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地理下冊 預習篇9.1 自然特征與農業一.世界屋脊1、位置和范圍:位于我國西南部,C橫斷山脈以西,A昆侖山脈——B祁連山脈以南.2、地形特征:“遠看是山,近看是川”。3、自然環境特征:高寒(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2)氣候: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3)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是D黃河、E長江、F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眾多大江大河發源地。(4)太陽能資源豐富: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拉薩有“日光城”之稱。(5)地熱資源豐富:位于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6)夏季去青藏高原旅游,需要準備哪些物品?為什么?防寒衣物(羽絨服、棉衣)、抗缺氧物品(氧氣袋、抗缺氧藥品)、防曬物品(防曬霜、太陽鏡、太陽帽)。原因: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空氣稀薄,缺氧;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二、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1.青藏高原是我國高寒牧區。有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典型畜種——牦牛、藏綿羊、藏山羊。河谷農業:(1)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2)農業分布在河谷的原因:海拔較低,氣溫較高,土質較肥沃,水源充足。農作物:青稞、小麥。雅魯藏布江谷地農產品品質優良(或青稞、小麥穗大粒飽)的原因:A.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B.氣溫低,作物的生長期長;C.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三、青藏地區民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服裝:藏袍:適應青藏高原地區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2.飲食:主食是糌粑,牛羊肉、青稞酒;3.民居:牧民:帳篷(用厚重的牛毛氈搭成)。農區和城鎮:平頂碉房(以石塊為原料,墻體厚實)。川藏鐵路是第二條進藏“天路”,起點為成都,終點是拉薩,沿途穿越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脈峰嶺最密集的地區,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讀川藏鐵路示意圖,完成1——2小題。1.下列敘述符合川藏鐵路沿線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的是( )A.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B.雪山連綿,冰川廣布C.地表溝壑縱橫 D.沙漠、戈壁廣闊2.川藏鐵路建成通車后,將會促進沿線地區( )①交通的發展 ②資源的開發 ③民族文化的交流 ④氣候的改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1.B 2.A【解析】1.從圖中看,川藏鐵主要位于我國西南部,經四川盆地、橫斷山區到青藏高原;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特點,A錯誤;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是青藏高原地區的自然景觀,川藏鐵路沿線區域可以看到,B正確;地表溝壑縱橫應為黃土高原的特征,C錯誤;沙漠、戈壁廣闊是我國西北地區的特點,D錯誤。故選B。2.川藏鐵路建成通車后,會促進沿線地區交通的發展,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資源開發,①②③正確;鐵路的修建不會影響氣候,④錯誤。①②③正確,A正確,BCD錯誤。故選A。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宇宙射線探測站“拉索”,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東緣。探測站充分利用了世界屋脊的地理優勢,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圖1為“拉索”位置示意圖,圖2為青藏高原景觀圖,完成3——4小題。3.“拉索”位于( )A.29N,100°E B.29N,100°W C.29°S,100°E D.29°S,100W4.“拉索”選址于青藏高原,考慮的自然條件有( )①居民較少,人類活動影響小②海拔較高,視野開闊③空氣稀薄,大氣對射線干擾小④地勢平坦,便于建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3.A 4.B【解析】3.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拉索”位于(29°N,100°E),A正確,故選A。4.宇宙射線探測站“拉索”,位于我國青藏高原,考慮的自然條件有②海拔較高,視野開闊、③空氣稀薄,大氣對射線干擾小、④地勢平坦,便于建設,②③④正確;居民較少,人類活動影響小,屬于社會經濟條件,①錯誤;B正確,故選B。5.為了讓古老藏毯技藝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當地企業融合現代地毯編織手法,將藏毯產品從最初的手工編織,延伸到機織、手工槍刺、熒光等多種樣態。如今,青海藏毯不僅“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遠銷海外,以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璀璨和雄奇。完成藏毯的主要原料最可能是( )A.羊絨 B.棉花 C.蠶絲 D.化纖【答案】A【詳解】青海有我國的青海牧區,主要發展畜牧業,藏毯的主要原料最可能是羊絨,A正確;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不適合發展種植棉花、養殖蠶,BC錯誤;藏毯技藝屬于傳統紡織技藝,不可能用到現代化纖,D錯誤。