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知識梳理考點01 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要點一 、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1.定義: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各種益處,就是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2.分類類型 功能 舉例 關系 以森林為例供給服務 為人類提供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物質需求 提供食物、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淡水 各種服務功能是同時存在的。其中,支撐服務是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并通過這些服務間接為人類提供服務 產生氧氣,提供森林資源、動物資源等調節服務 為人類提供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 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減緩土壤侵蝕、凈化水、抑制病蟲害 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和水質、涵養水源等文化服務 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審美體驗等非物質收益 提供娛樂和生態旅游 提供美麗的風景,供人類旅游休憩、獲得精神享受等支撐服務 維持自然環境自身的相對穩定狀態 為養分循環、光合作用、水循環提供動力 作為生物的棲息地、維持生物多樣性、增加土壤肥力等1.不同地區森林的主要服務功能地區 主要服務功能濕潤地區、山地丘陵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徑流干旱、半干旱地區 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改善生態環境沿海地區 固沙阻浪,防止海浪對海岸的侵蝕、保護海岸帶城市、交通道路兩側 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減弱噪聲熱帶雨林 維持全球碳氧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大氣成分、促進水循環要點二 、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1.原因(1)自然環境提供的服務是有限度的。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具體如下表所示: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 后果供給服務方面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數量和速度超過自然環境的供給能力 使自然資源的供給難以為繼調節服務方面 排放的廢棄物超過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 有毒、有害物質不能完全得到凈化支撐服務方面 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受到損害 有可能打破自然環境的穩定狀態,甚至使環境向不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變化,自然環境的供給和調節服務功能也會受到影響(2)人類獲取的自然環境的不同服務有時是相互沖突的,人類從一種服務獲益時,可能危及其他服務。例如,砍伐森林獲取木材,獲取了森林的供給服務,但危及了其調節服務和支撐服務。2.原則(1)人類獲取各種服務,需要控制在自然環境允許的范圍內,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極限,特別是不能超出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的極限。(2)人類需要對自然環境提供的不同服務,進行綜合權衡,在不損害自然環境以保證自然環境服務功能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選擇最優的利用方案。考點02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要點一 、自然資源及其屬性1.自然資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從自然環境中獲得并能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的物質和能量。2.自然資源的分類(1)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資源類型 含義氣候資源 指能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可開發利用的氣候要素的物質、能量和現象的總體,包括太陽輻射、熱量、降水、空氣及其運動等生物資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動物與微生物組成的各種有生命現象的資源,包括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水資源 指可供人類直接利用、有一定數量并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淺層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氣水和河流水等土地資源 指在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可為人類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巖石、水文和氣候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礦產資源 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在當前和可預見將來的技術條件下,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和氣態的自然礦物能源資源 指自然界中能夠提供熱、光、動力和電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的物質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風、流水、潮汐、太陽能等海洋資源 指蘊藏在海洋中人類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礦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間等(2)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相對性類型 可再生資源 非可再生資源相對性 多數可再生資源只有在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獲得再生,當開發利用不合理時,它們的再生周期就會延長,甚至變成非可再生資源 并非絕對不可再生,只是因為再生的周期太長,相對于短暫的人類歷史來說,可以認為是非可再生的舉例 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等 礦產資源3.自然資源的屬性要點二 、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特征1.