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社八上3.2《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指( )A.阿房將發動起義滅亡秦朝 B.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C.秦朝刑法特別殘酷 D.秦始皇將葬于阿房宮2.孟姜女在長城邊上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一聲巨響,長城轟然倒塌,她發現丈夫的尸骨就埋在城墻下面。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與秦朝哪一暴政有關系( )A.賦稅很重 B.徭役繁重 C.刑罰殘酷 D.焚書坑儒3.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獄里關滿了人,如同集市一樣。這些現象說明秦朝時期( )A.刑罰極其殘酷 B.社會治安混亂C.人們的法治觀念淡薄 D.國民素質不高4.秦簡記載:“五人共同盜竊,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去左足,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材料表明秦朝( )A.徭役繁重 B.賦稅沉重 C.刑法嚴酷 D.焚書坑儒5.(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賈誼的《過秦論》中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記敘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發動這次起義的領導人有( )①陳勝 ②吳廣 ③項羽 ④劉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 )A.楚漢之爭 B.陳勝、吳廣起義C.黃巾起義 D.項羽起義7.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爆發的地點是( )A.大澤鄉 B.陳 C.巨鹿 D.咸陽8.下列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這次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族起義C.陳勝吳廣率起義軍推翻了秦朝D.起義在大澤鄉爆發9.“楚河漢界”為中國象棋盤中的分界線,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 )A.楚漢之爭 B.長平之戰 C.巨鹿之戰 D.淝水之戰10.率軍直逼咸陽,迫使秦朝投降的是( )A.項羽 B.劉邦 C.管仲 D.陳勝11.下列對楚漢之爭的性質敘述最恰當的是( )A.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 B.諸侯爭霸戰爭C.劉邦反抗項羽的正義戰爭 D.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12.下列成語、典故中,與劉邦、項羽及“楚漢之爭”直接有關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約法三章③草木皆兵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是( )A.刑罰嚴酷 B.失去民心 C.驕傲自大 D.剝削沉重14.(2017八上·柯橋期中)“亭長何曾識帝王,入關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涼水,冷卻秦鍋百沸湯(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來的諸多矛盾)”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 )A.肯定了劉邦推翻秦朝的功績 B.分析了楚漢戰爭的性質C.指出了劉邦約法三章的目的 D.認識到劉邦得民心的原因15.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減輕人民的負擔C.發展生產 D.鞏固封建統治16.(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漢高祖提出:“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這句話告誡當時的統治者( )A.秦朝的統治被推翻B.必須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C.盡快停止戰爭,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諸侯王17.“文景之治”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 )A.大亂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C.興衰紛亂,循環往復D.調整政策推動生產力發展18.(2018八上·余杭期中)“農耕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此話出自(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19.(2018八上·余杭期中)評價歷史人物要把握“全面性”。以下關于秦始皇筑長城的評價比較全面的觀點是( )A.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B.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得堯階三丈高。C.秦皇筑長城,乃為萬世利。連山絕谷勢蜿蜒,雄圖自足制中外。D.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后,功及萬世長。二、材料分析題20.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時,農民每年要將收成的2/3以上交給國家。當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被征發去打仗、服勞役的有二三百萬,連婦女也被迫轉運軍糧,許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材料二:秦朝時死刑種類多,共有10多種,如腰斬、車裂等。犯罪的人,輕者罰作苦役,重者動輒處死。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材料三: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爆發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2)材料三中的農民起義領袖是誰?他們為什么要進行起義?(3)材料一,二與材料三之間有無聯系?為什么?21.讀圖,回答問題。(1)圖(a)反映了我國哪個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除圖(a)內容外,這個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2)圖(b)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這個封建王朝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僅經歷二世就滅亡了。請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該王朝的滅亡給你的最大啟示是什么。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那時候,到處一片荒涼景象。牧畜奇缺,皇帝出門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將相只能乘牛車。大城市戶口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二三。漢高祖路過一個縣,先前有三萬多戶,現只剩下五千戶,他還稱道這個地方繁盛。(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時期的何種狀況?(2)針對這一狀況,漢高祖實行了一種怎樣的政策?(3)這一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有何作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題干的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實際是暗指修建阿房宮使得秦始皇濫用民力,農民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其刑法嚴苛,最終導致百姓的反抗。B項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是題干童謠暗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暴政相關內容,旨在考查認知和分析的能力。2.【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陵墓,為修建它們,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萬犯人和奴隸,再加上修長城、修馳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秦朝暴政的表現。3.【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信息“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獄里關滿了人”可得出當時犯罪的比較多,究其原因是秦朝在統治上最大的特點是崇尚法家思想,實施刑法非常殘酷,有連坐法,誅族,由此導致題干中的現象出現,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刑罰極其殘酷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信息,學會知識遷移、認知和分析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了解秦朝刑罰極其殘酷的相關史實,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4.