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力》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課題:《重力》學科:物理授課年級:八年級選用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學科教學內容:《重力》 一、課前準備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垂線、鉤碼(1盒)、三角板、坐標紙、鉛筆、細線、橡皮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1、了解牛頓關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認識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2)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3)培養學生樂于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三、教學重點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2、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四、教學難點1、重力的方向。2、重心的含義。五、教學過程結構設計(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1、導學內容:(3分鐘)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系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后運動情況。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體只要在什么附近就會受到重力?2、學生活動:(2分鐘)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3、設計意圖: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二).新課教學(30分鐘)科學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兩個物體(大:天體,小:灰塵)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萬有引力”。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萬有引力,舉例:吊燈把吊繩拉緊;臺燈壓著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1)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問: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演示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質量有關。理由是用手提起質量大的物體,所用的力大,根據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實驗過程:分別測出一組質量(鉤碼)及重力的數值,并描點繪圖。由實驗結果可知:重力跟質量成正比,比值是一個常數約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義是:地球上質量1㎏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2)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質量(㎏),g是9.8N/㎏,粗略計算:g取10N/㎏(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應用:重垂線(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六、課堂訓練(5分鐘)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后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后,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于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的質量有多大?(g=10N/kg)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七、課堂小結(4分鐘) 關于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mg,g=10N/kg(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1、方向豎直向下 2、重心 八、課下作業:(1分鐘)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7.3《重力》教學反思 對于《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通過實驗數據直接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的特點 1.引入新課時,提供瀑布圖,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種問題,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讓學生判斷,結果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產生了矛盾,讓學生進入學習重力方向的狀態中。 3、通過情景變換,讓學生建立:從掛在鐵架臺上的鉤碼無論怎么傾斜細線都處于豎直方向,由此轉換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歸納的思維方法。 4、讓學生完成對重力和質量關系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和處理數據能力。 5、讓學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應用了重力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通過想象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到重力的存在意義。 7、通過重垂線的學習,學生很快聯系到建筑業。借此我們就可以當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重垂線儀器,由此設計水平儀,實踐證明:學生對設計、創造相當感興趣,當堂,學生就設計了好幾種不錯的方案。別忘了讓學生課后延續他們的創造夢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