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五部分區域地理第二章中國地理學案含解析(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五部分區域地理第二章中國地理學案含解析(6份打包)

資源簡介

考點4青藏地區
1.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以高原、[1]山地、盆地為主;主要地形區有柴達木盆地、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涼,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夏季氣溫[2]最低的地區;降水季節分布不均,自東南向西北減少
水文 西北部屬內流區;東南部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高原湖泊星羅棋布,多[3]內流湖(或咸水湖),主要有青海湖、納木錯等
植被 以高寒草地為主
資源 礦產豐富(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太陽能、地熱能(溫泉)、水能等清潔能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農業 高寒牧業:牦牛、藏綿羊、藏山羊; 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麥、豌豆)
工業 西寧(毛織);拉薩(皮革、毛毯);林芝(毛織)
交通 [4]公路運輸是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以拉薩為中心,鐵路有青藏鐵路
環境 問題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5]濕地退化
2.用整體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區區域特征
青藏地區的發展條件
(1)有利條件:太陽能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氣溫日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強,農產品品質好;有大面積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場;東部及南部河谷地帶較好的熱量和水分條件為發展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可能性。
(2)不利條件: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無霜期極短,只能種植青稞、小麥、豌豆等耐寒作物和養殖牦牛、藏綿羊等高寒牲畜;絕大部分地區干旱,土壤質粗層薄。
情境1“亞洲水塔”
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地區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作用,被稱為“亞洲水塔”。高原上湖泊眾多,其中,熱融湖是由于自然營力和人為原因,多年凍土的熱平衡被破壞而形成的。
(1)簡述青藏高原熱融湖的發展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提示】從調節局部氣候、加速凍土融化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熱融湖水域面積擴大,會使湖區附近晝夜溫差、年溫差變小,空氣濕度提高;熱融湖通過熱量傳遞,進一步加速凍土退化。
(2)在青藏高原考察湖泊時需要攜帶船、鉆井平臺等大型設備,試分析最佳考察時間并說明原因。
【提示】結合當地道路特點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秋末冬初。青藏高原湖泊考察需要攜帶船和鉆井平臺等大型設備,這些設備需要通過卡車來運輸,因此只能選擇秋末冬初這種土地凍結可以行車,但湖泊沒有封凍的時間點來進行考察。
情境2碉樓
碉樓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的歷史文化遺產,但目前僅存百余座,下圖是丹巴碉樓景觀圖。
(1)分析碉樓的主要功能。
【提示】從古建筑的御敵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由圖可知,碉樓建筑較高且留有較多孔隙或小型窗口,便于戰時瞭望和射擊,因而是戰爭時期的產物,軍事防御是其主要的功能。
(2)分析現在仍保留部分碉樓的主要目的。
【提示】從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碉樓是當地歷史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保留部分碉樓并對其進行修繕保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同時可利用碉樓發展旅游業。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青藏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北京地理卷]下圖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圖。讀圖完成1—3題。
1.該自治州(D)
A.中部地勢高,地形起伏和緩
B.黃河沿岸多種植玉米、水稻
C.南部為荒漠,草場退化嚴重
D.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分布廣
【解題思路】讀圖可知,該自治州地形以山地為主,北、東、南三面為山地,中部為地勢較低的盆地,地勢起伏大,A錯誤;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地勢高,氣候寒冷,不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河谷地區可種植青稞、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B錯誤;南部處于三江源地區,草場資源保護較好,草場退化并不嚴重,C錯誤;對照圖例可知,該自治州所在地區地殼活動頻繁,地熱資源豐富,溫泉分布廣,D正確。
2.圖中(B)
A.河流為外流河,屬于黃河水系
B.龍羊峽水庫有灌溉、發電功能
C.青海湖水位較高,補給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東向西流,流速慢
【解題思路】圖中倒淌河、沙珠玉河等屬于內流河,A錯誤;龍羊峽水庫位于黃河上游峽谷地帶,是庫區沿岸河谷農業的主要灌溉水源,同時是我國著名的水力發電站,B正確;地質歷史時期,青海湖曾經過倒淌河匯入黃河,后來地殼抬升,地勢升高,倒淌河因地勢反轉而流入青海湖,成為內流河,C錯誤;受地勢影響,沙珠玉河自西北流向東南,D錯誤。
3.京藏高速(G6)穿過該自治州會(D)
A.促進貴南紡織和印染工業發展
B.改善沿線城鎮大氣環境質量
C.加強共和與其他城鎮之間聯系
D.導致區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解題思路】該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是多條河流的發源地,生態環境脆弱,不宜發展紡織和印染等工業,A錯誤;高速公路經過地區,受汽車排放尾氣的影響,大氣環境質量會下降,B錯誤;高速公路主要聯系大中城市,加上經過的該自治州中部地區沿線城鎮較少,因而對加強共和與其他城鎮之間聯系的作用較小,C錯誤;該自治州東部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度較大,人口重心偏東,但由于高速公路從東向西穿過該自治州中、西部,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會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利于吸引人口向沿線城鎮聚集,會導致人口重心西移,D正確。
命題拓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曾經荒漠化嚴重,隨著大型光伏發電產業園落戶該地,這里的生態也在悄然變化著。從高空俯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的光伏園區,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依次排開。羊群穿梭在光伏板之間,奔跑在塔拉灘上,場面十分震撼(如下圖)。這一景象已成為當地特色,這些羊也因此有了新的稱呼——“光伏羊”。
光伏園里專門飼養“光伏羊”,主要目的是(A)
A.抑制雜草長高 B.合理利用土地
C.增加土壤肥力 D.防止森林火災
【解題思路】由于太陽能光伏電板的大面積鋪設,草地含水量增多,草類的生長條件改善,通過飼養“光伏羊”抑制雜草長高,從而避免雜草長高后影響光伏電板的發電效率,A正確。該地多為高原荒野,鋪設光伏電板以及飼養羊群均是對該區域土地的合理利用;羊群在光伏園區排泄,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土壤肥力,但B、C選項均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B、C。該區域自然植被并非森林,D錯誤。故選A。
知識拓展四大區域的劃分及依據
知識拓展新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理優勢