故選A。6.對我國土地資源的質量差異,敘述錯誤的是( )A.北方平原廣闊,耕地多,但熱量較低,降水少,以旱地為主B.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熱量高,降水豐沛,以水田為主C.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干旱少雨,水資源不足,以草地、荒漠為主D.青藏高原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土地的生產力較高【答案】D【詳解】我國北方地勢較低,平原廣闊,耕地多,但熱量較低,降水少,主要以旱地為主,故A描述正確。我國南方多丘陵、山地,大部分位于位于亞熱帶氣候地區,但熱量高,降水豐沛,以水田為主,故B描述正確。我國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水資源不足,以草地、荒漠為主,故C項描述正確。我國青藏地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但地形主要以高原和山地為主,耕地資源匱乏,降水稀少,故D項描述有誤。故選D。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是糧食安全重要保障。下圖為中國高標準農田分布示意圖,完成7——8小題。7.國家高標準農田主要分布于( )A.800mm年等降水量線以北地區B.地形以盆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區C.以季風氣候為主地區D.半濕潤、半干旱地區8.青藏區高標準農田面積小的原因是( )A.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平坦B.地形以高原為主,氣溫低C.夏季高溫,冬季寒冷,降水少D.山區面積廣大,崎嶇不平【答案】7.C 8.B【解析】7.讀圖可知,國家高標準農田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C正確;不僅在800mm年等降水量線以北地區,A錯誤;地形以平原為主,B錯誤;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地區均有分布,D錯誤。故選C。8. 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平坦,適宜發展畜牧業,AD錯誤;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B正確;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C錯誤。故選B。讀下圖,回答9——10問題。9.關于該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A.乙省區太陽能、地熱能資源豐富B.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是我國最寒冷的地區C.牦牛和細毛羊是甲、乙兩省區的優良品種D.甲、乙省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氣溫較高的河谷,農作物單產量低10.該區域高寒的自然特征,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有( )①傳統服飾藏袍②主食米飯③耐寒的灘羊④農業區在河谷地帶⑤藏人臉上的“高原紅”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答案】9.A 10.A【解析】9.乙是西藏自治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大氣稀薄,太陽輻射強,太陽能豐富,地處板塊交界處,地熱能豐富,有我國著名的羊八井電站,A正確;冬天我國最寒冷的地方是東北地區,B錯誤;細毛羊是新疆的優良品種,C錯誤;甲乙兩省位于青藏高原,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氣溫較高的河谷,農作物單產量較高,D錯誤。故選A。10.青藏高原高寒,日溫差大,人們身穿傳統藏袍,可以適應氣溫的變化,①正確;青藏高原的糧食作物是青稞,主食糌粑,②錯誤;灘羊主要分布在寧夏地區,③錯誤;青藏高原熱量不足,農業區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④正確;青藏高原大氣稀薄,太陽輻射強,藏人臉上會出現“高原紅”,⑤正確。故選A。11.遼寧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以“氣候與人類活動”為題目開展主題式學習。閱讀“世界部分氣候類型分布及部分地區生活景觀圖”,一起完成探究活動。(1)青稞是一種適宜生長在低溫條件下的農作物(如圖a)。青藏高原成為青稞主要種植區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2)駱駝耐旱,是甲區域傳統的運輸工具(如圖b),原因是甲區域為 氣候,該地大多數居民講 語。(3)乙、丙、丁三個地區均為 氣候,雨熱同期,人口 (填稠密或稀疏)。(4)屋頂坡度往往與降水有關,A地區的大多數傳統民居屋頂坡度較陡(如圖c),原因是該地的氣候特點是 。【答案】(1)海拔高,氣溫低(2) 熱帶沙漠 阿拉伯(3) 季風 稠密(4)全年高溫多雨【分析】本大題以世界部分氣候類型分布及部分地區生活景觀圖為材料,設置4道小題,涉及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等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與運用能力。【詳解】(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高,氣溫低。因此適合青稞的生長。(2)由圖可得,甲區域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這里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終年炎熱干燥。該地大多數居民講阿拉伯語。(3)乙是溫帶季風氣候,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丁是熱帶季風氣候,故均為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氣候適宜,人口稠密。(4)赤道附近主要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多雨,降水多,因此A赤道附近的多數傳統民居屋頂坡度陡,便于排水。12.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孕育了長江、黃河等眾多大江大河。