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3《庖丁解?!?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3《庖丁解?!?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第1.3課 庖丁解牛
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
一、落實文言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二、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三、合作探究鑒賞,注重心靈體悟 1、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和著作情況 2、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3、翻譯文本,掌握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4、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拓展到莊子的思想。 1、翻譯文本,掌握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2.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拓展到莊子的思想。
1、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生活貧苦,學識淵博,善于辯論。其著作《莊子》現(xiàn)存33篇,多寓言,其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和孟子同時而稍后,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貧困,做過漆園吏,但學識淵博。他對當時統(tǒng)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惡痛絕,對儒家積極參與政事給予了尖銳的批評,主張“出世”。宋王偃昏庸殘暴以致亡國的現(xiàn)實對莊子的思想影響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與統(tǒng)治者合作。他性情曠達,追求絕對的自足自得的主觀精神境界。
2、背景:
中國的先秦是一個屬于思想家的時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莊子是那最耀眼的星座之一。這個枯瘦的老人家靜靜的思索自然與人生,悟出了“天道自然,養(yǎng)生全身”的思想精華。莊子的思想被視之為最早的關注人心靈的哲學。
3、莊子的思想
一、批判現(xiàn)實社會。他對現(xiàn)實有深入的觀察,所以批判起來一針見血,常給予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嘲諷,極端蔑視禮法權貴。批判儒家、墨家參與政治,對其“仁義”也加以嘲諷。
二、向往自由。他不滿現(xiàn)實,但又無力改變,非??鄲灒灾料麡O厭世。為擺脫煩惱,他一方面主張順應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幻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和矛盾,忘掉現(xiàn)實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證法——相對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化的,甚至認為是非也是相對的,于是由辯證法陷入了相對主義。
4、莊子的著作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的著作,因莊子曾隱居南華山,所以,又稱《南華經(jīng)》,是著名的經(jīng)典著作。原有52篇,現(xiàn)存33篇,分為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內(nèi)篇共7篇,是莊子本人所作,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全面闡述了莊子的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道德論和政治論;外篇15篇,是內(nèi)篇的補充和發(fā)揮,觀點闡述的更為明確和具體,對丑惡現(xiàn)實的憤慨表現(xiàn)的更為強烈;雜篇共11篇,是莊子后學對莊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
《養(yǎng)生主》選自內(nèi)篇,是莊子宣揚其養(yǎng)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返脑⒀约右哉撟C: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那樣,順應自然,避開一切矛盾,“以無厚入有間”才能“保身” “全生”。這種思想無疑是消極的。
5、莊子散文的風格
浪漫主義是其散文的藝術特色,這與先秦各家不同,而獨與屈原的楚辭近似,詼詭怪誕,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莊子及其后學通過虛構(gòu)的人物和故事講自己的哲學觀點。其次,莊子寓言想象豐富,有驚人的夸張和奇妙的構(gòu)思。第三、莊子有很高的語言駕御能力,散文詞匯豐富,譴詞造句變化多端,描情狀物多姿多彩,語言自然流暢又尖銳潑辣,用韻聲調(diào)鏗鏘,富有詩意,對后代影響較大。總之,莊子的文章長于說理,想象豐富、妙趣橫生,且哲學意味很濃,是“文學的哲學” “哲學的文學”。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同“響”) 2.技蓋至此乎(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同“隙”,空隙)
二、一詞多義
1.然
①因其固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②雖然,每至于族(代詞,這樣)
③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連詞,但是)
④沛公然其計(動詞,認為……對)
2.乎
①技蓋至此乎(表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
②依乎天理(介詞,相當于“于”)
③而況大乎(表反問的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良庖歲更刀(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每月)
2.形容詞作名詞
以無厚入有間(沒有厚度,這里形容刀口薄)
四、古今異義
1.所見無非牛者 古義:沒有不是 今義: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 今義:天然的道理
3.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雖然是這樣 今義:表轉(zhuǎn)折關系的連詞
4.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動作也因此 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面的活動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①技蓋至(于)此乎 ②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3.倒裝句
①狀語后置 新發(fā)于硎(即“新于硎發(fā)”)
②賓語前置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jīng)肯綮”)
1、劃分文本的層次關系: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yǎng)生之道。
閱讀1—2節(jié),思考問題:
(1)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細致生動,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這一系列的動作連貫流暢,一氣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藝的高超與動作的嫻熟。
(2)這自然就引出了什么話題?
明確:(技蓋至此乎)
3、庖丁當過“族庖”“良庖”嗎?他是經(jīng)過哪些階段才達到這個境界的?
解牛的三個階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⑶“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庖丁解?!返膬?nèi)容層次
解牛場面(表現(xiàn)技藝高超) 動作:手觸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響聲:砉、騞;——莫不中音(音樂化)
庖丁談解牛之道:(亦即養(yǎng)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也。(總說)
解牛的三個境界:所見無非全牛, 目無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必由之路)
用刀結(jié)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數(shù)千,刀刃若新發(fā);“以無厚入有間”。(關鍵)
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態(tài)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結(jié)果)
4、庖丁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總結(jié):
其一,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guī)律——作為實踐的目標。
其二,不懈實踐,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
其三,謹慎小心,尊重規(guī)律:“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從庖丁解牛悟出哪些事理?
明確: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了解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抓住本質(zhì),用心處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順其自然,不強求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避開鋒芒,從長計議
以無厚入有間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不莽撞,謹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斂鋒芒,低調(diào)做人
6、莊子善于講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莊子的本意是要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
明確:用牛體的復雜結(jié)構(gòu)來比喻社會,用刀來比喻人。在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要像庖丁避開肯綮一樣,來避開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種矛盾的縫隙中生存,像保護刀刃一樣來保護自己。
7、書上認為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
明確:它在一定意義上陶冶、培育和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們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脫種種庸俗無聊的現(xiàn)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或怡然自適,與活潑流動,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為一片,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從而撫慰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和生活的苦難,這也正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在巨大的失敗和不幸之后,并沒有真正毀滅,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堅持節(jié)操卻隱逸循世以山水自娛,潔身自好的道理。
8、這則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明確:
1、反復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
2、面對困難,不應逃避,應勇于面對。
3、要熱愛本職工作。
4、反復練習,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漸進。
……
9、有人認為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
明確:有人認為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B(yǎng)生主
【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疲憊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識的人們,只能(弄得自己)疲憊不堪罷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聲,做壞事不要遭到刑罰。順其自然之理以為常法,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yǎng)護身體,可以享盡天年。
莊周認為,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要“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尋求解脫,就須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guī)律,游刃有余,不受損傷,“牛雖多不以傷刃,物雖雜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反映了沒落階級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異曲同工“三境界”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三境界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艱難,目標高遠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時——堅定不移,孜孜以求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
珊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千錘百煉,終成正果
10、有人說,莊子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避鋒芒”的思想是消極的,你怎么看?