區位優勢 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交通樞紐
地緣政治作用明顯 新疆與中亞接壤
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 區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國家政策優惠 例如援疆對口幫扶,西部大開發等考點3西北地區
1.西北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氣候 [1]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全年降水少,干旱缺水,太陽輻射強,多大風
地形 以高原、盆地、山地為主,多高大山地、寬廣草原、沙漠;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水文 河湖稀少,多為[2]內流河(流量小、汛期短、水位變化大、含沙量大、冬季往往斷流)、內流湖(多咸水湖),最大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
植被 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3]荒漠,石質戈壁、沙丘。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資源 煤、石油、天然氣、稀土、有色金屬等資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人口、 城市 地廣人稀,主要沿[4]水源地分布,如黃河沿岸、沙漠綠洲等;城市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盆地周圍的綠洲及河西走廊等地
農業 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新疆高山草場; 灌溉農業: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綠洲
工業 隴海—蘭新工業帶西段:鋼鐵、冶金、紡織、航天等工業部門
環境 問題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塵暴
2.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有利 影響 夏季氣溫高,云量少,光照強,晝夜溫差大;牧場廣大,宜農荒地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灌溉,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有[5]黃河水灌溉
不利 影響 冬長夏短,受寒潮影響大,春季沙塵暴頻發;降水少,蒸發強,農業灌溉水源不足;地表植被覆蓋差,荒漠化嚴重,河套平原、寧夏平原[6]鹽堿化嚴重
情境南疆綠洲傳統民居
南疆綠洲中的傳統民居多就地取材,呈緊密型布局。當地居民在丘陵與平原交接地帶巧妙地就坡砌墻、挖洞、筑臺,并采用各種營建技術,塑造宜居空間。下圖為南疆緊密型聚落俯瞰及剖面示意圖。
(1)分析該地傳統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
【提示】從傳統民居就地取材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新疆綠洲地區沖積土廣泛分布,加上當地氣候干旱,降水稀少,雨水對夯土建筑的侵蝕作用弱,因而當地就地取材,多使用夯實的沖積土作為建筑墻體。
(2)為適應當地氣候,分析該傳統民居應注重的方面。
【提示】根據當地氣候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當地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傳統民居應注重保溫,并防止夏季熱風和冬季寒風的侵襲。
(3)推測該地民居緊密布局的主要目的。
【提示】從節約土地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新疆地域遼闊,但耕地集中在有限的綠洲地區,因此綠洲地區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較少,民居緊密布局主要是為了節約土地。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西北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6月選考,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綠洲是干旱氣候區的特有景觀,經過人類活動長期影響,部分天然綠洲和荒漠演變為人工綠洲。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天山北麓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其上堆積的巨厚第四紀沉積物為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是新疆人工綠洲分布較集中的區域。
材料二圖1為天山北麓部分地區略圖。圖2為洪(沖)積扇示意圖。圖3為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圖。
圖1圖2
圖3
(1)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2分),說出山前傾斜平原上天然綠洲的分布特點。(4分)
【參考答案】 主要分布在洪(沖)積扇邊緣地區和山前傾斜平原的下部。(2分)
【解題思路】在干旱的沙漠地區,由于缺水,植被很難生長,但在有水的地方,植被能生長良好,可能會形成沙漠中的綠洲。因此,制約天然綠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圖2為洪(沖)積扇示意圖,圖中標注有植被和房屋,可判斷綠洲主要分布在洪(沖)積扇的邊緣地區;由圖3可知,在山前傾斜平原的下部,水分條件較好,有利于形成綠洲。
(2)指出人工綠洲土壤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4分)
【參考答案】 氣候干旱,風力較大;深居內陸,降水較少,植被稀少;地表土質較為疏松,易被侵蝕。(4分,任答2點即可)
【解題思路】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圖1顯示,該區域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風力作用較強。人工綠洲易受侵蝕的主要自然條件從風力大小、植被分布狀況及土壤性質等角度分析。
(3)簡析山前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別開墾農用地的適宜性。(6分)
【參考答案】 上部,水源條件較差,地表為礫石,不利于開墾農用地;(2分)中部,地下水深度較為合適,地表覆蓋著砂,適宜開墾;(2分)下部,地下水較豐富,甚至出露地表,易出現土地鹽堿化現象,不利于開墾。(2分)
【解題思路】讀圖3,山前傾斜平原上部地下水水位線較低,說明水源條件較差,同時地表為礫石,不利于開墾農用地;中部地下水深度較為合適,地表覆蓋著砂,耕作條件較好,適宜開墾;下部地下水較豐富,甚至出露地表,易出現土地鹽堿化現象,不利于開墾。
(4)分析影響人工綠洲擴展速度和方向的人類活動。(6分)
【參考答案】 農業生產;水利工程建設;聚落建設;交通運輸發展。(6分,任答3點即可)
【解題思路】人工綠洲主要由農田、人工水域、村鎮和綠洲城市等組成。農田,說明有農業生產活動;人工水域,說明有水利工程建設;村鎮和城市等,說明有聚落建設活動。圖1中還有鐵路線分布,說明交通建設也會影響綠洲發展。
命題拓展
山前傾斜平原的中部最適宜開墾為農用地,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以砂土為主,質地適中,利于耕作;地下水埋藏深度適中,有水源且不易產生鹽堿化。考點2南方地區
1.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地形 地跨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東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小而分散,西部以[1]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兩廣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氣候 以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少雨,夏季[2]高溫多雨
水文 河湖眾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最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豐富(中上游),航運價值高(中下游)
資源 林業: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南山區,茶、油桐、毛竹、杉樹、樟樹繁多
水資源豐富
常規能源缺乏,水能豐富,有色金屬礦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特征
農業 以[3]水田農業為主,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漁業發達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油菜、小麥、棉花、柑橘、茶葉; 四川盆地:水稻、小麥、棉花、油菜、柑橘; 華南:香蕉、荔枝、龍眼、菠蘿
