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地理下冊 6.3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地理下冊 6.3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年級地理下冊 預習篇
6.3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1.文明的搖籃
(1)位置和范圍:東起A太行山脈,西至B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D秦嶺。
主要包括甘肅、寧夏、陜西、④山西等省區。
黃土風情:①白羊肚頭巾:抵御風沙;
②信天游:地方特色陜北民歌。③窯洞:黃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且比較干燥,容易開挖;黃土高原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當地人民因地制宜,開鑿了冬暖夏涼的窯洞。
風吹來的黃土:
成因:“風成說”。
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地貌景觀:塬、梁、峁、川
3.嚴重的水土流水:
(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A.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B.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C.土壤:黃土土質疏松,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D.地形:地表破碎,溝谷密度大。
人為原因:A.長期的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B.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修路開礦破壞地表。
(2)水土流失的危害: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3)實行計劃生育,減輕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下圖為黃土高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完成1——2小題。
1.黃土高原( )
A.位于秦嶺以南,太行山以東 B.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C.冬熱夏冷,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農耕文明出現晚
2.下列詩句描寫到圖中地理事物的是( )
①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③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B 2.B
【解析】1.黃土高原位于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A錯誤;由于長期水土流失,導致該地區地表呈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特點,B正確;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夏季降水豐富多暴雨,C錯誤;黃土高原農耕文明出現早,D錯誤。故選B。
2.“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描寫的是秦嶺,①正確;“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描寫長江三峽地區,不在圖中,②錯誤;“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對黃河、太行山的描寫,③正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描寫的是江西廬山,也不在圖中,④錯誤。故選B。
3.黃土高原地表溝壑縱橫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的侵蝕作用 B.風力的侵蝕作用
C.流水的侵蝕作用 D.海浪的侵蝕作用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土高原上黃土堆積是風力堆積形成的,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流水侵蝕形成的,C正確,ABD錯誤。故選C。
在治理黃河過程中,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其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如圖為黃河流域及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輸沙量統計圖。讀圖,完成4——7小題。
4.圖中平均輸沙量( )
A.蘭州站1989年為0.09億噸 B.頭道拐站一直最少
C.小浪底站一直最大 D.利津站越來越多
5.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 )
A.青藏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
6.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在下游造成( )
A.泥流入海,形成沙塵暴 B.泥沙淤塞,形成地上河
C.河床暴露,土地面積減少 D.降水減少,帶來洪水泛濫
7.以下治理黃河措施,合理的是( )
A.源頭:預防凌汛,及時破冰 B.上游:加固堤壩,治理洪澇
C.中游: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 D.下游:退耕還林,擴大城市面積
【答案】4.C 5.C 6.B 7.C
【解析】4.讀圖可知,圖中平均輸沙量是一個時間段內的,所以不能表示1989年一年的輸沙量,A錯誤;蘭州平均輸沙量一直最少,小浪底站一直最大,B錯誤,C正確;利津站輸沙量越來越少,D錯誤。故選C。
5.從圖中可以看出,蘭州站到頭道拐站增加較少,到小浪底站輸沙量陡然增大,到利津站又減少,頭道拐到小浪底段流經黃土高原,說明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頭道拐站到小浪底之間的黃土高原,C正確,ABD錯誤。故選C。
6.黃河在中游挾帶泥沙,下游地區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減慢,泥沙沉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威脅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B正確;黃河下游氣候較濕潤,不會形成沙塵暴,A錯誤;河床裸露,土地面積會增加,C錯誤;對降水沒有影響,D錯誤。故選B。
7.黃河凌汛主要發生在上游寧夏河段和下游山東河段,源頭沒有凌汛,A錯誤;上游河流下切作用強,山高谷深,不用加固堤壩,B錯誤;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應該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泥沙來源,C正確;下游形成地上河,應該加固堤壩,D錯誤。故選C。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近年來大力推進寬幅梯田建設。坡耕地經過機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處也有近10米的寬幅梯田,并建有機械耕道。下圖為橫山區新整修的寬幅梯田,據此完成8——9小題。
8.與廣西、云南等地傳統梯田相比,黃土高原能整修出寬幅梯田主要得益于( )
A.地勢平坦,坡度小 B.土質疏松,施工量小
C.晴天多,光照充足 D.降水少,河網稀疏
9.下列對于寬幅梯田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緩解當地耕地不足②保持土壤肥力③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④坡耕地改造平整,緩解水土流失⑤成為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答案】8.B 9.C
