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三部分區域發展第三章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學案含解析(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三部分區域發展第三章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學案含解析(2份打包)

資源簡介

考點2地區產業結構變化
1.地區產業結構
(1)概念: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類型[1]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如以工業或者第二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我國三大產業的劃分
產業 內容
第一產業 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 包括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 也稱服務業,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2)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產業結構特點舉例
資源稟賦 礦產資源[2]豐富的地區,可能以第二產業為主
技術條件 技術發達的地區,以第三產業為主
分工深化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形成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促使第二、三產業的形成;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影響不同地區的[3]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4]落后的地區,以第一產業為主;經濟發達的地區,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3)不同地區產業結構差異
①非洲的加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以[5]農業為主;
②亞洲的新加坡經濟較發達,產業結構以[6]服務業為主。
三大產業比重與某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只能大致說明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因為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不僅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還與其他因素相關。例如,美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這與美國的耕地面積廣、農業投入較多等有關,但不能說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其他發達國家低。
2.產業結構的升級
(1)表現
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7]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升級的過程。其表現如下:
②工業內部:由以輕紡工業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業為主;由以原材料為主上升到以加工組裝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上升到以[8]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
(2)意義: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原因
①比較優勢的變化和政策的引導
②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
3.上海產業結構的變化
(1)產業結構變化概況
上海產業結構經歷了由[9]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的轉變過程,其中工業經歷了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典型升級過程。
(2)產業結構變化過程
發展階段 產業特點、地位 區位優勢
工業化 初期 以[10]輕紡工業為支柱產業,是我國經濟中心和最大的輕工業基地 接近原料產地,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最大的消費市場;對外聯系和貿易頻繁
20世紀 50年代至 70年代 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成為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國家實施了重工業化戰略決策;原有的基礎設施、技術和勞動力等優勢明顯
20世紀90 年代以后 [11]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發展迅速 國家設立浦東新區的優惠政策、良好的工業基礎、雄厚的科研實力、開放的服務環境等
今后 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 依托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情境12022年三大產業比重
2023年2月,我國發布了《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1 210 20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 34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3%;第二產業增加值483 16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9%;第三產業增加值638 69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2.8%。
(1)指出我國目前三大產業占比情況。
【提示】直接從材料中獲取。
【參考答案】 我國目前第三產業占比最大、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
(2)分析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產業類型差異。
【提示】根據東部和中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分析。
【參考答案】 東部地區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和服務類行業為主;中西部地區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為主。
情境2珠三角產業升級
下圖為珠三角工業總產值增長圖。
(1)說明階段Ⅰ珠三角工業發展特點。
【提示】結合階段Ⅰ時間我國當時的政策分析。
【參考答案】 階段Ⅰ時,我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外商投資規模相對較小;主導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相對緩慢。
(2)分析珠三角在階段Ⅱ進行產業升級的原因。
【提示】結合階段Ⅱ時間和當時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
【參考答案】 隨著全國對外開放范圍的擴大,珠三角的政策優勢已不明顯;經濟迅速發展帶動工資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恰逢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珠三角抓住機遇,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情境3上海產業結構變化
工業化初期,棉紡、毛紡、針織等紡織工業和面粉、卷煙等輕工業是上海的主要工業;20世紀60—70年代,“三轉一響”(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代表著精致、洋氣和美好的“上海制造”,是全國的一塊金字招牌。如今,汽車、飛機、海洋工程、航天、核電等正塑造著“上海制造”的新輝煌。
(1)分析材料中反映的上海產業升級的過程。
