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五部分區域地理第一章世界地理學案含解析(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義第五部分區域地理第一章世界地理學案含解析(6份打包)

資源簡介

考點2俄羅斯、印度、巴西
1.俄羅斯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地跨[1]歐、亞兩洲,北臨北冰洋,西臨波羅的海(大西洋),東臨太平洋,跨北溫帶和北寒帶。
地形:以平原、高原、山地為主,主要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以[2]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顯著。
主要自然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草原帶。
資源:森林、煤、鐵、石油、水能資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工業部門:煤炭、鋼鐵、石油、機械、化工等。
工業分布:莫斯科工業區、圣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主要農作物:小麥、亞麻、向日葵。
農作物分布:東歐平原南部。
主要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伊爾庫茨克。
2.印度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形分三部分,北為喜馬拉雅山脈,中為恒河平原,南為德干高原。
氣候:以[3]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主要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資源:德干高原東北部煤、鐵、錳儲量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工業部門:采礦、紡織、電力、鋼鐵、機械、電子、航空、核能等。
工業發展條件:豐富的煤、鐵、錳資源,附近工農業基礎好。
農業:[4]耕地廣大,居亞洲首位,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農業受季風氣候影響大。
主要城市:新德里(首都)、孟買(棉紡織中心)、加爾各答(麻紡織中心)。
3.巴西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北為亞馬孫平原,南為[5]巴西高原。
氣候: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主要自然帶:熱帶雨林帶、[6]熱帶草原帶。
資源:巴西高原鐵、錳、水力資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工業部門: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
工業發展條件:不利條件有缺少煤、石油。有利條件有鐵礦豐富,海上交通便利,開發早。
農業:咖啡、甘蔗、劍麻產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柑橘汁大量出口。
主要城市:里約熱內盧(港口)、[7]巴西利亞(首都)、圣保羅(最大城市)。
巴西熱帶雨林氣候面積大的原因
(1)位于赤道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豐富。
(2)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均從大西洋上吹來,帶來豐富的水汽。
(3)亞馬孫平原呈口袋狀向大西洋敞開(北、西、南三面地勢高),有利于濕潤空氣深入內陸,帶來充沛降水。
(4)濕潤空氣向西運動中遇到安第斯山脈的抬升,形成豐富的地形雨。
(5)東部沿海有巴西暖流流經,有增溫增濕的作用。
情境1“地球之肺”——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肺”。目前,全球的熱帶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減少。下圖示意巴西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景觀。亞馬孫熱帶雨林同樣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前景不容樂觀。而熱帶雨林的減少,會給巴西甚至全世界帶來很多危害。
(1)面對亞馬孫熱帶雨林當前的嚴峻形勢,分析巴西政府應該放在首位的問題。
【提示】面對破壞應把保護作為首選。
【參考答案】 保護。
(2)分析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的原因。
【提示】從制造氧氣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熱帶雨林產生的氧氣量是全球氧氣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地球之肺”。
情境2俄羅斯的亞熱帶氣候分布區
俄羅斯黑海沿岸的城市索契,冬季平均氣溫在8—10 ℃,是俄羅斯冬季最溫暖的地方,同時也幾乎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亞熱帶氣候分布區。
簡析索契幾乎成為全球緯度最高的亞熱帶氣候分布區的原因。
【提示】從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
【參考答案】 黑海海域面積廣,熱量儲存多,有利于冬季維持較高的氣溫;冬季掠過黑海海面的西風來自較低緯度,氣溫較高,可提高索契氣溫和濕度;北部高大的大高加索山脈阻擋了來自高緯度的冷空氣,使索契冬季比較溫暖。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印度地理特征分析
[2022湖北地理卷]印度鋁產能位居世界前列,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還有一定數量出口,近幾年該國鋁回收產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下圖示意印度部分礦產資源分布。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最適宜布局電解鋁廠的是(D)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題思路】解題思路見下圖:
2.印度鋁產能持續提升將可能使(A)
①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②單位產品能耗增大
③汽車制造業從中受益④就業率大幅度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題思路】印度鋁產能持續提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這可能導致能源進口量增加,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①正確;單位產品能耗主要受生產技術影響,與產能關系不大,②錯誤;鋁為汽車制造業的原料之一,鋁產能持續提升會使汽車制造業從中受益,③正確;鋁產能持續提升主要與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有關,其對就業率影響不大,④錯誤。故A正確。
3.印度大力發展鋁回收產業可以(D)
①增加產品種類②提升產品質量
③降低生產成本④減少碳排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思路】回收鋁不會增加產品種類和提升產品質量,①②錯誤;回收鋁可以提高鋁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碳排放,降低生產成本,③④正確。故D項正確。
命題拓展
為印度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參考答案】 調整工業結構,促進工業結構多元化;治理環境污染,減少污染物排放;進行礦區土地復墾,加強礦區生態環境建設等。
方法技巧分析國家地理特征的基本思路
知識拓展
澳大利亞大陸的氣候、自然帶分布特點及成因
1.分布特點
澳大利亞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降水從北、東、南三面沿海向內陸呈半環狀遞減,自然帶也相應呈半環狀分布,由沿海向內陸依次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2.成因
(1)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南信風帶控制,炎熱干燥。