【解析】8.結合所學知識,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坡度較大,A錯誤;黃土高原土層深厚,但土質疏松,因此施工量小,機械可以將坡底開墾成寬幅梯田,B正確;黃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區,大部分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豐富,多陰雨天氣,CD錯誤。故選B。9.結合所學知識,坡地改為寬幅梯田能夠將坡耕地改造平整,緩解水土流失、緩解當地耕地不足、保持土壤肥力,①②④正確;梯田不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③錯誤;整修寬幅梯田后,其他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不能因此成為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⑤錯誤。故選C。
10.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在如圖中的( )
A.塬 B.梁
C.峁 D.川
【答案】D
【詳解】黃土川,位于溝谷,地形平坦開闊,水資源較為充足,利于農業生產,人口集中。黃土塬、黃土茆、黃土梁都是黃土高原地區崎嶇不平的地形地貌,都不利于農業生產,不是人口集中的地區,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
11.讀圖“黃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各小題。
(1)黃土高原位于我國地勢第 級階梯,包括 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 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 地區,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由圖可知,該地區具有豐富的 、 等自然資源,黃土高原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 。
(3)黃土高原經流水長期侵蝕,逐漸形成 的地貌特征,是世界上 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改善自然環境,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 和工程措施: 等。
(4)圖中R河為 ,在 (上、中、下)游流經黃土高原后,成為世界上 量最大的河流。
【答案】(1) 二 太行 長城 北方 風力堆積
(2) 煤炭 鐵礦 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3) 千溝萬壑 水土流失 植樹種草 建梯田,修擋土壩
(4) 黃河 中 含沙
【分析】本大題以“黃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黃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圍、成因、地形、氣候、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
【詳解】(1)黃土高原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包括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黃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北方地區,它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
(2)由圖可知,該地區具有豐富的煤炭、鐵礦等自然資源。黃土高原地處沿海向內陸的過渡地帶,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3)黃土高原經流水長期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征,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改善自然環境,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植樹種草和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擋土壩等。
(4)圖中的R河是黃河,因在中游流經黃土高原,由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每逢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12.結合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黃色是黃土高原的主色調,經過治理,現已披上了綠裝。圖1是黃土高原的范圍,圖2是我國蘋果帶分布圖。
(1)黃土高原位于 山脈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分布在 和 等省。
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當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澇流泥漿,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流,籽苗連根丟”。
(2)信天游中反映出了該地區的生態問題。完成下列框架圖,認識該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危害。(在框架中正確的位置填數字代碼)
①夏季多暴雨②土壤貧瘠③黃土土質疏松④水土流失
1 2 3 4
材料二“山坡坡栽樹崖畔畔青,黃土高坡有了好風景,黃沙那個不起塵少見,林果繞村綠滿山”。經過幾十年的治理,黃土高原由黃變綠,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蘋果產區之一。蘋果喜冷涼、干燥、日照充足的氣候條件。
(3)黃土高原蘋果帶與沿海蘋果帶相比,突出優勢有 。(多選、填數字代碼)
①氣候溫暖濕潤②降水均勻③海拔較高,氣溫低④降水少,光照強
【答案】(1) 太行 山西 陜西
(2) ③ ① ④ ②
(3)③④
【分析】本大題以黃土高原范圍圖,我國蘋果帶分布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問題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運用的素養。
【詳解】(1)讀圖可得,黃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于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主要分布在陜西、山西等省。
(2)結合所學可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植被稀疏,①夏季多暴雨,③黃土土質疏松,導致④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肥力下降,導致②土壤貧瘠,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3)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更加溫和濕潤,①錯誤;東部沿海地區降水與黃土高原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不均勻,②錯誤;黃土高原地區海拔更高,氣溫低,病蟲害少,③正確;黃土高原地區降水少于東部沿海地區,光照強,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養分積累多,④正確。故選③④。
13.讀黃土高原圖,回答下列問題。
(1)黃土高原西抵 ,東到① 山。
(2)流經黃土高原的主要河流②是 ,該河干流上、中游的分界點③是 。
(3)A省的行政中心④是 ,B 省豐富的礦產資源是 。
(4)黃土高原傳統的民居是 。
