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一、生活中的變化1.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下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本題材料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了解。2.李興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申報》創辦于1872的上海;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此時照相也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令。故①②④都可能經歷,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3.假如你生活在19世紀末,你的生活中會有下列哪些現象出現?( )①用輪船經營航海業 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車到張家口 ③用電報和上海的朋友聯系 ④中國有了近代第一支海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修建京張鐵路,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故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車到張家口在19世紀末生活中不會出現。①③④是19世紀末生活中出現的現象。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識記。4.洋務運動期間修筑了當時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這條鐵路是( )A.京張鐵路 B.唐胥鐵路 C.滬杭鐵路 D.京九鐵路【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從唐山到胥各莊,全長9.7公里。1881年,洋務運動期間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了解。5.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哪一方面的變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會習俗【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展示的輪船,圖二展示的是火車,這說明是我國近代交通的發展。19世紀初,火車和輪船的傳到我國,方便了人們出行。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識記。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報》登載了一則某商行售賣“外國雜貨”的廣告:“新到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白蘭地、小面鏡子、東洋竹籃仔等”。這一現象說明了( )A.自然經濟的迅速瓦解 B.社會階級分化的加劇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 D.國人辦報事業的發展【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先是強調說明材料為“外國雜貨”的廣告,注意強調的是外國,用品涉及“餅干、酸果、洋醋、煙、白蘭地、小面鏡仔、竹籃仔”等比較豐富的新式物品,這反映了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大量外來的新式物品傳入中國,使中國物質生活時尚發生變化.材料未提及自然經濟的瓦解和社會階級分化加劇,雖有提到一份《上海新報》,但未對中國辦報事業進行其它描述。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7.在近代,隨著國門被打開,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目睹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他們可能看到的情況有( )①坐輪船出國留學②陪朋友看電影③在家看電視④西裝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到中國。近代以來,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到中國,中國人開始穿西服,吃西餐。結合題意可以判斷①②④符合史實。③電視發明于20世紀20年代,1958中國才開始播出電視節目,不符合題目要求。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識記。8.19世紀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聯系,下列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是( )A.拍電報 B.寫封書信 C.上網 D.移動電話【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80年代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期間的通訊工具電報也已經傳入中國,所以A符合題意;寫書信自古有之,但速度慢,所以B不合題意;上網、移動電話出現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此時并沒有發明,所以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二、觀念的變化9.下圖所示為某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飾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時間可知,1913年,說明此時辛亥革命已經發生,和材料“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知,反應了作者的保守落后和對辛亥革命的不認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迅速發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11.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車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車了,因為汽車的司機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這一現象反映了( )A.慈禧厲行節約 B.封建觀念阻礙近代化C.汽車售價昂貴 D.中國不需要汽車【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慈禧太后不坐轎車的原因,主要是司機與她平起平坐,并且還坐在她前面。可見,封建等級觀念是汽車被棄之不用的主要原因。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12.1905年,李叔同為母親辦喪事,在《大公報》上發布聲明,概不收受呢緞、軸幛、銀錢、洋圓等物,可以送挽聯、紀念詩文、花圈等;參加追悼會的人,不行舊禮,愿意者改行鞠躬禮。李叔同特意為母親寫了哀歌,整個儀式簡樸感人。這一史實應納入的學習主題是( )A.斷發易服 B.移風易俗 C.實業救國 D.踐行民權【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題干給出的“可以送挽聯、紀念詩文、花圈等;參加追悼會的人,不行舊禮,愿意者改行鞠躬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會習俗變化即移風易俗.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13.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14.在一部歷史小說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歲去世 他的經歷中不可能有的是( )A.在商務印書館任職B.在申報上看到《辛丑條約》簽訂的消息C.被強令剪掉辮子,并穿上了中山裝D.乘京張鐵路火車赴京【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題的時間點是1850——1910年。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開辦;1873年,申報在上海創辦;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ABD主人公可能經歷,不可能經歷的是C。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15.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禮節 叩頭 鞠躬、握手稱呼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社會習俗的變化C.教育觀念的更新 D.娛樂方式的豐富【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表格材料中項目內容“禮節” 和“稱呼”,結合表格的具體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化。ACD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時代發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三、材料探究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某報以“新陳代謝”為題,刊詞:“……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材料二:20世紀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文繡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懼輿論壓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與溥儀離婚。材料三: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1)聯系材料一,二,說說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2)有人說,材料三中的現象在當時中國農村非常普遍,對此觀點你如何理解。【答案】(1)當時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形成;(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變化)婚姻觀念開始轉變,提倡婚姻自由。(2)該觀點是正確的。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仍深受封建守舊思想的束縛,廣大農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對廣大農民影響有限;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成功;沒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沒有真正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思想解放;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封建守舊勢力頑固強大;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變化。“鞠躬禮興,跪拜禮滅”說明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改變,廢除了封建官場的禮節。“天足興,纖足滅”反映了廢除了婦女裹腳令,說明了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形成。妃子文繡與溥儀離婚,說明了婚姻觀念開始轉變,提倡婚姻自由。(2)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后的社會現實。