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知識清單戲劇文體知識 戲劇、戲劇三要素(戲劇沖突、人物語言、舞臺說明)《竇娥冤》 元雜劇、關漢卿、《竇娥冤》、“本色派”《雷雨》 話劇、曹禺、《雷雨》、曹禺經典臺詞積累《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莎翁語錄積累單元考點總結 把握戲劇沖突、鑒賞戲劇語言、分析人物形象參考資料:董健,馬俊山著.戲劇文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等戲劇文體知識:戲劇戲劇是由演員直接面對觀眾表演某種能引起戲劇美感的內容的藝術。戲劇沖突及其分類沖突、矛盾:沖突是戲劇的核心,也是戲劇的靈魂。在沖突中推進情節,在沖突中彰顯人物,在沖突中展現主旨。沖突,是指劇中人物的情感、意志、主張、行為等受到外在因素的阻撓而無法實現的現象,也可能是人物內在前后不同的矛盾。戲劇沖突的分類:依據阻礙劇中人物意志行為等無法實現的因素不同,可以細分為:人與人的沖突:這是所有沖突的基礎;人與環境的沖突:特別是社會環境,大的社會背景中人物的命運;人物內在矛盾:人物前后意志、想法等出現了變化、轉折等;人物語言及其特點人物語言---人物對話、獨白、潛臺詞等。人物語言特點如下:個性化:人物的說話符合本人的年齡、身份、經歷、教養,能顯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動作性:戲劇語言的動作性是指人物的語言起著暗示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的作用。潛臺詞:話語字面意義以外的一種深層意義或言外之義、話外之音。分析示例:《雷雨》1.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矩的”。她要是小姐怎么會有如此悲慘的遭遇?你又何必如此虛偽?2.周樸園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分析:周樸園此處的嚴厲語氣和“你來干什么”的質問,表現出了他對魯侍萍的懷疑和自己內心的心虛、恐懼,他認為魯侍萍突然前來一定有目的,肯定是尋找兒子或者勒索錢財,勒索錢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3.“誰指使你來的”:既然你來是有目的的,是為了勒索錢,那你肯定有同伙,這個人十有八九是魯貴。4.“那我們可以明明白白談一談”:既然你還承認我對你的情意,既然你不想提過去的事情,那你有什么要求,你想要多少錢,不必遮掩,可以明明白白說出來。5.“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魯貴看起來不好對付,如果知道了你我的事,會有很多麻煩,你不要多嘴,也不要讓魯貴知道。魯貴知道了會來敲詐,對我沒好處。舞臺說明舞臺說明是寫在每一幕(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的說明,人物的表情、動作、聲調的說明,幕起、幕落的說明等,語言簡練、扼要、明確。作用:增強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如《雷雨》第二幕開頭的舞臺說明:“午飯后,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這一段舞臺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氛圍,奠定了悲劇情調,烘托出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思想情緒,也為下文雷雨聲中矛盾沖突總爆發作好了鋪墊。分析舞臺說明的角度①明確舞臺說明的內容。從舞臺說明的類型看,有人物說明、場面說明、動作說明和唱腔板式說明。其中場面說明和動作說明是鑒賞的重點。場面說明要從其對場面的交代、氣氛的暗示、環境的映襯等角度分析。②緊扣人物的臺詞。人物動作的說明往往表明人物說話時的情態、動作,這類說明與臺詞一起,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動矛盾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③結合劇情的發展。舞臺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往往起到設置懸念、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竇娥冤》:元雜劇我國元代興起的一種將歌曲、賓白、舞蹈諸要素結合起來的戲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點和較嚴格的體制 ,并形成了韻散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分別是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之外可以加一到兩個楔子。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劇本構成:曲詞: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劇中人物的說白(對白、旁白、獨白、帶白、散白、韻白);科介:關于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的舞臺指示。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雜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還有貼旦、花旦、老旦、小旦等。凈:性情惡劣、舉動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凈的配角叫副凈。雜:孛(bó)老、卜兒、孤、徠兒、駕、潔郎、細酸、邦老。關漢卿關漢卿(約1230—約1300),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他曾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關漢卿一生創作雜劇60多種,但大都佚失,現僅存18種。代表作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調風月》《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是我國“四大古典悲劇”之一。關漢卿被譽為“曲家圣人”,簡稱“曲圣”。此外,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享有“中國的莎士比亞”之稱;1958年還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竇娥冤》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刊行于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故事原型來自《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全劇四折一楔子,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張驢兒陷害、昏官桃杌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竇娥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愿一一實現。 [1]這出戲展示了下層人民任人宰割,有苦無處訴的悲慘處境,控訴了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現實,生動刻畫出竇娥這個女性形象。