(2)南部、西南部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為地中海氣候。
(3)北部夏季受來自赤道的西北風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東南信風控制,降水較少,為熱帶草原氣候。
(4)東南沿海受暖流影響,比較濕潤,形成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東北部常年吹東南信風,受地形和暖流影響,降水豐沛,形成熱帶雨林氣候。最南端常年受西風控制,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5)西部沿海受東南信風(離岸風)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加上沿岸的寒流影響,形成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形成干燥少雨的熱帶沙漠氣候。第3講世界主要國家
核心考點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日本、美國、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地理特征分析 2023江蘇, T1—2 【人地協調觀】 結合實例,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區域關聯的角度,比較不同國家或不同區域發展的異同,說明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培養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 高考試題常以世界上某地理事象的分布區域、形成原因等為載體提出問題、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等資料,利用區域分析、區域聯系等方法分析問題,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區域認知】 高考常以主要國家為背景,通過展示區域差異、區域空間聯系等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
俄羅斯、印度、巴西 印度地理特征分析 2022湖北,T7—9
命題分析預測 對于世界主要國家,高考命題不再以考查知識記憶為主,而是以現實為背景,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特別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關鍵能力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要善于利用地圖等相關資料,描述自然、人文地理主要特點并聯系各特點分析某國家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途徑,總結該國家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方面的經驗教訓
備考策略 對比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區域認知分析地理事象的區域背景,形成從地理視角探究現實世界的意識,拓寬視野,培養社會責任感。在復習本部分內容時不必死記硬背,重在比較差異、學習借鑒,特別是要學習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意識
考點1日本、美國、澳大利亞
1.日本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島國,位于北溫帶。
地形: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多[1]火山、地震。
氣候: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具有明顯的[2]海洋性。
主要自然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資源:礦產資源貧乏,但森林、水力等資源較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工業部門:鋼鐵、機械、電子、紡織等。
工業分布:[3]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主要農作物:水稻。
農作物分布:沿海平原。
主要城市:東京、大阪、神戶、橫濱、名古屋、北九州。
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因素 具體分析
水汽 日本海提供充足的水汽
風向 冬季盛行西北季風,越過日本海,帶來大量水汽
地形 日本多山,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西北風帶來豐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多;冬季氣溫低,以降雪為主
2.美國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大西洋)。
地形:地形南北縱列分布,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低矮山地。
氣候:以[4]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類型復雜多樣,受地形影響大。
主要自然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資源: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
(2)人文地理特征
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電子、石油等。
工業分布:東北部地區、南部地區、西部地區。
主要農作物:小麥、棉花、玉米等。
農作物分布:[5]中央大平原。
主要城市:華盛頓、紐約、芝加哥、休斯敦、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舊金山)。
3.澳大利亞的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跨熱帶和南溫帶。
地形:地形分三部分,東部[6]大分水嶺,中部平原,西部低矮高原。
氣候: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呈[7]半環狀分布。
主要自然帶:熱帶荒漠帶、熱帶草原帶。
資源:煤、鐵等資源豐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工業部門:鋼鐵、機械、紡織等。
工業分布:[8]東南沿海地區。
主要農作物:小麥。
農作物分布:東南部、西南部。
主要城市:堪培拉、悉尼、墨爾本。
情境1美國“現代農業園區”
“現代農業園區”是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的技術密集型園區,打破形式上單一的工廠化、大棚栽培模式,以產品、技術和服務為紐帶,形成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營銷、物流等各種形式的網絡。美國金伯利農場是“現代農業園區”的典型代表,農業產業園分區化以后,以農業技術設備公司為依托,結合GPS和附加設備,精準投放農藥化肥,減少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分析美國金伯利農場“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布局的主導因素。
【提示】注意“現代農業園區”也是為市場服務的。
【參考答案】 市場。
情境2日本房屋空置率升高
近幾十年來,日本房屋空置現象日趨嚴重,2018年,日本房屋空置率為13.6%,比2013年上升0.1%,也是截止到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房屋空置數量和空置率上升不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而且阻礙了日本經濟發展,但東京都市圈城市房屋空置現象并不突出。
(1)分析與日本房屋空置數量和空置率上升關系密切的因素。
【提示】從人口年齡特征的角度分析。
【參考答案】 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整體上住房需求減少,空置房比例上升。