【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斷去左足”、“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的暴政中的刑法嚴酷,故C符合題意;徭役繁重、賦稅沉重、焚書坑儒都屬于秦的暴政的表現,但是材料中并未體現,故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刑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圖,學會知識遷移,認知和分析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依據材料分析秦朝刑法的嚴酷,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5.【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大澤鄉發動了反秦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故①②符合題意;項羽、劉邦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代表人物,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領導者。A項①②是大澤鄉起義的領導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6.【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B項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7.【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A項大澤鄉爆發了第一次農民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8.【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因為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于公元前209年的大澤鄉,最終失敗,陳勝吳廣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但是陳勝吳廣起義沒有推翻秦朝的統治,推翻秦朝統治的是劉邦率領的起義軍。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陳勝吳廣率起義軍推翻了秦朝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9.【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楚河漢界”為中國象棋棋盤中的分界線,源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帝位,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最后劉邦戰勝了項羽。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定都長安。A項楚漢之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楚河漢界”為中國象棋棋盤中的分界線為切入點,考查楚漢之爭的相關知識。10.【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項羽驍勇善戰,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劉邦抓住時機,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統治者在起義軍的包圍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顯赫的秦朝,僅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滅亡秦朝的劉邦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識記知識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教材中迫使秦朝投降的劉邦的有關內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11.【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滅亡后,原來的農民反秦領袖劉邦和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結果,項羽連戰失利,在烏江自刎。劉邦因勢利導,終于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由此可知,楚漢之爭的性質是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的內容不是準確描述的楚漢之爭的性質,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楚漢爭霸戰爭性質的認知,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12.【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破釜沉舟是出自巨鹿之戰這一戰役的成語。約法三章是劉邦進入咸陽后,為了收買民心而約法三章。草木皆兵是出自淝水之戰的成語。應該排除。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是出自鴻門宴這一故事的成語。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楚漢之爭”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與劉邦、項羽及楚漢之爭直接有關的”,結合所學可知,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與楚漢之爭無關。13.【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既有嚴刑酷法,又有失去民心;項羽失敗主要在于他的驕傲自大,不善用人,其殘暴也導致民心喪失。A項刑罰嚴酷是秦朝滅亡原因,不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失去民心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符合題意;C項驕傲自大項羽失敗的原因,不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剝削沉重秦朝滅亡原因,不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14.【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的暴政。而劉邦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化解了秦末以來的諸多矛盾,贏得了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5.【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統治者采取一些措施的根本目的,ABC項都是措施,讓學生明白任何封建統治者都是從維護其統治地位為出發點的,所以此題選D。【點評】本題要看清選項,另外要理解統治者采取措施的根本目的。16.【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漢高祖說的“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意思是漢朝通過戰爭建立統一政權,現在管理國家就不能再依靠戰爭了,要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ABD三項內容材料均不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盡快停止戰爭,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是漢高祖提出:“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要告誡當時的統治者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讀懂材料熟練掌握西漢初的基礎知識。17.【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統治者適時的調整政策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如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因此選D。【點評】本題需要學生理解,統治者政策清明,體諒民情,必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18.【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漢初的幾位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實行修養生息政策。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漢景帝說“農耕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C項漢景帝說“農耕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文景之治”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注意準確識記文景之治的有關內容。19.【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蜿蜒萬余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秦始皇濫用民力,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A項“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體現了對秦始皇修筑長城完全持否定態度,不符合題意;B項“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得堯階三丈高” 體現的不是認同秦修筑長城的歷史功績,不符合題意;C項“秦皇筑長城,乃為萬世利。