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特征 表現 自然資源影響人類活動 舉例數量 自然資源總量有限性和稀缺性、自然資源種類與結構、人均資源占有量等 自然資源出現稀缺時,價格往往會上漲,引起人類社會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礦產資源的數量影響著開采利用規模、生產年限和資金投入,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資源密集型企業因自然資源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促進其技術革新,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型城市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而發展,又因資源瀕臨枯竭而衰敗質量 自然資源在指標、成本、用途等方面滿足人類需求的優劣程度,或從中獲取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多少 自然資源的質量影響開發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成本,以及用途 礦產品位高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和環境成本相對較低;不同質量的煤炭資源,具有不同的用途空間分布 分布規律;空間差異;空間集中;空間組合;空間流動 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但有規律可循,為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了可能;空間差異造成各地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空間集中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優勢;空間組合好的地區優先開發);資源的空間流動,促進了區域間的聯系和全球化進程 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導致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人口、城市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我國在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建設能源基地;我國東部水熱條件優越,成為經濟發達地區;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是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考點03 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要點一 、環境問題的產生1.自然環境(1)特點①自然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由太陽能持續供給能量,物質能夠從無機環境進入生命體,最終又回到無機環境,從而完成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②自然環境能夠通過自我調節維持穩定。(2)對人類的要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變要限制在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不能損害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大量自然資源,維持城市、農田等人類系統的運行,將所形成的廢棄物排入自然環境。3.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及表現影響因素 具體表現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數量和排放的廢棄物數量也會增加人均資源消費量 人均資源消費量越高,對環境的影響越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均資源消費量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技術水平 技術進步對環境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①技術越發達,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程度越大。 ②人類通過研發環境友好技術,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廢棄物處理能力,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點二 、環境問題的危害1.環境問題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害類型 對服務功能的影響供給服務 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甚至枯竭調節服務 使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加劇,并增加自然災害的風險文化服務 會降低人的舒適感、審美體驗等支撐服務 使自然環境偏離應有的穩定狀態2.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環境問題 危害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污染 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農產品或工業產品中污染物質殘留或富集 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3.環境問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1)直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2)對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3)為了控制和治理環境問題,要付出高昂的成本。1.概念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滿足一定數量的人口的資源消費量,以及吸納排出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的數量。比如說,一個人、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所閱讀的書,可以轉換為生產用于制造這些書的紙張所需要的樹林的面積等等。2.生態足跡與資源消耗的關系呈正相關,生態足跡越大,消耗的資源越多。生態足跡越大,表明其對資源的消耗強度越大,其對生態的破壞越嚴重。3.生態足跡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影響(1)生態足跡反映消耗地球資源的多少,生態足跡大,說明人類向自然環境索取的自然資源多,索取大量自然資源會影響自然環境的供給服務。(2)生態足跡反映人類排放廢棄物的多少,生態足跡越大,說明排放的廢棄物越多,排放過多廢棄物會破壞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3)生態足跡大,意味著消耗的資源多,會破壞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4)生態足跡大,意味著排放的廢棄物多,會影響自然環境的文化服務。[實戰演練]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塞罕壩位于河北省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冬季風強勁,屬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塞罕壩曾開圍放墾,原始森林幾乎絕跡。20世紀60年代初,內蒙古的風沙緊逼北京。為了抵御風沙南侵,1962年塞罕壩林場正式組建。塞罕壩比同緯度的大部分地區更不適宜林木生長,樹木生長緩慢。近幾十年來,塞罕壩人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從荒原到林海的綠色奇跡,同時也發展了經濟,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圖示意塞罕壩林場及周邊區域。(1)說明塞罕壩原始森林被破壞后,風沙緊逼北京的原因。(2)簡述塞罕壩生態環境恢復對當地產生的有利影響。答案 (1)(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冬季風強勁;塞罕壩原始森林被破壞后,北京失去綠色屏障,土地沙化,為沙塵天氣提供了沙源,加上冬季風長驅直入,導致風沙南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利于風沙南侵;北京距離渾善達克沙地近。(2)塞罕壩生態環境的恢復,能促進當地林業的發展;增加生物多樣性;調節局地小氣候;(形成獨特的旅游資源,)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2023上·高二課時練習)龍感湖與鄱陽湖古時曾連為一體,東漢時分離。湖區有眾多的藻類、豐富的維管束植物和多種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野生動物等,是國家重要的自然保護區。