(2)分析東京都市圈城市房屋空置現象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經濟與人口遷移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東京都市圈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吸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遷入,住房需求高,房屋空置率低。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澳大利亞地理特征分析
[2023江蘇地理卷]澳大利亞西海岸的蒙基米亞擁有典型的砂質海岸,該地全年都是游客與野生海豚互動的最佳地點。下圖為游客與野生海豚互動照片。據此完成1—2題。
1.游客在蒙基米亞全年都能與野生海豚互動,主要取決于(C)
A.海水密度 B.海水鹽度
C.海水溫度 D.海水水質
【解題思路】澳大利亞西海岸位于熱帶、亞熱帶氣候區,加上沿海地區入海河流少,各海域的海水密度和鹽度差異較小,A、B錯誤;由圖可知,游客與野生海豚互動時站于水中,這是因為該地區緯度較低,全年海水溫度較高,C正確;澳大利亞西部沿海地區人煙稀少,各海域水質差異不大,D錯誤。
2.蒙基米亞最有利于游客與野生海豚互動的海底剖面形態是(A)
AB
CD
【解題思路】砂質海岸通常是由松散的、顆粒較細的物質(細砂、粉砂和淤泥等)組成的,海岸線比較平直且比較長,海灘平坦開闊。澳大利亞西海岸蒙基米亞擁有典型的砂質海岸,海底坡度較小,C、D錯誤;讀圖可知,游客站立位置離海岸有一段距離,且海水較淺,說明海底地勢平坦,有利于游客站立水中與野生海豚互動,A正確;B選項圖中的沿海海底水深變化較A選項的大,B錯誤。
命題拓展
指出為保護該地的野生海豚可采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 建立自然保護區;區域內設立禁漁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沿岸人們的環保意識。考點3美洲與兩極地區
1.北美與拉丁美洲的地理特征
地區 位置 范圍 地形與河流 氣候
北 美 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 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丹麥)等 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山區(山脈、高原、盆地相間,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的),中部為平原區,東部為高原山地區。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是[1]冰川作用形成的 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形對氣候影響顯著
拉 丁 美 洲 [2]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 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北部是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南部是南美洲 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多火山地震。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拿馬運河:溝通[3]太平洋和大西洋。亞馬孫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 氣候濕熱(成因:緯度較低、周圍有廣闊的海洋),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也有面積廣闊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溫帶氣候區面積狹小
2.兩極地區地理特征的比較
地區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緯度位置 南極圈以南 北極圈以北
海陸位置 以南極洲為主體,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 以[4]北冰洋為主體,被亞、歐、北美三大洲包圍
地表狀況 絕大部分為[5]陸地 60%以上為海洋
氣候類型 及特征 絕大部分為冰原氣候,酷寒、干燥、烈風為其主要特征(原因從緯度高、海拔高、氣壓高、西風漂流阻擋熱量交換方面考慮) 以苔原氣候為主,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降水少、集中于夏季,格陵蘭島內陸為冰原氣候
自然帶 冰原帶 [6]苔原帶和冰原帶
礦產資源 煤、鐵、錳等 煤、鐵、石油、天然氣等
生物資源 動物主要有[7]企鵝、鯨、磷蝦等 植物有苔蘚、地衣等,動物主要有北極熊、馴鹿等
我國的 科考站 長城站(南極圈外),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和建設中的羅斯海新站(南極圈內) 黃河站(北極圈內)
環境問題 臭氧層空洞 海水污染
影響南極氣候的因素
(1)從緯度位置看:緯度位置高,正午太陽高度小,太陽輻射經過的路線長,大氣對其削弱作用強,地面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因此氣候嚴寒,降水以降雪為主,日積月累,形成了今日的冰雪大陸。
(2)從海拔看:海拔高,空氣稀薄,加上空氣中水汽含量少,大氣的保溫效果差,氣溫低。
(3)從地表狀況看:南極洲被巨厚冰層覆蓋,冰雪可以反射大部分太陽輻射,同時使地勢增高,進一步使氣溫降低。
(4)從氣壓狀況看:南極大陸被極地高壓控制,氣流下沉,降水稀少;地表相對平坦,風速較大。
情境1“冬季溫暖之都”
材料一溫哥華島是北美大陸西海岸最大的島嶼,曾遍布冰川,目前該地冰川僅存留于山頂地區。
材料二溫哥華市有加拿大“冬季溫暖之都”之稱,維多利亞市位于溫哥華島的南端,該市集中了溫哥華島50%以上的人口,是溫哥華島上最大的城市。下圖為溫哥華島簡圖。
(1)溫哥華島西南側海岸分布有典型的峽灣地貌,試從外力作用角度描述該地貌的形成過程。
【提示】注意從外力作用角度描述。
【參考答案】 冰川侵蝕,形成U形谷;溫度升高,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
(2)溫哥華市有加拿大“冬季溫暖之都”之稱,試分析其原因。
【提示】從溫哥華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緯度較低;受西部暖流增溫增濕影響明顯;受溫暖的西風影響;因東部有山地阻擋,受冬季風影響小;為沿海城市,受海洋影響大,冬季降溫慢。
情境2智利和阿根廷之間的跨國公路
智利和阿根廷之間的某跨國公路穿越安第斯山脈,公路兩端海拔較低,智利一端年降水量約162毫米,途中最高點海拔4 799米。該公路在每年4月至11月封路禁行,開放通行期間交通較為繁忙。
試分析12月該公路開放通行初期平均行車速度較其他時段慢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通行初期繁忙程度和地面的泥濘程度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該公路開放通行期間交通較為繁忙,跨國交通需求量較大,公路恢復通行初期,車流量會明顯偏大;此時當地處于春夏交接時節,氣溫回升,高山積雪融化,路面較為泥濘。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美洲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1月選考,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墨西哥是拉美地區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國內資金缺乏,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墨西哥大量吸引外資,現已發展成為拉美地區重要的外國投資目的地和貿易大國。汽車產業是墨西哥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通過進口零部件,在國內裝配后出口,其中80%的汽車出口到美國,形成特色顯著的汽車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墨西哥擬利用本國豐富的鋰礦資源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材料二下圖為墨西哥略圖。
(1)說出制約該國高速公路建設的地形條件。(3分)
【參考答案】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崎嶇不平;(2分)沿海狹窄平原上多河谷。(1分)
