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六單元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練習一、單選題1.(2017·浙江模擬)2016年嘉興市開展以工業廢氣治理、交通尾氣治理、城鄉煙氣治理、建筑工地揚塵治理為重點,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淘汰燃煤小鍋爐1600臺,實行全行政區域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廢棄物。對此舉認識正確的是( )①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②有利于徹底解決我市空氣污染的問題③是我市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舉措④有利于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做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2.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據此回答小題(1)根據圖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2013—2017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數據(單位:萬人)2013 2014 2015 2016 2017隨遷子女 1277.181294.731367.11394.771406.63農村留守兒童 2120.782075.422019.231726.291550.56A.2013—2017年,農村隨遷子女數量始終居高不下B.2013—2017年,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之間數量差距越來越大C.2013—2017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減少D.2013—2017年,隨遷子女人數在不斷減少(2)留守兒童離開父母,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有效關愛,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許多隱患和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下列哪些措施是可行的( )①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②禁止農村居民進城務工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④降低農村兒童出生率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3.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個地區(國家)在一段時間內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差值(即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下圖是中國、德國、埃及、印度四國2007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情況。其中與德國情況相符合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4.下列事例中,能通過食物鏈引起生態危機的是( )A.酸雨 B.汞、鎘等有毒物質的積累C.溫室效應 D.臭氧減少,臭氧層出現空洞5.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浙江省水質環境的調查,資料的來源可以是( )①關于水域周邊居民的調查訪談 ②檔案館中有關浙江水質的文獻檔案③對浙江水域的實地考察數據 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6.從節約資源的角度看,“新年祝福”應倡導的方式有( )①短信拜年 ②送紙質賀卡 ③網絡傳遞祝福 ④請人大吃大喝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7.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人口增長越慢越好B.人口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C.人口增長快慢與我們無關D.人口增長越快越好8.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讀圖,回答下列小題。(1)圖中各要素隨時間的變化,解讀正確的是( )A.人口數量持續增加 B.環境污染不斷加重C.人均糧食不斷上升 D.自然資源數量持續增加(2)人口激增很可能會導致( )①土地資源利用過度 ②人均糧食持續上升 ③自然資源枯竭④環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長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9.人口增長過快可能帶來的問題有 ( )①糧食短缺 ②勞動力短缺 ③國防兵源不足 ④草原遭到破壞,土地沙化加重⑤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壓力較大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10.結合下表,了解某地區人口變化情況,表中內容最適合的標題是( )年份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1978 38.00% 57.59% 4.41%…… …… …… ……2002 23.36% 69.58% 7.06%2003 22.57% 70.18% 7.25%A.人口素質變化表 B.男女性別比例變化表C.人口總量變化表 D.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表二、填空題1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 億,世界人口總趨勢在不斷 ,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 增長;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 。尤其是二戰結束后,大多數 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12. 、 、 與 問題,簡稱為PRED問題。人口的 、自然資源的 、生態環境的 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 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13.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 、 和 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此外,自然資源的 、與 不匹配,也是區域性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14.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 與 的雙重壓力, 是中國的必然選擇。15.事實是事物的真實情況,觀點則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請區分下列描述是事實還是觀點。①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②學數學真難。③《江南Style》這首歌真好聽。④2008年,中國北京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⑤今天氣溫35攝氏度,好熱呀! ⑥杯子里裝的是可口可樂,它非常好喝。⑦2013年4月20日0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里氏7.0級地震。上述材料中屬于觀點的有 ,屬于事實的有 。(填寫序號即可)三、綜合題16.浙江沿海地區,近年來多次發生“赤潮”現象。下面是我國海洋“赤潮”形成及影響示意圖。據此回答問題。(1)以上圖示說明( )A.人類發展經濟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B.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C.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D.因海水缺乏自凈能力,赤潮很難解決(2)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 )①堅持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 ②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③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國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2017·浙江模擬)閱讀下圖及下面材料,回答問題。南海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據探查,南海僅石油資源就約570億噸,占全球的12%;南海戰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線。