工業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高精尖產業、能源、鋼鐵、有色金屬;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 西南地區:鋼鐵、有色金屬、機械、煤炭
交通 內陸以鐵路為主,內河[4]航運發達
居民 生活 主食為大米;房屋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龍舟競賽;游泳
環境 問題 洪澇災害、水體污染、[5]水土流失
2.南方地區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區域 自然條件 農業生產
長江中 下游平原 地勢低平、河湖眾多、氣候溫暖、土壤肥沃 我國種植業區和淡水魚產區,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四川盆地 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物產豐富 全國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蠶、甘蔗、柑橘產區,我國重要農業區
東南丘陵 酸性[6]紅壤分布廣泛(缺乏有機質,低產),地形多丘陵 適宜在紅壤中生長的茶樹、油茶、馬尾松等經濟林木種植多,丘陵地區發展立體農業
云貴高原 緯度低,水熱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勢崎嶇 重要林區,高原上的“壩子”可發展種植業
橫斷山區 緯度較低,地形崎嶇,高差大 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豐富,受人類影響小,利于發展林業和旅游業
情境1中國傳統村落——石潭村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地處新安江支流昌源河北側,曾是古渡口,自然環境優美,現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歷史上這里的人們以經商為主,店鋪林立。現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村民們利用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形成錯落有致的“曬秋”景觀(見下圖)。
(1)分析石潭村歷史上商業發達,而現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方面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河運是古代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石潭村位于河運的交通要道,因而歷史上商業發達;近代以來,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河運逐漸衰落,位置優勢減弱,商業發展受限,因此現今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2)分析石潭村“曬秋”景觀錯落有致的原因。
【提示】從地形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該地地形崎嶇,建造的房屋錯落有致,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曬秋”景觀。
情境2南風古灶
南風古灶坐落于廣東佛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數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小明在南風古灶研學時了解到,龍窯(煅燒工具)以木柴為燃料,一般依山勢而建,斜臥似龍,呈長條形,具有裝燒面積較大、產量較高、節能等優點。
(1)描述龍窯一般依山勢而建的原因。
【提示】從山體保溫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依山勢而建的龍窯可利用密封性較好的山體巖壁,有利于龍窯內的溫度提升。
(2)推測南風古灶的龍窯現今仍窯火不絕、生產未斷的原因。
【提示】從技藝傳承的角度分析。
【參考答案】 南風古灶是國家級工業遺產,窯火不絕、生產未斷的保護性利用,有利于其燒制技藝的傳承。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1海南地理卷]“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儲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則是腌菜缸……”(摘自《魯迅的故家·灶頭》)。浙江紹興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儲咸菜御冬”的古風,也是會“過日子”的象征。據此完成1—2題。
1.紹興地區腌制咸菜的時節最適宜在(B)
A.春分日
B.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冬至日
D.處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浙江紹興人素有“腌儲咸菜御冬”的古風,說明腌儲咸菜主要是為了御冬,據此可推測腌制咸菜最適宜的季節應是秋末冬初,B對;春分日、處暑腌制咸菜御冬偏早,咸菜需要經歷夏季和秋季,時間長,口味不鮮美,A、D錯;冬至日時已經是冬季,正是食用咸菜的季節,腌制咸菜的時間偏晚,C錯。
2.做大做強紹興腌菜產業的主要措施是(D)
A.傳承傳統工藝
B.委托外地加工
C.薄利多銷
D.打造品牌
【解題思路】打造品牌可大幅提升紹興腌菜的知名度,占領更廣闊的市場,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有利于紹興腌菜產業做大做強,D對;傳統工藝往往是手工制作工藝,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較低,生產效率低,因而傳承傳統工藝不利于做大腌菜產業,A錯;委托外地加工不利于紹興打造本土特色的腌菜品牌,會削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當地腌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B錯;薄利多銷不一定會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不一定會使紹興腌菜產業做大做強,C錯。
命題拓展
與杭州市相比,紹興市(A)
A.服務范圍更小 B.服務種類更多
C.城市等級更高 D.城市規模更大
【解題思路】杭州市作為浙江省的省會,紹興市的城市等級要小于杭州市,因而紹興市服務范圍更小,服務種類更少,城市等級更低,城市規模更小。故選A。第2講中國地理分區
核心考點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山東,T11—13 2022全國甲,T4—6 2021海南,T7—8 【區域認知】 能夠描述中國不同地區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較區域差異,從區域的視角說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因地制宜的發展觀念。 【綜合思維】 結合實例,描述不同區域的差異,綜合分析區域聯系和協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說明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1海南,T11、T13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6月,T28 2022湖北,T17 2021山東,T3—4
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北京,T13—15 2021湖北,T17
命題分 析預測 中國地理分區相關內容在高考中主要是作為素材用于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試題多運用中國局部區域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結合熱點問題、熱點區域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備考策略 在復習中國地理分區時,要總覽全局,了解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較差異,分析自然地理特征與人文地理特征的關聯,增強國家主權和國土安全意識,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聯系相關知識,綜合分析、解釋中國地理分區中突出的地理問題
考點1北方地區
1.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跨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1]平原面積廣闊,主要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氣候 以[2]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水文 以雨水補給為主;河流水量小、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大;東北地區河流有[3]春汛和夏汛
