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章用藥與急救知識清單1安全用藥女女①安全用藥☆“是藥三分毒”,藥物(處方藥和非處方藥)】2家庭小藥箭☆1安全用藥的概念都要按要求服用。3急前在在在根據病人的病情、體質和藥物的作用適當選擇藥物的品種以適當的方法、劑量和時間準確用藥,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請問您有我買一瓶安眠藥。8處方嗎?果,盡量減小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或危害。單2.處方藥和非處方藥處方藥甲類非處方藥乙類非處方藥RxOTCOTC▲安眼藥為處方藥,需有處方1)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才可購買。并按醫囑服用的藥物,標識為Rx2)非處方藥: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書服用的。中藥和西藥的區別中藥是我國傳統的藥物,藥物,適于消費者可以自我診斷、自我洽療的小傷小病,標識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從各種藥為0T℃。用植物、動物、礦物中獲取的;①甲類非處方藥:須在藥店由執業藥師指導購買和使用:而西藥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因此又被稱②乙類非處方藥:除可在藥店出售外,還可在經食品藥品監管部為化學藥物制劑。門批準的超市、賓館、百貨商店等處銷售3.注意問題我梅快點好,醫生說一次2粒知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藥物前,都應仔細閱讀吃4粒行嗎?藥品說明書,了解藥物的名稱、主要成分、作用與用途(功能與主治)、適應癥、禁忌癥、不良反應(副作用)、注意事項、用法與用量、制劑與規格以及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藥安全。2家庭小藥箱女一→嚴禁混入家庭成員過敏的藥物。1配備原則:根據家庭成員的組成和健康狀況備藥;選擇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藥物;選擇副作用小、療效穩定、用法簡單的藥物。▲家庭小藥箱2.常備藥物藥物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且密封保存,避1)內服藥:感骨沖劑(治療感冒)、阿司匹林(解熱、鎮痛)、黃連免受潮。藥物受潮后有效成素(治療急性腸胃炎)、酵母片(助消化)、瀉立停(止瀉)等。分可能會分解,甚至發生2)外用藥:碘伏(殺菌)、酒精(搽洗傷口、殺菌、消毒)、風油精變,影響藥效。藥箱要定期消(防止蚊蟲叮咬)等。理,及時淘汰過期和變質的藥用藥與急救物,補充相應藥物。3)常用醫療用其:棉簽、紗布、膠布、創可貼、體溫計等。2773.特殊藥物:某些家庭成員特殊需要的藥物。例如硝酸甘油(治療心臟病)、乘靠寧(暈車)。。設計一個旅行小藥箱的注4.注意事項:藥物應該放在干燥、通風、陰涼、兒童不宜接觸到意事項1.藥物的配備要齊全并會正的地方;定期檢查藥物是否過期、霉變、失效等:確使用這些藥物。用藥錯誤觀念,造成安全隱患,2.結合自己和隨行人員的身1.久病成醫,憑經驗買藥:可能因藥不對癥而延誤病情。體情祝,考慮隨身攜帶的藥物,如防完車的藥物等,2.藥量越大,好得越快:是藥三分毒,加大藥量,機體可能產生3.出發前羅了解目的地的環不良反應。境條件(如飲食、居住和衛3.藥價越貴,療效越好:藥好壞的關鍵是要對癥。生條件等),針對當地氣候、季節和具體情祝,準備要滯4.中藥無毒,多吃無害:某出中藥應用不當,會引起毒副反應。的藥物。如六神丸,含蟾蜍素等有毒成分,過量服用會惡心區吐、呼吸困雅等。5.同樣的病吃同樣的藥:某些病看似癥狀一致,但致病原因并發癥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需要診斷后再用藥3急救☆☆☆應諾明病人的病情詳細地址及急救車最佳路線。。判斷心跳驟停和呼吸驟停的正確做法1.緊急呼救:當遇到有人突然暈倒或溺水等情況時,先判斷他先檢查患者的反應,可以(她)有無呼吸和意識后,立即撥打“120”急數電適,求助急救輕拍患者的肩部并人聲喊叫,中心,以挽救他人生命。若發生煤氣中毒或觸電時,先關闊氣判斷患者有無意識,同時快速2.急救措施檢查患者有無呼吸以及呼吸派、電派,確保處于寶全環境。是否正常。當救護者疏認患在急救車到達之前,應爭分奪秒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當患者無意識、無呼吸或不能正常者呼吸、心跳驟停時,需要對患若進行心帥復蘇。呼吸(即僅僅是喘息),且在順序:先做30次心臟按壓,并保持氣道通暢,再做2次人工10秒內沒有明確觸漠到脈搏時,即可判斷為心跳驟停和呼呼吸,如此交替反復進行(按壓與吹氣的比例為30:2)。搶救吸驟停,應迅迷開始心肺有效的標志:病人現白主呼吸,頸動脈有搏動,并且臉色逐漸復蘇。轉為紅潤。按壓球度為每分鐘100-120次.←包括胸外心臟按壓1)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呀吸等。①方法:按壓時,教護者應在病人的一側,雙手疊放在一起,有節奏、帶有沖擊性地用力向下按壓病人的胸骨下段約1/3處,按壓深度為5~6厘米。(②原理及日的:心臟按壓可以改變胸腔內的壓力和容積,將心臟內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組織器官。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可以使心臟的輸出血量達到正常時的1/4~1/3,從而維持生命的初生▲胸外心臟按壓示意圖最低需求2)人工呼吸:常用口對口吹氣法:識清單①原理:依據呼吸運動的原理,借助外力使病人恢復自主呼吸27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