近年來,一些東盟國家在西方勢力的支持下,覬覦南海的油氣資源,侵占島嶼、偷采石油,南海爭端日益突出,并出現了非法無效的南海仲裁案。(1)“南海戰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線。”圖中箭頭所示⑤為一海上交通要道,寫出其地理名稱及溝通的兩大海洋①和②。(2)此次南海爭端中,東盟國家③和④是相對表現最為激烈的國家,請問它們分別是中國的哪一海上和陸上鄰國?(3)“一些東盟國家和西方勢力”制造南海事端說明當今世界還存在著什么問題?為了世界的和平應該如何處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小吳是浙江省舟山人,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多年沒有回老家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吳從《舟山晚報》上得知自己的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近還被評為全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于是。他查找了相關的文字資料和歷史照片,最后決定親自到家鄉去一探究竟,還采訪了當地的人。材料二:十幾年前,舟山一些小鎮的村民也只是養魚種田,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沒有正兒八經的道路,車輛、人員都很難進入,現在鎮里投入大量資金興建道路,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建設海島新城,這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1)材料一中,小吳在認識區域變化時都運用了哪些資料?(2)材料二中,分別反映了區域哪些方面的變化?(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有哪些具體的原因促使舟山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4)為更好地建設舟山,請你提一些合理的建議。19.調查你的祖輩和父輩,完成下面的問題。(1)了解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有哪些媒體。(2)他們當時接觸最多的是哪種媒體 你接觸最多的媒體是哪種 (3)比較一下你和長輩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是否存在差異。如果有,請分析原因。20.(2017·浙江模擬)“霧霾”問題已經成為中國一些城市的標志性難題,如北方的北京,天津,而近年來南方城市也開始受到霧霾的影響。霧霾危害性大,如誘發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引發各種細菌性疾病、患癌癥的風險增高、易發生交通事故等等。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霧霾”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1)“霧霾”問題的實質是什么?為解決“霧霾”問題,我國必須堅持哪一項基本國策。(2)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概述“霧霾”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3)請分別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角度說說能為解決“霧霾”問題做些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興市的舉措并不能徹底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所以②表述錯誤;嘉興市的舉措有利于環境保護,推動當地的物質文明建設,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答案】(1)C(2)B【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圖表分析, 2013—2017年,農村隨遷子女數量逐漸增多,但增幅不大,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從2013年2120.78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1550,56萬人, 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之間數量差距越來越小,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可行的有: ①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 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 。對于 ②禁止農村居民進城務工 ,這個不可行,且與中國城市化發展不符合。 ④降低農村兒童出生率也不行,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留守兒童存在問題:一、超高比例;二、監護不力;三、缺乏撫慰;四、疏于照顧;五、心理問題;六、學習問題;七、生活問題。3.【答案】D【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人口基本情況的相關知識。因為題中的四個國家中,德國的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人口總量呈現負增長。而符合該事實的只有圖丁。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理解分析世界的人口基本情況。4.【答案】B【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境中一些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毒物質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的特點,會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對南極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釋有三種,即大氣化學過程解釋,太陽活動影響和大氣動力學解釋,綜上所述,通過食物鏈而引起生態危機的是汞、鎘等有毒物質的積累和濃縮。B項汞、鎘等有毒物質的積累能通過食物鏈引起生態危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答案】A【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區域的變化的相關知識。調查報告的特點調查報告所反映的內容必須是調查研究的結果,經過調查所親自了解到的情況,決不能是道聽途說,東拼西湊的東西。也要絕對真實,不能有半點浮夸和虛假。進行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點評】能夠區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并知道它們對于判斷和論述的不同價值;能夠區分事實和觀點,并據此分析材料。6.【答案】C【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的資源問題。②④兩項都涉及動植物資源的浪費,故從節約資源角度看,選擇C。【點評】要知道節約資源的具體舉措。7.【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關于人口增長的有關說法,人口增長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故答案為:B【點評】人口過多會造成交通壓力增大 ,居住條件變差,就業困難,饑餓貧困,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人口老齡化,教育經費短缺等問題;人口過少會造成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產生勞動力短缺、社會養老負擔重等問題,因此人口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8.【答案】(1)B(2)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圖中各要素隨時間的變化,解讀正確的是人口數量先增加后減少;環境污染不斷加重,人均糧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資源數量持續減少。(2)人口激增很可能會帶來還很多問題,導致土地資源利用過度、人均糧食持續下降、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長等現象。故答案為:(1)B;(2)B;【點評】人口過多會造成交通壓力增大,居住條件變差,就業困難,饑餓貧困,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人口老齡化,教育經費短缺等問題;人口過少會造成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產生勞動力短缺、社會養老負擔重等問題,因此人口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9.【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產生資源短缺,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出現就業困難,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的問題;①④⑤符合題意,人口數量過少會,增長過慢,會出現勞動力不足,國防兵員不足;②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產生的影響;資源問題:資源短缺;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社會問題:就業困難、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等。