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四部分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一章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學案含解析(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四部分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一章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學案含解析(3份打包)

資源簡介

考點3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1.環境問題的產生
(1)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2)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
影響因素 具體表現
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數量和排放的廢棄物數量也會增加
人均資源 消費量 人均資源消費量越高,對環境的影響越大。[3]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均資源消費量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
技術水平 技術進步對環境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技術越發達,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程度越大
人類通過研發環境友好技術,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廢棄物處理能力,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環境問題產生的實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
2.環境問題的危害
(1)環境問題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影響
①自然環境的[4]供給服務功能下降,使人類難以獲得足夠的自然資源,導致自然資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自然環境的[5]調節服務功能失常,使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加劇,并增加自然災害的風險。
③自然環境的文化服務功能降低,會降低人的舒適感、審美體驗等。
(2)環境問題的危害
危害 具體表現
影響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 各種污染直接損害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
有些污染物質殘留或富集在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中,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制約[6]社會經濟發展 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造成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損害,進而制約社會經濟發展
情境印度尼西亞傳統農耕方式——“燒芭”
“燒芭”(如圖)屬于印度尼西亞的傳統農耕方式,是指放火將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燒成“空地”以用于耕作,并利用燃燒的灰燼作為“天然”肥料。“燒芭”墾荒整理出來的土地用于種植棕櫚樹或滿足種植園需求。
(1)分析印度尼西亞熱帶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當地居民的耕作方式以及土地整理出來后的用途分析。
【參考答案】 林區農民“燒芭”種植;大量種植棕櫚樹的農場以及其他種植園的濫伐濫墾。
(2)說明印度尼西亞熱帶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環境問題。
【提示】從熱帶雨林消失后的影響分析。
【參考答案】 熱帶雨林遭到破壞后,水循環發生變化,這會導致氣候異常,旱澇失調,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等問題;熱帶雨林遭到破壞會導致熱帶雨林部分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大氣污染問題分析
[2022廣東地理卷]汞是一種易揮發的重金屬元素,大氣汞主要以氣態形式存在。南嶺周邊省區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分布區。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附近監測得知,該地大氣汞含量日變化明顯,最高值在午后出現;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高且變幅大。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該地大氣汞含量在午后出現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C)
①對流雨多發②谷風環流較強
③植被蒸騰較弱④地面蒸發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思路】由材料可知,汞是一種易揮發的重金屬元素,大氣汞主要以氣態形式存在。午后氣溫較高,地面蒸發旺盛,植被蒸騰較強,且該地位于山頂,此時谷風環流較強,故該地大氣汞含量在午后出現最高值,②④正確,③錯誤;對流雨多發,大氣中的汞會隨雨水降落到地面,大氣汞含量會有所下降,①錯誤。故C項正確。
2.該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變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B)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氣更頻繁
C.準靜止鋒更加強盛
D.植被的覆蓋度更低
【解題思路】氣溫高有利于土壤中的汞揮發,大氣汞含量較大,反之則較小。由材料可知,該地位于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附近,地勢較高,且夏季植被覆蓋率較高,氣溫相對較低,春季氣溫回升較快,導致該地夏春季溫差較小;冬季南下冷空氣更頻繁,且南下冷空氣受東西走向的南嶺山脈阻擋,冷空氣在此地堆積,導致該地秋冬季溫差大于夏春季,因此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變幅大,B正確;由材料可知,該地土壤中的汞應主要來自周邊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的排放,工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影響不大,A錯誤;南嶺準靜止鋒多出現在冬春兩季,秋季出現較少,C錯誤;南嶺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秋冬季植被覆蓋度并不低,D錯誤。
命題拓展
我國大氣汞的排放來源主要是燃煤、有色金屬冶煉、含汞產品廢棄物。分析減輕大氣汞污染可以采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 改善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汞排放量大的企業;尋找汞的替代品。
巧學助思圖示自然環境各種服務功能之間的關系
知識拓展濕地的多種服務功能
服務功能 具體內容
供給服務 ①蓄水豐富,是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②有豐富的動植物、礦產資源等,能為人類提供水產、禽蛋等
調節服務 ①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蓄洪水;②能夠吸收、分解有害物質,降解水中污染物
文化服務 環境優美,物種豐富,自然景觀類型多樣,可作為旅游景觀,使人類獲得精神享受
支撐服務 可作為動物棲息地,為各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條件考點2自然資源及其利用
1.自然資源及其屬性
(1)概念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從[1]自然環境中獲得并能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的物質和能量。