連山絕谷勢蜿蜒,雄圖自足制中外” 只認同修長城的歷史功績,表述不客觀,不符合題意;D項“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后,功及萬世長” 從積極和不足兩個方面給予了秦長城全面認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秦始皇修筑長城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正確認知的能力。20.【答案】(1)材料一:沉重的賦稅和繁重的徭役;材料二:嚴酷的刑罰。(2)領袖:陳勝、吳廣;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遇雨誤期。(3)有聯系;正是由于秦朝統治殘暴,激化了社會矛盾,陳勝才號召大家舉行起義推翻秦朝。【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中的文字“收成的2/3以上交給國家”、“去打仗、服勞役的有二三百萬”,“連婦女也被迫轉運軍糧”,結合課本所學,反映了秦朝賦稅沉重、徭役繁重;有材料二的文字“秦朝時死刑種類多,共有10多種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由此可知秦朝刑法的殘酷。(2)依據材料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爆發了”,結合課本所學,可知道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的直接原因是陳勝、吳廣等人被征發到漁陽束手長城,遇雨誤期;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3)根據第一問和第二問可知三則材料是有聯系的。材料一、二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導致材料三的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有關知識,學生要掌握起義的原因、時間、人物、結果和意義。本題難度適中。21.【答案】(1)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2)陳勝、吳廣起義。秦的殘暴統治。(3)殘暴的統治必然導致國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a)反映的是政治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全國設立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中央設三公,分管行政軍事監察,地方推行郡縣制。這是我國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除圖(a)內容外,秦朝還采取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開鑿靈渠,修筑長城等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b)反映的是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就會被殺,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這就是陳勝、吳廣起義。所以該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殘暴統治。(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秦朝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后期的殘暴的統治,是人民生活困苦,必然導致國家滅亡;由此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有關知識,學生要掌握起義的時間、人物、結果和意義。本題難度適中。22.【答案】(1)反映了西漢初期社會經濟一片蕭條的社會狀況。(2)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3)具體內容: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作用:這些措施促使漢初經濟迅速恢復。【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史實及原因、影響。本題是基礎題。材料中可以看出長期戰亂過后,西漢初期社會經濟一片蕭條。所以漢初統治者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具體內容: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作用:這些措施促使漢初經濟迅速恢復。【點評】本題掌握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史實及原因、影響1 / 1歷社八上3.2《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指( )A.阿房將發動起義滅亡秦朝 B.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C.秦朝刑法特別殘酷 D.秦始皇將葬于阿房宮【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題干的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實際是暗指修建阿房宮使得秦始皇濫用民力,農民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其刑法嚴苛,最終導致百姓的反抗。B項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是題干童謠暗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暴政相關內容,旨在考查認知和分析的能力。2.孟姜女在長城邊上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一聲巨響,長城轟然倒塌,她發現丈夫的尸骨就埋在城墻下面。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與秦朝哪一暴政有關系( )A.賦稅很重 B.徭役繁重 C.刑罰殘酷 D.焚書坑儒【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陵墓,為修建它們,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萬犯人和奴隸,再加上修長城、修馳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要掌握秦朝暴政的表現。3.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獄里關滿了人,如同集市一樣。這些現象說明秦朝時期( )A.刑罰極其殘酷 B.社會治安混亂C.人們的法治觀念淡薄 D.國民素質不高【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信息“道路上擠滿了穿囚衣的犯人,監獄里關滿了人”可得出當時犯罪的比較多,究其原因是秦朝在統治上最大的特點是崇尚法家思想,實施刑法非常殘酷,有連坐法,誅族,由此導致題干中的現象出現,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刑罰極其殘酷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信息,學會知識遷移、認知和分析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了解秦朝刑罰極其殘酷的相關史實,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4.秦簡記載:“五人共同盜竊,贓物在一錢以上,斷去左足,并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材料表明秦朝( )A.徭役繁重 B.賦稅沉重 C.刑法嚴酷 D.焚書坑儒【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斷去左足”、“在臉上刺刻涂墨”、“判為刑徒”,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的暴政中的刑法嚴酷,故C符合題意;徭役繁重、賦稅沉重、焚書坑儒都屬于秦的暴政的表現,但是材料中并未體現,故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刑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圖,學會知識遷移,認知和分析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依據材料分析秦朝刑法的嚴酷,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5.(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賈誼的《過秦論》中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記敘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發動這次起義的領導人有( )①陳勝 ②吳廣 ③項羽 ④劉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大澤鄉發動了反秦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故①②符合題意;項羽、劉邦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代表人物,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領導者。A項①②是大澤鄉起義的領導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6.