為認識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解藏族同胞民風民俗,某地理興趣小組模擬了一次從西寧乘火車到拉薩的雪域高原研學之旅。下圖是青藏高原區域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主題一探秘雪城高原(1)從西寧前往青海湖的研學旅程中,向北遙望①山脈,其山脈名稱是 ,對河流②的研學中,觀察到該河流流入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一青海湖,因此判斷河流②是 (選填“內流河”或“外流河”)。(2)為了保證乘客安全,從西寧乘火車到拉薩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往車廂內沖入氧氣的原因是 。主題二解碼高原農業(3)在青藏鐵路沿途,常見到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請你從形態特征等方面推測牦牛是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的 。(4)在青藏鐵路南端的雅魯藏布江谷地,見到了當地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 和小麥。主題三尋訪特色民俗(5)在當地特色民居平頂碉房住宿時,發現其多用石塊成,窗小墻厚,門低矮,這樣修建的主要原因是為了 。【答案】(1) 祁連山 內流河(2)海拔高、氧氣不足(3)毛長皮厚、體矮身健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高原環境(4)青稞(5)抵御嚴寒【分析】本大題以青藏高原區域圖為材料,涉及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定義、青藏地區的氣候、青藏地區的河谷農業、青藏地區的民俗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詳解】(1)由圖可以看出,①山脈是第一、第二階梯分界線上的祁連山,呈西北--東南走向;有些河流最終流入內陸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發、滲漏,最終消失于荒漠中。這些最終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②河流流入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一青海湖,因此判斷河流②是內流河。(2)為了保證乘客安全,從西寧乘火車到拉薩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往車廂內沖入氧氣的原因是該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氧氣不足。(3)在青藏鐵路沿途,常見到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該畜種擁有發達的胸廓、心肺結構和強盛的呼吸、循環機能、毛長皮厚、體矮身健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高原環境。(4)青藏地區氣溫較低,日照較長,在一些海拔較低的地區,如南部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東部的湟水谷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較好,分布著河谷農業,這里氣溫較高,土質較肥沃,適宜喜溫涼的青稞、小麥等作物的生長。(5)青藏地區的特色民居是碉房,其多用石塊砌成,窗小墻厚,門低矮,主要是為了抵御嚴寒。13.青藏高原是我國面積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它位于我國的西南方位.讀下圖,回答問題.(1)青藏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主要是 。(2)圖中城市中,有“日光城”美譽的是 。(3)造成青藏高原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主要原因是 。(4)A、B兩河流中,最終流經我國最大城市上海的是 。(5)青藏高原的農業以 (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在一些地勢低矮的河谷地區也可以種植一些耐寒的青稞、小麥,形成這種農業分布格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熱量、水源或交通)。【答案】(1)藏族(2)拉薩(3)海拔高(4)B(5) 畜牧業 熱量【分析】本大題以青藏地區圖為材料,設置五道小題,涉及青藏地區的民族、氣候、河流、農牧業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詳解】(1)青藏地區是我國藏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2)因為我國西藏拉薩海拔高,大氣層薄而且空氣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氣中含塵量小,云量少,大氣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陽光透過大氣照射到地面,在大氣層中被吸收、散射的量也就特別少。拉薩年平均日照總時數多達3005.3小時,平均每天有8小時15分鐘的太陽照射。比在同緯度上的東部地區幾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兩倍,因此有“日光城”之稱。(3)由于青藏地區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海拔氣溫低,空氣稀薄,含氧量低。(4)長江、黃河均發源于青藏高原地區,B河為長江自西向東在上海附近注入東海。(5)青藏高原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在一些地勢較低的河谷地區水分、熱量充足,也可以種植青稞、小麥等農作物。14.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填出字母代表的省和自治區的名稱:A ,B ,C ,D 。(2)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山脈或山峰名稱:E 山,G 山,F 峰。