【解題思路】要注意題干要求分析制約高速公路建設的地形條件,從地形角度分析即可。讀圖可知,墨西哥地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表崎嶇不平,不利于高速公路的建設;平原面積狹小,僅分布在沿海地區,在狹窄的沿海平原上,多河谷分布,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需要架橋,制約作用明顯。
(2)簡述該國汽車產業發展模式的劣勢。(3分)
【參考答案】 依賴美國市場,出口市場單一;(1分)產業鏈短,吸納就業少;(1分)附加值低。(1分)
【解題思路】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該國“80%的汽車出口到美國”,說明出口市場比較單一,高度依賴美國;從汽車產業鏈的生產環節來看,墨西哥通過進口零部件,在國內裝配后出口,其主要負責汽車的組裝加工,生產利潤低,產業鏈短,能夠發展的相關產業較少,吸納就業人數少,且產品附加值低。
(3)分析該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6分)
【參考答案】 吸引外資;開采鋰礦,提煉鋰;研發技術,制造零部件,裝配整車;出口市場多元化。(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
【解題思路】由材料可知,該國“國內資金缺乏”,因此需要吸引外資;材料信息“目前,墨西哥擬利用本國豐富的鋰礦資源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說明該國重視對鋰礦資源的開采、提煉;該國進口零部件進行裝配,受制于國外,需要依靠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制造零部件,裝配整車,來提高產業能力,提高附加值;該國“80%的汽車出口到美國”,需要拓展汽車消費市場,不能過度依賴美國,促使市場多元化,從而實現電動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命題拓展
簡述墨西哥發展汽車產業的優勢。
【參考答案】 與美國本土毗鄰,靠近市場,出口產品運輸費用較低;墨西哥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土地豐富且廉價;國家大量引進外資改善基礎設施;鋰礦資源豐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知識拓展東南亞氣候成因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東南亞氣候的形成
氣候 成因及特征分析
熱帶雨 林氣候 位于赤道附近,緯度較低,全年高溫;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全年多雨
熱帶季 風氣候 雨季:每年5月至10月,因受氣壓帶、風帶移動而形成的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豐沛
旱季:11月至次年4月,因受海陸熱力差異而形成的東北季風影響,降水稀少
(2)氣候對其他要素的影響
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對河流 的影響 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流量較大,水位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對植被 的影響 熱帶雨林景觀 熱帶季雨林景觀
植物種類豐富,垂直結構復雜,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對農業 的影響 熱量充足,水源豐富,全年皆可種植與生長 旱季水量不足,雨季種植,旱季收獲;旱澇災害頻繁
規律總結南亞地區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南亞地區受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及河流狀況的影響,水旱災害頻繁,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1)地理位置的影響
南亞緯度較低,半島伸入印度洋,大氣運動強烈,同時水汽來源充足,易形成較多的降水。
(2)地形地勢的影響
南亞北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匯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區,導致匯水區域過于集中。
(3)氣候特點的影響
南亞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于6—9月,其他月份降水較少,6—9月易出現洪災,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災。
(4)河流狀況的影響
南亞地區河流主要有印度河、恒河,其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汛期水量過大,旱季水量又不足。
知識拓展中亞干旱的原因及影響
要素 特征 影響
位置 深居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內部 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是導致中亞干旱的根本原因
地形 山地比例小,以丘陵、平原為主,平坦開闊 利于地面吸熱、輻射,導致蒸發量增大,助長旱情
氣候 深居大陸內部,距海遙遠,水汽難以到達,主體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東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南部靠近熱帶沙漠氣候區 加劇旱情
植被 林木稀少,以溫帶草原、荒漠為主 涵養水源、調溫調濕功能弱
水資源 河流較少,且分布不均,湖泊多咸水湖 地面水資源不足,且現有水資源日趨減少考點2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
1.中東地區的地理特征
(1)自然環境特征
①地形特征:以[1]高原為主,平原面積狹小,沙漠廣布。主要地形區有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等。
②氣候特征:炎熱干燥,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地中海沿岸為[2]地中海氣候。
③水文特征:河流少,多無流國。主要河流有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羅河;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
④資源:水資源貧乏;石油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
(2)人文地理特征
①農業: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
②工業:以[3]石油開采業為主。
西亞地區雖然臨海但氣候干熱的原因
因素 具體影響分析
大氣環流 1月,本區大部分被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天氣干旱少雨;北部受西風影響范圍小,降水較少
7月,本區受來自陸地到海洋的東北信風和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濕度低,降水較少
緯度位置 北回歸線穿過其南部,絕大部分處于40°N以南的中低緯地區,故氣溫高
海陸分布 阿拉伯半島地表起伏小,海岸線平直加強了氣候的干旱性;阿拉伯半島雖西鄰紅海,但紅海面積小,受海洋水汽影響小
地形 伊朗高原和小亞細亞半島雖瀕臨海洋,但周圍被山脈環繞,地形閉塞,阻擋了海洋濕潤氣流的進入
2.歐洲西部的地理特征
(1)自然環境特征
①地形特征:以[4]平原為主,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冰川地貌廣布,海岸線曲折。主要地形區有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
②氣候特征:[5]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面積廣,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較大。
③水文特征:河網密布、水量充沛,水位季節變化小,航運價值大。主要河流有萊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等。
④資源:北海的石油,德國的煤炭,英國的煤、鐵等。
(2)人文地理特征
①農業:[6]畜牧業發達,產值高。
②工業:工業發達,自英國向東至波蘭,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到意大利,形成工業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不利影響