(2)分類
分為[2]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分類是相對的
多數可再生資源只有在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獲得再生;當開發利用不合理時,它們的再生周期就會延長,甚至變成非可再生資源。常見的可再生資源有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非可再生資源主要指礦產資源。
(3)屬性
2.自然資源的特征
(1)數量特征與質量特征
①自然資源數量是有限的;
②自然資源具有[3]稀缺性;
③自然資源的質量有[4]優劣高低之分;
④自然資源的質量可用一定的指標刻畫;
⑤不同質量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成本是有差別的。
(2)空間分布特征
①表現:自然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是[5]不均勻的,但有規律可循。各種可再生資源受地球表面水熱條件空間分異的影響,它們的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6]地帶性特征。
②影響:a.自然資源分布的[7]空間差異,是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b.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使不同地區間形成資源調配與貿易的需求,導致資源在空間上的流動,也促進了區域間的聯系和[8]全球化進程。
3.自然資源特征與人類活動
(1)數量特征、質量特征與人類活動
自然資源 數量特征 與人類活 動的關系 ①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約束與限制人類社會發展。②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提升,人類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數量增多,促進社會發展。③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導致自然資源出現稀缺,制約人類發展。④自然資源稀缺致使資源價格上漲,引起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方面導致資源市場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導致資源經濟價值上升,促使技術革新以尋求新的儲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尋找替代資源
自然資源 質量特征 與人類活 動的關系 ①不同質量的自然資源影響人類的開發利用成本,高品質自然資源能提高經濟和環境效益,促進社會發展;低品質自然資源會降低經濟和環境效益甚至無法被利用,制約社會發展;②人類根據自然資源的質量選擇不同的用途,可以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促進社會發展;③技術水平的提升能增加低品質資源的利用率,相當于增加資源供給,促進社會發展,但相應的經濟和環境成本會增加
(2)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
項目 內容 舉例
空間分布特征 空間分布不均勻,但有規律可循。可再生資源受地球表面水熱條件空間分異的影響,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 我國北方旱地多、熱量少、水分少,南方水田多、熱量多、水分多
礦產資源的形成受地質演化歷史的制約,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區 我國北方多煤,南方多磷
空間分布影響 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是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影響區域農業生產方式 降水分布的空間差異,使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以種植業為主,干旱、半干旱地區以畜牧業為主
有些自然資源高度集中的地區,可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優勢 中東的石油、中國的稀土
自然資源組合較好的地區,常得到優先開發,成為同時期人口集中分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農業文明時期的文明中心,都擁有相對優越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
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是區域聯系的動力和前提 一些資源通過經濟、技術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區與國家間進行流動 缺水地區通過調水工程進行跨區域調水,石油缺乏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國際市場購買石油
有些自然資源通過產品貿易間接進行流動 通過水果、糧食等農產品貿易,實現不同地區間土地、水等資源的再分配
情境1干熱巖
干熱巖是一種新興能源,是一般溫度較高,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致密不透水)的高溫巖體。近年來,我國從國外大量進口鉆井設備進行干熱巖勘探工作,并大力研發相關控制系統和發電系統,2019年7月,我國在河北省某地區地下3 965 m深處鉆獲150 ℃以上的高溫干熱巖體。
(1)說出干熱巖屬于的資源類型。
【提示】根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判斷。
【參考答案】 可再生資源。
(2)簡述我國干熱巖資源豐富,但是其商業化開采仍需時日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技術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開采技術要求高。
情境2現代工業的“維生素”——稀土
稀土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和“21世紀新材料寶庫”,廣泛應用于尖端科技領域,是非可再生的戰略資源。我國是稀土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應用和出口國。2012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指出,我國的稀土行業存在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等問題。下圖為中國稀土礦分布示意圖。
(1)概括我國稀土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
【提示】結合圖示信息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北方多,南方少;北方輕稀土資源占90%以上,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重稀土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方,且不到5%。(2)分析我國稀土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帶來的問題。
【提示】可從資源本身、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過度開發導致稀土資源儲量快速減少;開發過程中不注重保護環境,破壞地表植被引發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和水污染;不注重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低;價格背離價值,浪費嚴重。
(3)請為我國稀土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提示】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建議可從產業結構不合理、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加強管理,控制稀土開采量和出口量;開采、加工過程中加強環境保護;提高開采、深加工技術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自然資源分布及開發利用