(5)黃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態問題是 。針對該問題,你認為可采取哪些治理施? (合理即可)。
【答案】(1) 烏鞘嶺 太行
(2) 黃河 河口
(3) 西安 山西 煤炭
(4)窯洞
(5) 水土流失嚴重 大力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擋土壩等工程。
【分析】本大題以黃土高原圖為材料,設置五道小題,涉及黃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圍、黃河的概況、傳統民居、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
【詳解】(1)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①太行山,面積約50萬千米。
(2)②黃河中游穿行于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隨著流量的不斷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劇上升。進入黃河的泥沙近90%來自于中游流域。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③河口為上游,從河口到河南鄭州桃花峪為中游,從桃花峪到入海口為下游。
(3)A陜西省省會④西安位于渭河平原的中部,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安古稱長安。歷史上,周、秦、漢、唐等重要王朝都曾定都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區。B山西省豐富的礦產資源是煤炭,約占我國煤炭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有“煤?!敝Q。
(4)黃土高原傳統的民居是窯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觀以圓拱形為主,靠門窗處采光較好,里面則略顯陰暗。傳統窯洞造價低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適宜居住,既不破壞生態,又不占用良田。
(5)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防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工程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和生物措施,具體措施是大力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整修梯田、修筑擋土壩等工程。
14.長春市某中學開展了“兩大古都對話”的研學活動,學生們從長春出發前往北京和西安(古長安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和西安兩大古城都屬于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地區,此區域主要氣候類型是 。
(2)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西安市歷史上被描述為“八水繞長安”。圖中示意古長安城區及附近河流位置。結合所學,請你列舉一點“八水”對古長安發展的作用 。
(3)北京到西安的途中,大家發現民居十分有特色,陜西的傳統民居是 。
(4)在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時,同學們了解到陜西省的簡稱是陜或 ,大部分地區位于秦嶺以北。據此判斷該省所處的溫度帶為 。
(5)北京與陜西是“共贏”關系:北京可以依托眾多的科研院校引領陜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陜西依托陜北氣田通過“西氣東輸”工程向北京提供 資源,緩解首都能源緊張狀況。
【答案】(1) 北方 溫帶季風氣候
(2)農田灌溉/城市供水/水運便利
(3)窯洞
(4) 秦 暖溫帶
(5)天然氣
【分析】本大題以“我國部分省區圖”、“古長安城圖”和“古北京城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我國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氣候類型、“八水”對古長安發展的作用、陜西的傳統民居、簡稱、溫度帶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
【詳解】(1)結合所學知識和讀圖可知,北京和西安兩大古城都位于秦嶺—淮河以北,均屬于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北方地區,此區域主要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
(2)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西安市歷史上被描述為“八水繞長安”。圖中示意古長安城區及附近河流位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八水"不僅在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作為河流"八水"本身的河運功能也是不可忽視的。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河運記錄就發生在"八水"之中的渭河,可以說,從泛舟之役開始,"八水"在運輸上發揮的作用是連續不斷的 。故“八水”對古長安發展的作用是農田灌溉、城市供水、水運便利。
(3)同學們在從北京到西安的途中,同學們發現民居十分有特色,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漢族勞動人民的象征。故陜西的傳統民居是窯洞。
(4)在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時,同學們了解到陜西省的簡稱是陜或秦,大部分地區位于秦嶺以北。據此判斷該省所處的溫度帶為暖溫帶。
(5)北京與陜西是“共贏”的關系:北京可以依托眾多的科研院校引領陜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陜西依托陜北氣田等通過“西氣東輸”工程向北京提供清潔能源—天然氣資源,從而緩解首都北京能源緊張問題。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年級地理下冊 預習篇
6.3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1.文明的搖籃
(1)位置和范圍:東起A太行山脈,西至B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D秦嶺。
主要包括甘肅、寧夏、陜西、④山西等省區。
黃土風情:①白羊肚頭巾:抵御風沙;
②信天游:地方特色陜北民歌。③窯洞:黃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且比較干燥,容易開挖;黃土高原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當地人民因地制宜,開鑿了冬暖夏涼的窯洞。
風吹來的黃土:
成因:“風成說”。
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地貌景觀:塬、梁、峁、川
3.嚴重的水土流水:
(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A.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B.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C.土壤:黃土土質疏松,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D.地形:地表破碎,溝谷密度大。
人為原因:A.長期的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B.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修路開礦破壞地表。