明確:“竊(盜竊)鉤(鉤環(huán))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中國人沒有真理意識,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氣”意識,以及權力意識,權力可壟斷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事實上,中國人只對“原天地之美”感興趣,對人世間之外的理沒有興趣。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中國人都給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莊子這樣的獨立特行的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yè),圣人不希求名聲)––––––中國人的名利思想極重,所以,有人站出來反對名利。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占有整個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云駕霧,驅(qū)馳日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之外)–––––––中國社會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潔之隱士,唯獨沒有敢于入世、挑戰(zhàn)社會、進行抗爭的勇士。
“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盤,這大概是東方人的悲觀主義吧?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圣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nèi)的事,圣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對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東西,中國人沒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離不開眼前的實用,哲學只有世俗主義的思想。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恢苤畨魹楹c,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褋碇?,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莊周)––––––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也模糊如夢,飄飄渺渺,混混頓頓,沒有嚴密的思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莊子也主張“不學”,以保真養(yǎng)神,對付知識的無涯。大概對于中國人所探討的人際而言,知識也沒什么用處,惟有經(jīng)驗足矣。西方人重點探討的是自然界,這時才能體現(xiàn)出知識的用處,所以,西方名言稱:知識就是力量。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guī)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yǎng)親人,可以享盡天年)–––––––莊子既反對使用謀略,同時他又是大謀略家,也可以說是市儈,精于謀生處世。也許,他的沿竅門生存的思想是現(xiàn)實逼出來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莊子發(fā)現(xiàn)了無用之用,就是遠離官場、名利,崇高自我,同時也放棄社會責任,任由暴政橫行。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有強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認同統(tǒng)治者的專制、腐敗與自己的貧困、受虐。
“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經(jīng)常因循)自然”–––––以天為師,因循自然,保身長命,這是典型的中國思想。莊子也墮入世俗之中
《庖丁解?!啡膰@“解?!笔录?闡述一個“道”字,由具體到抽象,條分縷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道理說得曉暢透徹。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表。
【明確】
解牛場面(表現(xiàn)技藝高超) 動作:①手觸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響聲:砉、——莫不中音(音樂化)
庖丁談解牛之道(亦即養(yǎng)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總說)
解牛的三個境界:②所見全牛;未嘗見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必由之路)
用刀結(jié)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數(shù)千。刀刃若新發(fā);“以無厚入有間”。(關鍵)
③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態(tài)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結(jié)果)
《庖丁解?!愤\用了哪些說理方法 試舉例進行分析。
點撥
說理方法 舉 例
層層推進 莊子把庖丁解牛的經(jīng)歷分三個階段去寫,“所見無非牛者”“未嘗見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把解牛技術逐層提升,“進乎技矣”,進入更高層次的“道”
善用比喻 ①莊子以庖丁解牛比喻養(yǎng)生之道
善用對比 ②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術做對比:初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后“未嘗見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從“有形”至“無形”,說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題組A 基礎過關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魏瑩與田侯牟①約,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孫衍聞而恥之,曰:“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仇。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使其君內(nèi)熱發(fā)于背③,然后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br/>季子聞而恥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也,不可聽也。”
華子聞而丑之,曰:“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本唬骸叭粍t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br/>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薄坝袊谖佒蠼钦?,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本唬骸班?!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痹唬骸爸涡挠跓o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痹唬骸巴ㄟ_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笨统龆蝗粲型鲆病?br/>客出,惠子見。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當之?!被葑釉唬骸胺虼倒芤玻q有嗃⑤也;吹劍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br/>(選自《莊子·雜篇·則陽》,有刪改)
【注】①魏瑩:魏惠王。田侯牟:疑指齊桓公。②犀首:官名。③內(nèi)熱發(fā)于背:內(nèi)心焦急而病發(fā)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長的聲音。⑥劍首:劍鼻環(huán)的小孔。⑦吷:細微的聲音。
(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可出兵車萬輛,因以“萬乘”稱天子;也可指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又可指無學識智謀的人。文中意為無智謀的人。
C.肯綮,肯,附在骨頭上的肉;綮,筋骨結(jié)合之處;軱:大骨。
D.“而”可以作名詞、代詞、連詞和語氣詞用,“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善刀而藏之”兩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
3.下列對文段(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齊國違約,公孫衍主張發(fā)動戰(zhàn)爭為魏王爭一口氣。
B.華子既反對主戰(zhàn),也反對反戰(zhàn),但是華子卻不愿意明講,只是讓君主尋求道。
C.面對惠子,魏王盛贊戴晉人才德,認為圣人都比不了他。而惠子表示了否認的態(tài)度。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戰(zhàn)國時期諸侯間的戰(zhàn)爭是為了名利,并對此予以否定;另一方面也宣揚了道家的無為思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
(2)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5.簡析文中戴晉人的游說藝術。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上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節(jié)選自莊子《庖丁解牛)》)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中《經(jīng)首》之會 中:合乎。
B.批大卻,導大窾 批:劈,擊。
C.如土委地 委:卸落,墜下。
D.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7.下列句子中加點“而”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官知止而神欲行
A.提刀而立 B.羽化而登仙
C.朝濟而夕設版焉 D.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
8.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庖丁的解牛刀,“以無厚入有間”,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發(fā)于硎”。
B.庖丁解牛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主要是因為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對技術的追求、對規(guī)律的尊重、探求和運用是庖丁技藝高超的主要原因。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一個人的養(yǎng)生之道,闡釋了莊子順其自然的處世哲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9.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肩之所倚 倚:靠著
B.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會:節(jié)奏
C.庖丁釋刀對曰 釋:解脫
D.臣之所好者道也 好:喜愛
10.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B.視為止,行為遲
C.為之四顧 D.為之躊躇滿志
11.下列對文言文內(nèi)容和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B.庖丁的解牛刀,“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發(fā)于硎”。
C.文中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況跟普通廚工用刀的情況對比,襯托庖丁的超凡技藝。
D.本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的養(yǎng)生之道,闡釋了莊子的處世哲學,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12.請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鄰,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孝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釋刀對曰 釋:擦拭
B.臣之所好者道也 道:天道,指自然規(guī)律
C.批大郤,導大窾 導:順著
D.彼節(jié)者有間 間:間隙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吾見其難為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使工以藥淬之
15.下列句子與“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何厭之有 B.蚓無爪牙之利 C.大王來操何 D.青取之于藍
16.下列對文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來反襯“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
B.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對上文做了總結(jié),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數(shù)千而刀刃鋒利如初的根本原因。
C.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活畫出庖丁的神情、舉止?!扳鹑粸榻洹?,顯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視為止”,目不斜視,視線固定;“行為遲”,行動遲緩,足見其細心謹慎。
D.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這幾句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怡然自得、心滿意足的神態(tài)、動作。所謂“四顧”指庖丁解牛成功后四處觀望。寥寥數(shù)語,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
17.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2)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庖丁解?!?br/>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B.手之所觸,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入有間
19.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A.凌萬頃之茫然
B.惑之不解
C.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月出于東山之上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通過寫庖丁解牛動作之優(yōu)美,奏刀發(fā)出的聲音之悅耳,暗示了牛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
B.作者寫文惠君的夸贊,從側(cè)面烘托了庖丁技藝的精湛。并借文惠君的贊嘆和提問,引出下文庖丁對于解牛之道的闡述。
C.文章先后用了三種反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一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一是將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對比。
D.文惠君通過庖丁解牛的故事感悟到了養(yǎng)生之道:人世間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們應順其自然,躲避那些可能傷害自己的矛盾,才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
21.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2)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小豬),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節(jié)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節(jié)選自《莊子·外物》)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君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br/>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br/>(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
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成長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謚號是在皇帝、貴族、大臣等死后,對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評價,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國古代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周撰寫的書籍,大都是離言之類。莊周在著書時,善于運用曲筆和敘事寓情的手法:用語一點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話,沒有事實。
B.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宰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為官的立場。
C.“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這個寓言故事表達了莊周對監(jiān)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滿。
D.在楚王派遣兩位大臣想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寧愿拖著尾巴生活在爛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廟里以顯示尊貴的神龜。
2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節(jié)選自《庖丁解牛》)
材料二: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xiāng)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巳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節(jié)選自《種樹郭橐駝傳》)
26.下面各項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彼節(jié)者有間 ②道芷陽間行
B.①謋然已解 ②隆然伏行
C.①不抑耗其實而已 ②其實害之
D.①視為止 ②視駝所種樹
2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丁指解牛的廚師的名,與《陋室銘》中“往來無白丁”的“丁”意思不同。
B.肯綮,文中指筋骨相結(jié)合的地方,其比喻義與成語“切中肯綮”的“肯綮”意思相同。
C.名,指名字,與《石鐘山記》中“而此獨以鐘名”的“名”字意思不相同。
D.生枯,在文中指活著,與《孔雀東南飛》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同為偏義復詞。
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般廚師分解牛時,使用刀具或割或折,刀具的使用壽命很短;庖丁分解牛時,巧妙避開了復雜的筋絡和骨頭,所以他的刀具使用多年還光亮如新。
B.橐駝即駱駝,鄉(xiāng)人稱人為橐駝,原帶有玩笑甚至嘲諷意味。但郭橐駝不以為忤,欣然接受,表現(xiàn)了他樸實善良、樂觀豁達的個性特點。
C.他植者暗中觀察仿效郭橐駝的種植方法,種出的樹卻是始終比不上郭橐駝,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虛心,而是因為他們沒學習到郭橐駝種樹本領的精髓。
D.從郭橐駝的種樹經(jīng)驗來看,想要讓樹木孳長茂盛,在樹種下去后,就不要惦念它,不要再動它,要順應樹木天性,聽任樹木自由生長。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2)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30.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應該如何對待外物。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兩則材料觀點的異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甲)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庖丁解牛》節(jié)選)
(乙)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為強國。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余眾遁逃遠去,怨匈奴,無與共擊之?!痹啡辏夏寄芡ㄊ乖率险撸瑵h中張騫以郎應募,出隴西,徑匈奴中,單于得之,留騫十余歲。騫得間亡,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為發(fā)導譯抵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為王,既擊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饒,少寇,殊無報胡之心。騫留歲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領,乃還,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會匈奴國內(nèi)亂,騫乃與堂邑氏奴甘父逃歸。騫初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張騫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元鼎二年,渾邪王既降漢,漢兵擊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張騫建言:“烏孫王昆莫本為匈奴臣,后兵稍強,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攻不勝而遠之。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碧熳右詾槿?,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多持節(jié)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國。騫既至烏孫,昆莫見騫,禮節(jié)甚倨。騫諭指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jié)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素服屬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闐及諸旁國。是歲騫還,后歲余,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域始通于漢矣。烏孫王既不肯東還,漢乃于渾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發(fā)徙民以充實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絕匈奴與羌通之道。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漢通西域》)
31.根據(jù)下列甲文中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B.庖丁釋刀 釋:放下
C.批大卻 批:劈、擊 D.如土委地 委:卸落、散落
32.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B.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C.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D.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33.下列對乙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獫狁、儼狁、恭奴等名稱見于典籍,后統(tǒng)稱為匈奴,單于為其最高首領,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B.祁連,即祁連山。狹義的“祁連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嶺?!捌钸B”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
C.元鼎,漢武帝劉徹的第五個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fā)起,由秦始皇首創(chuàng),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
D.中郎將,古代武官名。漢朝武官分將軍、中郎將、校尉,因?qū)④姴怀V?,故平時一般武官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掌管皇家衛(wèi)隊。
34.下列對乙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經(jīng)強大的月氏的國王被匈奴殺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卻無人與其聯(lián)合抗擊匈奴。漢武帝得知這一情況后欲聯(lián)合月氏夾擊匈奴。
B.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出使,他從隴西郡出發(fā),經(jīng)過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單于俘獲后扣留了十多年,險些被殺。
C.張騫到達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沒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國,在歸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又被拘留一年多。
D.烏孫自認為遠離漢,也不知漢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鄰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懼匈奴,不想向東遷徙。
35.翻譯兩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既擊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饒,少寇,殊無報胡之心。
36.結(jié)合原文內(nèi)容,簡要概括張騫出使西域的收獲與影響。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

梓慶銷木為鐻①,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饼R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②,其巧專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選自《莊子·達生》)
【注】①“鐻”同“虡”,指懸掛鐘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動的圖案。②公朝:見君主。③骨:同“滑”,亂之意。
37.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B.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C.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D.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3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也叫《南華經(jīng)》,是莊子和他的門人及其后學所著。
B.“謚號”指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對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評價,如惠王、宣王、太祖。
C.梓慶,意思是名叫“慶”的木工,先秦古書往往將職業(yè)放在人名前,如“庖丁”“師襄”等。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3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庖丁解牛時,手足并用,肩膝同舉,寫出了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兩句運用了類比,寫出了庖丁解牛動作的節(jié)奏感。
B.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養(yǎng)生之道”:人生在世,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強行,不妄為,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C.乙文寫了一位專技者梓慶的精修用心的過程,以喻與自然為一的道理,創(chuàng)作者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創(chuàng)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兩篇選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精巧,描寫生動,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體現(xiàn)了莊子散文最主要的藝術特色:采用寓言故事來說理。
4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2)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參考答案:
1.A 2.B 3.C 4.(1)知道自己在無極限中遐想,再返回人跡所到之處的國家,是不是感到若有若無、難以捉摸呢?
