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結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第1課內容的延續,地球表面復雜的地形地貌與地球的構造有關,其內部構造直接影響著地殼運動。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是理解第3課地震和第4課火山噴發成因的知識基礎。為幫助學生完整建構地球內部構造的認知,教材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邏輯設計了四個學習任務:(1)整體認識地球從表層到地心的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2)具體了解地殼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組成;(3)通過地殼運動直觀認識巖石彎曲的原因,形成科學解釋;(4)動手制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模型,進一步增強對地球的整體認知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有初步的認知,知道地球內部有巖漿,有時噴出會形成火山爆發,知道地震的發生是由于地殼運動。但對于地球的三個圈層以及地球內部結構會引起地殼運動,引起地球表面的變化缺乏深入理解。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學過了巖石的相關知識和觀察方法,初步知道地殼有巖石,但并不清楚地殼巖石的分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通過豐富的活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地球內部結構及其影響的認識,加深對巖石構造和成因之間關系的理解。【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地球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認識到地球是有結構的,知道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知道地殼在不斷運動著。科學思維:通過觀察、比較地球結構模型,能認識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特點。探究實踐:通過了解地球內部構造,能制作一個實物模型模擬地球的結構。態度責任:樂于參與地球結構模型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保持對探究地球內部構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教學重難點】重點:說出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在不斷運動著。難點: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準備】教師:1.教學課件;2.視頻資料。學生:1.每組橡皮泥(紅、黃、藍三種顏色)、尺子、小刀、墊板、搟面杖;2.內部結構的相關資料;3.課堂作業本。【教學過程】一、聚焦地球的內部結構(預設5分鐘)1.談話: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表面的特點,地球表面的這些特點和地球構造有關嗎?2.展示地球地形地貌圖片、爾塔阿雷火山口介紹。提問:看到火山口圖片,你們對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什么想法嗎?學生:地球內部有巖漿、是熱的,壓力大的。3.提問:地球的內部結構到底是什么樣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板書:地球的結構)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火山口的圖片能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內部結構與我們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樣的,圖片對比展現了從地球外部形態到地球內部結構的延伸學習,火山口圖片提示學生對地球內部構造的猜測。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內部結構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整體認識地球的結構(預設30分鐘)任務一: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教師:帶著以下問題觀看視頻《地球的內部結構》,完成實驗記錄單上的任務一。①地球的內部結構分為哪幾層?②不同圈層的平均厚度分別是多少?(預設:地球的內部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學生交流。設計意圖:視頻資料內容豐富,包含了地球內部不同圈層的厚度、組成物質,質量占比等等,動態化的呈現比起紙質資料更為生動有趣,吸引學生關注的同時也為之后的探索活動做好知識鋪墊。任務二:地殼的組成1.教師:視頻中提到地殼是由不同的巖石組成的,在上學期的科學課中我們認識了幾種常見的巖石——花崗巖、大理巖、砂巖等。你知道組成地殼的巖石分為幾大類嗎?(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那地殼是由什么巖石組成的呢?小組合作完成任務。2.學生閱讀教科書“了解地殼的組成”部分。3.交流:組成地殼的巖石大致分為幾個類型 它們分別是什么 4.小結:組成地殼的巖石按照其成因分為三大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板書: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設計意圖:學生在四下已接觸學習過巖石,對巖石的觀察、研究和描述都不陌生。學生在進行上述活動過程中,找尋與成因之間的聯系,加深對巖石構造和成因密切關聯的理解,進一步完善關于巖石、地殼組成的認知。任務三:地殼的運動教師提問:地殼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學生:地殼是會發生運動的。教師提問:是什么力量使得地殼運動?地殼的運動又會產生什么自然現象?請帶著這兩個問題觀看視頻《地殼運動》。(預設:火山、地震能讓我們感受地殼的運動。)學生:①巖石圈下層的軟流層會流動,推動了地殼運動。②可能會產生地震或火山噴發,產生高山、裂谷等地形地貌。教師:觀看微課,思考:用不同顏色的超輕黏土表示不同的巖層,你能解釋一下巖層為什么會發生彎曲變形嗎?(預設:地殼在不斷地運動;地殼運動會使巖層受到擠壓,就會發生彎曲變形。)設計意圖:視頻、圖片相結合展示地殼是在運動的,地球內部也是運動的,擠壓是使巖石發生彎曲的一種方式。此活動幫助學生建立關聯意識,不僅對第一課中地質公園彎曲的巖層做出科學的解釋,也是后面兩課的知識積淀。任務四:制作一個地球模型1.教師提問: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有三個圈層,現在我們要利用超輕黏土來制作一個地球內部結構模型,我們可以按照這個雞蛋模型來制作嗎?為什么?學生:不可以,因為地幔的厚度沒有像蛋白一樣一端很厚,一端又很薄;地球形狀不像雞蛋那樣一頭尖一頭圓。2.教師:為了更加逼真地還原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那你認為制作模型需要知道什么?學生:要知道每個圈層捏多大,就要知道每個圈層的厚度。3.教師提問:那我們從活動一就知道圈層的厚度,可能按實際的厚度來制作模型嗎?要怎么做呢?學生:可以把厚度全部縮小。4.教師提示:如果地核厚度為0.5cm,那么地幔和地殼的厚度應為多少呢?學生:根據換算,地幔:0.4cm,地殼:0.0023cm(薄薄地一層)。5.學生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切開并觀察模型的剖面。【設計意圖】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4個活動,幫助學生對地球結構建立整體認識。同時,聚焦地殼運動,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噴發做好充分準備。三、小結(預設5分鐘)(1)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2)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從外到內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地殼在不斷運動,地球內部的巖漿在不停涌動,有時會通過地震和火山噴發讓我們感受到。后續我們會對地震和火山噴發是怎樣形成的繼續進行研究。【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課主要研究的幾個內容。四、板書設計2地球的結構【作業設計】1.地球結構從內向外分別是( )。A.地幔——地核——地殼B.地核——地幔——地殼C.地殼——地幔——地核D.地核——地殼——地幔2.下列關于地球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在地球的內部,越靠近地心,溫度越低B.人類主要生活在地殼和地幔C.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D.地殼很堅硬,是固定不動的3.小明想用橡皮泥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制作代表地殼的藍色橡皮泥時,厚度應該( )。A.薄一些 B.厚一些 C.和其他層一樣厚 D.厚薄沒有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