該湖區人類活動少,水質優良,是亞洲重要的候鳥越冬地之一。下圖為龍感湖及周邊地區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該地區有眾多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所以最適宜( )A.利用調節服務發展生態旅游 B.利用支撐服務維持環境穩定C.利用文化服務調節生存環境 D.利用供給服務獲取生物資源2.目前,龍感湖地區濕地最能體現的自然環境作用是( )A.文化服務——凈化水中污染物 B.調節服務——調節氣候、美化環境C.供給服務——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D.支撐服務——維持生物多樣性【答案】1.B 2.D【解析】1.由材料可知,該地區有眾多有價值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因此需要設立自然保護區,來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來維持環境穩定,B正確;發展生態旅游利用的是文化服務,A錯誤;調節生存環境屬于調節服務,而不是文化服務,C錯誤;該地區是自然保護區,不適宜利用供給服務獲取生物資源,D錯誤。故選B。2.結合上題分析,目前,龍感湖地區濕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環境穩定,屬于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睛】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供給服務:為人類提供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物質需求。調節服務:為人類提供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如調節溫度的波動幅度、凈化空氣、容納和降解人類排放的廢棄物等。文化服務: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審美體驗等非物質收益,可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支撐服務:維持自然環境自身的相對穩定狀態,是保障其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并通過這些服務間接為人類提供服務。(2022上·福建漳州·高三校考期中)零碳產業園是指在運營過程中將碳排放量全部中和,實現凈零排放,為用戶提供零碳的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園。2021年,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落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以“綠氫”(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引領的“風光氫儲”重型卡車產業集群在該產業園落地生根。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鄂爾多斯市零碳產業園建設的優勢資源是( )A.天然氣和煤炭 B.太陽能和風能 C.土地資源 D.稀土資源4.該產業園“風光氫儲”重型卡車產業集群以“綠氫”為引領有利于( )A.就地消納風光電能 B.打造重型卡車品牌C.緩解城市公交緊張 D.提高電能輸出能力【答案】3.B 4.A【解析】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鄂爾多斯地處內蒙古高原,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資源豐富,是建設零碳產業園的優勢資源,B對;然氣和煤炭會導致碳排放增多,A錯;區域土地資源和稀土資源較為匱乏,CD錯;故選B。4.由材料可知,“綠氫”是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造的氫能,屬于高耗能產業,對能源的需求量大。內蒙古風電、光電充足,但儲存困難,發展以“綠氫”(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引領的“風光氫儲”重型卡車產業可以消納豐富的電能,解決電能儲存和輸送難的問題,排除BCD,故選A。【點睛】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2023上·貴州六盤水·高一統考階段練習)臭氧總量的DU值又稱多布森單位,當臭氧含量低于220個多布森單位時,稱之為“臭氧空洞”。下圖示意1960—2010年南極上空大氣臭氧總量最低值(每年10月份)衛星監測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在圖示年份中,南極上空大氣10月份首次出現臭氧空洞的年份大致是( )A.1964年 B.1983年 C.1995年 D.2010年6.南極地區上空大氣層中出現臭氧空洞,將導致( )①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增多②極地冰川大量融化③大氣組成成分改變④生物生存環境變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5.B 6.B【解析】5.結合圖示可知,大致從1983年開始,臭氧含量低于220個多布森單位,說明大氣中開始出現臭氧空洞。故選B。6.南極上空大氣層中臭氧空洞的出現,使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增多,南極地區陸表生物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將變差,①④正確;極地冰川大量融化主要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②錯誤;高層大氣臭氧空洞,可能導致近地面干潔空氣成分有所變化,但大氣組成成分沒有改變,依然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顆粒物構成的,③錯誤。故選B。【點睛】臭氧有吸收太陽紫外輻射的特性,臭氧層會保護我們不受到陽光紫外線的傷害,所以對地球生物來說是很重要的保護層。不過,隨著人類活動,特別是氟氯碳化物等人造化學物質被大量使用,很容易就會破壞臭氧層,使大氣中的臭氧總量明顯減少,在南北兩極上空下降幅度最大。2.生態足跡是指維持一個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地域面積。生物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提供可再生資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積的總和。當一個地區的生物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時,這個地區就會出現生態赤字。讀圖,完成(1)~(3)題。注:圖中百分數為國家或地區占生態足跡(或生物承載力)總量的比例。(1)巴西生物承載力高于俄羅斯的原因主要是( )A.氣候 B.國土面積C.土壤肥力 D.水資源數量(2)根據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表現,下列國家或地區生態赤字最為嚴重的是( )A.印度 B.中國C.歐盟 D.俄羅斯(3)有助于提高我國生物承載力的措施是( )A.節能減排 B.工業轉型C.大氣治理 D.植樹造林答案 (1)A (2)C (3)D解析 第(1)題,由題干內容可知,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提供可再生資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積越大,生物承載力越高。巴西絕大部分位于熱帶,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生物承載力高于俄羅斯的主要原因是氣候條件優越。第(2)題,“當一個地區的生物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時,這個地區就會出現生態赤字”。選項所列的國家和地區中,歐盟的生物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數值最小,生態赤字最為嚴重。第(3)題,根據題干中有關生物承載力的敘述,可知植樹造林能夠提供可再生資源,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生物承載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