(2)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 5.戴晉人用“蝸角虛名”的寓言,讓魏瑩明白為名利而戰(zhàn)是多么渺小,成功地勸阻了魏瑩,使他放棄了對田侯牟的討伐,避免了一場荼毒生靈的殺伐?!拔伣翘撁钡墓适拢胂笃嫣?,形象中蘊藏著不易領悟的“道”。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經(jīng)修筑了十仞之高,卻又去把它毀掉,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勞動??!現(xiàn)在不用兵打仗已經(jīng)七年了,這是王業(yè)的基礎啊。
“筑十仞之城”為動賓結(jié)構(gòu),在賓語“城”后斷開;而下一個“城者”的“城”是“既十仞矣”的主語,在其前斷;“也”是句末語氣詞,其后斷開;“今”是時間狀語,接后文,在其前斷開,排除CD;
“此”是“胥靡之所苦”的主語,在其前斷,排除BD;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準確理解常見聞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文中意為無智謀的人”說法有誤。原文“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仇”意思是君主您是萬乘大國的國君,卻用老百姓的方法去報仇,可見此處應是指平民百姓。
D.“而”:連詞,表承接。句意:戴晉人離開后,魏瑩心中恍惚,若有所失。/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而惠子表示了否認的態(tài)度”說法有誤。根據(jù)原文“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的意思“堯、舜是人們所贊譽的圣人。但在戴晉人面前提起他們,則猶如一聲細微之音而已”可知,惠子是肯定的態(tài)度。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1)“知游心于無窮”,狀語后置句,應為“知于無窮游心”,知道自己在無極限中遐想;“反”,通“返”,返回;“通達”,人跡所到之處。
(2)“天理”,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郤”,縫隙;“導”,順著;“窾”,骨節(jié)間的空處;“因”,依照;“固”,本來的。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文中,戴晉人勸諫魏瑩止戰(zhàn),卻不直接說戰(zhàn)爭,而是先提問“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引起魏瑩的好奇心,從而講述了“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和“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因為爭地而戰(zhàn),兩敗俱傷的事情,從而引發(fā)“王與蠻氏有辯乎”的思考??梢?,戴晉人是用“蝸角虛名”的寓言,闡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道理,讓魏瑩明白天地廣闊,為名利而戰(zhàn)是多么渺小,成功地勸阻了魏瑩,使他放棄了對田侯牟的討伐,避免了一場荼毒生靈的殺伐。
參考譯文:
(一)
魏瑩與田侯牟訂有盟約,而田侯牟卻違背了盟約。魏瑩十分憤怒,準備派人去刺殺他。
犀首公孫衍將軍聽說后,感到這種做法很可恥,便對魏瑩說:“君主您是萬乘大國的國君,卻用老百姓的方法去報仇。我懇請受命率領二十萬披甲士兵,為您攻打齊國,俘虜他的人民,牽走他的牛馬,讓他因恚憤而背生癰疽,然后占領他的國家。等齊將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斷他的脊梁。(這才是大國的風度,光明正大的做法。)”
季子聽了公孫衍的議論感到可恥,他說:“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經(jīng)修筑了十仞之高,卻又去把它毀掉,這可是服役之人的辛苦勞動??!現(xiàn)在不用兵打仗已經(jīng)七年了,這是王業(yè)的基礎啊。公孫衍是個挑起戰(zhàn)亂的人,他的話不能聽?!?br/>華子聽了這些議論之后,感到這些觀點都很不好,便說:“鼓動攻打齊國的人,是好亂之人;鼓動不要攻打齊國的人,也是好亂之人;議論攻打與不攻打來攪亂人心的人,又是一個好亂之人?!本髡f:“那么怎么辦呢?”華子回答說:“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br/>惠子聽說了這件事,把戴晉人引薦給了魏瑩。戴晉人說:“有一種小動物叫蝸牛的,君主知道嗎?”魏瑩說:“知道?!贝鲿x人接著說:“有個國家建在蝸牛的左角上,人稱觸氏;還有一個國家建在蝸牛的右角上,人稱蠻氏。它們時常為爭奪地盤而挑起戰(zhàn)爭,戰(zhàn)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數(shù)萬之多,戰(zhàn)勝者追逐戰(zhàn)敗者往往十天半月才返回?!蔽含撜f:“唉!這不是虛話嗎?”戴晉人說:“我請求為君主把話說實。君主認為自己的主觀想法推測宇宙的空間有極限嗎?”魏瑩說:“無極限。”戴晉人接著說:“知道自己在無極限中遐想,再返回人跡所到之處的國家,是不是感到若有若無、難以捉摸呢?”魏瑩說:“是的?!贝鲿x人又說:“在這人跡所到之處有個魏國,在魏國之中有個梁都,在梁都之中有個君王,(試問)君王和蠻氏有分別嗎?”魏瑩說:“沒有分別?!贝鲿x人離開后,魏瑩心中恍惚,若有所失。
客人走后,惠子覲見。魏瑩說:“客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像堯、舜這樣的圣人也比不上他。”惠子說:“吹奏管,尚能發(fā)出洪亮而悠長的聲音;吹奏劍首,就只能發(fā)出細微的聲音罷了。堯、舜是人們所贊譽的圣人。但在戴晉人面前提起他們,則猶如一聲細微之音而已?!?br/>(二)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虼耍拍陙?,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br/>6.D 7.C 8.C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蓋”通“盍”,何,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連詞,表示轉(zhuǎn)折,但,卻。句意:感官停止了但精神在活動。
A.連詞,表修飾,著。句意:我提著刀站立起來
B.連詞,表承接,然后。句意:成為神仙,然后進入仙境。
C連詞,表示轉(zhuǎn)折,但,卻。句意: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卻筑城來防備您。
D.表遞進,而且。句意:使自己內(nèi)部空虛并且外部又跟諸侯結(jié)怨。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對技術的追求”錯。庖丁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進乎技”,探求“道”——解牛的規(guī)律。
故選C。
參考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么樣去解)?,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虼?,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br/>9.C 10.A 11.C 1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的,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釋:放下。句意:庖丁放下刀回答說。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替。句意:庖丁替文惠君宰牛。
B.介詞,因為。句意:視力因為它停止,行為因為它放慢。
C.介詞,因為。句意:因為這一成功舉目四望。
D.介詞,因為。句意:因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故選A。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鑒賞手法的能力。
C.“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況跟普通廚工用刀的情況對比”錯誤。文中有兩種對比: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一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用;“間”,空隙,指有空隙的骨節(jié);“恢恢乎”,寬寬綽綽的樣子;“游”,運轉(zhuǎn)。
參考譯文:
庖丁解牛
《莊子》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fā)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jīng)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jié)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不曾拿刀碰到過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因為它停止,行為因為它放慢,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因為這一成功舉目四望,因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br/>梁惠王說:“好?。∥衣犃蒜叶〉倪@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13.A 14.D 15.D 16.A 17.(1)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的,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我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2)(我)提著刀站著,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釋:放下。句意:庖丁放下刀回答說。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動詞,做;介詞,替。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庖丁替梁惠王宰牛。
B.介詞,從;介詞,比。句意: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溫度卻比水還低。
C.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修飾。句意: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薄。/我曾經(jīng)整天地思索。
D.兩個“以”都是介詞,可譯為“用”。句意: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讓工匠用藥浸泡匕首。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刀刃若新發(fā)于硎”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刀刃若新于硎發(fā)”。句意: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A.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有何厭”。句意:有什么滿足呢?
