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 語文 年級 時間 年 月 日課題 靜女 課型課時 1課時 主備教師學習目標 1、學習《詩經》重章疊唱的手法,體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含蓄之美。 2、學習通過動作、心理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學習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領會其妙處。 3、揣摩凝練的詩歌語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一、《詩經》介紹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13] 風篇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風19篇、鄘(yō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2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檜即“鄶”kuài)、曹風4篇、豳(bīn)風7篇。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二、預習檢測、基礎知識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現存詩305篇。它最初稱為《詩》、 、《三百篇》,到西漢被尊為儒家經典之后,才有《詩經》之稱。《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 ”、“ ”、“ ”三大類。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約160篇 (2)“雅”分 與 ,是宮廷樂曲歌詞。 約105篇 (3)“頌”分 、 、 ,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約40篇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 、 、 。 (1) 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鋪陳 (2)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起興 4、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 ”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 ” 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合稱為“ ” 詩、書、禮、易、春秋合稱“ ” 5、糾正字音: 踟躕( ) 姝 ( ) 俟 ( ) 彤( )管 煒( ) 洵( ) 歸荑( ) 說懌( ) 孌( ) 6、指出通假字: “愛”通 : “說”通 : “女”通 : “匪”通 : “見”通 : “歸”通 : 三、挖掘文本,課堂探究。 1、第一章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字詞:靜:嫻靜,文雅。 愛:隱藏。 其:形容詞詞頭。 見:出現。 姝:美麗。 搔:撓。 俟:等候。 踟躕:徘徊。 城隅:城上的角樓。 翻譯:文雅姑娘真美麗,約我到這城頭來。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撓頭又徘徊。 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寫什么? 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描寫了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刻畫出男女主人公怎樣的形象? (1)“搔首踟躕“跟”“愛而不見”兩個細節描寫。“搔首踟躕” 描繪出男青年抓耳撓腮、焦灼不安的情態,刻畫了他憨厚樸實的性格,表現出他對姑娘的深摯情義和迷戀程度。 “愛而不見”描繪出姑娘調皮逗樂的行為,突出她活潑聰慧的性格。 (2)這兩個細節不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構成頗具戲劇性的情節,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 2、第二章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字詞:孌:美好。 貽:贈送。 彤管:紅色的管蕭。有:形容詞詞頭。 煒:鮮明有光。 說:喜愛。 懌:喜愛。 女:通“汝”,你,指“彤管”。 翻譯: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紅紅閃亮光,讓人越看越喜歡。 這一章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頂真:前一句的結尾詞語緊接著作為后一句的開頭詞語的那種首尾相“頂”的格式,又叫“連珠”、“蟬聯”。 【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斷章》) 表達作用:結構嚴密、上下銜接、語勢貫通,音律優美。 “說懌女美”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我”對少女怎樣的感情? “說懌女美”這句話,語帶雙關,既指女子所贈之物,又指贈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贊嘆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這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 第三章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字詞:歸:通“饋”,贈送。 荑:初生的茅草。 洵:確實。 匪:通“非”。 翻譯:牧場歸來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愛意。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為何“我”覺得它“美且異”? 愛屋及烏,凸現單純的愛戀之情。 借助“彤管”“荑”抒發情感。表面是對禮物的贊美,實際上是借此來表達對姑娘的贊美喜愛之情。 三、深入品析 情人約見圖:俟我城隅——約會——搔首踟躕——急切之情 1.“靜”且“姝”的姑娘為何會有“愛而不見”的舉動呢?體現了什么? 和心上人“捉迷藏”。 相戀已久 2.小伙子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高興 擔憂、沮喪“搔首踟躕” 3. 短短四句,兩處波折。 女:來而不見; 男:喜而后憂 情人相見圖:貽我彤管——熱戀——說懌女美——狂熱之情 1.小伙子為什么喜歡“彤管”? 說懌女美 2.心情由“擔憂”轉為“高興”的小伙子,有沒有直接贊美女孩子? 間接抒情 情人相別圖:歸我牧荑——癡想——美人之貽——渴慕之情 1.女子送給小伙子兩件禮物:彤管和嫩荑,你說小伙子更喜歡哪一個?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鮮艷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洵美且異”,是對它所傳送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這時,男主人公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諧和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初生的荑草已不是普通的物品,而是對愛情的象征。 2.小伙子最后表白了嗎?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情感很熾烈,表達很含蓄 概括情感主旨 《靜女》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直接敘述了“我”與靜女極富生活情趣的約會。表現了他們健康純真的感情。也反映出古代廣大人民對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愛情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當堂檢測 (1)對這首詩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題目“靜女”,是指文靜美麗的姑娘。 B.“愛而不見”的意思是說故意藏起來不出現,逗小伙子著急。 C.“說懌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麗的彤管映襯得你更美。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這兩句稱贊姑娘送給他的荑草實在美得出奇。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C ) A.這首詩基調歡快而富有情趣,敘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的過程。 B.“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個細節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小伙子當時那種焦灼不安的情態。 C.無論是贈彤管,還是贈荑草,都發生在同一天,可見這對青年男女的戀情已到極致。 D.這首詩除了細節描寫外,還運用了雙關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3)、選出對《靜女》一詩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D ) A.《靜女》是一首賦體詩,它運用“直陳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連唱的形式來敘寫故事,感情回環往復,內容富于變化,充分體現了民族的特色。 B.本詩以生動的語言,風趣的細節,表現了一對男女青年熱戀中的情趣,人物神形畢現,呼之欲出。 C.“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這兩句借物抒情,意涉雙關,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贊美姑娘饋贈給他的信物,實則表達了他對姑娘摯愛之情。 D.“自牧歸荑,洵美且異”用借代(比喻)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點,象征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4)、下面對此詩賞析錯誤的兩項是( BE ) A.此詩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寫第一次戀人的約會的情景。 B.全詩三章,二章重在寫場景,一章重在寫心理。(反了) C.第一章寫青年之約,第二章寫青年之戀,第三章寫青年之誠。 D.作者由靜女而彤管,由荑而靜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表現了男女青年熱烈的純樸的戀情。 E.詩歌重章復唱,不注重細節描繪,從大處著筆,風格樸實,增添了藝術魅力。 (細節描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