(3)青藏地區的農業以 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 (大麥的一種)、豌豆、小麥、油菜等,小麥單產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強,晝夜溫差 ;拉薩市的標志性宗教建筑是 ;這里可以大力開發的清潔能源是 能和 能。【答案】(1)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四川省(2) 可可西里 喜馬拉雅 珠穆朗瑪(3) 畜牧 青稞 太陽輻射 大 布達拉宮 太陽 地熱【分析】本大題以青藏地區圖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青藏地區的位置及范圍、地形、農牧業、自然資源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讀圖可得,A是西藏自治區,B是青海省,C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D是四川省。(2)E是可可西里山,G是喜馬拉雅山,該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F是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的主峰,是世界第一高峰。(3)青藏地區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麥、油菜等,青藏地區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青藏地區小麥單產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該地區主要屬于高原山地氣候;拉薩市的標志性宗教建筑是布達拉宮;青藏地區可以大力開發的清潔能源是太陽能和地熱能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地理下冊 預習篇9.1 自然特征與農業一.世界屋脊1、位置和范圍:位于我國西南部,C橫斷山脈以西,A昆侖山脈——B祁連山脈以南.2、地形特征:“遠看是山,近看是川”。3、自然環境特征:高寒(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2)氣候: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3)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是D黃河、E長江、F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眾多大江大河發源地。(4)太陽能資源豐富: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拉薩有“日光城”之稱。(5)地熱資源豐富:位于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6)夏季去青藏高原旅游,需要準備哪些物品?為什么?防寒衣物(羽絨服、棉衣)、抗缺氧物品(氧氣袋、抗缺氧藥品)、防曬物品(防曬霜、太陽鏡、太陽帽)。原因: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空氣稀薄,缺氧;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二、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1.青藏高原是我國高寒牧區。有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典型畜種——牦牛、藏綿羊、藏山羊。河谷農業:(1)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2)農業分布在河谷的原因:海拔較低,氣溫較高,土質較肥沃,水源充足。農作物:青稞、小麥。雅魯藏布江谷地農產品品質優良(或青稞、小麥穗大粒飽)的原因:A.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B.氣溫低,作物的生長期長;C.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三、青藏地區民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服裝:藏袍:適應青藏高原地區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2.飲食:主食是糌粑,牛羊肉、青稞酒;3.民居:牧民:帳篷(用厚重的牛毛氈搭成)。農區和城鎮:平頂碉房(以石塊為原料,墻體厚實)。川藏鐵路是第二條進藏“天路”,起點為成都,終點是拉薩,沿途穿越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脈峰嶺最密集的地區,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讀川藏鐵路示意圖,完成1——2小題。1.下列敘述符合川藏鐵路沿線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的是( )A.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B.雪山連綿,冰川廣布C.地表溝壑縱橫 D.沙漠、戈壁廣闊2.川藏鐵路建成通車后,將會促進沿線地區( )①交通的發展 ②資源的開發 ③民族文化的交流 ④氣候的改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宇宙射線探測站“拉索”,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東緣。探測站充分利用了世界屋脊的地理優勢,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圖1為“拉索”位置示意圖,圖2為青藏高原景觀圖,完成3——4小題。3.“拉索”位于( )A.29N,100°E B.29N,100°W C.29°S,100°E D.29°S,100W4.“拉索”選址于青藏高原,考慮的自然條件有( )①居民較少,人類活動影響小②海拔較高,視野開闊③空氣稀薄,大氣對射線干擾小④地勢平坦,便于建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為了讓古老藏毯技藝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當地企業融合現代地毯編織手法,將藏毯產品從最初的手工編織,延伸到機織、手工槍刺、熒光等多種樣態。如今,青海藏毯不僅“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遠銷海外,以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璀璨和雄奇。