該劇同時體現了關漢卿的語言風格,言言曲盡人情,字字當行本色。“本色派”元雜劇興起時,在風格上即有本色派與文采派之分。關漢卿是本色派的大師,而王實甫則是文采派的巨擘。本色派以樸素自然為語言特色,文采派則以詞句華麗、文采璀璨為特點,并十分注意修飾詞語。《雷雨》:話劇話劇是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臺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話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于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臺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蘇叔陽的《丹心譜》等,都是我國著名的話劇。曹禺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漢族,祖籍湖北潛江,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曹禺筆名的來源是因為本姓“萬”(萬),于是他將萬字上下拆為“草禺”,又因“草”不像個姓,故取諧音字“曹”,兩者組合而得曹禺。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標志著中國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他將歐洲戲劇的寫作技巧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從此“娜拉出走”“雷雨傾盆”。《雷雨》《雷雨》是劇作家曹禺創作的一部話劇,發表于1934年7月《文學季刊》。此劇以1925年前后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偽善的資本家大家長周樸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的少年周沖,被冷漠的家庭逼瘋了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了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侍萍,單純著愛與被愛的魯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曹禺經典臺詞積累1,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2,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3,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4,這就是生活啊,讓你想想忍不住想哭,想想又忍不住想笑。5,結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窮,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無聊,厭煩。兩人互相覺得是個累贅,懶得再吵嘴打架,只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6,我把我的愛,我的肉,我的靈魂,我的整個兒都給了你!而你,卻撒手走了! 我們本該共同行走,去尋找光明,可你,卻把我留給了黑暗!7,但愿迷途未遠,還能追回我們已逝的光陰。8,戰士應該死在戰場上,作家應該死在書桌上,演員應該死在舞臺上。……引伸說,一個真正的人,應該為人民用盡自己的才智,專長和精力,之后再離開人間。不然,他總會感到遺憾,內心深處覺得浪費了有限且寶貴的生命。9,人生不就是這個調子嗎?既凄涼,又甜蜜。10,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個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來的。11,陳白露和方達生無言地并肩走著。天空陰暗。他們兩個人的身影,在嘈雜的街道上,在偌大的灰色的城市里,顯得無比渺小。12,從周邊人們的生活中他看出:欲望的瘟疫在蔓延,人性的本真在泯滅,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及時行樂,不辜負一朝一夕,這才是活著的真理。13,心里頭,心里頭,我就是這么一個人,永遠都活在心里頭。14,墳上的一株小草,一顆露珠兒壓得它微微搖擺著……,象淚水一樣沉重的露珠反射著東方白色的天光;終于,它悄俏地滾落了,消失在黝黑的泥土之中。15,有時我就忘了現在,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親,并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個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無邊的海上……哦,有一條輕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風吹得緊,海上的空氣聞得出有點腥,有點咸的時候,白色的帆張得滿滿地,像一只鷹的翅膀斜貼在海面上飛,飛,向著天邊飛。而那里就是我們的未來世界。16,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統一,人活著,總有那么一些關系、一些感情,始終糾纏不清。17,如果作家沒有活生生的思想,對人生或生命深刻的感受,那么,他作品的藝術生命就短,藝術生命長的作品,它總是打動人的靈魂,叫人多懂人生的道理。而《紅樓夢》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18,我念起人類是怎么樣可憐的動物,帶著躊躇滿志的心情,仿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殘酷的現實給他們來個狠狠地一擊。19,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著一線陽光,我想太陽我多半來不及見了,但我也愿望我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聲巨雷,把這群盤據在地上的魑魅魍魎擊個糜爛,把舊社會的陰霾一掃而光,哪怕因而大陸便沉為海。20,真正打動人的東西,是作家的那個極其親切又極其真實,他感受到的,思考過的問題和他的答復。這些比他刻畫人物的本領,文字的美,豐富的語言藝術,以及豐富的知識等等要重要的多。21,難道你不知道嗎? 我沒有你不成。22,那是一個十分稚氣的小姑娘,坐在一棵大樹下。綠色的濃蔭,綠色的田野,綠色的霧一般的空氣。一縷笛聲仿佛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少年的方達生坐在她的對面,閉著眼睛,輕輕地吹著。 陽光透過樹葉的空隙照在竹均——還是小女孩時的陳白露的臉上,就象是她的眼睛在調皮地一明一暗地閃著。掛在樹枝上的兩個書包,微微地搖來搖去。《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被譽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571年—1579年,進入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讀書。1587年,開始演員生涯,并開始嘗試寫劇本。1591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創作的戲劇《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創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首演。