C項是指與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不符合主旨,排除C;1950年沒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D。15.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恩來贊揚的鞏固了“亞洲的和平與安全”,促進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復”,為進一步協商解決其他重大國際問題開辟了道路的國際會議,是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新中國在此次會議上發揮了大國應有的政治影響力,C項正確;首次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國際會議是1955年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A項錯誤;中國倡導不結盟外交政策,是在20世紀80年代,B項錯誤;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多邊外交是在改革開放時期,D項錯誤。16.D從1955~1960年與中國建交國家統計表可以看出,此時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僅僅局限于社會主義的國家,而是突破了意識形態的束縛,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下與更多的國家建交,故D正確;從材料可以看出此時不再是一邊倒了,排除A;不結盟運動成立于1961年,排除B;材料中并沒有西方國家,排除C。17.A材料“我們已經由歷史上長期人超的國家.轉變成為進口和出口平衡的國家,戰勝了美帝國主義者對我們國家的禁運和封鎖”體現的是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外交孤立的沖破,A正確;B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C是出席日內瓦會議的意義,排除;此時外交具有意識形態的色彩,D排除。故選A。18.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舊中國同列強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西方各國建立外交關系,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B正確;A是一邊倒回答的問題,排除;C與材料無關,排除;D是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回答的問題,排除。故選B。19.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致力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加強地區經貿以及人文合作,為地區間睦鄰友好合作帶來新機遇與新可能,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D正確;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于2001年,A排除;上海合作組織豐富了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國家關系,B排除;C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20.(1)變化:由合作到對抗影響:導致兩極對峙格局形成。(2)變化:由仇視敵對走向和解合作。原因:①德國對戰爭行為,尤其是對法西斯侵略行為進行了深刻反思和真誠道歉。②各國人民深感戰爭給人類帶的災難,渴望和平。③法德兩國政治家的努力。④戰后西歐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⑤為擺脫美蘇冷戰對西歐的影響。(3)區別:要以尊重歷史和尊重對方為發展和平友好關系的前提。借鑒:首先借鑒德國對法西斯侵略犯下滔天罪行的深刻認識和真誠道歉;然后借鑒法國對德國的包容和諒解;最后雙方爭取采用對話方式而不是搞對立和軍事競賽,來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詳解】(1)根據“通知蘇聯《租借法案》適用于蘇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并結合所學可知美英對蘇聯的態度由合作到對抗。帶來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導致兩極對峙格局形成。(2)變化:根據“是世仇宿敵”、“l958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兩個民族達成了諒解,言歸于好”可知法德關系由仇視敵對走向和解合作。根據“主張把德國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樣松散的聯邦,但遭到了美、蘇的抵制。之后在美國的主導下德國進行了社會改革;法德也認識到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沖突與對抗不利于歐洲的強大和各自經濟的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德關系變化的原因主要和德國戰后的賠罪態度、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兩國政治家的努力、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需要以及擺脫美蘇的需要等有關。(3)根據“注重對話的重要性,首相也會繼續解釋澄清他參拜的動機”、“這需要尊重歷史的同時,盡量的讓過去的過去,要尋找這樣的一種平衡”可知法尤比斯對中日關系的看法與岸田文雄相比主要是主張要以尊重歷史和尊重對方為發展和平友好關系的前提。當前的中日關系可以從法德關系中借鑒的內容主要是首先借鑒德國對法西斯侵略犯下滔天罪行的深刻認識和真誠道歉;然后借鑒法國對德國的包容和諒解;最后雙方爭取采用對話方式而不是搞對立和軍事競賽,來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21.(1)原因: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二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體現: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并成為常任理事國。(2)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國內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新中國誕生。(3)貢獻: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引申發展為10項原則。 影響: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為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奠定基礎。(4)發展:參與國際組織的類型、深度與廣度方面有了更大發展;由重視政治到越來越多地重視經濟;并且承擔了諸如軍控等更多的責任。國內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際背景: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潮流;聯合國逐漸擺脫美蘇控制。【詳解】(1)原因:據材料一“在最后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更是起了不容抹殺的巨大作用”等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二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體現:據材料一“盟國在最后戰勝法西斯及對戰后世界秩序的安排等重大國際事務上,沒有中國的參加,是難以真正解決的”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并成為常任理事國。(2)方針:據材料二“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等結合所學可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背景:結合新中國成立的相關知識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新中國誕生等分析回答。(3)貢獻:據材料三“在《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10項原則,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如下為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引申發展為10項原則。影響:據材料三“在萬隆精神的鼓舞下,亞非國家匯成一股新型的政治潮流,為20世紀60年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奠定基礎”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為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奠定基礎。(4)發展: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中國參加國際經貿和科技組織的活動劇增,先后加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亞洲開發銀行等組織”結合所學可從參與國際組織的類型、深度與廣度方面有了更大發展、由重視政治到越來越多地重視經濟、并且承擔了諸如軍控等更多的責任等方面分析回答。背景:根據材料四“20世紀70年代中國以加入政治性國際組織為重點,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聯合國專門組織和附屬組織,并與國際奧委會、歐共體等建立合作關系”結合所學從國內國際方面分析背景。即國內背景可以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回答。國際背景從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潮流、聯合國逐漸擺脫美蘇控制等方面分析回答。22.示例論題:安全與合作推動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闡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局勢處于動蕩不安中。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加速社會主義陣營的滅亡,對中國實行各種制裁。在新時期,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發展,中國除了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還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自主外交活動,積極推進以大小國家共同倡導、安全先行、互利協作為特征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2001年,中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并發揮了主導作用,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外交政策的調整,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維護和保障了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當今世界,國際局勢紛繁復雜,中國將面對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這就需要中國實行“走出去”戰略,積極改善同他國之間的關系,深化同他國之間的合作,采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這樣才能在外交中贏得主動,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 答案)【詳解】根據材料“亞洲新安全觀是以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為基本內容的安全理念,主張在亞洲地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結合所學可以總結出一個論題:安全與合作推動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根據題目要求“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因此,論證的論據要求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件。論述時要圍繞安全與合作來論述。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制裁,特別是蘇聯解體后,美國更是加速對社會主義滅亡的行動,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發展,新時期的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還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自主外交活動。如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維護和保障了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最后用面對復雜的國家環境,中國積極改善同他國的關系,采取靈活外交政策,更好維護國家利益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