10.【答案】D【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根據表格橫向第一行“0-14”、“15-64”和“65以上”看出,這個表格反映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與人口素質、總量和男女性別比例無關。答案是D.【點評】知道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11.【答案】70;增長;緩慢;大大加快;發展中【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億, 世界人口總趨勢在不斷增長,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 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二戰結束后,大多數發展中 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點評】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①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在不斷增長。②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長得相當緩慢,此后世界人口進入迅速增長的時期,到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了70億.12.【答案】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快速增長;短缺;惡化;經濟發展【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解析】【分析】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 簡稱為PRED問題。人口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點評】 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組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發展才是硬道理”。面對當代世界“發展”的主題,如何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難解而又必須有解的題。13.【答案】補給;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解析】【分析】①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速度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②因為非可再生資源的蘊藏量不會再增加,所以,對它們開采的過程就是耗竭的過程。 ③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也是區域性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③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也是區域性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故答案為:補給;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資源短缺問題出現的原因。知道“①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速度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是資源短缺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14.【答案】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壓力,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點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壓力,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發展白皮書》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根據我國國情,突出發展主題,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視為統一整體,綜合協調地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并治理環境污染。如:在流動沙丘地區建設沙障;在荒漠化地區建立人工草場;在非宜耕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在生態環境惡劣的牧區實行禁牧等。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對水體污染、城市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區開展治理工作。15.【答案】②③⑤⑥;①④⑦【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①④⑦ 屬于事實。 ②③⑤⑥ 屬于觀點。【點評】 事實是事物的真實情況,觀點則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 。觀點,一指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或出發點,二指專指政治觀點,從一定的階級利益出發所形成的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三指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16.【答案】(1)C(2)D【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利用圖示設計連環題,一目了然。從圖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類在經濟 發展過程中,大量地排放工業污水和養殖廢水,使海水富營養化,使得赤潮產生,而赤潮現象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從中可以看出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 因,故第1題選C。而解決以上問題,不能實行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方法,也不能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而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基本國策,即正確答案為D。【點評】 本題是考查我國環境問題的成因,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17.【答案】(1)馬六甲海峽。①太平洋;②印度洋。(2)菲律賓、越南。(3)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和平的力量團結起來,反對戰爭,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揮聯合國作用,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保持政局的穩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國防建設;倡導建 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知識點】大洲和大洋;我國的疆域;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海域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為太平洋;②為印度洋;⑤為馬六甲海峽。(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鄰國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為菲律賓,④為越南。(3)本題考查的是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些東盟國家和西方勢力”制造南海事端說明當今世界還存在著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為此,我們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和平的力量團結起來,反對戰爭,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揮聯合國作用,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保持政局的穩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國防建設;倡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海域分布、我國鄰國分布的識記,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理解。