1596年,創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創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壇關注。1603年,創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1605年,創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1606年,創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1614年,離開倫敦,返回故鄉。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去世。名家評價: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著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莎士比亞的舞臺是一個美麗的百象鏡,在鏡箱里世界的歷史掛在一根看不見的時間的線索上從我們眼前掠過。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每一條意識的河流都通往莎士比亞,白天和黑夜都迂回而不間斷地通往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包括《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和《麥克白》,故事均取自歐洲的歷史傳說。這些悲劇主人公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萊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時代“顛倒混亂”,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無力回天;奧瑟羅正直淳樸,嫉惡如仇,卻輕信奸人妄語,殺妻自戕,追求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涉血前進”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1860年1月10日,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發表了題為《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的著名演講:"我們每一個人或是與堂吉訶德相像,或是與哈姆雷特相像。不錯,現在哈姆雷特要比堂吉訶德多得多,但是堂吉訶德沒有絕跡。"堂吉訶德是一位熱忱獻身于真理的人,是一位思想的奉行者,因此他整個人沐浴在思想的光輝里。哈姆雷特懷疑一切,當然也饒不過他自己;他的頭腦過于發達,以至無法滿足于他能在自身中找到的東西:他認識到自己的弱點,但是任何自我認識都是有力量的表現;由此而產生出他的冷嘲熱諷,這與堂吉訶德的熱忱正好對立。哈姆雷特常常自我欣賞地、過甚其詞地責罵自己,他經常觀察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自己的內心活動,他十分細致地知道自己的所有缺點,他蔑視自己的缺點,也蔑視自己這個人──然而與此同時,可以這樣說,他又以蔑視為生,在這蔑視里討生活。他不相信自己──而且為人虛榮;他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和為什么活著,──可是又對生活十分依戀……“噢,上帝啊上帝!(他在第一幕第二場中感嘆道)如果天與地的主宰不曾禁止自殺這一罪孽!……我覺得這生命是多么庸俗、空虛、平淡和渺小啊!”但是他又舍不得犧牲這平淡而又空虛的生命;還在他父親的鬼魂出現之前,還在接受那件把他消沉的意志徹底壓垮的可怕的任務之前,他就幻想自殺。──但是他沒有自殺。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錢理群先生覺得幾乎可以視為一體的兩個面:一個缺乏明晰的縝密理性(實踐的理性)而富于行動的狂熱,一個思考有余而行動能力不足。等候著他們的都是豐富的痛苦。而似乎,堂是一個富于行動激情的哈,哈是一個喜歡沉思的堂。莎翁語錄積累01The night is long that never finds the day.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莎士比亞 《麥克白》02A person who thinks too much will lose the happiness of being a human being.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莎士比亞03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為王者無安寧。——莎士比亞《亨利四世》04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05A sad thing in life is when you meet someone who means a lot to you only to find out in the end that it was never meant to be and you just have to let go.生命中令人悲傷的一件事是你遇到了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但卻最終發現你們有緣無份,因此你不得不放手。——莎士比亞06Love all,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愛所有人,信任少許人,勿傷任何人。——莎士比亞《皆大歡喜》07Give every man thy ear, but few thy voice; take each man’s censure,but reserve thy judgment.凡事需多聽但少言;聆聽他人之意見,但保留自己之判斷。——莎士比亞《哈姆雷特》08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名字代表什么?我們所稱的玫瑰換個名字還是一樣芳香。——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09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沒有人值得你流淚,值得讓你這么做的人不會讓你哭泣。——莎士比亞10要和一個男人相處的快樂,你應該多多了解他而不必太愛他,要和一個女人相處的快樂,你應該多愛她,卻別想要了解她。——莎士比亞11凡是過去,皆為序曲。——莎士比亞《暴風雨》12適當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莎士比亞13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傷痕!——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14我們所要做的事,應該一想到就做;因為人的想法是會變化的,有多少舌頭,多少手,多少意外,就會有多少猶豫,多少遲延。——莎士比亞15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對自己忠實。——《哈姆雷特》16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莎士比亞17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18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莎士比亞19寧愿做一朵籬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薔薇。