B.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蚓無利爪牙”。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C.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大王來操何”。句意: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沒有?
D.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青,于藍取之”。句意:靛青,是從藍草當中提取的。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來反襯‘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錯誤。是用“良庖”和“族庖”來襯托庖丁自己的技法高超。
故選A。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介詞,用;“間”,間隙、空隙;“恢恢乎”,寬綽的樣子;“游刃”,轉(zhuǎn)動刀刃;“是以”,連詞,因此;“硎”,磨刀石。
(2)“顧”,看、望;“躊躇滿志”,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心滿意足;“善”通“繕”,擦拭;“藏”,收藏。
參考譯文: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挥煤鼙〉牡度胁迦胗锌障兜墓枪?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薄 ?br/>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18.D 19.B 20.C 21.(1)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
(2)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
(3)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替、給;介詞,由于,因為。句意:庖丁給梁惠王宰牛。/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B.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jié)構(gòu)助詞,的。句意: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
C.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連詞,表修飾。句意:但刀刃的鋒利就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
D.都是介詞,憑、用。句意: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jié)。
故選D。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未嘗技經(jīng)肯綮”。句意: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
A.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凌茫然之萬頃”。句意:越過浩蕩渺遠的江面。
B.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解惑”。句意: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C.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下的。
D.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月于東山之上出”。句意:明月從東山后升起。
故選B。
2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C.“將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對比”錯誤。文章先后只有兩種對比,選項中說“一是將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對比”錯,這不是對比,是類比。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好”,追求的;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進”,超過。
(2)“天理”,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批”,砍;“郤”,通“隙”,縫隙;“導”,順著;“因”,依照;“固然”,本來的構(gòu)造;“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未嘗技經(jīng)肯綮”;“技經(jīng)肯綮”,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
(3)“顧”,望;“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善”,擦抹。
參考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剑瑖W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么樣去解)。現(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衣犃蒜叶〉倪@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22.B 23.D 24.A 25.(1)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執(zhí)政者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暢快!
(2)(現(xiàn)在)我只要一點兒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說這種話,還不如早點兒到干魚店里去找我!
【解析】2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問它:“鮒魚,你在這里干什么呢?”鮒魚回答:“我是東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嗎?”
“鮒魚來/子何為者邪”是“問之曰”的內(nèi)容,“曰”后面應該停頓,排除AD;
“波臣”是一個名詞,指水族,中間不應該斷開,且“也”作為虛詞,其后要斷開?!熬睘楹缶渲髡Z,結(jié)合句意內(nèi)容分析,排除C。
故選B。
23.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
D.“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錯誤。比“侯”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故選D。
2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都是空話”錯誤,結(jié)合“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皆空語無事實”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虛》《亢桑子》一類的是空泛的言論,沒有事實依據(jù)。
故選A。
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污瀆”,淺而小的水溝;“自快”,自尋快樂;“為……所”,表被動;“羈”,束縛;“快”,使……愉快,使動用法。
(2)“斗升之水”,一斗或者一升的水(一點兒水);“乃”,卻、竟然;“索我于枯魚之肆”,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于枯魚之肆索我”;“肆”,店鋪。
參考譯文:

莊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經(jīng)做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說涉獵廣泛、無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yún)s歸宗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的十多萬字的著作,大多類似于寓言。他寫的《漁父》《盜跖》《胠篋》,是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學說的?!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芬活惖模际翘摌?gòu)的話沒有實事。可是莊子善于著書分析詞句,闡述事理,譬喻情狀,用來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難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話言恣肆縱橫,以滿足自己,所以從王公大人起都無法重視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許諾他讓他出任卿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實是厚禮;卿相,確實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時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執(zhí)政者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br/>(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監(jiān)河侯說:“行。我到年終可以得到百姓交來的稅糧。到時候借給你價值三百金的糧食,好嗎?”
莊周聽了臉色驟變,憤憤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喚我。我回頭看看路上車輪碾過的小坑洼里,有條鯽魚。我問它:‘鯽魚,你在這里干什么呢?鯽魚回答:‘我是東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嗎?’我對它說:‘行啊。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和越王,請他們引西江之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變了臉色,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我所依賴的水,沒有安身的地方。(現(xiàn)在,)我只要一點兒水就能活下?lián)?,您竟然說這種話,還不如早點兒到干魚店里去找我!’”
(選自《莊子·外物》)

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兩個大夫先去(想請莊子出仕):“希望把楚國的政務托付給先生!”
莊子拿著漁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已經(jīng)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來裝進竹器里,然后放在廟堂里供奉。這個神龜,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讓人尊重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它的尾巴爬行呢?”
兩個大夫回答說:“它更愿意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它的尾巴爬行。”
莊子說:“請回吧!我將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br/>(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
26.B 27.D 28.D 29.(1)時至今日,我宰牛時用精神和牛體接觸,而不用眼睛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或:心神還在運行)。
(2)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并且孳長茂盛,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長罷了。 30.①兩則材料都主張要順應、遵從外物自身天性(規(guī)律)。②材料一更重視外物的自然本性(規(guī)律),要求人應物而變,對自然規(guī)律保持敬畏謹慎之心。③材料二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在掌握事物內(nèi)部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給外物必要的幫助,保證外物能依照本性更好地發(fā)展。
【解析】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間”分別意為“空隙”和“秘密地”。句意:牛的骨節(jié)間有縫隙。/取道芷陽秘密地走。
B.“然”的意思均為“……的樣子”。句意:最后嘩啦一聲,整條牛立刻解體了。/。
C.“實”分別意為“果實”和“實際上”。句意:只不過不損傷它的果實罷了。/這實際上是害了它。
D.“視”分別意為“視覺、眼睛”和“看、觀察”。句意:目光盯住那一點。/觀察橐駝種的樹。
故選B。
2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指正確。解牛的廚師的名。/人。句意:叫丁的廚師放下屠刀回答說。/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
B.正確。句意:牛體中經(jīng)絡筋骨糾結(jié)的容易礙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繞開走而從未碰到過。/正好擊中骨肉相連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關鍵。
C.正確。名字。/命名。句意:于是他舍棄了他原來的名。/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
D.錯誤?!吧荨币鉃椤吧馈?,不是偏義復詞?!肮选?,偏指“母”,婆婆。句意:甚至用指甲劃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就可以去稟告婆婆。
故選D。
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聽任樹木自由生長”有誤。原文為“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種下樹后,要“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離開后就不再管,順氣自然生長。
故選D。
2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今之時”,時至今日;“神遇”,精神和牛體接觸;“行”,運行,活動。
(2)“壽且孳”,活得長久并且孳長茂盛;“天”,天性;“性”,本性。
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觀點的能力。
結(jié)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可知,兩則材料都主張要順應、遵從外物自身天性(規(guī)律)。
材料一,“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順著牛身天然的生理結(jié)構(gòu),避開筋骨,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jié),可見他更重視外物的自然本性(規(guī)律),要求人應物而變,對自然規(guī)律保持敬畏謹慎之心。
材料二,“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郭橐駝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種樹,種樹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搗土要結(jié)實,之后就不要再動,讓樹的習性得以實現(xiàn)??梢姽荫劮N樹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在掌握事物內(nèi)部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給外物必要的幫助,保證外物能依照本性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技術的范圍。我開始宰牛時,所見到的都是整頭的牛;過了三年之后,再看牛就可以看到牛體的結(jié)構(gòu)部件而不是整頭牛了。時至今日,我宰牛時用精神和牛體接觸,而不用眼睛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或:心神還在運行)。我順著牛身天然的生理結(jié)構(gòu),把刀劈進筋骨相連的大縫隙,再在骨節(jié)的空隙處引刀而入,刀刀順著牛體本來的結(jié)構(gòu)去,牛體中經(jīng)絡筋骨糾結(jié)的容易礙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繞開走而從未碰到過,何況那些巨大的牛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那是他們用蠻力硬割的結(jié)果;一般的廚師一個月?lián)Q一把刀,那是他們硬砍把刀砍斷的。我手頭這把刀都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完好無缺。牛的骨節(jié)間有縫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jié),那寬寬綽綽的地方運起刀刃來還有很多余地呢!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盤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手,還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點,慢慢動手,運在刀上的力氣很輕很小。最后嘩啦一聲,整條牛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堆積在地上一般。然后我提刀站起,環(huán)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br/>材料二:
郭橐駝,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xiāng)里人稱呼他叫“橐駝”。橐駝聽說后,說:“這個名字很好。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庇谑撬釛壛怂瓉淼拿?,也自稱起“橐駝”來。