【提示】結合材料中上海工業發展歷程分析。
【參考答案】 上海最先發展的是輕紡工業,然后是機械工業等重工業,最后是飛機、海洋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因此,上海產業升級的過程是輕紡工業—綜合性工業—高新技術產業。
(2)說明20世紀60—70年代,上海生產“三轉一響”的主要區位條件。
【提示】結合當時上海經濟發展狀況和我國市場需求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20世紀60—70年代,上海輕紡工業發達,工業基礎好,為機械工業等重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人口眾多,市場需求量大,市場廣闊;上海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
(3)從產業升級的角度考慮,分析上海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部門。
【提示】從上海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參考答案】 上海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商業貿易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高,未來適合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端智能產業。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1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1.[2022廣東地理卷,1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Z村位于嶺南某城市邊緣,國道穿村而過,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積1 605.2 hm2,其中農林用地占85.36%;戶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務工人口占38.37%,村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該村經濟以種植與養殖為主,僅有一家自辦企業,服務業幾乎空白;另有三家外來重工業企業和一個度假村,企業原料與市場“兩頭在外”。與2008年相比,2018年該村的農林用地顯著減少,建設用地增加明顯。下圖反映2018年該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構成。
(1)推測2008—2018年該村農林用地顯著減少的主要原因。(6分)
【參考答案】 為滿足城鎮發展的用地需求,部分農林用地轉變為城鎮建設用地;(2分)外來企業建設需要征用農林用地;(2分)村莊道路、住宅等建設占用農林用地。(2分)
【解題思路】外來企業建設廠房需要征用農林用地;為了滿足城鎮發展的用地需求,部分農林用地轉變為城鎮建設用地;此外,還有部分農林用地轉變為村莊道路、住宅等建設用地。
(2)分析該村村民外出務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 當地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少;(2分)外出務工人員多;(2分)靠近城市,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務工方便;(2分)與傳統農業相比,外出務工收入水平相對較高。(2分)
【解題思路】借鑒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主要從社會、經濟等角度分析。根據材料數據可知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該村村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以種植與養殖為主,可知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就業機會少,村民收入低,而外出務工收入水平較高;Z村靠近城市,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務工方便。
命題拓展
度假村選址于Z村的有利條件,主要有(B)
①交通便利②設施完善③客源充足④原生態環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思路】Z村位于城市邊緣,有國道和高速路出入口,交通便利,①對;Z村常住人口較少,以第一產業為主,難以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②錯;Z村靠近城市,有充足的客源,③對;村中有重工業企業,原生態環境難以維持,④錯。
命題點2地區產業升級的主要措施
2.[2022河北地理卷,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東莞依托區位優勢(圖甲),制造產業起步早、發展快,但2008年后多個行業的制造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當地政府于2014年開始推進制造產業“機器換人”(圖乙),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與搭建服務平臺,助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縱向各環節(核心零部件制造、機器人本體制造和生產系統集成)企業在東莞快速發展。生產系統集成環節技術含量高,企業主要由當地相關企業衍生。
圖甲圖乙
(1)簡述使用工業機器人對東莞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影響。(4分)
【參考答案】 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與檔次;(2分)帶動本地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2分)
【解題思路】結合生產成本和產業鏈進行分析。生產成本方面,使用工業機器人可以減少勞動力的使用數量,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工業機器人可以實現生產過程標準化,從而提升產品質量與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使用工業機器人可以擴大該地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從而帶動本地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2)說明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縱向分解并在東莞集聚的益處。(6分)
【參考答案】 利于各環節專業化發展;(2分)利于降低成本;(2分)利于技術交流與創新。(2分)
【解題思路】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縱向分解有利于各個環節生產的專業化,提高生產的專業化水平;企業在東莞集聚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生產技術革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
(3)闡述工業機器人生產系統集成環節的企業在當地衍生的有利條件。(6分)
【參考答案】 本地制造產業具有多樣、旺盛的市場需求;(2分)本地相關制造產業提供設備、人才與技術支撐;(2分)當地政策與產業服務平臺提供扶持。(2分)
【解題思路】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勞動力、市場、政策、環境、產業基礎和生產協作條件等。東莞所在的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制造業類型眾多,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較大;結合材料可知,東莞制造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制造業基礎雄厚,相關制造產業可以為機器人生產提供設備、人才與技術支撐;當地政府推進制造產業“機器換人”,制定產業政策與搭建服務平臺,說明當地政策與產業服務平臺為工業機器人生產提供扶持,政策支持力度較大。
命題拓展
分析與傳統人工制造相比,機器人制造的優勢。
【參考答案】 標準化制造,質量更好;降低作業風險,安全性更高;縮短生產周期,工作效率更高。