材料三中的現象在當時中國農村非常普遍,原因是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仍深受封建守舊思想的束縛,廣大農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對廣大農民影響有限;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成功;沒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沒有真正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思想解放;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封建守舊勢力頑固強大;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故答案為:(1) 當時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形成;(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變化)婚姻觀念開始轉變,提倡婚姻自由;(2) 該觀點是正確的。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仍深受封建守舊思想的束縛,廣大農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對廣大農民影響有限;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成功;沒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沒有真正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思想解放;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封建守舊勢力頑固強大;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內容,根據材料和歷史內容分析,辛亥革命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人們的落后思想,看到好的影響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影響 ,最終辛亥革命失敗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早期維新派代表鄭觀應曾說:“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鄭觀應《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種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2)依據材料說明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和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作者還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答案】(1)交通工具是火車;最早出現在英國。(2)影響: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作用: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小題1: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中提到了“鐵路”,鐵路上的交通工具是火車,所以材料反映的交通工具是火車。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交通運輸領域,英國的斯蒂芬森以蒸汽機為動力發明了火車,所以火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英國。小題2: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指出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根據材料中的“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來看,鐵路還有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的作用。【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火車和鐵路的認識,以及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能力。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革命”,“也不算時髦”,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1)根據材料,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答案】(1)服飾變化,男子剪掉了辮子。(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等等。(3)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本題第一小題只需根據材料即可作答。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是服飾變化了,男子剪掉了辮子。發生變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此外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點評】本題掌握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1 / 1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一、生活中的變化1.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下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2.李興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3.假如你生活在19世紀末,你的生活中會有下列哪些現象出現?( )①用輪船經營航海業 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車到張家口 ③用電報和上海的朋友聯系 ④中國有了近代第一支海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洋務運動期間修筑了當時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這條鐵路是( )A.京張鐵路 B.唐胥鐵路 C.滬杭鐵路 D.京九鐵路5.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哪一方面的變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會習俗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報》登載了一則某商行售賣“外國雜貨”的廣告:“新到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白蘭地、小面鏡子、東洋竹籃仔等”。這一現象說明了( )A.自然經濟的迅速瓦解 B.社會階級分化的加劇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 D.國人辦報事業的發展7.在近代,隨著國門被打開,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目睹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他們可能看到的情況有( )①坐輪船出國留學②陪朋友看電影③在家看電視④西裝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8.19世紀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與在上海的親友取得聯系,下列可以選擇的最佳手段是( )A.拍電報 B.寫封書信 C.上網 D.移動電話二、觀念的變化9.下圖所示為某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飾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1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11.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車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車了,因為汽車的司機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這一現象反映了( )A.慈禧厲行節約 B.封建觀念阻礙近代化C.汽車售價昂貴 D.中國不需要汽車12.1905年,李叔同為母親辦喪事,在《大公報》上發布聲明,概不收受呢緞、軸幛、銀錢、洋圓等物,可以送挽聯、紀念詩文、花圈等;參加追悼會的人,不行舊禮,愿意者改行鞠躬禮。李叔同特意為母親寫了哀歌,整個儀式簡樸感人。這一史實應納入的學習主題是( )A.斷發易服 B.移風易俗 C.實業救國 D.踐行民權13.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14.在一部歷史小說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歲去世 他的經歷中不可能有的是( )A.在商務印書館任職B.在申報上看到《辛丑條約》簽訂的消息C.被強令剪掉辮子,并穿上了中山裝D.乘京張鐵路火車赴京15.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禮節 叩頭 鞠躬、握手稱呼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社會習俗的變化C.教育觀念的更新 D.娛樂方式的豐富16.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三、材料探究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某報以“新陳代謝”為題,刊詞:“……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材料二:20世紀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文繡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懼輿論壓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與溥儀離婚。材料三: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1)聯系材料一,二,說說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2)有人說,材料三中的現象在當時中國農村非常普遍,對此觀點你如何理解。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早期維新派代表鄭觀應曾說:“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鄭觀應《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種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2)依據材料說明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和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作者還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革命”,“也不算時髦”,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1)根據材料,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本題材料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了解。2.【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申報》創辦于1872的上海;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此時照相也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令。