他的家鄉(xiāng)叫豐樂鄉(xiāng),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yè),凡是長安城里經(jīng)營園林游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迎接和雇用他。觀察橐駝種的樹,有的是移植來的,也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jié)果實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暗中觀察、羨慕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并且孳長茂盛,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長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jié)實。已經(jīng)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xiàn)。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損傷它的果實罷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jié)得早又多的辦法。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新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養(yǎng)護太過,擔心它太過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經(jīng)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更嚴重的,甚至用指甲劃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jié)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種樹)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31.A 32.D 33.C 34.B 35.(1)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割斷筋肉割壞的;一般的廚師每月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斷的。
(2)進攻大夏國后,占領了它的土地定居下來,這里土地肥沃富饒,很少有賊寇襲擾,完全沒有報復匈奴的想法。 36.①讓漢朝了解西域各國的風俗民情;②讓遠離漢朝的西域各國了解漢朝的情況;③使?jié)h朝與西域開始聯(lián)系往來。
【解析】3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蓋”,同“盍”,何、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故選A。
3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xiàn)在如果用豐厚的財物贈送烏孫,招引他們漸漸東遷,居住在以前渾邪王所轄地區(qū),與我國結(jié)為兄弟之國,依據(jù)形勢他們應當會聽從,如果聽從就如同斬斷了匈奴的右臂。
“以此時”作“厚幣賂烏孫”的時間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
“居故渾邪之地”是“居(于)故渾邪之地”的省略,“故渾邪之地”作“居”的后置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
故選D。
33.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由秦始皇首創(chuàng)”錯誤。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
故選C。
3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險些被殺”錯誤。原文中“騫得間亡”指張騫得到機會偷偷逃跑,“亡”是“逃跑”之意。
故選B。
3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良”,好的;“歲”,名詞作狀語,每年;“族”,一般的;“更”,更換。
(2) “既”,已經(jīng),……之后;“寇”,賊寇;“殊無”,完全沒有,一點也沒有。
36.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篩選出張騫出使西域的收獲和影響的內(nèi)容,并進行概括。
由“張騫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可知,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西域各國的風俗民情,讓漢朝可以了解西域的風俗民情。
由“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闐及諸旁國”“是歲騫還,后歲余,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可知,因為張騫出使西域,讓那些遠離漢朝的西域各國可以了解漢朝的情況。
由“于是西域始通于漢矣”可知,因為張騫出使西域,讓漢朝和西域開始聯(lián)系往來。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虼?,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br/>(《庖丁解?!饭?jié)選)

當初,投降的匈奴人說:“月氏原來居住在敦煌與祁連山之間,是強大的國家,匈奴殺死了月氏國王,用他的頭骨做飲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遠方,怨恨匈奴,卻沒人和他們共同攻打匈奴。”漢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國的使者,漢中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出使,他從隴西郡出發(fā),經(jīng)過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單于俘獲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張騫得到機會偷偷逃跑,到達大宛王國。大宛人聽說漢朝物產(chǎn)豐富,想通使結(jié)好卻一直未能實現(xiàn),見到張騫,非常高興,為他安排向?qū)Ш头g抵達康居國,又轉(zhuǎn)送到大月氏國。大月氏國的太子做了國王,進攻大夏國后,占領了它的土地定居下來,這里土地肥沃富饒,很少有賊寇襲擾,完全沒有報復匈奴的想法。張騫停留一年多,終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國,他打算從羌人的居住區(qū)返回,又被匈奴俘獲??哿袅艘荒甓?,正趕上匈奴國發(fā)生內(nèi)亂,張騫就與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長安。張騫剛出發(fā)時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們兩人得以回來。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西域各國的風俗民情。元鼎二年,匈奴渾邪王歸降漢朝之后,漢軍追擊驅(qū)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暢通了。于是張騫向武帝建議說:“烏孫王昆莫本來臣服于匈奴,后來兵力逐漸增強,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勝而遠離了烏孫?,F(xiàn)在匈奴單于剛剛被我軍圍困,而過去的渾邪王轄地又沒有人煙?,F(xiàn)在如果用豐厚的財物贈送烏孫,招引他們漸漸東遷,居住在以前渾邪王所轄地區(qū),與我國結(jié)為兄弟之國,依據(jù)形勢他們應當會聽從,如果聽從就如同斬斷了匈奴的右臂。聯(lián)合烏孫之后,它西面的大夏這些國家都可以招引來成為我國的藩臣?!睗h武帝認為他說得對,就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攜帶價值數(shù)千萬錢的黃金與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節(jié)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們出使其他附近的國家。張騫到達烏孫國后,烏孫王昆莫接見了他,態(tài)度傲慢、禮數(shù)不周。張騫向他轉(zhuǎn)達漢武帝的諭旨說:“烏孫如果向東居住在原來的地方,漢朝就把公主許配給昆莫作夫人,并結(jié)為兄弟之國,共同抗擊匈奴,匈奴不難打敗。”烏孫自認為遠離漢朝,不知漢朝疆域大?。婚L期以來一直臣服隸屬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懼匈奴,不想遷徙到東面去。張騫就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闐等各個附近的國家。這一年張騫回到長安,之后一年多,張騫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與很多國家的使臣一起回來,于是西域各國開始與漢朝聯(lián)系往來。既然烏孫王不肯回到東方的故地,漢朝便在匈奴渾邪王統(tǒng)轄的故地設置酒泉郡,逐漸遷徙內(nèi)地的百姓充實這個地區(qū)。后來又從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區(qū)設置武威郡,以此隔絕匈奴與羌人往來的通道。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漢通西域》)
37.D 38.B 39.A 40.(1)依照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擊入大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jié)之間的)空處,順著牛體本來的結(jié)構(gòu),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jié)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更何況大骨呢!
(2)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呢?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
【解析】3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
“齊三日”“齊五日”“齊七日”作為動賓短語,表示齋戒時間的長短,在每個分句句首形成對稱,故應在這幾個短語后面停頓,且兩個“懷”的賓語分別是“慶賞爵祿”“非譽巧拙”,動賓之間不可斷,排除AC。
“忘”作謂語,“吾有四枝形體”作“忘”的賓語,故“忘”后不停頓,排除B。
故選D。
38.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B.“‘謚號’……如……太祖”錯?!疤妗笔菑R號,多為創(chuàng)基立業(yè)者。
故選 B。
3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 “類比”錯誤,“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兩句運用了“比喻”。庖丁的表演猶如一場優(yōu)美絕倫的音樂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韻律合于輝煌的《經(jīng)首》樂章。
故選A。
4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天理”,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卻”,同“隙”,空隙;“因”,順著;“固”,本來的。
(2)“臣工人”,判斷句式;“何術之有”,賓語前置,“有何術”;“雖然”,雖說如此或雖然這樣;“一”,數(shù)詞活動做名詞,一種本事。
參考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俊?br/>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br/>梁惠王說:“好??!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魯侯見到便問他, 說:“你用什么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道:“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yǎng)心思。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第1.3課 庖丁解牛
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
一、落實文言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二、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三、合作探究鑒賞,注重心靈體悟 1、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和著作情況 2、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3、翻譯文本,掌握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4、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拓展到莊子的思想。 1、翻譯文本,掌握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 2.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拓展到莊子的思想。
1、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生活貧苦,學識淵博,善于辯論。其著作《莊子》現(xiàn)存33篇,多寓言,其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和孟子同時而稍后,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貧困,做過漆園吏,但學識淵博。他對當時統(tǒng)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惡痛絕,對儒家積極參與政事給予了尖銳的批評,主張“出世”。宋王偃昏庸殘暴以致亡國的現(xiàn)實對莊子的思想影響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與統(tǒng)治者合作。他性情曠達,追求絕對的自足自得的主觀精神境界。
2、背景:
中國的先秦是一個屬于思想家的時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莊子是那最耀眼的星座之一。這個枯瘦的老人家靜靜的思索自然與人生,悟出了“天道自然,養(yǎng)生全身”的思想精華。莊子的思想被視之為最早的關注人心靈的哲學。
3、莊子的思想
一、批判現(xiàn)實社會。他對現(xiàn)實有深入的觀察,所以批判起來一針見血,常給予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嘲諷,極端蔑視禮法權貴。批判儒家、墨家參與政治,對其“仁義”也加以嘲諷。
二、向往自由。他不滿現(xiàn)實,但又無力改變,非常苦悶,以至消極厭世。為擺脫煩惱,他一方面主張順應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幻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和矛盾,忘掉現(xiàn)實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證法——相對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化的,甚至認為是非也是相對的,于是由辯證法陷入了相對主義。
4、莊子的著作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的著作,因莊子曾隱居南華山,所以,又稱《南華經(jīng)》,是著名的經(jīng)典著作。原有52篇,現(xiàn)存33篇,分為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內(nèi)篇共7篇,是莊子本人所作,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全面闡述了莊子的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道德論和政治論;外篇15篇,是內(nèi)篇的補充和發(fā)揮,觀點闡述的更為明確和具體,對丑惡現(xiàn)實的憤慨表現(xiàn)的更為強烈;雜篇共11篇,是莊子后學對莊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
《養(yǎng)生主》選自內(nèi)篇,是莊子宣揚其養(yǎng)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論證: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那樣,順應自然,避開一切矛盾,“以無厚入有間”才能“保身” “全生”。這種思想無疑是消極的。
5、莊子散文的風格
浪漫主義是其散文的藝術特色,這與先秦各家不同,而獨與屈原的楚辭近似,詼詭怪誕,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莊子及其后學通過虛構(gòu)的人物和故事講自己的哲學觀點。其次,莊子寓言想象豐富,有驚人的夸張和奇妙的構(gòu)思。第三、莊子有很高的語言駕御能力,散文詞匯豐富,譴詞造句變化多端,描情狀物多姿多彩,語言自然流暢又尖銳潑辣,用韻聲調(diào)鏗鏘,富有詩意,對后代影響較大。總之,莊子的文章長于說理,想象豐富、妙趣橫生,且哲學意味很濃,是“文學的哲學” “哲學的文學”。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同“響”) 2.技蓋至此乎(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同“隙”,空隙)
二、一詞多義
1.然
①因其固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②雖然,每至于族(代詞,這樣)
③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連詞,但是)
④沛公然其計(動詞,認為……對)
2.乎
①技蓋至此乎(表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
②依乎天理(介詞,相當于“于”)
③而況大乎(表反問的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良庖歲更刀(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每月)
2.形容詞作名詞
以無厚入有間(沒有厚度,這里形容刀口薄)
四、古今異義
1.所見無非牛者 古義:沒有不是 今義: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義: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 今義:天然的道理
3.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雖然是這樣 今義:表轉(zhuǎn)折關系的連詞
4.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動作也因此 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面的活動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①技蓋至(于)此乎 ②視為(之)止,行為(之)遲
3.倒裝句
①狀語后置 新發(fā)于硎(即“新于硎發(fā)”)
②賓語前置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jīng)肯綮”)
1、劃分文本的層次關系: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yǎng)生之道。
閱讀1—2節(jié),思考問題:
(1)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細致生動,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這一系列的動作連貫流暢,一氣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藝的高超與動作的嫻熟。
(2)這自然就引出了什么話題?