資源 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天然林區
水資源不足
煤、石油等常規能源充足,鐵礦豐富,主要的油田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勝利油田、中原油田
(2)人文地理特征
農業 耕作類型 旱地農業
耕作制度 東北地區一年[4]一熟,華北地區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主要農產品 東北:春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華北平原:冬小麥、花生、棉花 黃土高原:谷子
工業 工業分布 環渤海工業帶(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山西能源基地
工業類型 以重工業、能源、紡織業為主
交通 華北鐵路以北京為中心,向全國輻射;運煤專線多;高速鐵路、公路發展快
環境 問題 東北:黑土流失 華北:旱澇、風沙、鹽堿 黃土高原:[5]水土流失
2.北方地區地理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地區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東北 平原 ①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面積廣闊,[6]黑土肥沃;②夏季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③緯度較高,冬季積雪厚,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④河流眾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森林資源豐富 ①東北地區全年生長期短,總熱量相對不足,農作物的熟制只能達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響大;③開發過程中,容易破壞草原和沼澤,導致生態惡化
華北 平原 ①多數地方屬于暖溫帶,熱量較豐富,雨熱同期,水熱配合較好,光照資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面積廣闊 ①降水不夠充沛,集中于7、8月份,灌溉水源不足;②容易引起[7]春旱,春季多大風和沙塵天氣以及低溫凍害;③地勢低洼地區容易產生鹽堿地
黃土 高原 ①位于暖溫帶,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②黃土由較細的粉砂顆粒組成,便于耕作 ①降水較少;②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旱嚴重;③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疏松,溝壑縱橫,不利于連片耕作
情境1青磚筑成的八達嶺長城景觀
青磚呈青灰色,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是我國園林、古鎮等建筑中最常見的材料之一。青磚的主要原料為黏土,黏土加水調和后,擠壓成型,再入磚窯燒制并加水冷卻,使黏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下圖示意青磚筑成的八達嶺長城景觀。
根據八達嶺長城屹立多年不倒說明青磚的特性。
【提示】結合八達嶺長城所在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八達嶺長城位于我國北方地區,該地區雨季短,晴天多,晝夜溫差大,風化作用強;冬季寒冷。八達嶺長城屹立多年不倒,說明青磚具有耐風化、抗凍性好等特性。
情境2北方常見地名用語
“洼”“淀”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地名用語,常指地勢低洼、淺湖遍布的地區。我國白洋淀地區傳統民居(下圖)在演變過程中呈現出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采用平頂式屋頂,屋檐一側留出缺口便于架設木梯。
(1)根據地名和典型民居特點推測白洋淀的自然環境特征。
【提示】根據材料從“洼”“淀”等角度分析。
【參考答案】 “洼”“淀”常指地勢低洼、淺湖遍布的地區,這說明當地地勢低平,雨洪頻發,土壤含水量較多。
(2)推測當地平頂式屋頂設計的主要功能。
【提示】結合北方地區氣候特點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晾曬糧食、躲避洪水等。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北方地區地理特征分析
[2023山東地理卷]遼寧省撫順市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下圖)。撫順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礦區主要分布在渾河南岸。由于煤炭開采與城市建設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發展重心開始向渾河北岸轉移,然而1983年城市發展重心又轉回渾河南岸。近年來,撫順市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城區功能布局。據此完成1—3題。
1.影響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D)
A.風向 B.地形 C.資源 D.河流
【解題思路】讀圖可知,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呈現東西延伸、沿渾河干流南岸分布的特點,因此影響其城市形態的主要因素是河流,D正確。由圖中右上角的風向頻率統計圖可知,當地主導風向為東北風,但撫順市早期城市形態并不與主導風向平行,A錯誤;當地地形起伏不大,城市發展受地形限制小,B錯誤;資源是其分布在河流南岸的主要影響因素,而不是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C錯誤。
2.1983年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轉回渾河南岸,主要因為(D)
A.南岸生態環境優美
B.城區煤炭資源枯竭
C.北岸發展空間狹小
D.經濟依賴重化工業
【解題思路】南岸煤炭開采時間長,有多處煤矸石堆放場,環境污染嚴重,A錯誤;城區煤炭資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發展,B錯誤;北岸地區發展時間晚,可發展空間比南岸大,C錯誤;撫順市煤礦和鋼鐵工業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其經濟依賴重化工業,所以撫順市城市發展重心重新轉回煤礦集中的渾河南岸,D正確。
3.為優化功能布局,撫順市城區宜(D)
A.向東建設新城鎮發展帶
B.向南建設宜居宜業新區
C.向西承接沈陽產業外延
D.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
【解題思路】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撫順北部可發展空間大,且環境質量較好,城區宜向北拓展工業發展空間,D正確。撫順市城市形態如果繼續向東發展,會進一步逼近水庫區域,加劇水污染,影響城市供水水質,帶來水資源安全隱患,A錯誤;撫順南部為重化工業集中分布區且有多處煤矸石堆放場,環境污染嚴重,不適合建設宜居宜業新區,B錯誤;向西發展會受到城市行政區域邊界的限制,C錯誤。
命題拓展
撫順早期以煤炭開發為主,隨著煤炭資源枯竭,撫順立足資源優勢實現轉型和發展,提出撫順立足資源優勢實現轉型和發展的措施。
【參考答案】 利用現有煤炭資源,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利用大伙房水庫,發展水上旅游項目;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考點2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1.農業
(1)農業的地區分布
地區 主要部門 主要分布區
東部地區 種植業 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地區
林業 東北、西南的天然林區,[1]東南的人工林區
漁業 東部沿海、南方地區
西部地區 畜牧業 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和[2]西藏牧區
種植業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圖示我國農業的區域差異
(2)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和影響條件
主要農作物 主要分布區及生產基地 影響條件
糧食 作物 小麥 華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利:土地面積大、土壤肥沃、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弊:熱量不足,復種指數低
玉米
水稻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 利:農業基礎好、地形[3]平坦、水熱充足。 弊:人均耕地不足
經濟 作物 棉花 五大基地: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黃淮地區,南疆地區 光照時間長、土質疏松、水源[4]充足