18.【答案】(1)新聞報道資料、文獻調查資料、實地考查資料、訪問調查資料等。(2)道路交通、環境、人民生活水平。(3)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人民的艱苦奮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4)略。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資料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吳在認識區域變化時都運用了新聞報道資料、文獻調查資料、實地考查資料、訪問調查資料等。(2)本題考查的是區域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二可知,道路交通、環境、人民生活水平這些發生了變化。(3)本題考查的是舟山變遷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舟山發生了如此巨大變化的原因在于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人民的艱苦奮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4)本題考查的是關注地方發展,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堅持科教興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區域變化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9.【答案】(1)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2)他們接觸最多的是廣播,我接觸最多的是電視和互聯網(3)存在差異。原因:長輩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還不發達,技術也還比較落后,許多媒體還未得到普及。現在,科技發達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許多媒體都能走進尋常百姓家。【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想了解祖輩和父輩的少年時代可以借助 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 媒體。(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他們接觸最多的是廣播,我接觸最多的是電視和互聯網 。(3)通過比較可知,我們和長輩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存在差異。原因:長輩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還不發達,技術也還比較落后,許多媒體還未得到普及。現在,科技發達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許多媒體都能走進尋常百姓家。【點評】文化傳播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載體作為媒介,這種手段和載體就是傳媒。縱觀歷史的發展過程,可以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印證傳媒的發展歷程,比如課本84頁對于“烽火狼煙”“晨中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等。20.【答案】(1)實質:發展問題;國策:保護環境。(2)①危害國民身心健康;②阻礙交通;③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國家:出臺相關環境保護政策,提高處罰和監管;企業:控制排污,優化生產結構;個人:較少私家車出行,可采用公交車或自行車。【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霧霾”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霧霾”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為解決“霧霾”問題,我國必須堅持哪一項基本國策。(2)本題考查的是“霧霾”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霧霾”問題危害國民身心健康,阻礙交通,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本題考查的是“霧霾”問題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國家出臺相關環境保護政策,提高處罰和監管;企業要控制排污,優化生產結構;個人應較少私家車出行,可采用公交車或自行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霧霾”問題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六單元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練習一、單選題1.(2017·浙江模擬)2016年嘉興市開展以工業廢氣治理、交通尾氣治理、城鄉煙氣治理、建筑工地揚塵治理為重點,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淘汰燃煤小鍋爐1600臺,實行全行政區域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廢棄物。對此舉認識正確的是( )①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②有利于徹底解決我市空氣污染的問題③是我市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舉措④有利于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做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興市的舉措并不能徹底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所以②表述錯誤;嘉興市的舉措有利于環境保護,推動當地的物質文明建設,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據此回答小題(1)根據圖表,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2013—2017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數據(單位:萬人)2013 2014 2015 2016 2017隨遷子女 1277.181294.731367.11394.771406.63農村留守兒童 2120.782075.422019.231726.291550.56A.2013—2017年,農村隨遷子女數量始終居高不下B.2013—2017年,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之間數量差距越來越大C.2013—2017年,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減少D.2013—2017年,隨遷子女人數在不斷減少(2)留守兒童離開父母,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有效關愛,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許多隱患和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下列哪些措施是可行的( )①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②禁止農村居民進城務工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④降低農村兒童出生率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C(2)B【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圖表分析, 2013—2017年,農村隨遷子女數量逐漸增多,但增幅不大,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從2013年2120.78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1550,56萬人, 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之間數量差距越來越小,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可行的有: ①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 ③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 。對于 ②禁止農村居民進城務工 ,這個不可行,且與中國城市化發展不符合。 ④降低農村兒童出生率也不行,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留守兒童存在問題:一、超高比例;二、監護不力;三、缺乏撫慰;四、疏于照顧;五、心理問題;六、學習問題;七、生活問題。3.