知識拓展影響城市輻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響 表現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優越,腹地廣闊,輻射范圍大,發展條件優越,潛力大 優越的地理位置能極大地提高城市等級,擴大輻射范圍,如上海市城市規模的變化過程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關系密切
資源 因素 城市因大規模的產業集聚,使得資源需求擴大,促進更大范圍內資源的開發利用 因產業集聚使城市所需資源的來源區擴大,促進了城市與區域之間的產業聯系,增強了城市的輻射功能
交通 條件 位于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為更遠的區域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輻射功能相對較強
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對廣大區域內的人口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的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輻射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經濟發 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區域之間的經濟關聯程度越高,產業、資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經濟要素的流動與聯系越密切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交通運輸網絡越發達、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動越頻繁、產業互動越高效,城市的輻射功能越強
名師點撥腹地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第三章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
課標要求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1.以某大都市為例,從區域空間組織的視角出發,說明大都市輻射功能。 2.以某地區為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 城市輻射功能分析 2021遼寧,T6—7 2020山東,T5—6 【綜合思維】 高考試題往往把城市與鄉村、工業與服務業等融合,在區域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城市與鄉村、工業與服務業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情境問題。 【區域認知】 高考試題常對接具體區域,在具體區域情境下考查區域城市、產業的區位條件及發展方向等
城市協同發展分析 2022山東,T1—2 2019全國Ⅱ,T1—3
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2022廣東,T18
地區產業升級的主要措施 2022河北,T17 2021浙江6月,T6—7
命題分析預測 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和必修第二冊城市、產業內容相通和互補,試題多給出具體區域城市特征或產業現狀,結合區域圖和所學知識,分析區域城市或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要求學生在答題過程中,能夠根據文字材料和圖中信息創設的情境分析城市、產業結構等相關發展變化的影響因素及變化后給區域帶來的影響
備考策略 區域城市、產業結構等聯系經濟和社會實際,因而考查區域城市、產業結構等的發展變化就是考查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在復習時,可根據考題要求遷移相關知識,但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從人地協調及有利于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思考問題,總的思想是區域城市、產業的發展變化要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
考點1城市的輻射功能
1.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
(1)城市與區域的關系
(2)城市的功能
指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1]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主要有生產、[2]服務、管理、集散、創新等功能。
(3)城市的輻射功能
①概念:是指城市各項功能對其所在區域的綜合[3]影響力和發展帶動力。
②影響因素
(4)城市的發展與腹地特征的關系
關系 舉例
城市的發展往往受腹地[4]經濟特征的影響 腹地農業發達,農產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發展輕工業;腹地礦產資源得到開發,有助于城市發展重工業
城市的輻射功能因腹地條件而異 腹地中具有工業發展優勢的城鎮,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產業鏈的某部分而發展為工業中心;離中心城市較近,且[5]交通較便利的城鎮,也有機會發展為中心城市的“臥城”
(5)城市體系
①形成:從空間組織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不同[6]規模等級的城市,構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結構的城市體系。
②特點:城市規模越[7]大,交通運輸網絡越密,聯通效率越高,聯系強度越大,輻射范圍越大,其在區域城市體系中地位越[8]高。
基于區域空間組織視角下的大都市輻射功能示意圖
2.紐約的發展
(1)紐約的位置
紐約位于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的[9]哈得孫河河口,港口條件得天獨厚。
(2)紐約的發展歷程
3.紐約的輻射功能
(1)“波士華城市帶”的形成
(2)紐約的輻射功能
影響地區 具體表現
周邊地區 依托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中心城區的居住、生產、服務等功能逐漸分散到周邊地區,帶動紐約周邊許多中小城市的發展,形成60多個具有競爭力的衛星城市
城市帶 與其他城市之間通過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線路緊密聯系,各城市分工協作,形成了以金融、貿易等服務業為主導,同時又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
美國 通過便利的公路、水路、鐵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以及發達的信息網絡,促進了人才、商貿活動、信息等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
世界 是全球的物流樞紐和信息中心,發揮著國際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種職能
情境1古都西安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2018年,國務院通過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并確定西安為我國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目前,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的特大城市,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1)分析西安成為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要條件。
【提示】從城市規模和經濟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城市規模大,經濟水平高。
(2)兼有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雙重身份,指出西安發展的主要任務。
【提示】從區域協作、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加強協作,提升區域城鎮化質量;傳承歷史,保護古都遺產和風貌;帶動西北地區發展,促進我國東西部均衡發展。
