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什么是能量》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知道能量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了解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能判斷它們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2.通過觀察、分析生活中有關能量的具體事例,認識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位于高處或發生形變的物體具有勢能。3.能夠探究、分析、描述具體情境中動能和勢能的具體表現并探究能量有大小。4.認識到能量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產生研究能量的興趣。教學重難點:1.能量的不同形式和轉化方式;2.能量與日常生活的關系;3.能量的轉化方式的理解和應用。課前學習任務:1.嘗試放風箏或者玩運動器械,體驗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現象。2.觀察周圍的事物,思考它們是靠什么工作或運動的。教學過程:【任務一】師:同學們好,上課!你們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能量嗎?現在老師給大家出示一些圖片,請同學們來進行小組討論,說一說這些物體是靠什么運動的,現在請同學們進行激烈的討論吧。觀看圖片:動車組列車、風箏、熱氣球、吉他、足球。思考: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者運動?總結: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雖然你看不見它,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它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被儲存和利用。【任務二】師:在能量中有一種能量叫做動能,所謂動能就是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我們就把這種能量叫做動能。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做撞棋游戲,體驗以下動能。首先要固定A棋子、B棋子的位置,在同一起點把A棋子彈向B棋子。小組代表記錄下每個人把B棋子彈開的距離。并思考以下的問題。1.做撞棋游戲。器材準備:標有A、B字母的兩枚棋子,一把卷尺、一支記號筆、一張A3紙。2.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棋子為什么會移動?(2)是誰在起作用?(3)什么情況下B棋子運動的距離更遠?總結: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作動能。A棋子具有動能。【任務三】師:請同學們繼續觀察書本中的圖片(泥石流、龍卷風、撞擊保齡球、錢塘江大潮),討論一下這些事物具有動能嗎?分別表現在哪里?將觀點記錄下來,完成以下表格。1.泥石流:2.龍卷風:3.撞擊保齡球:4.錢塘江大湖:總結:1.泥石流:大量石塊、泥沙(伴隨著洪水)從高處急速流下。泥石流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常造成嚴重災害。2.龍卷風的動能表現在:空氣的高速運動(形成猛烈旋風)。龍卷風會拔起大樹、掀翻車輛、摧毀建筑等,甚至把人卷至空中。3.保齡球:保齡球沿滑道向前快速滾動。保齡球將球瓶撞倒。4.錢塘江大潮:海水攜帶大量泥沙高速沖到岸上。大潮會掀翻船只,拍打礁石,卷走岸邊物體。【任務四】師:除了動能,還有一種重要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位于高處的物體具有能量,就叫做重力勢能。下面請同學完成以下的小球反彈實驗,去體驗一下重力勢能。1.探究小球反彈實驗。(1)器材準備:一個皮球、一把米尺。(2)完成實驗記錄單。我的發現:2.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手松開后,小球為什么會下落?是誰在起作用?(2)小球為什么會反彈?是誰在起作用?(3)讓球從不同高度落下,什么情況下小球反彈的高度會更高?說明了什么?結論:1.觀察發現小球落地后都向上彈起,說明小球具有重力勢能。2.從越高的位置釋放,反彈得越高,說明重力勢能與物體的高度有關。【任務五】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我們本節課最后的小任務,觀察書本第4頁圖片(準備跳水的跳板運動員、拉開的弓),思考:這些事物具有能量嗎,分別表現在哪里?師:這些圖片體現了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也具有能量,叫做彈性勢能。下面老師給同學們一人發一個橡皮筋,讓同學們親自體驗一下彈性勢能,并說一說自己有什么感受?2.拉伸橡皮筋,壓彈簧,體驗事物具有的勢能。(1)器材準備:一根橡皮筋、一根彈簧。(2)記錄實驗發現:拉長的橡皮筋:壓縮的彈簧:總結:1.拉長的橡皮筋發生彈性形變,橡皮筋要恢復原狀對手有一各向內的拉力。松手后橡皮筋快速彈回,把手指都打疼了。2.壓縮的彈簧發生彈性形變,彈簧要恢復原狀。手受到向外的推力,松手后彈簧向外彈出。課堂小結:1.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動能。2.位于高處的物體具有能量,發生形變的物體也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勢能。3.動能、勢能都是機械能,它們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課后作業: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梳理學習所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