(2)水土流失的危害: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3)實行計劃生育,減輕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下圖為黃土高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完成1——2小題。
1.黃土高原( )
A.位于秦嶺以南,太行山以東 B.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C.冬熱夏冷,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農耕文明出現晚
2.下列詩句描寫到圖中地理事物的是( )
①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③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黃土高原地表溝壑縱橫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的侵蝕作用 B.風力的侵蝕作用
C.流水的侵蝕作用 D.海浪的侵蝕作用
在治理黃河過程中,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其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如圖為黃河流域及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輸沙量統計圖。讀圖,完成4——7小題。
4.圖中平均輸沙量( )
A.蘭州站1989年為0.09億噸 B.頭道拐站一直最少
C.小浪底站一直最大 D.利津站越來越多
5.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 )
A.青藏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
6.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在下游造成( )
A.泥流入海,形成沙塵暴 B.泥沙淤塞,形成地上河
C.河床暴露,土地面積減少 D.降水減少,帶來洪水泛濫
7.以下治理黃河措施,合理的是( )
A.源頭:預防凌汛,及時破冰 B.上游:加固堤壩,治理洪澇
C.中游: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 D.下游:退耕還林,擴大城市面積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近年來大力推進寬幅梯田建設。坡耕地經過機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處也有近10米的寬幅梯田,并建有機械耕道。下圖為橫山區新整修的寬幅梯田,據此完成8——9小題。
8.與廣西、云南等地傳統梯田相比,黃土高原能整修出寬幅梯田主要得益于( )
A.地勢平坦,坡度小 B.土質疏松,施工量小
C.晴天多,光照充足 D.降水少,河網稀疏
9.下列對于寬幅梯田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緩解當地耕地不足②保持土壤肥力③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作④坡耕地改造平整,緩解水土流失⑤成為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10.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在如圖中的( )
A.塬 B.梁
C.峁 D.川
11.讀圖“黃土高原位置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各小題。
(1)黃土高原位于我國地勢第 級階梯,包括 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 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 地區,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由圖可知,該地區具有豐富的 、 等自然資源,黃土高原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 。
(3)黃土高原經流水長期侵蝕,逐漸形成 的地貌特征,是世界上 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改善自然環境,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 和工程措施: 等。
(4)圖中R河為 ,在 (上、中、下)游流經黃土高原后,成為世界上 量最大的河流。
12.結合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黃色是黃土高原的主色調,經過治理,現已披上了綠裝。圖1是黃土高原的范圍,圖2是我國蘋果帶分布圖。
(1)黃土高原位于 山脈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分布在 和 等省。
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當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澇流泥漿,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流,籽苗連根丟”。
(2)信天游中反映出了該地區的生態問題。完成下列框架圖,認識該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危害。(在框架中正確的位置填數字代碼)
①夏季多暴雨②土壤貧瘠③黃土土質疏松④水土流失
1 2 3 4
材料二“山坡坡栽樹崖畔畔青,黃土高坡有了好風景,黃沙那個不起塵少見,林果繞村綠滿山”。經過幾十年的治理,黃土高原由黃變綠,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蘋果產區之一。蘋果喜冷涼、干燥、日照充足的氣候條件。
(3)黃土高原蘋果帶與沿海蘋果帶相比,突出優勢有 。(多選、填數字代碼)
①氣候溫暖濕潤②降水均勻③海拔較高,氣溫低④降水少,光照強
13.讀黃土高原圖,回答下列問題。
(1)黃土高原西抵 ,東到① 山。
(2)流經黃土高原的主要河流②是 ,該河干流上、中游的分界點③是 。
(3)A省的行政中心④是 ,B 省豐富的礦產資源是 。
(4)黃土高原傳統的民居是 。
(5)黃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態問題是 。針對該問題,你認為可采取哪些治理施? (合理即可)。
14.長春市某中學開展了“兩大古都對話”的研學活動,學生們從長春出發前往北京和西安(古長安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和西安兩大古城都屬于四大地理區域中的 地區,此區域主要氣候類型是 。
(2)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西安市歷史上被描述為“八水繞長安”。圖中示意古長安城區及附近河流位置。結合所學,請你列舉一點“八水”對古長安發展的作用 。
(3)北京到西安的途中,大家發現民居十分有特色,陜西的傳統民居是 。
(4)在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時,同學們了解到陜西省的簡稱是陜或 ,大部分地區位于秦嶺以北。據此判斷該省所處的溫度帶為 。
(5)北京與陜西是“共贏”關系:北京可以依托眾多的科研院校引領陜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陜西依托陜北氣田通過“西氣東輸”工程向北京提供 資源,緩解首都能源緊張狀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东至县| 蚌埠市| 洪雅县| 江北区| 四川省| 宁阳县| 深水埗区| 蕲春县| 涪陵区| 沈阳市| 余干县| 济源市| 陆河县| 嘉鱼县| 旌德县| 凤台县| 岫岩| 合作市| 舒城县| 和林格尔县| 喀喇| 东安县| 景泰县| 孙吴县| 海原县| 永嘉县| 措美县| 额尔古纳市| 弥勒县| 巩义市| 依安县| 进贤县| 伊春市| 启东市| 宣化县| 沐川县| 五大连池市| 抚顺市| 巨野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