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個地區(國家)在一段時間內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差值(即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下圖是中國、德國、埃及、印度四國2007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情況。其中與德國情況相符合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D【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人口基本情況的相關知識。因為題中的四個國家中,德國的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人口總量呈現負增長。而符合該事實的只有圖丁。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理解分析世界的人口基本情況。4.下列事例中,能通過食物鏈引起生態危機的是( )A.酸雨 B.汞、鎘等有毒物質的積累C.溫室效應 D.臭氧減少,臭氧層出現空洞【答案】B【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境中一些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毒物質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的特點,會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對南極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釋有三種,即大氣化學過程解釋,太陽活動影響和大氣動力學解釋,綜上所述,通過食物鏈而引起生態危機的是汞、鎘等有毒物質的積累和濃縮。B項汞、鎘等有毒物質的積累能通過食物鏈引起生態危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浙江省水質環境的調查,資料的來源可以是( )①關于水域周邊居民的調查訪談 ②檔案館中有關浙江水質的文獻檔案③對浙江水域的實地考察數據 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區域的變化的相關知識。調查報告的特點調查報告所反映的內容必須是調查研究的結果,經過調查所親自了解到的情況,決不能是道聽途說,東拼西湊的東西。也要絕對真實,不能有半點浮夸和虛假。進行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點評】能夠區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并知道它們對于判斷和論述的不同價值;能夠區分事實和觀點,并據此分析材料。6.從節約資源的角度看,“新年祝福”應倡導的方式有( )①短信拜年 ②送紙質賀卡 ③網絡傳遞祝福 ④請人大吃大喝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的資源問題。②④兩項都涉及動植物資源的浪費,故從節約資源角度看,選擇C。【點評】要知道節約資源的具體舉措。7.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人口增長越慢越好B.人口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C.人口增長快慢與我們無關D.人口增長越快越好【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關于人口增長的有關說法,人口增長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故答案為:B【點評】人口過多會造成交通壓力增大 ,居住條件變差,就業困難,饑餓貧困,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人口老齡化,教育經費短缺等問題;人口過少會造成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產生勞動力短缺、社會養老負擔重等問題,因此人口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8.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讀圖,回答下列小題。(1)圖中各要素隨時間的變化,解讀正確的是( )A.人口數量持續增加 B.環境污染不斷加重C.人均糧食不斷上升 D.自然資源數量持續增加(2)人口激增很可能會導致( )①土地資源利用過度 ②人均糧食持續上升 ③自然資源枯竭④環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長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答案】(1)B(2)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圖中各要素隨時間的變化,解讀正確的是人口數量先增加后減少;環境污染不斷加重,人均糧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資源數量持續減少。(2)人口激增很可能會帶來還很多問題,導致土地資源利用過度、人均糧食持續下降、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長等現象。故答案為:(1)B;(2)B;【點評】人口過多會造成交通壓力增大,居住條件變差,就業困難,饑餓貧困,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人口老齡化,教育經費短缺等問題;人口過少會造成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產生勞動力短缺、社會養老負擔重等問題,因此人口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9.人口增長過快可能帶來的問題有 ( )①糧食短缺 ②勞動力短缺 ③國防兵源不足 ④草原遭到破壞,土地沙化加重⑤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壓力較大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產生資源短缺,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出現就業困難,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的問題;①④⑤符合題意,人口數量過少會,增長過慢,會出現勞動力不足,國防兵員不足;②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產生的影響;資源問題:資源短缺;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社會問題:就業困難、居住條件差、交通擁堵等。10.結合下表,了解某地區人口變化情況,表中內容最適合的標題是( )年份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1978 38.00% 57.59% 4.41%…… …… …… ……2002 23.36% 69.58% 7.06%2003 22.57% 70.18% 7.25%A.人口素質變化表 B.男女性別比例變化表C.人口總量變化表 D.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表【答案】D【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根據表格橫向第一行“0-14”、“15-64”和“65以上”看出,這個表格反映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與人口素質、總量和男女性別比例無關。答案是D.【點評】知道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二、填空題1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 億,世界人口總趨勢在不斷 ,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人口 增長;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 。尤其是二戰結束后,大多數 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答案】70;增長;緩慢;大大加快;發展中【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億, 世界人口總趨勢在不斷增長,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人口緩慢增長; 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二戰結束后,大多數發展中 國家的人口迅猛增長,使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加。【點評】世界人口增長趨勢和特點:①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在不斷增長。②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是有差異的。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長得相當緩慢,此后世界人口進入迅速增長的時期,到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了70億.12. 、 、 與 問題,簡稱為PRED問題。