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擺 教學設計課 題 單擺課時安排 1節課 課前準備教材內容 分 析 知識地位:單擺是高中物理中的重點內容,是機械振動的一個特例。對單擺的研究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如調準鐘擺等。在教材中,單擺通常安排在簡諧運動、振幅、周期、頻率和簡諧運動圖像等知識點之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單擺,學生應能理解單擺振動的特點及做簡諧振動的條件,掌握單擺的振動周期。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以及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單擺的組成、單擺回復力的形成、單擺的周期及單擺的等時性等知識點是本節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單擺的周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探究單擺的周期,可以使學生領悟用“控制變量”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設計理念 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學設計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突出實驗性:單擺作為一個實驗性很強的物理模型,教學設計應注重實驗教學,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單擺的運動規律和特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倡導探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應倡導探究性學習,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應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包括教材、實驗器材、多媒體課件等,豐富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學情分析 1. 學生的知識儲備:在學習單擺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簡諧運動、振幅、周期、頻率等知識點。這些知識為學習單擺奠定了基礎。同時,學生還應該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實驗操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單擺的周期公式和實驗操作。 2. 學生的實驗能力:在學習單擺時,學生需要進行實驗探究。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能夠正確使用實驗器材,記錄數據,分析歸納實驗結果。此外,學生還需要掌握控制變量法等科學探究方法,以便更好地探究單擺的周期與什么因素有關。 3. 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對單擺的學習態度應該積極向上,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驗探究。同時,學生還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以便在課后自主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 4. 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習單擺時,學生應該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首先通過觀察單擺的振動和實驗數據,了解單擺的周期與什么因素有關;然后通過分析和歸納,理解單擺的振動特點和做簡諧振動的條件;最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5. 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在學習單擺時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教學、個性化輔導等方式,幫助每個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單擺。 2.理解擺角很小時單擺的振動是簡諧運動。 3.知道單擺的周期跟什么因素有關,了解單擺的周期公式,并能用來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單擺的教學,知道單擺是一種理想化的系統,學會用理想化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 2.通過單擺做簡諧運動條件的教學,體會用近似處理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 3.通過研究單擺的周期,掌握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 4.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單擺在小角度情況下做簡諧運動,它既有簡諧運動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理解共性和個性的概念。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單擺的構成。 2.知道單擺的回復力的形成。 3.單擺的周期公式。 【教學難點】 1.單擺做簡諧運動的條件——擺角小于或等于5°時的振動。 2.單擺振動的回復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 3.單擺振動的周期與什么有關。教學過程教學環節(一) 師生活動 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問題: ①什么樣的運動叫簡諧運動? 答:物體在跟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總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復力作用下的振動,叫簡諧運動。 ②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具有什么特點? 答:所有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都是正弦或余弦曲線。 ③什么是簡諧運動的周期? 答:做簡諧運動的物體完成一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叫做振動的周期。 2.引入: ①講述故事 1862年,18歲的伽利略離開神學院進入比薩大學學習醫學,他的中充滿著奇妙的幻想和對自然科學的無窮疑問,一次他在比薩大學忘掉了向上帝祈禱,雙眼注視著天花板上懸垂下來搖擺不定的掛燈,右手按著左手的脈搏,口中默默地數著數字,在一般人熟視無睹的現象中,他卻第一個明白了掛燈每擺動一次的時間是相等的,于是制作了單擺的模型,潛心研究了單擺的運動規律,給人類奉獻了最初的能準確計時的儀器。 ②引入新課: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一理想化模型——單擺設計意圖 復習簡諧運動概念,加強學生的知識點回憶,為單擺做鋪墊。教學環節(二) 師生活動 1.什么是單擺 (1)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2)學生回答什么是單擺。 如果懸掛小球的細線的伸縮和質量可以忽略,線長又比球的直徑大得多,這樣的裝置叫單擺。 (3)激勵評價(回答得很好)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對單擺有上述限制要求呢? (4)講解: ①線的伸縮和質量可以忽略——使擺線有一定的長度而無質量,質量全部集中在擺球上。 ②線長比球的直徑大得多,可把擺球當作一個質點,只有質量無大小,懸線的長度就是擺長。 (5)總結:通過上述學習,我們知道單擺是實際擺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單擺的擺動 (1)介紹單擺的平衡位置。 ①出示一個單擺。 ②分析:當擺球靜止在O點時,擺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這些力有什么關系? ③抽學生回答:擺球受到重力G和懸線的拉力作用,這二個力是平衡的。 ④教師強調總結:當擺球靜止于O點時,擺球受到的重力G和懸線的拉力F’彼此平衡,O點就是單擺的平衡位置。 (2)單擺的擺動 ①演示:用力將擺球拉離平衡位置,使擺線與豎直方向成一角度,然后釋放,并用CAI課件模擬。 ②提問:同學們認為擺球做什么運動? ③學生可能答:以懸掛點為圓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弧運動。 學生還可能答:擺球以平衡位置O為中心振動。 ④教師總結,擺球沿著以平衡位置O為中點的一段圓弧做往復運動,這就是單擺的振動。 ⑤問:是什么原因導致擺球以平衡位置O為中點的一段圓弧做往復運動呢? 用CAI課件模擬擺球所做的運動。 分析:(如圖甲) 擺球被拉到位置a時,擺球受到重力mg,繩的拉力F’,且mg與拉力F’不再平衡,所以擺球在這兩個力的共同作用下,將沿以O為中點的一段圓弧做往復運動。 3.關于單擺的回復力 ①老師說明:在研究擺球沿圓弧的運動情況時,要以不考慮與擺球運動方向垂直的力,而只考慮沿擺球運動方向的力,如圖乙所示。 ②因為F’垂直于v,所以,我們可將重力G分解到速度v的方向及垂直于v的方向。且G1=Gsinθ=mgsinθ;G2=Gcosθ=mgcosθ。 ③說明:正是沿運動方向的合力G1=mgsinθ提供了擺球擺動的回復力。 5.關于單擺做簡諧運動的條件 ①推導:在擺角很小時, 又回復力F=mgsinθ,所以F=mg(x表示擺球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表示單擺的擺長) (注意:的得出教師應該利用上圖進行具體的推導,以便學生理解。) ②師生分析得到:在擺角θ很小時,回復力的方向與擺球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大小成正比,單擺做簡諧運動。 ④教師講:我們知道簡諧運動的圖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線),那么在擺角很小的情況下,既然單擺做的是簡諧運動,它振動的圖像也是正弦或余弦曲線。 ⑤做沙擺實驗,并用實物投影儀投影——漏斗的漏砂落到勻速拉動的硬紙板上形成的圖像是簡諧運動的圖像。 ⑥總結:從理論上和實際得到的圖像中均可看出:在擺角很小的情況下,單擺做簡諧運動。設計意圖 設計在該環節的技術應用合理。同樣需要考慮到技術應用能滿足教學、能創新教學環節、能符合學生學情等一些列問題。教學環節 (三) 師生活動 3.單擺振動的周期 (1)提出問題:決定單擺振動的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2)學生進行猜想 單擺振動的周期可能與振幅、擺球質量、擺長、重力加速度及空氣阻力有關。 (3)教師說明:在擺角很小時,空氣阻力較小,可以忽略。 (4)學生分組做對比實驗 ①對比實驗 甲組:當擺長為1m時,使振幅A1=8cm,測出單擺的周期T1。 乙組:當擺長為1m時,使振幅A2=5cm,測出單擺的周期T2。 ②對比實驗 甲組:當擺長為1m時,使擺球質量為m,測出單擺的周期T2。 乙組,當擺長為1m時,用橡皮泥均勻地粘在擺球周圍,測出單擺的周期T2’。 ③對比實驗 甲組:當擺長為1m時,使用一定的質量的擺球,測出單擺的周期T3。 乙組:當擺長為0.64m時,使用和甲組質量相同的擺球,測出單擺的周期T3’。 ④對比實驗 甲組:單擺的擺球用鐵球(質量為m);測出單擺的周期T4。 乙組:在甲組單擺擺球的平衡位置下方放一塊磁鐵(相當于重力加速度增大)測出單擺的周期T4’。 ⑤各組對實驗結果分析比較后,總結得到:單擺擺動的周期與單擺的振幅無關,與單擺的擺長、重力加速度有關。 ⑥教師講: 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研究了單擺的擺動,定量得到:單擺的周期,即單擺振動時具有如下規律: a.單擺的振動周期與振幅的大小無關——單擺的等時性。 b.單擺的振動周期與擺球的質量無關。 c.單擺的振動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 d.單擺的振動周期與重力加速度的平方根成反比。板書設計 單擺 回復力 實驗探究課件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反思學生對單擺相關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況,是否能夠理解單擺的周期公式、單擺的擺動規律等重點內容,以及是否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評估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同時,也要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的效果:反思實驗教學的效果,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分析等方面。評估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和收獲,以及實驗對于學生理解單擺原理的作用。 學生的參與度與反饋: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和建議,以便進一步完善教學。 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思考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等。 課程資源的利用情況:反思對課程資源的利用情況,包括教材、實驗器材、多媒體課件等。評估課程資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課程資源的配置和使用。 自身的教學成長:作為教師,也要關注自身的教學成長和進步。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尋求改進和提升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通過以上方面的反思和總結,可以不斷優化單擺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