[2023浙江1月選考]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下圖為部分清潔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潔能源是(D)
A.核能、水能 B.風能、火電
C.水能、地熱 D.風能、太陽能
【解題思路】①區域主要包括內蒙古、陜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區,②區域主要包括甘肅、寧夏和青海的部分地區,③區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這三大區域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都較豐富,D正確;核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A錯誤;火電不是清潔能源,B錯誤;我國的地熱能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處,圖中三大能源基地并不都位于板塊交界處,如①區域位于板塊內部,地熱能不豐富,C錯誤。
2.我國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可以(A)
A.促進低碳能源發展 B.改變能源資源分布
C.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D.縮短能源輸送距離
【解題思路】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極大地促進了低碳能源的發展,有利于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有利于環境保護,A正確;絕大多數能源資源的形成、分布,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并不是建設能源基地所能改變的,B錯誤;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旨在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而非控制能源消費總量,C錯誤;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能源分布與消費市場分布的地區不平衡性,也不能縮短能源輸送距離,D錯誤。
命題拓展
簡述我國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意義。
【參考答案】 有利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減少對高污染化石能源的使用。第一章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課標要求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1.結合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以某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為例,分析其分布特點及開發利用現狀 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 2022浙江1月,T2—3 【人地協調觀】 結合區域自然環境中某一環境問題,運用所學知識提出符合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樹立和諧的人地關系。 【地理實踐力】 針對區域自然資源或環境方面出現的問題,設計切實可行的調查和實踐方案,根據方案為區域自然資源或環境可持續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等
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服務功能 2023浙江1月,T5—6
自然資源分布及開發利用 2023浙江1月,T11—12 2021山東,T17
大氣污染問題分析 2022廣東,T5—6 2020浙江7月,T26
命題分析預測 試題多以具體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和自然資源現狀創設情境,針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污染等創設問題。要求學生在答題過程中,能夠根據材料分析區域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和諧共生的途徑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
備考策略 在復習備考時,要把握大的方向和原則,重點掌握能夠實現區域資源、環境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對資源、環境問題產生原因方面的試題,答題時要注意除了運用所學知識,還要結合區域和社會發展實際,把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到一起。相似的區域環境和發展問題可以進行知識遷移,但不要生搬硬套
考點1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
1.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概念和類型
(1)概念
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各種[1]益處,就是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
(2)類型
類型 作用和價值 相互關系
供給 服務 一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空間;二是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是同時存在的;其中,[3]支撐服務是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
調節 服務 為人類提供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同時,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許多環境問題,需要通過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來化解
文化 服務 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2]非物質收益,是一種精神享受和審美體驗,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
支撐 服務 包括養分循環、光合作用、水循環、土壤的形成等,其對人類利用來說是相對間接的,卻是自然環境維持自身相對穩定狀態必不可少的服務功能
2.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
(1)原因
①自然環境提供的服務是[4]有限度的。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具體如下表所示:
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 后果
供給服 務方面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數量和速度超過自然環境的供給能力 使自然資源的供給難以為繼
調節服 務方面 排放的廢棄物超過自然環境的[5]調節能力 有毒、有害物質不能完全得到凈化
支撐服 務方面 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受到損害 有可能打破自然環境的穩定狀態,甚至使環境向不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變化,自然環境的供給和調節服務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②人類獲取的自然環境的不同服務有時是相互沖突的,人類從一種服務獲益時,可能危及其他服務。例如,砍伐森林獲取木材,獲取了森林的供給服務,但危及了其調節服務和支撐服務。
森林服務功能遭破壞產生的后果
(2)原則
①人類獲取各種服務,需要控制在自然環境[6]允許的范圍內,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極限,特別是不能超出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的極限。
②人類需要對自然環境提供的不同服務,進行綜合權衡,在不損害自然環境以保證自然環境服務功能[7]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選擇最優的利用方案。