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 )A.楚漢之爭 B.陳勝、吳廣起義C.黃巾起義 D.項羽起義【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B項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7.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爆發的地點是( )A.大澤鄉 B.陳 C.巨鹿 D.咸陽【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A項大澤鄉爆發了第一次農民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地點。8.下列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這次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族起義C.陳勝吳廣率起義軍推翻了秦朝D.起義在大澤鄉爆發【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因為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于公元前209年的大澤鄉,最終失敗,陳勝吳廣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但是陳勝吳廣起義沒有推翻秦朝的統治,推翻秦朝統治的是劉邦率領的起義軍。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陳勝吳廣率起義軍推翻了秦朝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9.“楚河漢界”為中國象棋盤中的分界線,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 )A.楚漢之爭 B.長平之戰 C.巨鹿之戰 D.淝水之戰【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楚河漢界”為中國象棋棋盤中的分界線,源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帝位,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最后劉邦戰勝了項羽。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定都長安。A項楚漢之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楚河漢界”為中國象棋棋盤中的分界線為切入點,考查楚漢之爭的相關知識。10.率軍直逼咸陽,迫使秦朝投降的是( )A.項羽 B.劉邦 C.管仲 D.陳勝【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項羽驍勇善戰,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劉邦抓住時機,率軍直抵秦都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統治者在起義軍的包圍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顯赫的秦朝,僅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滅亡秦朝的劉邦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識記知識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教材中迫使秦朝投降的劉邦的有關內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11.下列對楚漢之爭的性質敘述最恰當的是( )A.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 B.諸侯爭霸戰爭C.劉邦反抗項羽的正義戰爭 D.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滅亡后,原來的農民反秦領袖劉邦和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結果,項羽連戰失利,在烏江自刎。劉邦因勢利導,終于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由此可知,楚漢之爭的性質是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的內容不是準確描述的楚漢之爭的性質,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楚漢爭霸戰爭性質的認知,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12.下列成語、典故中,與劉邦、項羽及“楚漢之爭”直接有關的是( )①破釜沉舟②約法三章③草木皆兵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破釜沉舟是出自巨鹿之戰這一戰役的成語。約法三章是劉邦進入咸陽后,為了收買民心而約法三章。草木皆兵是出自淝水之戰的成語。應該排除。項莊舞劍志在沛公是出自鴻門宴這一故事的成語。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楚漢之爭”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與劉邦、項羽及楚漢之爭直接有關的”,結合所學可知,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與楚漢之爭無關。13.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是( )A.刑罰嚴酷 B.失去民心 C.驕傲自大 D.剝削沉重【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既有嚴刑酷法,又有失去民心;項羽失敗主要在于他的驕傲自大,不善用人,其殘暴也導致民心喪失。A項刑罰嚴酷是秦朝滅亡原因,不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失去民心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符合題意;C項驕傲自大項羽失敗的原因,不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剝削沉重秦朝滅亡原因,不是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共同原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滅亡和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14.(2017八上·柯橋期中)“亭長何曾識帝王,入關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涼水,冷卻秦鍋百沸湯(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來的諸多矛盾)”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 )A.肯定了劉邦推翻秦朝的功績 B.分析了楚漢戰爭的性質C.指出了劉邦約法三章的目的 D.認識到劉邦得民心的原因【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的暴政。而劉邦入關中與民約法三章,化解了秦末以來的諸多矛盾,贏得了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5.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減輕人民的負擔C.發展生產 D.鞏固封建統治【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統治者采取一些措施的根本目的,ABC項都是措施,讓學生明白任何封建統治者都是從維護其統治地位為出發點的,所以此題選D。【點評】本題要看清選項,另外要理解統治者采取措施的根本目的。16.(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漢高祖提出:“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這句話告誡當時的統治者( )A.秦朝的統治被推翻B.必須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C.盡快停止戰爭,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諸侯王【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漢高祖說的“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意思是漢朝通過戰爭建立統一政權,現在管理國家就不能再依靠戰爭了,要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ABD三項內容材料均不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盡快停止戰爭,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是漢高祖提出:“過去可以在馬上打天下,現在怎能還在馬上治天下呢?”要告誡當時的統治者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讀懂材料熟練掌握西漢初的基礎知識。17.“文景之治”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 )A.大亂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C.興衰紛亂,循環往復D.調整政策推動生產力發展【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統治者適時的調整政策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如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因此選D。