完成藏毯的主要原料最可能是( )A.羊絨 B.棉花 C.蠶絲 D.化纖6.對我國土地資源的質量差異,敘述錯誤的是( )A.北方平原廣闊,耕地多,但熱量較低,降水少,以旱地為主B.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熱量高,降水豐沛,以水田為主C.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干旱少雨,水資源不足,以草地、荒漠為主D.青藏高原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土地的生產力較高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是糧食安全重要保障。下圖為中國高標準農田分布示意圖,完成7——8小題。7.國家高標準農田主要分布于( )A.800mm年等降水量線以北地區B.地形以盆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區C.以季風氣候為主地區D.半濕潤、半干旱地區8.青藏區高標準農田面積小的原因是( )A.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平坦B.地形以高原為主,氣溫低C.夏季高溫,冬季寒冷,降水少D.山區面積廣大,崎嶇不平讀下圖,回答9——10問題。9.關于該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A.乙省區太陽能、地熱能資源豐富B.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是我國最寒冷的地區C.牦牛和細毛羊是甲、乙兩省區的優良品種D.甲、乙省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氣溫較高的河谷,農作物單產量低10.該區域高寒的自然特征,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有( )①傳統服飾藏袍②主食米飯③耐寒的灘羊④農業區在河谷地帶⑤藏人臉上的“高原紅”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11.遼寧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以“氣候與人類活動”為題目開展主題式學習。閱讀“世界部分氣候類型分布及部分地區生活景觀圖”,一起完成探究活動。(1)青稞是一種適宜生長在低溫條件下的農作物(如圖a)。青藏高原成為青稞主要種植區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2)駱駝耐旱,是甲區域傳統的運輸工具(如圖b),原因是甲區域為 氣候,該地大多數居民講 語。(3)乙、丙、丁三個地區均為 氣候,雨熱同期,人口 (填稠密或稀疏)。(4)屋頂坡度往往與降水有關,A地區的大多數傳統民居屋頂坡度較陡(如圖c),原因是該地的氣候特點是 。12.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孕育了長江、黃河等眾多大江大河。為認識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解藏族同胞民風民俗,某地理興趣小組模擬了一次從西寧乘火車到拉薩的雪域高原研學之旅。下圖是青藏高原區域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主題一探秘雪城高原(1)從西寧前往青海湖的研學旅程中,向北遙望①山脈,其山脈名稱是 ,對河流②的研學中,觀察到該河流流入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一青海湖,因此判斷河流②是 (選填“內流河”或“外流河”)。(2)為了保證乘客安全,從西寧乘火車到拉薩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往車廂內沖入氧氣的原因是 。主題二解碼高原農業(3)在青藏鐵路沿途,常見到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請你從形態特征等方面推測牦牛是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的 。(4)在青藏鐵路南端的雅魯藏布江谷地,見到了當地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 和小麥。主題三尋訪特色民俗(5)在當地特色民居平頂碉房住宿時,發現其多用石塊成,窗小墻厚,門低矮,這樣修建的主要原因是為了 。13.青藏高原是我國面積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它位于我國的西南方位.讀下圖,回答問題.(1)青藏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主要是 。(2)圖中城市中,有“日光城”美譽的是 。(3)造成青藏高原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主要原因是 。(4)A、B兩河流中,最終流經我國最大城市上海的是 。(5)青藏高原的農業以 (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在一些地勢低矮的河谷地區也可以種植一些耐寒的青稞、小麥,形成這種農業分布格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熱量、水源或交通)。14.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填出字母代表的省和自治區的名稱:A ,B ,C ,D 。(2)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山脈或山峰名稱:E 山,G 山,F 峰。(3)青藏地區的農業以 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 (大麥的一種)、豌豆、小麥、油菜等,小麥單產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強,晝夜溫差 ;拉薩市的標志性宗教建筑是 ;這里可以大力開發的清潔能源是 能和 能。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地理下冊 9.1自然特征與農業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地理下冊 9.1自然特征與農業 導學案 教師版(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