油 料 作 物 花生 山東丘陵 沙質土壤、排水好
油菜 長江流域,并有北遷南移趨勢 水熱豐富的亞熱帶氣候,地形平坦
大豆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地形平坦、雨熱同期
其他 西北內陸的胡麻,河南的芝麻 光照好,作物耐旱
糖料作物 甜菜 東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 喜溫涼,耐鹽堿、干旱
甘蔗 臺、閩、粵、桂、滇、川、瓊 喜高溫、需水量大
水 果 蘋果 北方地區的丘陵區 暖溫帶氣候
柑橘 南方地區的丘陵區 亞熱帶氣候
花卉 西南云貴高原 四季如春的氣候
(3)面臨的問題
人口增加,耕地面積[5]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4)解決措施
①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②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③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
2.工業
(1)四大工業基地的對比分析
a.遼中南工業基地
特點:[6]重工業基地。
發展條件:①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②便利的海陸交通運輸。
存在問題:①工業結構老化,競爭力不強;②企業科技水平不高,能耗大、效率低。
發展方向:①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設備;②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③適當限制某些能耗大、原料相對不足的工業的發展。
b.京津唐工業基地
特點:輕重工業都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發展條件:①豐富的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②統一的華北電網;③便利的鐵路、公路和近海運輸;④鄰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輸油管道連接東北、華北的油田;⑤有科技、人才優勢。
存在問題:①能源、[7]淡水資源不足;②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
發展方向:①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增加企業類型,加強技術改造;②重點發展鋼鐵、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電子、高檔精紡和精細化工等工業。
c.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特點: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效益最高的[8]綜合性工業基地。
發展條件:①工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②技術力量雄厚;③統一的電網;④發達的水、陸、空交通運輸。
存在問題: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
發展方向:①繼續使產業結構輕型化;②實行內聯外引;③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研制;④開拓國際市場。
d.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特點: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發展條件:①毗鄰[9]港澳,面向東南亞,多僑鄉,方便利用外資發展工業;②水陸交通便利。
存在問題:①能源和礦產資源不足;②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
發展方向:①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②加強區內各城市的分工與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強規劃與管理。
(2)三大工業帶
名稱 性質與地位 主要工業中心 主要工業 優勢 缺陷
沿海工 業地帶 我國最發達的工業地帶 包括沿海的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和經濟開發區 包括四個工業基地的各工業部門,重點發展外向型工業 便利的海運,便于吸引外資、技術 [10]能源缺乏
沿長江 工業地帶 工農業發達、綜合性強的工業地帶 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宜昌、攀枝花等 鋼鐵、輕紡、電力、礦業、有色金屬冶煉、電子等 能源充足,水運[11]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眾多 交通尚難滿足需要
隴海—蘭 新工業 地帶 前景廣闊、潛力最大 連云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 煤炭、輕紡、機械、石化、航天等 資源豐富,陸運便利 干旱缺水
(3)高新技術產業區
分布 多依附于大中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開發差異 沿海: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地: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3.交通
(1)南北鐵路干線
線路 意義
寶成—成昆線 加強西南和西北地區的聯系,促進西部大開發,有利于民族團結
太焦—焦柳線 改善鐵路布局,提高晉煤南運的能力,分流京廣線的運量
京廣線 溝通了華北、華中與[12]華南,是我國鐵路網的中軸線,運量最大的南北大動脈
京九線 緩解京廣線、京滬線的運輸壓力,加速革命老區脫貧致富
京哈—京滬線 溝通了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南北大動脈
(2)東西鐵路干線
線路 意義
京包—包蘭線 促進華北與西北的聯系,分擔隴海線的運量,方便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外聯系,鞏固邊防
隴海—蘭新線 溝通[13]東部和西部,鞏固邊防,加速沿線工業的發展
滬昆線 橫貫長江以南的東西干線,加強華東、華中、西南之間的聯系,與長江航線相輔相成
情境1四角樓
歷史上客家人為躲避戰亂遷居到贛、閩、粵等地的山區,其民居四角樓(見下圖)建筑文化底蘊深厚,在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四角樓建筑嚴格遵從中軸對稱的格局,中心位置一般是上廳或祠堂,主人住在中軸兩邊的廂房。
(1)說明四角樓外墻多光滑、少裝飾,開窗小、外寬內窄的目的。
【提示】從客家人遷居到贛、閩、粵等地的山區的原因分析。
【參考答案】 防御游匪滋擾。
(2)推測四角樓的布局體現的當時的文化特征。
【提示】根據材料中“中軸對稱”“中心位置一般是上廳或祠堂,主人住在中軸兩邊的廂房”等信息分析。
【參考答案】 合族聚居,尊卑有序。
情境2地理標志產品
地理標志產品是產自特定地域,其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的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下圖為我國地理標志產品在七大農業區劃內的產品數量分布圖,七大農業區劃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西北及長城沿線區、西南區、華南區、青藏區和長江中下游區。
(1)分析圖中①②③④哪個代表長江中下游區。
【提示】結合圖示水產養殖、蔬菜、瓜果等地理標志產品的數量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①。
(2)分析東北區沒有關于茶葉的地理標志產品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地理位置、土壤、地形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我國東北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緯度高,熱量不足,茶樹不易生長;茶樹適宜生長在酸性土壤中,要有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東北地區的土壤、地形都不適宜茶樹生長。
情境3“火井”
《天工開物》記載:“西川(四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如下圖)。”
(1)推測“火井”的火源。
【提示】從燃料的性質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由材料“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可知,該火源需要用竹子從火井中引到釜中,才可以燃燒,應為天然氣。
(2)分析該地區用竹子制成連接管而不用陶土的原因。