明確:(技蓋至此乎)
3、庖丁當過“族庖”“良庖”嗎?他是經(jīng)過哪些階段才達到這個境界的?
解牛的三個階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⑶“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庖丁解?!返膬?nèi)容層次
解牛場面(表現(xiàn)技藝高超) 動作:手觸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響聲:砉、騞;——莫不中音(音樂化)
庖丁談解牛之道:(亦即養(yǎng)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也。(總說)
解牛的三個境界:所見無非全牛, 目無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必由之路)
用刀結(jié)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數(shù)千,刀刃若新發(fā);“以無厚入有間”。(關鍵)
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態(tài)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結(jié)果)
4、庖丁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總結(jié):
其一,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guī)律——作為實踐的目標。
其二,不懈實踐,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
其三,謹慎小心,尊重規(guī)律:“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從庖丁解牛悟出哪些事理?
明確: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了解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抓住本質(zhì),用心處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順其自然,不強求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避開鋒芒,從長計議
以無厚入有間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不莽撞,謹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斂鋒芒,低調(diào)做人
6、莊子善于講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莊子的本意是要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
明確:用牛體的復雜結(jié)構(gòu)來比喻社會,用刀來比喻人。在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要像庖丁避開肯綮一樣,來避開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種矛盾的縫隙中生存,像保護刀刃一樣來保護自己。
7、書上認為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
明確:它在一定意義上陶冶、培育和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們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脫種種庸俗無聊的現(xiàn)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或怡然自適,與活潑流動,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為一片,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從而撫慰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和生活的苦難,這也正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在巨大的失敗和不幸之后,并沒有真正毀滅,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堅持節(jié)操卻隱逸循世以山水自娛,潔身自好的道理。
8、這則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明確:
1、反復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
2、面對困難,不應逃避,應勇于面對。
3、要熱愛本職工作。
4、反復練習,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漸進。
……
9、有人認為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
明確:有人認為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么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B(yǎng)生主
【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疲憊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識的人們,只能(弄得自己)疲憊不堪罷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聲,做壞事不要遭到刑罰。順其自然之理以為常法,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yǎng)護身體,可以享盡天年。
莊周認為,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要“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尋求解脫,就須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guī)律,游刃有余,不受損傷,“牛雖多不以傷刃,物雖雜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養(yǎng)親、盡年,反映了沒落階級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異曲同工“三境界”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三境界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艱難,目標高遠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時——堅定不移,孜孜以求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
珊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千錘百煉,終成正果
10、有人說,莊子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避鋒芒”的思想是消極的,你怎么看?
明確:“竊(盜竊)鉤(鉤環(huán))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中國人沒有真理意識,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氣”意識,以及權力意識,權力可壟斷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事實上,中國人只對“原天地之美”感興趣,對人世間之外的理沒有興趣。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中國人都給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莊子這樣的獨立特行的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yè),圣人不希求名聲)––––––中國人的名利思想極重,所以,有人站出來反對名利。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占有整個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云駕霧,驅(qū)馳日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之外)–––––––中國社會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潔之隱士,唯獨沒有敢于入世、挑戰(zhàn)社會、進行抗爭的勇士。
“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盤,這大概是東方人的悲觀主義吧?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圣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nèi)的事,圣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對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東西,中國人沒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離不開眼前的實用,哲學只有世俗主義的思想。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恢苤畨魹楹c,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褋碇螅腋悴磺迨俏仪f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莊周)––––––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也模糊如夢,飄飄渺渺,混混頓頓,沒有嚴密的思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莊子也主張“不學”,以保真養(yǎng)神,對付知識的無涯。大概對于中國人所探討的人際而言,知識也沒什么用處,惟有經(jīng)驗足矣。西方人重點探討的是自然界,這時才能體現(xiàn)出知識的用處,所以,西方名言稱:知識就是力量。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guī)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yǎng)親人,可以享盡天年)–––––––莊子既反對使用謀略,同時他又是大謀略家,也可以說是市儈,精于謀生處世。也許,他的沿竅門生存的思想是現(xiàn)實逼出來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莊子發(fā)現(xiàn)了無用之用,就是遠離官場、名利,崇高自我,同時也放棄社會責任,任由暴政橫行。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有強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認同統(tǒng)治者的專制、腐敗與自己的貧困、受虐。
“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經(jīng)常因循)自然”–––––以天為師,因循自然,保身長命,這是典型的中國思想。莊子也墮入世俗之中
《庖丁解牛》全文圍繞“解?!笔录?闡述一個“道”字,由具體到抽象,條分縷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道理說得曉暢透徹。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表。
【明確】
解牛場面(表現(xiàn)技藝高超) 動作:①手觸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響聲:砉、——莫不中音(音樂化)
庖丁談解牛之道(亦即養(yǎng)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總說)
解牛的三個境界:②所見全牛;未嘗見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必由之路)
用刀結(jié)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數(shù)千。刀刃若新發(fā);“以無厚入有間”。(關鍵)
③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態(tài)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結(jié)果)
《庖丁解牛》運用了哪些說理方法 試舉例進行分析。
點撥
說理方法 舉 例
層層推進 莊子把庖丁解牛的經(jīng)歷分三個階段去寫,“所見無非牛者”“未嘗見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把解牛技術逐層提升,“進乎技矣”,進入更高層次的“道”
善用比喻 ①莊子以庖丁解牛比喻養(yǎng)生之道
善用對比 ②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術做對比:初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后“未嘗見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從“有形”至“無形”,說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題組A 基礎過關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魏瑩與田侯牟①約,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孫衍聞而恥之,曰:“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仇。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使其君內(nèi)熱發(fā)于背③,然后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br/>季子聞而恥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也,不可聽也?!?br/>華子聞而丑之,曰:“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本唬骸叭粍t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薄坝袊谖佒蠼钦?,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本唬骸班?!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曰:“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痹唬骸巴ㄟ_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見。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當之?!被葑釉唬骸胺虼倒芤?,猶有嗃⑤也;吹劍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選自《莊子·雜篇·則陽》,有刪改)
【注】①魏瑩:魏惠王。田侯牟:疑指齊桓公。②犀首:官名。③內(nèi)熱發(fā)于背:內(nèi)心焦急而病發(fā)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長的聲音。⑥劍首:劍鼻環(huán)的小孔。⑦吷:細微的聲音。
(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可出兵車萬輛,因以“萬乘”稱天子;也可指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又可指無學識智謀的人。文中意為無智謀的人。
C.肯綮,肯,附在骨頭上的肉;綮,筋骨結(jié)合之處;軱:大骨。
D.“而”可以作名詞、代詞、連詞和語氣詞用,“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善刀而藏之”兩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
3.下列對文段(一)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齊國違約,公孫衍主張發(fā)動戰(zhàn)爭為魏王爭一口氣。
B.華子既反對主戰(zhàn),也反對反戰(zhàn),但是華子卻不愿意明講,只是讓君主尋求道。
C.面對惠子,魏王盛贊戴晉人才德,認為圣人都比不了他。而惠子表示了否認的態(tài)度。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戰(zhàn)國時期諸侯間的戰(zhàn)爭是為了名利,并對此予以否定;另一方面也宣揚了道家的無為思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
(2)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5.簡析文中戴晉人的游說藝術。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上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節(jié)選自莊子《庖丁解牛)》)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中《經(jīng)首》之會 中:合乎。
B.批大卻,導大窾 批:劈,擊。
C.如土委地 委:卸落,墜下。
D.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7.下列句子中加點“而”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官知止而神欲行
A.提刀而立 B.羽化而登仙
C.朝濟而夕設版焉 D.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
8.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庖丁的解牛刀,“以無厚入有間”,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發(fā)于硎”。
B.庖丁解牛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主要是因為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對技術的追求、對規(guī)律的尊重、探求和運用是庖丁技藝高超的主要原因。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一個人的養(yǎng)生之道,闡釋了莊子順其自然的處世哲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9.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肩之所倚 倚:靠著
B.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會:節(jié)奏
C.庖丁釋刀對曰 釋:解脫
D.臣之所好者道也 好:喜愛
10.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B.視為止,行為遲
C.為之四顧 D.為之躊躇滿志
11.下列對文言文內(nèi)容和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B.庖丁的解牛刀,“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發(fā)于硎”。