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多陰雨天氣,日照少,所以光照條件不足,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
(2)有利影響
少日照多陰雨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長,并可種植精飼料作物,為乳畜業發展提供充足、優質飼草料,形成了世界除大城市周邊以外的最廣闊的乳畜業分布區。
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
(1)自然環境特征
①地形特征:以高原為主。主要地形區有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裂谷帶、剛果盆地等。
②氣候特征:熱帶草原面積廣闊,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氣候類型大致呈[7]南北對稱分布。
③水文特征:剛果河水量大,贊比西河、尼日爾河水量小,季節變化[8]大;湖泊主要有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
④資源:南非的金,尼日利亞的石油,贊比亞的銅等。
(2)人文地理特征
①農業:主要為種植園農業,可可、咖啡、油棕產量豐富,糧食供應不足。
②工業:以單一[9]商品經濟為主。
情境1首屆沒有在夏季舉辦的世界杯比賽
2022年11月20日,卡塔爾足球世界杯盛大開幕。這是首屆沒有在夏季舉辦的世界杯比賽。為降低草坪維護成本,卡塔爾采用我國某大學研發的地下滲透灌溉技術。位于卡塔爾首都多哈南部的卡塔爾供水工程承擔了本屆世界杯的供水任務,該工程包括海水淡化、儲存、輸送等系統工程。下圖為卡塔爾位置示意圖。
(1)分析本屆世界杯選擇在11月下旬舉辦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卡塔爾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兩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11月下旬太陽直射南半球,當地氣溫相對較低,可有效節約能耗、節約用水。
(2)推測卡塔爾獲取水資源的主要途徑。
【提示】從卡塔爾地理位置、氣候、經濟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海水淡化;開采地下水;利用再生水(或污水處理);進口水。
(3)與噴灌、滴灌相比,簡述地下滲透灌溉技術的主要優點。
【提示】注意是與噴灌、滴灌相比。
【參考答案】 灌溉用水可以直達植物根部,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陽光對管道的暴曬,延長灌溉設施的使用壽命。
情境2瑞士冰川快車
瑞士冰川快車將圣莫里茨和采爾馬特這兩個著名的高山滑雪度假區連接在一起,從采爾馬特到圣莫里茨的路途上,冰川快車穿越陡峻的峭壁、清澈的湖泊和如畫的鄉村,跨越291座橋,穿過91條隧道,被稱為“世界上最慢也是最受歡迎的快車”。下圖示意瑞士冰川快車線路。
(1)說出瑞士冰川快車穿行的山脈。
【提示】結合材料中的地圖分析。
【參考答案】 阿爾卑斯山脈。
(2)簡述瑞士冰川快車行駛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
【提示】結合行駛路線和觀光性質分析。
【參考答案】 該鐵路沿線橋梁、隧道多,為保證運行安全,行駛速度較慢;該段鐵路主要用于旅游觀光,為保障游客的觀賞需求,列車行駛速度較慢。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歐洲西部地理特征分析
[2023湖北地理卷,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森林茂密,但多為結構相似的低齡次生林。該地區林冠層主要由松樹組成,光線可穿透到地面,促進了林下植物生長,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風險很高。研究人員在該地區開展了一項火災應對試驗項目,圖1示意試驗區位置,圖2示意項目技術方案。
圖1圖2
(1)說明該地野火高發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積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4分,任答2點即可)
【解題思路】該地野火高發可以從當地的氣候、植被等方面進行分析。當地氣候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森林茂密,枯枝落葉多且富含油脂。
(2)據圖描述該項目技術方案,并分析這些策略對林下自然環境的影響。(8分)
【參考答案】 方案:冬季采用機械有選擇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機械移除地表枯枝落葉等可燃物,同時通過放牧利用牲畜食草,可減少地表枯落物的數量。(4分)影響:減少地表枯落物數量,降低野火發生頻率;利于減輕干擾,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發與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歸還,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4分)
【解題思路】根據圖示可以判斷該項目的技術方案為冬季機械疏伐,春季移除易燃物,引入食草動物放牧。對林下自然環境的影響可以從對林下環境、野火發生頻率、土壤肥力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
(3)列舉該方案的推廣條件。(4分)
【參考答案】 林下光照要充足;落葉具有季節性,相對集中;干濕季分明,濕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結構復雜;資金充裕。(4分,任答4點即可)
【解題思路】主要從自然條件(氣候、植被等)和經濟條件(資金等)方面分析。
命題拓展
說出林區野火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危害。
【參考答案】 破壞森林及林下生物,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大氣污染;對植被的破壞導致生態退化。第2講世界主要分區
核心考點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亞洲大部地區 亞洲地理特征分析 2023江蘇,T17—19 2020浙江1月,T27 【綜合思維】 近年高考試題多以大比例尺區域地圖為背景,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核心素養。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需從時空綜合、要素綜合的角度對要素進行拆分、再綜合,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 常以具體的區域為背景,呈現大比例尺地圖,從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分布特點及其變化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角度設題,考查學生區域認知核心素養和人地協調觀念
中東、歐洲西部、 撒哈拉以南非洲 歐洲西部地理特征分析 2023湖北,T17 2021全國甲,T36
美洲與兩極地區 美洲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1月,T26
命題分析預測 “無情境不成題”是現行高考命題的普遍現象。不同尺度的世界分區地圖成了情境的常見構成要素。試題往往以地圖中所呈現的各類要素作為洞察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載體,用意不在判斷和定位,而是以創設問題情境為目的,實質上考查的還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備考策略 在復習該部分內容時不用死記硬背,重要的是要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平時要多翻地圖冊,比較不同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描述其形成、變化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對于一些重點區域,比如“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地區,要分析其發展現狀及變化,從中體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理念