人口的 、自然資源的 、生態環境的 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 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答案】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快速增長;短缺;惡化;經濟發展【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解析】【分析】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 簡稱為PRED問題。人口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點評】 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組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發展才是硬道理”。面對當代世界“發展”的主題,如何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難解而又必須有解的題。13.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 、 和 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此外,自然資源的 、與 不匹配,也是區域性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答案】補給;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解析】【分析】①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速度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②因為非可再生資源的蘊藏量不會再增加,所以,對它們開采的過程就是耗竭的過程。 ③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也是區域性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③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也是區域性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故答案為:補給;再生;增殖速度;分布不均;與地區經濟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資源短缺問題出現的原因。知道“①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速度,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速度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是資源短缺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14.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 與 的雙重壓力, 是中國的必然選擇。【答案】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壓力,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點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壓力,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發展白皮書》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根據我國國情,突出發展主題,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視為統一整體,綜合協調地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并治理環境污染。如:在流動沙丘地區建設沙障;在荒漠化地區建立人工草場;在非宜耕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在生態環境惡劣的牧區實行禁牧等。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對水體污染、城市大氣污染嚴重的地區開展治理工作。15.事實是事物的真實情況,觀點則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請區分下列描述是事實還是觀點。①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②學數學真難。③《江南Style》這首歌真好聽。④2008年,中國北京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⑤今天氣溫35攝氏度,好熱呀! ⑥杯子里裝的是可口可樂,它非常好喝。⑦2013年4月20日0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里氏7.0級地震。上述材料中屬于觀點的有 ,屬于事實的有 。(填寫序號即可)【答案】②③⑤⑥;①④⑦【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①④⑦ 屬于事實。 ②③⑤⑥ 屬于觀點。【點評】 事實是事物的真實情況,觀點則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 。觀點,一指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或出發點,二指專指政治觀點,從一定的階級利益出發所形成的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三指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三、綜合題16.浙江沿海地區,近年來多次發生“赤潮”現象。下面是我國海洋“赤潮”形成及影響示意圖。據此回答問題。(1)以上圖示說明( )A.人類發展經濟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B.人類與環境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C.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D.因海水缺乏自凈能力,赤潮很難解決(2)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 )①堅持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 ②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③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國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C(2)D【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本題利用圖示設計連環題,一目了然。從圖示中分析得出,由于人類在經濟 發展過程中,大量地排放工業污水和養殖廢水,使海水富營養化,使得赤潮產生,而赤潮現象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從中可以看出人為因素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 因,故第1題選C。而解決以上問題,不能實行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方法,也不能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而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基本國策,即正確答案為D。【點評】 本題是考查我國環境問題的成因,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以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17.(2017·浙江模擬)閱讀下圖及下面材料,回答問題。南海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據探查,南海僅石油資源就約570億噸,占全球的12%;南海戰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線。近年來,一些東盟國家在西方勢力的支持下,覬覦南海的油氣資源,侵占島嶼、偷采石油,南海爭端日益突出,并出現了非法無效的南海仲裁案。(1)“南海戰略位置非常突出,是世界第二大海上生命線。”圖中箭頭所示⑤為一海上交通要道,寫出其地理名稱及溝通的兩大海洋①和②。(2)此次南海爭端中,東盟國家③和④是相對表現最為激烈的國家,請問它們分別是中國的哪一海上和陸上鄰國?(3)“一些東盟國家和西方勢力”制造南海事端說明當今世界還存在著什么問題?為了世界的和平應該如何處理。【答案】(1)馬六甲海峽。①太平洋;②印度洋。(2)菲律賓、越南。(3)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和平的力量團結起來,反對戰爭,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揮聯合國作用,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保持政局的穩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國防建設;倡導建 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知識點】大洲和大洋;我國的疆域;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海域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為太平洋;②為印度洋;⑤為馬六甲海峽。