情境2上海大都市圈
大都市圈是依托空間經濟集聚和擴散機制發展起來的。近年來,長三角地區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1)大都市圈發展過程中包括①多中心孤立集聚階段②多中心強聯系階段③多中心郊區化擴展階段④空間聚合階段四個階段,請為大都市圈的發展過程排出正確順序。(填出序號即可)
【提示】結合材料從大都市圈的含義分析。
【參考答案】 ①③②④。
(2)分析上海市的主要輻射功能。
【提示】從上海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參考答案】 上海市的主要輻射功能是基于自身區位優勢條件來帶動輻射整個城市群,都市核心功能、金融服務功能、交通運輸樞紐功能是其主要輻射功能。
情境3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鄭州市(下圖)為中心城市,以洛陽市為副中心城市,包括周邊多個地級市。該城市群以鄭州市為“核”與周邊地區通過人員、信息、資金等聯系而形成“流”,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1)從城市輻射功能角度,說明鄭州市成為中原城市群“核”的原因。
【提示】主要從地理位置、城市地位、產業基礎和交通通信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鄭州地理位置優越,是河南省行政中心,中原城市群等級最高的城市;產業眾多,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綜合服務功能最強;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運輸最便利;通信、物流網絡發達,聯通效率最高,聯通強度最大;輻射范圍最大,對區域的輻射作用最強。
(2)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視角,說出中原城市群的“流”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提示】主要從促進產業分工與協作、區域產業優化布局、生產要素的再分配和提高區域城鎮化水平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有利于加強區域間分工與合作,發揮等級較高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利于區域內產業的分工協作,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區域內市場空間布局優化,促進區域內城鎮一體化建設,走中國特色的新興城鎮化道路。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1城市輻射功能分析
[2020山東地理卷]同城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城市緊密聯系、協調發展、共享發展成果的現象。公路客流能夠反映城市間的日常人口流動方向和強度,是分析判斷城市間關系的重要指標。下圖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前的中心城市間公路客流狀況。滁州的首位客運流向為南京,次位客運流向為合肥,兩個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城市組合中,最適宜推進同城化的是(B)
A.安慶—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陽 D.蕪湖—銅陵
【解題思路】由材料可知,推進同城化需要兩個城市相鄰,而且公路客流相向流動且強度大。合肥和巢湖兩地相鄰且互為首位客運流向,B正確。
2.合肥雖為滁州的次位客運流向,但滁州發往合肥的客流量與發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C)
A.南京經濟發展水平高
B.滁州與南京距離更近
C.滁州與合肥行政聯系密切
D.合肥與南京均為省會城市
【解題思路】合肥和南京是分屬于兩個省份的省會城市,合肥是安徽省的中心地。一般來說,面對同等級別城市,人們會就近選擇,但受行政聯系等因素的影響,省內各地的人口流動往往和省內的中心地聯系更緊密,人口流動更頻繁,C正確。
命題拓展
同城化發展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是(A)
①交通快捷②文化認同
③產業相同④資源豐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題思路】由材料可知,同城化一般在地域相鄰、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素緊密聯系的城市之間發生發展,這需要城市之間交通便捷,便于聯系,文化認同,便于交流協作,①②正確;同城化發展的城市之間經濟聯系緊密,產業相同,不利于協作,③錯誤;資源狀況與產業結構相關,與同城化發展關系不大,④錯誤。故選A。
命題點2城市協同發展分析
[2022山東地理卷]雙核結構是指在某區域內由區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門戶城市及其連線構成軸線,由此引領和推動所在區域發展的一種空間結構。下圖為沈陽—大連雙核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沈陽—大連雙核結構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城市(A)
A.在區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補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補
C.交通便捷且空間距離較近
D.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相近
【解題思路】讀圖并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沈陽—大連雙核結構主要是由區域中心城市沈陽和港口門戶城市大連及其連線構成軸線,通過區位和功能上的互補來引領和推動該區域發展形成的,A正確;沈陽和大連同屬東北地區,地域文化相似度較高,地域文化的互補性不明顯,B錯誤;讀圖可知,沈陽位于遼寧省中北部,大連位于遼寧省最南部,兩城市空間距離并不近,C錯誤;沈陽和大連形成雙核結構主要是因為沈陽為區域中心城市,大連為港口門戶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并非其形成的主要原因,D錯誤。
4.沈陽—大連雙核結構有利于(C)
①促進大連市建成東北地區中心城市
②促進沈陽—大連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③增強沈陽市對遼中南地區的輻射功能
④提高沈陽和大連兩城市傳統工業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思路】優良的港口條件使得大連市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港口門戶,但由于其位于東北地區的最南端,位置較偏遠,難以發展成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①錯誤;兩城市在區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補,利于促進沈陽—大連區域經濟協同發展,②正確;沈陽—大連雙核結構,使得沈陽與遼中南地區的聯系更加密切,增強了沈陽市對遼中南地區的輻射帶動功能,③正確;沈陽和大連兩城市傳統工業比重大,主要是由資源、能源、發展基礎等因素決定的,與雙核結構關系不大,④錯誤。故選C。
命題拓展
當前我國區域綜合協調發展水平最高的是(B)
A.京津冀城市群 B.長三角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長株潭城市群
【解題思路】結合我國不同區域發展差異可知,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社會、環境綜合發展指數明顯優于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因此當前區域綜合協調發展水平最高的是長三角城市群。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梅河口市| 高邑县| 突泉县| 三穗县| 湟中县| 山西省| 喜德县| 临夏市| 平顺县| 玉树县| 乃东县| 民丰县| 芦山县| 达州市| 大庆市| 栾城县| 宝兴县| 合川市| 库伦旗| 礼泉县| 新干县| 马尔康县| 临江市| 长垣县| 扶绥县| 皮山县| 军事| 大同县| 泰兴市| 桦甸市| 鄂托克前旗| 汉中市| 富宁县| 苍梧县| 榆树市| 兴城市| 广昌县| 水城县| 阿克苏市|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