考點1亞洲大部地區
1.東亞地理特征
(1)區域定位
(2)地形與氣候特征
①地形: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內陸多高原、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丘陵。
②氣候:季風氣候顯著;東部主要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西部為[1]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干旱。
(3)河流特征
大河東流;東部島嶼、半島河流短促;河流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
(4)經濟特征
沿海經濟發達,西部畜牧業發達。
2.東南亞地理特征
(1)區域定位
(2)地形與氣候特征
①地形:中南半島[2]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
②氣候:終年高溫;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3)河流特征
大河南流,上游侵蝕作用顯著,水能豐富;下游沉積,多平原;河流主要有湄公河、紅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
(4)經濟特征
加工業和旅游業發展快;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為[3]季風水田農業和熱帶種植園農業。
3.南亞地理特征
(1)區域定位
(2)地形與氣候特征
①地形:三大地形區,即北部喜馬拉雅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②氣候:大部分為[4]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季和雨季(6—9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10月—次年5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西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
(3)河流特征
兩大河流:印度河和恒河,源自喜馬拉雅山脈,分別注入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
(4)經濟特征
民族工業發展快,已經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耕地面積廣。
4.中亞地理特征
(1)區域定位
(2)地形與氣候特征
①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主要地形區有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圖蘭平原、哈薩克丘陵等。
②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3)河流特征
多內流河,以[5]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主要有錫爾河、阿姆河、烏拉爾河;外流河有額爾齊斯河。
(4)經濟特征
荒漠畜牧業,灌溉農業;礦產資源豐富。
情境1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樹葉經濟”
日本德島縣上勝町是一座四面環山的小鎮。起初,當地的居民靠種植果樹和伐木為生,但因木材行業不景氣和罕見寒流的巨大沖擊,人們失去了經濟來源。后來,當地政府組織居民根據時令,采摘不同的樹葉,并根據形狀、大小及顏色對樹葉進行篩選,然后進行包裝出售給收購公司,再由收購公司賣給高級餐廳,供餐廳裝飾菜品使用。當地居民由此獲取了不菲的收入。在“樹葉經濟”的帶動下,小鎮重煥生機。
(1)判斷上勝町種植業和采伐業的衰落,給當地帶來的人口問題。
【提示】從經濟衰落引發的人口外流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年輕人口外流,老齡化加劇。
(2)簡述當地發展“樹葉經濟”的優勢。
【提示】從當地資源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森林資源豐富。
情境2“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東南亞熱帶雨林土著居民的傳統耕作方式,農民在墾荒前擇時燒荒(指燒掉荒地上的樹木、灌叢、野草等植被的行為)。
(1)分析東南亞土著居民采用“刀耕火種”耕作方式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原始土壤的特征分析。
【參考答案】 原始土壤肥力低下,且當時沒有有效的施肥方式,“刀耕火種”將草木燒成灰燼作為肥料,可增加土壤肥力。
(2)推測農民擇時燒荒考慮的主要因素。
【提示】根據東南亞的氣候特征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 熱帶雨林地區高溫多雨,降雨會阻礙土著居民燒荒,所以需要選擇降水較少的時期進行燒荒。
情境3 “高草稀樹”
熱帶稀樹草原中草本植物占據優勢,喬木稀疏散生,具有“高草稀樹”的特點。緬甸東、西、北部為山地,中部和南部為平原,中部分布有熱帶稀樹草原。
(1)分析緬甸中部分布有熱帶稀樹草原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地形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緬甸東、西、北部為山地,中部和南部為平原,夏季西部山脈阻擋了西南季風,位于背風地帶的中部地區盛行下沉氣流,降水較少,不利于喬木的生長,故形成了熱帶稀樹草原。
(2)說明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的分布所屬的地帶性類型。
【提示】從緬甸熱帶稀樹草原的形成因素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緬甸中部的熱帶稀樹草原是山脈阻擋西南季風導致中部地區降水明顯減少形成的,應屬于非地帶性分異。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亞洲地理特征分析
[2023江蘇地理卷]考古研究發現,從距今6 000年到距今2 200多年,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和農牧業擴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兩個主要通道。下圖為歐亞大陸農牧業擴散路徑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距今4 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為東西方農牧業擴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D)
A.地廣人稀有利于東西方農牧業擴散
B.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
C.與東西方農牧業中心生產條件相似
D.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
【解題思路】由圖可知,“草原之路”沿線地勢相對平坦,地理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D正確;地廣人稀不利于東西方農牧業交流擴散,A錯誤;由圖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的路線,B錯誤;由圖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業為主,而東亞農牧業中心以種植業為主,其生產條件并不相似,C錯誤。故選D。
2.距今2 200年以前,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據此可推斷出(B)
A.“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
B.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模式更加多樣
C.中亞地區的適農生產區域整體向東移
D.西亞種植業規模超過畜牧業生產規模