【提示】從取材的便利性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該地為四川,盛產竹子,用竹子制作連接管可就地取材。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中國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023湖北地理卷]浙江嘉興水果市場創辦于1992年,21世紀初隨著上海部分水果批發市場的遷入,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成為長三角地區交易規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近年來,嘉興積極拓展進口水果市場,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下圖示意嘉興交通運輸布局。據此完成1—3題。
1.21世紀初上海部分水果批發市場遷入嘉興的原因是(D)
①產業附加值低②運輸成本較高
③城市規劃調整④市場競爭激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思路】水果批發業屬于薄利多銷行業,產業附加值一直都比較低,并非21世紀初才降低,①錯誤;嘉興與上海相鄰,運輸費用相差不大,②錯誤;隨著上海市城市化的推進,城市規劃不斷調整,上海部分水果批發市場遷入鄰近的嘉興,而嘉興的土地租金較低,有利于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③④正確。故選D。
2.嘉興作為長三角地區交易規模最大的果品集散中心,其優勢是(A)
①交通便利②市場廣闊
③資金雄厚④信息通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思路】讀圖可知,嘉興位于長三角中心地帶,境內有鐵路、高速公路和運河,水陸交通發達,交通便利,①正確;長三角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水果市場廣闊,②正確;與嘉興相比,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的資金更雄厚,信息更通達,③④錯誤。故選A。
3.嘉興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應重點采取的措施是(D)
A.大量引進外資,擴大產業規模
B.擴大種植面積,豐富水果種類
C.對接水果產地,降低市場價格
D.提升物流能級,注重品牌建設
【解題思路】嘉興要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需要聯系更多的水果產地和銷售地,這對物流環節的要求更高,故應提升物流能級,注重品牌建設,D正確。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需要擴大產業規模,大量引進資金,但不一定是外資,A錯誤。嘉興位于長三角中心地帶,土地租金相對其他水果生產地較高,不適宜擴大水果種植面積,B錯誤。水果批發本就需要對接水果產地,低價批發,C錯誤。
命題拓展
簡述嘉興為打造世界水果交易中心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參考答案】 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提升物流水平;加強宣傳,打造水果批發市場品牌;完善規劃,合理布局;加大政策支持。
方法技巧中國區域的認知方法
1.認知中國區域的基本方法
中國區域認知需要對經緯度、海陸位置、地區界線、地理特征等與位置相關的核心信息進行解讀。熟悉中國陸地、海洋等的分布是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因此,在心里構建中國地區分布地圖尤為重要。
2.構建中國地區分布地圖的方法
第一,構建中國地區分布的經緯網圖。
通過四至點,明確中國大致范圍,中國大致位于73°E—135°E,4°N—53°N。熟知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地理事物,如北回歸線、30°N緯線、40°N緯線、120°E經線、110°E經線、100°E經線、90°E經線、80°E經線等經緯線穿過的典型地形、河流、城市、島嶼等地理事物。
第二,疊加地形區、氣溫、降水、自然分區等要素,構建復合地區分布圖。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大,利用重要山脈、等溫線、年等降水量線等不斷強化地區差異,強化地區位置信息,提高區域認知的能力。
第三,抓特殊點、線、面,重點突破。
通過讀圖、填圖、繪圖、摹圖,反復疊加地理要素,在融合中把握重要的點(地理事物)、線(分界線)、面(地理區域)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認知區域,提高應試能力。例如,對我國進行區域認知,首先應關注秦嶺的位置(34°N)、淮河的位置(33°N),大體定下南北分布;接著注意黃河大拐彎位置(110°E),大致區分中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然后定北京的位置、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最后定熟悉區域的位置,如黃土高原、四川盆地等,從點、線、面三個層次把握地理分布,構建從點到面的立體三維動態地圖。第1講中國地理概況
核心考點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中國自然地理概況 中國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023湖北,T10—12 2021天津,T6—7 2020北京,T2 【人地協調觀】 能夠秉持區域協調發展的觀點,針對某區域的人地關系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綜合思維】 能夠從系統、動態的角度,分析區域地理特點、差異及區域間的聯系。 【區域認知】 結合試題情境,能夠憑借所具備的空間—區域意識,選擇、提取中國不同空間尺度區域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等信息,并加以描述和分析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023湖北,T4—6 2021浙江6月,T26 2020江蘇,T21—22
命題分 析預測 高考試題多以中國不同尺度的區域地圖呈現相關地理要素,考查學生運用高中地理主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等關鍵能力
備考策略 在復習時多以自然地理要素關聯、比較、分析,再現高中地理主干知識,勤翻閱地圖冊,借助熱點區域,從系統、動態的角度分析區域的特點及變化,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等熱點問題
考點1中國自然地理概況
一、中國的疆域
1.遼闊的疆域
2.地理位置
(1)緯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1]寒帶。
(2)海陸位置
東臨太平洋、背靠亞歐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邊緣海為黃海、東海、南海,內海有渤海和[2]瓊州海峽。
(3)相對位置
我國有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3.位置評價
(1)優點
①南北氣候差異大,有利于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②東臨太平洋,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大,[3]雨熱同期,有利于農業生產。
③海岸線漫長,港灣優良,有利于海洋事業發展,有利于與各國交往。
④陸上鄰國多,有利于發展邊境貿易和友好交往。
(2)不足
①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4]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地質災害嚴重。
②大部分地區位于季風區,受季風影響,水旱災害頻發。
③地處西北太平洋西部,受臺風影響大。
二、中國的地形、地勢
1.地勢特征
西高東低,呈[5]階梯狀分布。
(1)地勢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6]橫斷山脈。
(2)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是[7]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3)第三級階梯向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屬于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
情境1聚落名稱體現自然環境
我國許多聚落名稱體現了其所處自然環境的特點。下表示意我國某市所管轄行政村的村名中,使用率最高的5個字。
包含字 數量(個) 分布
龍 43 南部地區
江(溝) 35 北多南少
洞(垌) 34 均勻,西北略多
山 32 均勻,西北略多
塘 31 南多北少
(1)推測該市的地勢特征。
【提示】根據表中信息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北高南低。
(2)推斷當地氣候特點。
【提示】從“龍”“江(溝)”“塘”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濕潤。
情境2以詩境入地理
