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單元(整體)備課第 2 單元單元(主題) 單元主題:第二單元位置和方向 指導思想: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孟昭蘭教授的《情緒心理學》一書中也指出:興趣是主要的正性情緒之一。興趣的存在維持著個體腦的恒常性優越狀態。興趣去世人的注意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對象,驅策人進行鉆研和探索,有利于有道正性情緒狀態,不會導致負性情緒。 這些都說明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意義。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學生對于科學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是我們開展科學探究的良好基礎。但相對于較長的學習時間而言,僅憑學生內在的興趣是不足以支撐學生完成整節課探究的。此時,游戲就成為很好的不斷激發學生興趣繼續探究的形式。因此,本單元我設計了以激發興趣為主的科學活動方式,讓學生主動融于學習之中。 理論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要讓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背景分析課標要求 本單元在《科學課程標準》中屬于“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這一核心概念。《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包括機械運動、熱運動和電磁運動。物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電磁力、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學習機械運動、熱運動和電磁運動等,探究運動與相互作用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與模型等跨學科概念。 學習內容: 核心概念: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 3.1力是改變物體云中狀態的原因 內容要求; 3.1.1使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上下、遠近燈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 學業要求: 能使用方位名詞說出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意識到學會描述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學生必做探究實踐活動: 無內容分析 學生在沒有學習本單元的知識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位置和方向的描述己有所接觸,如 已經知道或使用過前,后、左、右、上,下,乃至東、南、西、北等詞,但是關于這些詞的認 織可能是零數的。或者是“死記硬背”下來的。在科學課的學習中,教將重點引導學生學習 科學地實地認并描述位置和方向,知道要確定一個物體所處的位置需要知道的條件包括參照 物、位置,方向、距離等,并能夠把這些方法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 本單元設計了3課,包括第4課、第5課和第6課。 單元各課與課時安排 課名“科學實踐”活動課時4.前后左右怎樣描述位置15.東南西北怎樣辨認方向16.校園“尋寶”“尋寶”游戲1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前后左右東西南北有一定的認知。左右容易混淆,東西南北的辨認相對較差,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注。 對于學生來說這些詞使用的較少,平時也幾乎沒有需要學生根據方位認路的情況和機會,因此學生的生活經驗明顯不足,且相對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對于方位的記錄對于學生來說難,需要教師的示范。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 (一)科學觀念 1.知道能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運、近等方位詞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問。 2.知道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 3.知道能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東、南、西、北等方向。 (二)科學思維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辨別東南西北和上下左右。 (三)科學探究 1.基于實活動,學會正確使用方位詞來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 2.基于實踐活動,學會利用天空中太陽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辨認方向,并描述圖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 3.結合“找位置”游戲、校園“尋寶“游戲等活動,將學習的知識用于生活實踐。 (三)態度責任 L.對描述物體的位置和辨認方向等活動表現出興趣。 2.能根據觀察到的事實進行描述,初步養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 3.在交流中愿意傾聽,愿意與他人分享信息。 4.能按照要求進行合作性的學習。教學重點 1.知道能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運、近等方位詞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問。 2.基于實踐活動,學會利用天空中太陽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辨認方向,并描述圖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 3.結合“找位置”游戲、校園“尋寶“游戲等活動,將學習的知識用于生活實踐。教學難點 1.知道能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運、近等方位詞描述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問。 2.基于實踐活動,學會利用天空中太陽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辨認方向,并描述圖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 3.結合“找位置”游戲、校園“尋寶“游戲等活動,將學習的知識用于生活實踐。整體教學框架(流程圖)作業設計規劃及作業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