圖示法分析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可持續發展
情境1國際森林日
2023年3月21日是第11個國際森林日,其主題是“森林與健康”。呼吁人們要回饋森林,我們有責任保護寶貴的自然資源。森林有著巨大的調節能力,俗語“大樹底下好乘涼”就很好地反映出這一特點。
指出樹下乘涼是利用了樹木的什么服務功能。
【提示】根據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類型判斷。
【參考答案】 夏季樹下較為涼爽,是樹木調節局地小氣候的具體表現,故樹下乘涼是利用了樹木的調節服務功能。
情境2“綠色荒漠”
黑楊樹具有生長快、吸水多的特點。其因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被引進并大面積種植于洞庭湖地區,但其根系發達,加快了湖區泥沙淤積速度,降低了濕地行洪能力;成林后會造成濕地植被群落衰退乃至大面積死亡,造成物種單一的“綠色荒漠”景象,使得湖泊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當地生態會遭受極大的破壞。
(1)指出洞庭湖地區引進黑楊樹的原因。
【提示】結合材料從經濟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黑楊樹生長快,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故當地引進黑楊樹主要是因為其能夠提供木材資源,增加經濟效益。
(2)人類獲取自然環境的不同服務有時會相互沖突。大面積種植黑楊樹對洞庭湖地區生態產生了破壞,說明主要損害的自然環境功能。
【提示】根據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判斷。
【參考答案】 大面積種植黑楊樹,降低了濕地行洪能力,損害了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功能;大面積種植黑楊樹會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損害了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1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
[2022浙江1月選考]下表為我國某研究機構發布的農田、濕地、森林、草原四種生態系統的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數值越大表示生態服務價值越高。完成1—2題。
生態系統 生態服務功能 ① ② ③ ④
調節氣候 2.7 0.9 0.9 17.1
涵養水源 3.2 0.8 0.6 15.5
凈化水中污染物 1.3 1.3 1.6 18.2
保護生物多樣性 3.3 1.1 0.7 2.5
1.表中①至④依次是(C)
A.農田、濕地、森林、草原
B.森林、農田、濕地、草原
C.森林、草原、農田、濕地
D.草原、濕地、森林、農田
【解題思路】由表中信息可知,①生態系統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生態服務價值較高,最可能是生物種類復雜多樣的森林;③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價值較低,最可能是受人類影響最大的農田;④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凈化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價值較高,尤其是在凈化水中污染物方面最為突出,應該是濕地;因此②生態系統應是草原。故選C。
2.濕地開發利用中,生態服務價值下降最明顯的是(C)
A.休閑垂釣 B.灘涂觀光
C.移植紅樹林 D.水稻田養蟹
【解題思路】休閑垂釣和灘涂觀光等屬于旅游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較小,生態服務價值下降不明顯,A、B錯。移植紅樹林會降低原有灘涂濕地森林的覆蓋率,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價值下降,C對。水稻田養蟹會形成稻蟹共生的農田生態系統,有利于提高生態服務價值,D錯。
命題拓展
比較森林和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主要差異。
【參考答案】 ①生態系統是森林,④生態系統是濕地,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總體價值較高。濕地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中污染物方面生態服務價值較高,森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生態服務價值較高。
命題點2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服務功能
[2023浙江1月選考]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物質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由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構成。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GEP高達2 045億元,其各項價值量占比如圖所示。據此完成3—4題。
3.屬于圖中“其他”項目的是(D)
A.農林產品 B.科普教育
C.休閑旅游 D.凈化空氣
【解題思路】圖中“其他”項目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共同組成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中的調節服務價值。讀圖并結合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定義可判斷出,農林產品屬于物質產品,A錯誤;科普教育屬于文化服務,B錯誤;休閑旅游屬于文化服務,C錯誤;凈化空氣屬于調節服務,D正確。
4.該公園GEP高的主要原因是(C)
A.土壤肥力高 B.科研價值高
C.森林面積大 D.緯度跨度大
【解題思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緯度較低,氣溫高,微生物活動強,有機質分解較快,土壤肥力低,A錯誤;科研價值是文化服務的一部分,科研價值高是GEP高的表現形式之一,并不是原因,B錯誤;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植被以森林為主,熱帶雨林面積大,可產生較高的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價值,C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該公園緯度跨度的信息,且海南島面積較小,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緯度跨度應較小,D錯誤。
命題拓展
下列關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說法正確的有(D)
①誰受益、誰補償②有機農產品認證③大力發展經濟林
④碳排放抵消機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題思路】貫徹“誰受益、誰補償”的發展原則,激勵地方政府保護生態環境,①正確;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有機農產品品牌,通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彰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資源環境價值,②正確;人工經濟林樹種組成結構單一,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功能較低,導致單位面積GEP不高,③錯誤;通過碳排放抵消機制,依托熱帶雨林豐富的碳匯資源,換取補償資金,惠及廣大林區的人們,共享國家公園生態紅利,④正確。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大足县| 五指山市| 景洪市| 堆龙德庆县| 金山区| 清水县| 莲花县| 慈利县| 仙居县| 建阳市| 兖州市| 德兴市| 平原县| 福清市| 锡林浩特市| 财经| 库尔勒市| 镇巴县| 吉安县| 开封县| 炎陵县| 珲春市| 葵青区| 长沙市| 河曲县| 隆安县| 阜新| 静海县| 阿鲁科尔沁旗| 理塘县| 柘荣县| 德清县| 温州市| 河北区| 田林县| 天津市| 登封市| 任丘市| 河南省|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