《早發白帝城》是李白從巫山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時所作;《登高》是重陽節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所作。盡管詩中描繪的地方均在長江三峽附近,但由于詩人觀賞位置、情感等的差異,兩首詩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景象。下面為兩首詩的具體內容。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登高(節選)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1)根據古詩的內容,推測李白和杜甫的觀賞位置。
【提示】李白的觀賞位置根據“兩岸、輕舟”進行分析;杜甫的觀賞位置根據“落木、長江滾滾”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李白:近距離置身風景中;向兩岸高處仰視;乘舟沿江欣賞風景的動態變化。杜甫:登高向低處俯視;遠距離欣賞三峽的全貌和整體美。
(2)說明“千里江陵一日還”“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自然地理原因。
【提示】分別從地勢落差和所處時節方面分析回答。
【參考答案】 “千里江陵一日還”:三峽地處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且河道狹窄;水流湍急,順流而下航行速度快。“無邊落木蕭蕭下”:長江三峽段的山地海拔較高,垂直自然帶中存在大面積的落葉闊葉林;重陽節在秋季,此時為落葉闊葉林落葉時期。
2.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區
(1)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2)主要地形區
①主要山脈
②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
地理位置:位于我國西南部,在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等地。
自然地理特征: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邊緣和內部分布著高大山脈;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內部山脈相對高度不大。
人文地理特征: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分布于[14]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b.內蒙古高原
地理位置:內蒙古大部,甘、寧、冀部分,大興安嶺以西。
自然地理特征:海拔1 000米左右;地面坦蕩;自東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過渡到荒漠。
人文地理特征:草原畜牧業;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的灌溉農業。
c.黃土高原
地理位置:在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祁連山東端以東。包括山西全省和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
自然地理特征: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人文地理特征:以谷子為主的旱作農業;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開發。
d.云貴高原
地理位置: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東,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包括云南東部和貴州大部。
自然地理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地表崎嶇,石灰巖廣布;[15]喀斯特地貌發育。
人文地理特征:“壩子”農業區;交通不便;旅游資源豐富。
③四大盆地
a.塔里木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南部,天山與[16]昆侖山之間。
自然地理特征: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內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盆地邊緣多綠洲。
人文地理特征:綠洲農業,種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以油氣資源為主的資源開發。
b.準噶爾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北部,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
自然地理特征:內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盆地邊緣多綠洲。
人文地理特征:綠洲農業,種植春小麥、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以油氣資源為主的資源開發。
c.柴達木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之間。
自然地理特征:海拔3 000米左右,內陸高原盆地;西部多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
人文地理特征:以礦產資源為主的資源開發,青藏鐵路經過。
d.四川盆地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東部、重慶西部,在巫山、大巴山、橫斷山脈、大婁山之間。
自然地理特征: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較為平坦;紫色土廣布。
人文地理特征:農業較發達,[17]成都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④三大平原
a.東北平原
地理位置:大興安嶺以東、小興安嶺以南、長白山以西、渤海以北。
自然地理特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18]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坦蕩,黑土肥沃,多沼澤地。
人文地理特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以油氣、煤炭等礦產資源為主的資源開發。
b.華北平原
地理位置:燕山以南、大別山以北、太行山以東,臨渤海、黃海。
自然地理特征: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地勢平坦,又稱[19]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風沙等自然災害多發。
人文地理特征:全國重要的商品棉、油生產基地,人口眾多,經濟較為發達。
c.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位置:西起巫山、東抵海濱,沿長江東西延伸。
自然地理特征:東西狹長;海拔低;河湖密布。
人文地理特征: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魚米之鄉”,長江沿岸經濟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地形地勢及其影響
項目 地形 地勢
特征 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影 響 有利 ①便于發展多種經營;②森林、礦產、動植物、旅游資源豐富;③山區急流可以發電 ①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沿海與內地的聯系;③階梯交界處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嶇,交通不便;②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種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設
三、中國的氣候
1.氣溫、降水分布
(1)我國氣溫的分布規律及成因
季節 分布規律 成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1月[20]0℃等溫線大致經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東至秦嶺—淮河一線 ①我國南北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小于南方、晝長短于南方,使得北方獲得的熱量遠小于南方;②南方離冬季風源地遠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氣的影響小于北方
漠河地區最冷 ①緯度高,正午太陽高度小;②晝長較短,日照時間短;③接近冬季風源地
夏季 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不大 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陽高度雖然小于南方,但晝長卻長于南方,得到的光熱并不比南方少;②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興安嶺等山地氣溫偏低 地勢[21]高