【點評】本題需要學生理解,統治者政策清明,體諒民情,必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18.(2018八上·余杭期中)“農耕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此話出自(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漢初的幾位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實行修養生息政策。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漢景帝說“農耕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C項漢景帝說“農耕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文景之治”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注意準確識記文景之治的有關內容。19.(2018八上·余杭期中)評價歷史人物要把握“全面性”。以下關于秦始皇筑長城的評價比較全面的觀點是( )A.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B.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得堯階三丈高。C.秦皇筑長城,乃為萬世利。連山絕谷勢蜿蜒,雄圖自足制中外。D.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后,功及萬世長。【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蜿蜒萬余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秦始皇濫用民力,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A項“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體現了對秦始皇修筑長城完全持否定態度,不符合題意;B項“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得堯階三丈高” 體現的不是認同秦修筑長城的歷史功績,不符合題意;C項“秦皇筑長城,乃為萬世利。連山絕谷勢蜿蜒,雄圖自足制中外” 只認同修長城的歷史功績,表述不客觀,不符合題意;D項“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后,功及萬世長” 從積極和不足兩個方面給予了秦長城全面認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秦始皇修筑長城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正確認知的能力。二、材料分析題20.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時,農民每年要將收成的2/3以上交給國家。當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被征發去打仗、服勞役的有二三百萬,連婦女也被迫轉運軍糧,許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材料二:秦朝時死刑種類多,共有10多種,如腰斬、車裂等。犯罪的人,輕者罰作苦役,重者動輒處死。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材料三: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爆發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2)材料三中的農民起義領袖是誰?他們為什么要進行起義?(3)材料一,二與材料三之間有無聯系?為什么?【答案】(1)材料一:沉重的賦稅和繁重的徭役;材料二:嚴酷的刑罰。(2)領袖:陳勝、吳廣;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遇雨誤期。(3)有聯系;正是由于秦朝統治殘暴,激化了社會矛盾,陳勝才號召大家舉行起義推翻秦朝。【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中的文字“收成的2/3以上交給國家”、“去打仗、服勞役的有二三百萬”,“連婦女也被迫轉運軍糧”,結合課本所學,反映了秦朝賦稅沉重、徭役繁重;有材料二的文字“秦朝時死刑種類多,共有10多種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由此可知秦朝刑法的殘酷。(2)依據材料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爆發了”,結合課本所學,可知道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的直接原因是陳勝、吳廣等人被征發到漁陽束手長城,遇雨誤期;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3)根據第一問和第二問可知三則材料是有聯系的。材料一、二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導致材料三的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有關知識,學生要掌握起義的原因、時間、人物、結果和意義。本題難度適中。21.讀圖,回答問題。(1)圖(a)反映了我國哪個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除圖(a)內容外,這個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2)圖(b)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這個封建王朝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僅經歷二世就滅亡了。請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該王朝的滅亡給你的最大啟示是什么。【答案】(1)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2)陳勝、吳廣起義。秦的殘暴統治。(3)殘暴的統治必然導致國家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a)反映的是政治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全國設立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中央設三公,分管行政軍事監察,地方推行郡縣制。這是我國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除圖(a)內容外,秦朝還采取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為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開鑿靈渠,修筑長城等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b)反映的是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就會被殺,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這就是陳勝、吳廣起義。所以該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殘暴統治。(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秦朝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后期的殘暴的統治,是人民生活困苦,必然導致國家滅亡;由此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點評】本題考查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有關知識,學生要掌握起義的時間、人物、結果和意義。本題難度適中。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那時候,到處一片荒涼景象。牧畜奇缺,皇帝出門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將相只能乘牛車。大城市戶口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二三。漢高祖路過一個縣,先前有三萬多戶,現只剩下五千戶,他還稱道這個地方繁盛。(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時期的何種狀況?(2)針對這一狀況,漢高祖實行了一種怎樣的政策?(3)這一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有何作用?【答案】(1)反映了西漢初期社會經濟一片蕭條的社會狀況。(2)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3)具體內容: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作用:這些措施促使漢初經濟迅速恢復。【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史實及原因、影響。本題是基礎題。材料中可以看出長期戰亂過后,西漢初期社會經濟一片蕭條。所以漢初統治者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具體內容: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作用:這些措施促使漢初經濟迅速恢復。【點評】本題掌握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史實及原因、影響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八上3.2《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歷社八上3.2《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