故①②④都可能經歷,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3.【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修建京張鐵路,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故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車到張家口在19世紀末生活中不會出現。①③④是19世紀末生活中出現的現象。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識記。4.【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胥鐵路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從唐山到胥各莊,全長9.7公里。1881年,洋務運動期間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了解。5.【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展示的輪船,圖二展示的是火車,這說明是我國近代交通的發展。19世紀初,火車和輪船的傳到我國,方便了人們出行。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識記。6.【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先是強調說明材料為“外國雜貨”的廣告,注意強調的是外國,用品涉及“餅干、酸果、洋醋、煙、白蘭地、小面鏡仔、竹籃仔”等比較豐富的新式物品,這反映了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大量外來的新式物品傳入中國,使中國物質生活時尚發生變化.材料未提及自然經濟的瓦解和社會階級分化加劇,雖有提到一份《上海新報》,但未對中國辦報事業進行其它描述。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7.【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到中國。近代以來,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到中國,中國人開始穿西服,吃西餐。結合題意可以判斷①②④符合史實。③電視發明于20世紀20年代,1958中國才開始播出電視節目,不符合題目要求。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識記。8.【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80年代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期間的通訊工具電報也已經傳入中國,所以A符合題意;寫書信自古有之,但速度慢,所以B不合題意;上網、移動電話出現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此時并沒有發明,所以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9.【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時間可知,1913年,說明此時辛亥革命已經發生,和材料“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知,反應了作者的保守落后和對辛亥革命的不認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0.【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迅速發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11.【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慈禧太后不坐轎車的原因,主要是司機與她平起平坐,并且還坐在她前面。可見,封建等級觀念是汽車被棄之不用的主要原因。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12.【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題干給出的“可以送挽聯、紀念詩文、花圈等;參加追悼會的人,不行舊禮,愿意者改行鞠躬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會習俗變化即移風易俗.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13.【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14.【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題的時間點是1850——1910年。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開辦;1873年,申報在上海創辦;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ABD主人公可能經歷,不可能經歷的是C。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15.【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表格材料中項目內容“禮節” 和“稱呼”,結合表格的具體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化。ACD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時代發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17.【答案】(1)當時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形成;(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變化)婚姻觀念開始轉變,提倡婚姻自由。(2)該觀點是正確的。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仍深受封建守舊思想的束縛,廣大農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對廣大農民影響有限;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成功;沒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沒有真正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思想解放;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封建守舊勢力頑固強大;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變化。“鞠躬禮興,跪拜禮滅”說明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改變,廢除了封建官場的禮節。“天足興,纖足滅”反映了廢除了婦女裹腳令,說明了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形成。妃子文繡與溥儀離婚,說明了婚姻觀念開始轉變,提倡婚姻自由。(2)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后的社會現實。材料三中的現象在當時中國農村非常普遍,原因是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仍深受封建守舊思想的束縛,廣大農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對廣大農民影響有限;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成功;沒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沒有真正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思想解放;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封建守舊勢力頑固強大;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故答案為:(1) 當時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男女平等觀念逐漸形成;(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變化)婚姻觀念開始轉變,提倡婚姻自由;(2) 該觀點是正確的。當時中國廣大農村仍深受封建守舊思想的束縛,廣大農民思想仍愚昧落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思想對廣大農民影響有限;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成功;沒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沒有真正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思想解放;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廣大民眾;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封建守舊勢力頑固強大;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廣大農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遭遇。【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內容,根據材料和歷史內容分析,辛亥革命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人們的落后思想,看到好的影響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影響 ,最終辛亥革命失敗了。18.【答案】(1)交通工具是火車;最早出現在英國。(2)影響: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作用: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小題1: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中提到了“鐵路”,鐵路上的交通工具是火車,所以材料反映的交通工具是火車。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交通運輸領域,英國的斯蒂芬森以蒸汽機為動力發明了火車,所以火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英國。小題2: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指出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根據材料中的“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來看,鐵路還有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的作用。【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火車和鐵路的認識,以及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能力。19.【答案】(1)服飾變化,男子剪掉了辮子。(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等等。(3)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本題第一小題只需根據材料即可作答。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是服飾變化了,男子剪掉了辮子。發生變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此外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點評】本題掌握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