[22]吐魯番盆地最熱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外部氣流越過山地在此下沉,增溫作用顯著;②沙漠吸熱升溫快;③空氣干燥,少云,太陽輻射強
(2)我國降水的時空變化規律、成因和影響
基本特點(規律) 成因 影響
空間分 布規律 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主要受[23]海陸分布和大氣環流的影響,東南沿海距海近,受夏季風的影響大,降水多;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受夏季風影響小,降水少 東南沿海濕潤,愈向西北內陸愈干燥
時 間 變 化 季節 變化 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24]夏秋季節 夏季受來自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來自大陸干燥空氣的影響,降水少 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得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得晚,南澇北旱
年際 變化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25]大 夏季風強弱與進退異常
降水南 北差異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 夏季風進退規律。另外,我國南方能接收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洋的水汽,而北方只受到太平洋水汽的影響 北方易出現春旱、夏澇;南方江淮地區的[26]梅雨和伏旱
2.溫度帶和干濕區
我國溫度帶我國干濕地區
3.氣候特征及評價
四、中國的河流與湖泊
1.河流水文特征的地區差異
(1)我國不同地區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區 河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結冰期
東北 黑龍江、 松花江 等 豐富(成因:流經濕潤、半濕潤地區) 有春汛和夏汛,汛期較短(成因:冬季積雪,春季融化;夏季降水豐富) 小(成因: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長(成因:緯度高,冬季漫長、氣溫低)
秦嶺— 淮河 以北 海河、 黃河等 較小(成因:流經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汛期短(成因:降水時間短) 大(成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 短(成因:位于暖溫帶,冬季較短)
秦嶺— 淮河 以南 長江、 珠江等 豐富(成因:降水量大,流經濕潤地區) 汛期長(成因:降水多,雨季長) 小(成因:流域內植被保護好) 無(成因:冬季均溫在0 ℃以上)
(2)內流河的特征及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 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沙漠廣布,有大面積的無流區
水量較小 河水主要來自高山[27]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流量較小
汛期短 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大,山地降水也較多,水量豐富;冬季河流斷流
內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發、[28]下滲,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減少,甚至消失
塔里木河:7—9月為汛期
2.我國主要的河流
(1)三大河流概況
(2)三大河流的開發與治理
項目 長江 黃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運——“黃金水道”;發電——三峽水利樞紐;調水——“南水北調” 引黃灌溉;發電(上中游水能的梯級開發) 水能梯級開發;航運
水害 中下游洪澇災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下游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澇
整治 措施 上游水土保持;中游修建水庫,退耕還湖;下游疏通河道 中上游水土保持和興修水利;下游加固堤壩 中上游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下游壓咸補淡,疏通河道
3.湖泊
(1)概況
分類 內流湖→內流區→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區→淡水湖
分布 青藏高原湖區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分布區,湖泊面積約占我國湖泊總面積的一半,[29]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東南部,是我國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區
(2)主要湖泊
項目 五大淡水湖 咸水湖
名稱 鄱陽湖 洞庭湖 太湖 洪澤湖 巢湖 青海湖 納木錯
所在地區 江西 湖南 江蘇 江蘇 安徽 青海 西藏
特點 我國面積最大 的淡水湖 泥沙淤積 魚米之鄉 懸湖 形似鳥巢 我國第 一大湖 地勢最高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中國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023湖北地理卷]藏色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體)中北部。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崗日不同朝向冰川數量和面積變化。據此完成1—3題。
冰川 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數量(條) 面積(km2) 數量(條) 面積(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北 12 13.4 12 12.9
東北 13 89.6 13 87.9
東 12 64.5 13 63.6
東南 5 9.4 5 9.1
南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1.據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間,該區(C)
A.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小,平均面積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北朝向大,平均面積較大
【解題思路】結合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北朝向冰川的平均面積較小,南朝向冰川的平均面積較大,A、B錯誤;北朝向的冰川面積退縮率較南朝向大,C正確,D錯誤。
2.與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積增加,原因可能是(D)
A.受全球變暖影響較小 B.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
C.山地植被覆蓋率較高 D.受西風影響降水較多
【解題思路】與其他朝向相比,該地西南朝向受西風影響較強,降水較多,冰川厚度、面積有所增加,D正確。
3.表中數據變化反映出,該區冰川整體上(B)
A.保持穩定不變 B.處于退縮狀態
C.正向山麓延伸 D.處于擴張狀態
【解題思路】結合表中數據分析可知,藏色崗日的冰川整體上面積減小,處于退縮狀態,A、D錯誤,B正確;冰川退縮時,面積縮小,并向海拔高處后退,C錯誤。
命題拓展
該區域冰川的變化最終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有(B)
A.氣候變暖變濕 B.荒漠面積增加
C.湖水變多變淡 D.濕地面積擴大
【解題思路】由前面分析可知,該區域冰川整體上呈現退縮態勢,冰川面積減少,短期來看,會增加湖泊水量,然而如果冰川不斷退縮,直至消失,湖泊水量最終也會減少,補給水源不足,同理最終也會導致濕地面積縮小,氣候干旱,A、C、D錯誤;冰川的退縮,冰川融水減少,會導致當地河流徑流量減少甚至干涸,區域干旱程度加大,荒漠面積增加,B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交市| 游戏| 沈阳市| 陆丰市| 民乐县| 龙门县| 绩溪县| 通化县| 冕宁县| 阜阳市| 镇坪县| 安国市| 余姚市| 连平县| 应城市| 溆浦县| 东兰县| 陆川县| 兰溪市| 萝北县| 永昌县| 武胜县| 万年县| 沁水县| 元谋县| 肥城市| 都江堰市| 湖南省| 沙坪坝区| 安福县| 赫章县| 鸡东县| 曲水县| 清河县| 贵溪市| 应城市| 沈丘县| 玉山县| 祁东县| 遂平县|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