【解題思路】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類型更加多樣,B正確;由圖可知,“綠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較近,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與“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關系不大,A錯誤;中亞地處歐亞大陸內部,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適合種植業發展,適農生產區域不會因為“綠洲之路”的貫通整體向東移動,C錯誤;西亞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以畜牧業為主,只是在綠洲地區發展種植業,其規模較小,D錯誤。故選B。
3.早期農牧文明交融過程中,“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A)
A.人口擴散遷移 B.交通工具變化
C.文化語言交流 D.聚落規模擴大
【解題思路】人口擴散遷移,是文化語言交流、聚落規模擴大的原因,所以“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口的擴散遷移,A正確,C、D錯誤;交通工具變化能夠助推沿線人地關系演變,但不是主要驅動力,B錯誤。故選A。
命題拓展
試分析現階段西亞農牧業中心和東亞農牧業中心的農業地域類型。
【參考答案】 西亞氣候較為干旱,現階段為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東亞氣候較為濕潤,現階段為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第1講世界地理概況
核心考點 命題方向 考題取樣 核心素養
世界地 理概況 世界地理 概況分析 2023海南,T19 2021北京,T14—15 2021浙江1月,T11—12 【綜合思維】 對世界地理的概況,高考多借助世界部分區域不同尺度的地圖、呈現不同地理要素的統計圖表等資料進行考查。面對此類試題,學生需從時空綜合和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某地區自然地理要素特點、成因及影響。 【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 高考常以具體的區域為背景,通過各要素特點及其變化,考查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需要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
命題分 析預測 高考常將不同尺度的區域地圖作為洞察學生能力和素養的載體,用意不在判斷和定位,而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真正考查的還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
備考策略 熟悉世界地圖,在復習時多將具體區域與時政熱點相聯系,勤翻地圖冊,借助世界地圖,以世界地理為載體復習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關知識
考點世界地理概況
1.海陸分布
分布 規律 從全球 來看 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71%;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29%。即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從半球 來看 陸地主要分布在[1]北半球,但北極地區為北冰洋,南極地區為南極洲
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陸變遷 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
2.大洲分界線
(1)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洲和非洲:[2]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亞洲和北美洲:[3]白令海峽。
(4)歐洲和非洲:直布羅陀海峽。
(5)歐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
(6)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7)南美洲和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3.陸地地形與海底地形
(1)陸地地形類型與特征
(2)海底地形類型與特征
4.七大洲地形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亞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地形復雜,起伏大,[6]山地、高原面積廣;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地形復雜,氣候多樣;面積廣大,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季風環流典型;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大陸性氣候顯著。
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2)歐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地形以[7]平原為主,山地多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冰川地貌廣布;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平原東西貫通和曲折的海岸線等,使歐洲氣候的海洋性顯著,由西向東大陸性不斷增強。
氣候特征:除南極洲外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以溫帶氣候為主;氣候海洋性顯著。
(3)非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地形以[8]高原為主;東部有世界著名的“東非裂谷帶”。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緯度的對稱分布與起伏和緩的地形,使非洲氣候呈[9]南北對稱分布;東非高原地勢較高,雖在赤道附近,卻形成了[10]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特征:干燥;暖熱;氣候呈南北對稱分布。
(4)北美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三大地形區,即西部高山區、中部平原區、東部山地高原區。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中部平原貫通南北,氣候大陸性顯著;西部山地阻擋太平洋氣流深入,使西岸氣候呈狹長分布;降水大體上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氣候特征: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類型多樣。
(5)南美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西部是安第斯山脈,東部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西部山地阻擋太平洋氣流深入,使西岸氣候呈[11]狹長分布;平原向東開口,有利于大西洋水汽深入;巴塔哥尼亞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脈的背風坡,降水少。
氣候特征: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以熱帶氣候為主。
(6)大洋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主體區域分為三大地形區,即西部低矮的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主體區域東部山地阻擋太平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大陸東側降水較多,氣候呈狹長分布;大陸西側降水較少。
氣候特征:干旱面積大;降水分布呈半環狀;普遍暖熱。
(7)南極洲
①區域定位及地形特征
區域定位: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12]最高的大洲;冰川廣布。