C.文中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況跟普通廚工用刀的情況對比,襯托庖丁的超凡技藝。
D.本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的養(yǎng)生之道,闡釋了莊子的處世哲學,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12.請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鄰,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孝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釋刀對曰 釋:擦拭
B.臣之所好者道也 道:天道,指自然規(guī)律
C.批大郤,導大窾 導:順著
D.彼節(jié)者有間 間:間隙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吾見其難為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使工以藥淬之
15.下列句子與“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何厭之有 B.蚓無爪牙之利 C.大王來操何 D.青取之于藍
16.下列對文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來反襯“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
B.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對上文做了總結(jié),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數(shù)千而刀刃鋒利如初的根本原因。
C.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活畫出庖丁的神情、舉止?!扳鹑粸榻洹?,顯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視為止”,目不斜視,視線固定;“行為遲”,行動遲緩,足見其細心謹慎。
D.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這幾句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怡然自得、心滿意足的神態(tài)、動作。所謂“四顧”指庖丁解牛成功后四處觀望。寥寥數(shù)語,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
17.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2)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庖丁解?!?br/>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B.手之所觸,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入有間
19.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A.凌萬頃之茫然
B.惑之不解
C.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月出于東山之上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通過寫庖丁解牛動作之優(yōu)美,奏刀發(fā)出的聲音之悅耳,暗示了牛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
B.作者寫文惠君的夸贊,從側(cè)面烘托了庖丁技藝的精湛。并借文惠君的贊嘆和提問,引出下文庖丁對于解牛之道的闡述。
C.文章先后用了三種反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一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一是將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對比。
D.文惠君通過庖丁解牛的故事感悟到了養(yǎng)生之道:人世間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們應順其自然,躲避那些可能傷害自己的矛盾,才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
21.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2)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伲钥照Z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濉⒛m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小豬),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節(jié)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節(jié)選自《莊子·外物》)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君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br/>(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
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成長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謚號是在皇帝、貴族、大臣等死后,對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評價,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國古代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周撰寫的書籍,大都是離言之類。莊周在著書時,善于運用曲筆和敘事寓情的手法:用語一點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話,沒有事實。
B.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宰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為官的立場。
C.“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這個寓言故事表達了莊周對監(jiān)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滿。
D.在楚王派遣兩位大臣想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寧愿拖著尾巴生活在爛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廟里以顯示尊貴的神龜。
2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節(jié)選自《庖丁解?!罚?br/>材料二: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xiāng)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巳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節(jié)選自《種樹郭橐駝傳》)
26.下面各項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彼節(jié)者有間 ②道芷陽間行
B.①謋然已解 ②隆然伏行
C.①不抑耗其實而已 ②其實害之
D.①視為止 ②視駝所種樹
2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丁指解牛的廚師的名,與《陋室銘》中“往來無白丁”的“丁”意思不同。
B.肯綮,文中指筋骨相結(jié)合的地方,其比喻義與成語“切中肯綮”的“肯綮”意思相同。
C.名,指名字,與《石鐘山記》中“而此獨以鐘名”的“名”字意思不相同。
D.生枯,在文中指活著,與《孔雀東南飛》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同為偏義復詞。
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般廚師分解牛時,使用刀具或割或折,刀具的使用壽命很短;庖丁分解牛時,巧妙避開了復雜的筋絡和骨頭,所以他的刀具使用多年還光亮如新。
B.橐駝即駱駝,鄉(xiāng)人稱人為橐駝,原帶有玩笑甚至嘲諷意味。但郭橐駝不以為忤,欣然接受,表現(xiàn)了他樸實善良、樂觀豁達的個性特點。
C.他植者暗中觀察仿效郭橐駝的種植方法,種出的樹卻是始終比不上郭橐駝,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虛心,而是因為他們沒學習到郭橐駝種樹本領的精髓。
D.從郭橐駝的種樹經(jīng)驗來看,想要讓樹木孳長茂盛,在樹種下去后,就不要惦念它,不要再動它,要順應樹木天性,聽任樹木自由生長。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2)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30.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應該如何對待外物。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兩則材料觀點的異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甲)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庖丁解牛》節(jié)選)
(乙)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連間,為強國。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余眾遁逃遠去,怨匈奴,無與共擊之?!痹啡辏夏寄芡ㄊ乖率险撸瑵h中張騫以郎應募,出隴西,徑匈奴中,單于得之,留騫十余歲。騫得間亡,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為發(fā)導譯抵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為王,既擊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饒,少寇,殊無報胡之心。騫留歲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領,乃還,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會匈奴國內(nèi)亂,騫乃與堂邑氏奴甘父逃歸。騫初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張騫具為天子言西域諸國風俗。元鼎二年,渾邪王既降漢,漢兵擊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張騫建言:“烏孫王昆莫本為匈奴臣,后兵稍強,不肯復朝事匈奴,匈奴攻不勝而遠之。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碧熳右詾槿?,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赍金幣帛直數(shù)千巨萬,多持節(jié)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國。騫既至烏孫,昆莫見騫,禮節(jié)甚倨。騫諭指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jié)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烏孫自以遠漢,未知其大?。凰胤傩倥站茫矣纸浯蟪冀晕沸倥?,不欲移徙。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闐及諸旁國。是歲騫還,后歲余,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域始通于漢矣。烏孫王既不肯東還,漢乃于渾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發(fā)徙民以充實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絕匈奴與羌通之道。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漢通西域》)
31.根據(jù)下列甲文中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B.庖丁釋刀 釋:放下
C.批大卻 批:劈、擊 D.如土委地 委:卸落、散落
32.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B.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C.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D.今誠以此時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33.下列對乙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獫狁、儼狁、恭奴等名稱見于典籍,后統(tǒng)稱為匈奴,單于為其最高首領,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B.祁連,即祁連山。狹義的“祁連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嶺?!捌钸B”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
C.元鼎,漢武帝劉徹的第五個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fā)起,由秦始皇首創(chuàng),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
D.中郎將,古代武官名。漢朝武官分將軍、中郎將、校尉,因?qū)④姴怀V?,故平時一般武官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掌管皇家衛(wèi)隊。
34.下列對乙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經(jīng)強大的月氏的國王被匈奴殺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卻無人與其聯(lián)合抗擊匈奴。漢武帝得知這一情況后欲聯(lián)合月氏夾擊匈奴。
B.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出使,他從隴西郡出發(fā),經(jīng)過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單于俘獲后扣留了十多年,險些被殺。
C.張騫到達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沒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國,在歸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又被拘留一年多。
D.烏孫自認為遠離漢,也不知漢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鄰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懼匈奴,不想向東遷徙。
35.翻譯兩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既擊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饒,少寇,殊無報胡之心。
36.結(jié)合原文內(nèi)容,簡要概括張騫出使西域的收獲與影響。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

梓慶銷木為鐻①,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饼R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②,其巧專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選自《莊子·達生》)
【注】①“鐻”同“虡”,指懸掛鐘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動的圖案。②公朝:見君主。③骨:同“滑”,亂之意。
37.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B.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C.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D.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3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肚f子》也叫《南華經(jīng)》,是莊子和他的門人及其后學所著。
B.“謚號”指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對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評價,如惠王、宣王、太祖。
C.梓慶,意思是名叫“慶”的木工,先秦古書往往將職業(yè)放在人名前,如“庖丁”“師襄”等。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3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庖丁解牛時,手足并用,肩膝同舉,寫出了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兩句運用了類比,寫出了庖丁解牛動作的節(jié)奏感。
B.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養(yǎng)生之道”:人生在世,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強行,不妄為,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C.乙文寫了一位專技者梓慶的精修用心的過程,以喻與自然為一的道理,創(chuàng)作者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創(chuàng)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兩篇選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精巧,描寫生動,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體現(xiàn)了莊子散文最主要的藝術特色:采用寓言故事來說理。
4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2)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題組B 能力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者然向然,奏刀騁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繁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4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莫不中音 中:符合
B.技蓋至此乎 蓋:同“盍”,何
C.因其固然 因:趁著