(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鄰國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為菲律賓,④為越南。(3)本題考查的是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些東盟國家和西方勢力”制造南海事端說明當今世界還存在著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為此,我們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和平的力量團結起來,反對戰爭,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揮聯合國作用,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保持政局的穩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國防建設;倡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海域分布、我國鄰國分布的識記,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理解。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小吳是浙江省舟山人,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多年沒有回老家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吳從《舟山晚報》上得知自己的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近還被評為全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于是。他查找了相關的文字資料和歷史照片,最后決定親自到家鄉去一探究竟,還采訪了當地的人。材料二:十幾年前,舟山一些小鎮的村民也只是養魚種田,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沒有正兒八經的道路,車輛、人員都很難進入,現在鎮里投入大量資金興建道路,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建設海島新城,這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1)材料一中,小吳在認識區域變化時都運用了哪些資料?(2)材料二中,分別反映了區域哪些方面的變化?(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有哪些具體的原因促使舟山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4)為更好地建設舟山,請你提一些合理的建議。【答案】(1)新聞報道資料、文獻調查資料、實地考查資料、訪問調查資料等。(2)道路交通、環境、人民生活水平。(3)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人民的艱苦奮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4)略。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資料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吳在認識區域變化時都運用了新聞報道資料、文獻調查資料、實地考查資料、訪問調查資料等。(2)本題考查的是區域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二可知,道路交通、環境、人民生活水平這些發生了變化。(3)本題考查的是舟山變遷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舟山發生了如此巨大變化的原因在于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人民的艱苦奮斗、道路的完善、政府的投入等。(4)本題考查的是關注地方發展,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堅持科教興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區域變化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9.調查你的祖輩和父輩,完成下面的問題。(1)了解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有哪些媒體。(2)他們當時接觸最多的是哪種媒體 你接觸最多的媒體是哪種 (3)比較一下你和長輩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是否存在差異。如果有,請分析原因。【答案】(1)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2)他們接觸最多的是廣播,我接觸最多的是電視和互聯網(3)存在差異。原因:長輩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還不發達,技術也還比較落后,許多媒體還未得到普及。現在,科技發達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許多媒體都能走進尋常百姓家。【知識點】區域的變化【解析】【分析】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想了解祖輩和父輩的少年時代可以借助 報紙、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 媒體。(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他們接觸最多的是廣播,我接觸最多的是電視和互聯網 。(3)通過比較可知,我們和長輩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存在差異。原因:長輩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經濟還不發達,技術也還比較落后,許多媒體還未得到普及。現在,科技發達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許多媒體都能走進尋常百姓家。【點評】文化傳播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載體作為媒介,這種手段和載體就是傳媒。縱觀歷史的發展過程,可以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印證傳媒的發展歷程,比如課本84頁對于“烽火狼煙”“晨中暮鼓”“驛寄梅花”“鴻雁傳書”等。20.(2017·浙江模擬)“霧霾”問題已經成為中國一些城市的標志性難題,如北方的北京,天津,而近年來南方城市也開始受到霧霾的影響。霧霾危害性大,如誘發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引發各種細菌性疾病、患癌癥的風險增高、易發生交通事故等等。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霧霾”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1)“霧霾”問題的實質是什么?為解決“霧霾”問題,我國必須堅持哪一項基本國策。(2)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概述“霧霾”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3)請分別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角度說說能為解決“霧霾”問題做些什么?【答案】(1)實質:發展問題;國策:保護環境。(2)①危害國民身心健康;②阻礙交通;③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國家:出臺相關環境保護政策,提高處罰和監管;企業:控制排污,優化生產結構;個人:較少私家車出行,可采用公交車或自行車。【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霧霾”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霧霾”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為解決“霧霾”問題,我國必須堅持哪一項基本國策。(2)本題考查的是“霧霾”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霧霾”問題危害國民身心健康,阻礙交通,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本題考查的是“霧霾”問題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國家出臺相關環境保護政策,提高處罰和監管;企業要控制排污,優化生產結構;個人應較少私家車出行,可采用公交車或自行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霧霾”問題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六單元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練習(學生版).docx 2022-2023學年人文地理(下冊)第六單元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