與其逢迎獻媚,偷取別人的歡心,毋寧被眾人所鄙棄。——莎士比亞 《無事煩惱》20世間的很多事物,追求時候的興致總要比享用時候的興致濃烈。——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單元考點總結:把握戲劇沖突理清矛盾沖突的線索(如何產生矛盾沖突——產生了何種性質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發展進程如何),就完整地鑒賞了戲劇文學的主要情節。如何理清戲劇沖突呢?我們知道,社會矛盾往往有一個發生、發展、激化和解決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戲劇沖突也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通常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不管是多幕劇,還是獨幕劇,戲劇沖突都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從情節的推進入手進行分析。分析時,可把一場戲分解為若干小單位,進行微觀把握,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節細節,仔細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場次的描寫,最后把各個場面合起來,作綜合分析。如《竇娥冤》第三折,寫竇娥被押赴刑場,直至行刑的全過程,按情節的開展,這折戲可以劃分為三個場景:被押赴刑場的情景,與婆婆訣別時的情景,臨刑時的情景。抓住其中的“指天斥地”、“發下三愿”這兩個主要場面,不難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竇娥與元代貪官污吏之間的矛盾。此外作者著意寫竇娥要求避開前街去后街,為的是怕自己的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竇娥溫順善良的美好心靈。如此善良的人卻蒙冤而死,從而更深刻地批判了毀滅美的黑暗現實。鑒賞人物語言戲劇語言是構建劇本的基礎。主要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其中鑒賞戲劇文學,更要緊的是品味人物語言。品味人物語言,應關注以下三方面:分析時應從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動作性、潛臺詞三方面入手。所謂個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齡、身份、經歷、教養、環境等影響而形成的個性特點。例如《日出》中顧八奶奶關于愛情的話:“愛情就是你心甘情愿拿出錢來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疼,那就是愛情!愛情!”,一句話把她黑色的出身、地位、氣質、教養以及黑色的靈魂暴露無遺。所謂動作性,有時表現為人物的動作沖突,如周萍打魯大海;有時表現為人物內心的活動,比如魯侍萍看見周萍打魯大海后那種痛苦的心理,等等。我們所說的動作性,主要指人物的內心活動。如《雷雨》中繁漪關于吃藥的那句臺詞“這些年喝這種苦藥,我大概是喝夠了”,恰如其分地表述了她特殊的處境和她對環境的不滿和反抗,人物細膩的思想感情波瀾,通過動作化的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所謂潛臺詞,就是話語字面意義以外的一種深層意義或者說言外之意。如《雷雨》中,當魯大海聽說代表返回、工人復工、自己被開除后,憤怒揭露周家的罪惡發家史;周萍則出言相罵,大打出手,此時,魯侍萍話語中的兩次轉折(“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充分展示出侍萍與周萍母子相逢時辛酸、機智、欲露急藏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戲劇中的一切因素,都集中在人物身上;一出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人物能否在舞臺上站立起來。這就要求人物形象必須具有典型性——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只有這樣,人物才能栩栩如生。我們閱讀戲劇文學,就是要透過劇情,欣賞這種既具有獨特個性又具有社會共性的角色。一個人物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賞析人物的形象時,首先是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仔細揣摩人物的語言,厘清人物性格發展的心路歷程。1.聯系相關情節分析人物形象。2.通過比較分析把握人物性格。通過類比、對比,分析出人物的共性、個性以及特殊之處3.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人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層面。人性是人物行為最深刻的動因,幾乎能解釋人的所有行為。4.還原情境透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情境有歷史情境和生活情境兩種。分析時要聯系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風尚、民間習俗、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實踐活動、人際交往甚至天生稟賦等,勾勒人物的成長軌跡和心態變化軌跡,弄清人物的性格邏輯和情感邏輯。以周樸園為例,他是一個言必稱“秩序”的道貌岸然的家長,一個大煤礦的法人,一個體恤下情的經理。可是,他又是一個口是心非、心狠手辣的偽君子,一個貼著金裝的魔鬼,一個高唱開明的暴君,一個需要感情、玩弄感情、最后失去一切感情的“精神乞丐”。這是一種特定的專屬于他自己的“周樸園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又是一種時代現象和歷史現象的濃縮。這一精神怪胎,正是中國封建主義的專制性、專橫性、自私性和偽善性,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冷酷性與精明性的結合而誕生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層統治者的“文化——精神”的代表,是時代的大雷雨注定要將其蕩滌的社會殘渣的心理標志與人格標志。這兩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周樸園之所以成為周樸園,成為社會的也是個人的周樸園,這是因為他生活在獨特的又與普遍性相聯的社會環境中,他必然對此做出各種適應,由此而形成了他的習慣,他的處世方法,他的獨特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形成一種專屬于他自己的人格和性格;而這種特殊的人格和性格,又是他應付環境的歷史所形成,所以它必然具有社會性。5.重視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可變性。如《雷雨》中的周樸園既帶有濃厚的封建遺習,又具有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血腥,同時還受到資產階級人性思想的影響,是個復合形象。而魯侍萍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表現則顯出性格的可變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