②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氣候特征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平均海拔高,冰雪對陽光反射強烈,是酷寒的原因之一。
氣候特征:嚴寒、干燥,多烈風。
情境1沙特阿拉伯獲得2029年亞冬會舉辦資格
2022年10月4日,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宣布,沙特阿拉伯獲得2029年亞洲冬季運動會(簡稱亞冬會)的舉辦資格。據悉,本屆亞冬會將在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沙漠沿海地區新建的城鎮特魯吉納小鎮舉行;小鎮后期運營所需能源幾乎全部采用新能源,擬建的滑雪場幾乎完全依賴人工造雪。下圖示意沙特阿拉伯及其周邊地區等高線和年降水量分布情況。
(1)與該國西南部城鎮相比,分析本屆亞冬會選址特魯吉納小鎮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緯度位置和海拔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該國位于北半球,西北部緯度較高,加之海拔較高,冬季氣溫較低,冰雪更易保存,有利于賽事舉辦。
(2)推測特魯吉納小鎮運營中利用的新能源。
【提示】從該地氣候條件和能源資源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太陽能、氫能。
(3)推測特魯吉納小鎮人工造雪的水源。
【提示】從當地水資源和海水淡化技術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可能來自淡化后的海水。
情境2“旱極”——阿塔卡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智利北部,雖緊鄰大海,但該地很多氣象站從設立開始就沒有降雨記錄,被稱為世界“旱極”。
分析阿塔卡馬沙漠被稱為世界“旱極”的主要原因。
【提示】從大氣環流、盛行風、洋流和地形等方面分析。
【參考答案】 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秘魯寒流減濕作用明顯;東部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亞馬孫河流域的濕潤空氣;常年受離岸風東南信風的影響。
研透高考 明確方向
命題點世界地理概況分析
[2023海南地理卷,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蘭(位置見圖1)地處大西洋沿岸,地勢較低,常遭受風暴潮襲擊。1953年1月31日夜間至2月1日凌晨,荷蘭遭遇由強風引發的風暴潮,適逢漲潮,水位異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間持續的暴雨導致河水泛濫,在洪水和海浪的夾擊下,無數房屋被毀,數千人喪生,數萬人流離失所。
材料二菲律賓(位置見圖2)每年都要遭遇大約20次臺風,萊特島是菲律賓遭受臺風和地質災害的重災區之一。長期以來,萊特島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亂砍濫伐。2006 年2月,當地連續兩周發生暴雨,引發了大規模的泥石流,導致數百人喪生,千余人失蹤。
圖1圖2
(1)據材料一分析該次風暴潮危害嚴重的原因。(8分)
【參考答案】 當地遭遇了強風引發的風暴潮,河流易超警戒水位;夜間持續暴雨導致徑流入海水量大,受潮水頂托作用水位暴漲;恰逢漲潮時期,水位更高;河水夜間泛濫,熟睡的人們不能及時避險;喇叭口狀海灣束水作用強,有利于風暴潮的發展;海灣沿岸地勢平坦,人口眾多,易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8分,任答4點即可)
【解題思路】風暴潮危害的大小受風力、潮汐、海灣形狀、沿岸地形、人口分布、災害發生時間等因素影響。
(2)從地理位置角度分別說明荷蘭常受風暴潮影響、菲律賓常受臺風影響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荷蘭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大陸西岸,西鄰大西洋,全年受西風影響,海水漲落現象明顯,因此常受風暴潮的影響;(3分)菲律賓處于低緯熱帶輻合帶,夏秋季節菲律賓東部太平洋水溫高,易生成臺風,且菲律賓位于臺風西移的路徑上,因此常受臺風影響。(3分)
【解題思路】荷蘭位于中緯度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影響,常受風暴潮的影響;菲律賓位于低緯度大洋西岸,處于臺風路徑上,受臺風影響大。
(3)據材料二說明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氣象災害、地質災害三者之間的關聯性。(6分)
【參考答案】 當地亂砍濫伐使植被破壞嚴重,極端天氣多發,增加氣象災害的發生頻次;植被破壞使得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減弱,在暴雨等氣象災害影響下更易產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6分)
【解題思路】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氣象災害、地質災害三者之間的關系。
命題拓展
風暴潮和臺風的發生一般會造成巨大災害,若要快速確定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重建,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D)
A.通信技術
B.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C.遙感技術
D.地理信息系統
【解題思路】通信技術不屬于地理信息技術,A錯誤;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主要用于定位和導航,對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等作用不大,B錯誤;遙感技術主要用于實時監測風暴潮、臺風的形成過程及移動路線,C錯誤;地理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系統支持下,對地理數據進行輸入、處理、管理、分析、輸出等的技術系統,所以要快速確定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重建,應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D正確。
方法技巧世界區域的認知方法
1.經緯網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個地區的區域位置都可以通過一組具體的經緯度來確定,利用經緯網進行定位是區域認知中最常見、最準確的方法。
2.輪廓、形狀定位法
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特殊的輪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狀,根據海陸輪廓、河流彎曲狀態、湖泊形狀等外在特征定位。
3.其他定位法
(1)區域特征定位:區域的氣候特征、地形特征、植被特征、河湖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等都具有差異性,區域特征是區域定位的重要線索,可以根據區域特征進行定位。例如,美國的東部為平原和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和山地;澳大利亞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印度的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2)特殊地理事物定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現代建筑、文化現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線索。
(3)有的題目在文字材料信息中提示了區域的大致范圍或自然、人文特征,根據這些提示可縮小定位范圍,提高定位速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武城县| 贵阳市| 和田市| 申扎县| 阜城县| 慈利县| 钟祥市| 宜章县| 湖南省| 仪征市| 兴隆县| 稻城县| 四子王旗| 尼勒克县| 阿拉尔市| 崇州市| 阳泉市| 原阳县| 玉树县| 宁武县| 会同县| 海丰县| 酒泉市| 平谷区| 奉贤区| 黑山县| 沂源县| 依兰县| 灌云县| 长治市| 黑龙江省| 南投市| 邻水| 太仓市| 玛多县| 塔河县| 方城县| 鄂州市| 三台县|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