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 測量密度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會用量筒測量液體(如水)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如小石塊)的體積。掌握用天平和量筒測量不規則固體和液體的密度的方法。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2、對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這種科學方法有感性認識。3、通過探究過程的體驗,使學生對測量性探究方法,從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到得出結果,分析實驗誤差有初步認識和感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數據記錄、處理的體驗,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2、通過探究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體驗,使學生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學會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密度的原理和方法。【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實驗能對密度的物理意義加深理解。三、 教學用具天平、量筒、燒杯、石塊、水、牛奶四、教學方法 討論、歸納、實驗探究五、教學過程激趣導入翻卡牌游戲:翻卡牌回答下列問題1.密度的公式?2.在實驗室測量物體的質量的器材是什么?3.如何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4.在實驗室測量物體的體積的器材是什么?5.如何測量固體和液體的體積?【設計意圖】通過翻卡牌游戲 激發學生興趣,并復習前兩節的知識為本節內容打基礎。合作交流一.體積的測量由導入部分讓學生得出如何測量固體和液體的體積,再次進行總結并強調測不規則固體的體積的方法。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此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液體的體積。提醒:石塊要用細線系住輕放入量筒中,以免損壞量筒。不能將量筒放在天平上測質量,以免打翻、摔碎。二.測量固體的密度測量原理:ρ=m/v測量儀器:天平、量筒測量對象:小石塊小組討論:先測量礦石的質量還是體積?為什么?學生總結測固體的步驟:1.用調節好的天平測量石塊的質量m;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錄水的體積V1;3.用細線拴好石塊,浸沒在量筒的水中,記錄水面到達的刻度V2;4.根據公式計算ρ=m/v2-v1石塊的密度。三.測量液體的密度測量原理:ρ=m/v測量儀器:天平、量筒測量對象:小石塊小組討論: 兩組測量液體的方法那個更好?為什么?方案一: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將燒杯中的液體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余液體的總質量m2;讀出量筒中的液體的體積v;根據ρ= m1- m2/v 計算得出該液體的密度。方案二:1、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空干燥燒杯質量m1;2、將被測水倒入一定量到量筒中,加砝碼至天平重新平衡后,讀出量筒和水的總質量m2;3、把燒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讀出量筒中水的體積v;4、根據ρ= m2- m1/v 計算該液體的密度。學生總結:(1)對比兩組實驗方案,要克服液體的壁掛現象,應選擇方案二,引導學生設計合理的實驗記錄表格。 學生分組實驗:分成兩大組,12個小組,第一大組測石塊的密度,第二大組測液體牛奶的密度。大屏幕上出示記錄表格。巡視學生實驗過程,糾正實驗過程中不規范操作。固體密度數據記錄表格。石塊的質量m(g) 石塊放入前水的體積V1(cm3) 石塊和水的總體積V2(cm3) 石塊的體積V=V2-V1 (cm3) 石塊的密度ρ(g/cm3 ) 液體密度數據記錄表格玻璃杯和水的質量 m1(g) 玻璃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m2(g) 量筒中鹽水質量m=m1-m2 (g) 量筒中鹽水的體積 v(cm3) 鹽水的密度ρ(g/cm3) 感悟探究拓展運用1、某同學從一均勻大巖石上砸下一小塊巖石,用天平稱得質量是27g。放入裝有8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到90mL,這塊巖石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這一小塊巖石的密度與那一大塊巖石的密度___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2.一小瓶的質量為78g,裝滿水時總質量為178g,則這個小瓶的容積是 _____ cm3。一次測量中,先在這個空瓶中裝入少許某固體顆粒,稱得總質量為132g,再往瓶內注滿水,稱得總質量為212g,則這種固體物質的密度是 _____ kg/m3,它可能是_____。3.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某種食油的密度時,以下操作步驟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A.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B.取適量的油倒人燒杯中,用天平測出杯和油的總質量C.將燒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測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體積D.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余油的總質量作業設計:蠟塊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測出蠟塊的密度嗎?想想看,應該怎樣辦?請同學們利用如下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器材:天平、量筒、水、蠟塊、針、鐵塊、細線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