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4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始臣之解牛之時 異乎三子者之撰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寄蜉蝣于天地
4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和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牛時的行為舉止以及發(fā)出的聲響合乎音律,富有節(jié)奏,故而引得文惠君對其技藝大加贊賞。
B.將庖丁與良庖、族庖更換刀具的頻率進行對比,充分證明了庖丁“依乎天理”這一做法的正確性。
C.庖丁技藝雖已爐火純青,但仍保持戒懼之心,這也是其刀解牛數(shù)千頭仍完好如初的一個重要原因。
D.莊子借此文闡明了如下道理:人若想養(yǎng)生,必須對自己的身體結(jié)構(gòu)充分了解,且使行為合乎“道”。
44.請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4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足之所履 履:鞋 B.技蓋至此乎 蓋:同“盍”,怎么
C.臣以神遇 遇:接觸 D.每至于族 族: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
4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手之所觸 臣之所好者道也
B.不以目視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C.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吾見其難為
D.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47.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B.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C.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D.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4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莫不中音 沒有不合音律的
B.進乎技矣 超過技術了
C.彼節(jié)者有間 那牛骨節(jié)間有間隙
D.為之躊躇滿志 為此猶豫不決
4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篇庖丁解牛的過程如同一場充滿美感的樂舞表演。
B.寫文惠君的贊嘆,是為了從側(cè)面烘托出庖丁技藝的精湛。
C.庖丁說明自己追求的是“道”,所以不在乎技術的層面。
D.成功解牛后,庖丁還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凈,妥善保藏。
50.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
本文中表現(xiàn)庖丁解牛過程中遇到關鍵部分時,仍保持謹慎態(tài)度的語句是: , , ,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莊子《庖丁解?!饭?jié)選)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xiāng)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币蛏崞涿?,亦自謂“橐駝”云。
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節(jié)選)
5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B.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C.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D.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5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名周,是春秋時蒙人,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肚f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的著作。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桑林》,傳說中商湯時的樂曲名;《經(jīng)首》傳說中堯時的樂曲名。
C.“善哉!技蓋至此乎?”中“蓋”字的意思與《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中“蓋”字的意思一致。
D.飧饔,古時指飯食。其中“飧”指早飯,“饔”是指晚飯。
5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犯嬖V我們,這種“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無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經(jīng)歷了多年實踐過程的。
B.作者描寫了庖丁解牛場面時,以動作描寫為主,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
C.在《種樹郭橐駝傳》中,郭橐駝在種樹前后細心呵護所植之樹,這是他成功的原因。文章由種樹引申到理民,說明作者在有意識地尋求、探討有關的政治方略。
D.柳宗元在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刻畫上吸取了《莊子》的寫作手法。《莊子》所描繪的許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殘疾,有的則具有特異技能。柳宗元把這兩種特點都集中在郭橐駝一人身上,他既有殘疾,又精于種樹。
5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2)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55.《庖丁解?!泛汀斗N樹郭橐駝傳》分別蘊含著怎樣的“道”,請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加以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5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中《經(jīng)首》之會 中:合乎
B.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C.批大卻,導大窾 批:劈、擊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散落
5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意思是名為“丁”的廚師,“庖”是職業(yè),“丁”是名字。先秦古書常將職業(yè)放在人名前。
B.“文惠君”為謚號?!爸u號”指古代帝王、諸侯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給予的稱號。
C.《桑林》,傳說中商湯時代的樂曲名;《經(jīng)首》相傳為堯時樂曲《咸池》中的一章。
D.肯綮,“肯”指筋骨結(jié)合處;“綮”指附在骨上的肉?,F(xiàn)在以“肯綮”比喻要害或關鍵之處。
58.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發(fā)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善用對比來說理,如將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后、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進行對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養(yǎng)生之道,闡釋了莊子的處世哲學,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5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瓠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
文本二:
梓慶削木為鐻①,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②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選自《莊子·達生》)
【注】①鐻:懸掛鐘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動的圖案。②齊:同“齋”,齋戒,素食潔身,排除雜念。③骨:同“滑”,亂,擾亂。
6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B.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C.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D.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6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文中的意思是揩拭,與《勸學》中“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不同。
B.《莊子》,是戰(zhàn)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又名《道德經(jīng)》。
C.梓慶,指名為“慶”的木工,先秦古書常將職業(yè)放在人名前,如“弈秋”“師襄”等。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6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一先后運用了三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
B.文本一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養(yǎng)生之道”:人生在世,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強行,不妄為,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C.文本二寫了一位專技者梓慶的精修用心的過程,以喻與自然為一的道理,創(chuàng)作者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創(chuàng)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兩篇選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精巧,描寫生動,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體現(xiàn)了莊子散文的主要藝術特色:采用寓言故事來說理。
6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2)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
64.兩文的構(gòu)思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6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B.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批:擊。
C.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D.莫不中音 中:合乎。
6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B.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人有間
67.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氛摾砩羁掏笍?,層層相扣,邏輯嚴密。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具體分述解牛經(jīng)過的三個階段;最后,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必須注意在關鍵地方小心謹慎,專心致志。
B.文章的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坝|”“倚”“履”“踦”四個字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比擬庖丁進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有聲有色;解牛結(jié)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怡然自得神態(tài)躍然紙上。
C.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強調(diào)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其二,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其三,謹慎小心,尊重規(guī)律,“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
D.《庖丁解?!逢U明了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其主觀意圖是宣傳消極處世的人生哲學,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避開矛盾;客觀上卻告訴人們,只要反復實踐,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6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br/>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6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異乎三子者之撰(撰寫)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C.技蓋至此乎(蓋:同“盍”,何、怎么)
D.善刀而藏之(善:揩拭)
7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7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兵車的數(shù)目來計算。春秋時指中等諸侯國。
B.冠者:成年人,16歲以上的人。古時男子16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
C.官知,是指感官之知。與“神遇”相對。莊子把認識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肮僦睂俑兄A段,“神遇”屬思維階段。
D.肯綮,“肯”指附在骨上的肉;“綮”指筋骨結(jié)合處?,F(xiàn)在以“肯綮”比喻要害或關鍵之處。
7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言志”為線索,表達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鬃訉W生循循善誘、和藹可親,體現(xiàn)了一個教育家的風范。
B.整段文字表現(xiàn)出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C.寓言“庖丁解?!睂懳幕菥脑捒偣灿袃删洌旱谝痪涫俏幕菥馁潎@,側(cè)面烘托庖丁技藝的精湛;第二句借以點明題旨,說明“解?!迸c“養(yǎng)生”的關系。
D.寓言“秦失吊喪”,表達了莊子的生死觀:人雖應時而生,順依而死,生死之大限是必然,死亡猶如解除倒懸之苦,但是人不應安于天理和常分。
7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2)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齊桓晉文之事》節(jié)選: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材料二
《庖丁解?!饭?jié)選: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材料三
《燭之武退秦師》節(jié)選: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材料四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節(jié)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74.下列對材料一、二、三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惟救死而恐不贍 贍:足
B.則盍反其本矣 盍:何,為什么
C.族庖月更刀 族:眾
D.越國以鄙遠 鄙:把……當作邊邑
75.下列每組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而刀刃者無厚 B.必使仰足以事父母/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始臣之解牛之時/何厭之有 D.視為止/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76.下列對前三則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中從“王欲行之”到“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為全段的一個層次,正面闡述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B.材料二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啟示我們,技藝的高超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長期反復實踐總結(jié)的結(jié)果。
C.材料三中燭之武游說秦穆公,富有謀略。他一方面向秦許諾,愿為秦國提供緊缺物資的好處,一方面利用秦晉矛盾實施離間之計。
D.這三則材料分別出自于諸子散文和史傳散文,論事說理、敘事寫人都很講究技巧,值得玩味體會。
77.下列對文段四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B.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C.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D.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78.把文段四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
(2)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肥城市| 邓州市| 工布江达县| 抚州市| 长垣县| 临湘市| 青田县| 崇文区| 理塘县| 河池市| 穆棱市| 玛曲县| 长岛县| 肥西县| 青神县| 张家港市| 晋宁县| 库伦旗| 长丰县| 苍南县| 即墨市| 桐柏县| 金沙县| 岗巴县| 冷水江市| 金昌市| 绿春县| 大姚县| 社旗县| 青冈县| 昔阳县| 和田市| 彭州市| 富顺县| 阿拉善右旗| 滦平县| 安阳市| 罗平县| 张北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