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3 人口容量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3 人口容量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

資源簡介

1.3人口容量
(
本節導航
一、學習目標
二、知識網圖
三、課前準備(預習填空)
四、課中學習(案例探究)
1.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2.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五、強化訓練營
六、課堂總結
)
(
01
學習目標
)
【課程標準】
運用資料并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通過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與資源、科技、消費等關系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綜合思維:通過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
區域認知: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地理實踐力:通過對影響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區別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教學難點:區別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
02
知識網圖
)
(
03
課前準備
)
溫馨提示:請先預習通讀課本
一、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1. 定義: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  人口數量  。
2.影響因素
(1) 自然資源狀況
① 是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影響因素,資源豐富的區域能承載  較多  的人口。
② 某區域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是由當地自然資源“  短板  ”所決定的。
(2) 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源利用的  效率  不斷提高,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同時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從而  提高  資源環境承載力。
(3) 人均消費水平: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  降低  。
二、 人口合理容量
1. 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  最適宜  的人口數量。
2. 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系:人口合理容量的數值要  小于  資源環境承載力。
3. 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  人口戰略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4.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 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合理  的規模之內。
(2) 要建立  公平  的國際秩序。
(3) 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  可持續發展 戰略。
(
04
課中學習
)
探究活動01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資源、環境對人口數量的支撐能力是有限度的。所謂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
假設情景a:在人口數量達到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終人口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保持穩定。
假設情景b:人口增長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最終由于饑荒、疾病、污染和資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重新建立。
探究活動02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
(1)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資源狀況。
一般來說,在既定的對外聯系、經濟技術水平、社會文化條件下,某區域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就如同木桶能夠容納多少水一樣,是由當地的自然資源“短板”所決定的。
木桶效應
我們知道,當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積確定后,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
1. 假如各塊木板代表不同的資源種類,那么“短板效應”揭示了什么道理?
那么該地區或國家的環境人口容量將取決于數量最少的自然資源的數量。
2. 如果要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自然資源“短板”問題?
①發現新的資源
②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
③調整消費水平
④其他
思考:我國西北、青藏地區估算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各是什么?
通常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承載力作為估算某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例如,水資源是估算我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依據。
(2)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萍妓降奶岣叽偈菇煌ㄟ\輸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
日本工業原料進口輸入示意圖
人均消費水平
資源環境承載力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消費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顯然是不同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觀看視頻,結合所學知識,你覺得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呢?
探究活動03人口合理容量
所謂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數值要小于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世界人口增長示意
思考:人口過快增長產生的問題?
資源短缺
環境問題
社會問題
思考: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國際合作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人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人地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民展戰略
(
05
課堂總結
)
(
06
強化特訓營
)
近年來﹐我國寧夏、貴州、云南省區成功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完成下面小題。
1.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運輸
C.環境承載力 D.移民意愿
2.生態移民工程的成功實施( )
①促進了遷入區的資源開發②緩解了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③減輕了遷入區的就業壓力④實現了遷出區人口的脫貧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D
【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區域人口數量超過區域環境承載力時,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會出現危機,生態移民能夠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因此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環境承載力,C正確。實施生態移民需考慮人口密度 、交通運輸、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錯誤。故選C。
2.由所學知識可知,生態移民能夠增加遷入區勞動力數量,有利于促進遷入區的資源開發,①正確;生態移民通過將生活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的居民搬遷到生存條件更好的地區,對于緩解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影響較小,同時可能增加遷入區的就業壓力,②③均錯誤,即ABC錯誤。生態移民能夠實現遷出區可持續發展,有利于遷出區人口脫貧致富,④正確,即①④正確,D正確。故選D。
【點睛】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有利的:加強了和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減輕了人口壓力,緩解當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產生積極地影響。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對遷入地:有利的:彌補了勞動力不足,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節約了教育和培訓費,利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帶動經濟的發展。不利的:引發種族沖突,影響社會治安,給自然和生態環境、人口與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
我國黑河—騰沖一線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東多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被地理學界稱為“胡煥庸線”。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國人口分布的格局不僅沒有變化,而且“東多西少”的現象更加突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我國下列各地區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青藏高原 B.黃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
4.下列提高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A.提高科技水平 B.大規模建設新城市
C.擴大耕地面積 D.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
3.D 4.A
【分析】3.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除自然資源外,科技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也是重要因素。各地區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高,D正確。青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人口合理容量低,黃土高原受生態環境影響,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受水源條件限制,人口合理容量小,ABC錯誤。故選D。
4.科技水平與人口容量呈正相關,提高科技水平可以提高人口容量,A正確;大規模建設新城市,浪費土地資源,B錯誤;過度擴大耕地面積,導致生態問題出現,C錯誤;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浪費資源,降低人口容量,D錯誤,故選A。
【點睛】人口合理容量是在環境人口容量的基礎上,考慮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即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時所容納的人口數量。
下圖為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糧食消費(折合)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導致2015~2025年山西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變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數量減少 B.科學技術進步
C.消費水平提高 D.耕地總量增加
6.提高山西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降低消費水平 B.限制對外開放
C.鼓勵人口外遷 D.發展地方經濟
5.C 6.D
【解析】5.讀圖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數量在增加,其人口承載力的降低與人口數量的增加可能有一定的關系,故人口承載力變低不是人口數量減少導致的,A錯誤;科學技術進步可以使人口承載力提高,B錯誤;讀圖可知,2015~ 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載力呈下降趨勢,主要是以人均糧食消費量的提高所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載力降低,C正確;耕地總量增加應導致人口承載力增大,D錯誤。故選C。
6.山西省人口承載力的降低與人口數量的增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應當控制人口數量,積極發展經濟,D正確;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A錯誤。抑制對外開放,減緩增長速度,會使得人口承載力進一步降低,B錯誤;鼓勵人口外遷不符合地方可持續發展理念,C錯誤。故選D。
【點睛】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與“自然環境的優劣;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呈正相關; 與“生活消費水平”呈負相關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十分必要和緊迫。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均物質消費量 B.自然資源數量 C.人均糧食消費量 D.科技發展水平
8.下列地區中,單位土地面積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東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7.B 8.A
【分析】7.結合所學可知,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資源數量,B正確,ACD均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選B。
8.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資源狀況,還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等,四個地區中珠江三角洲自然條件最優越,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最高,故單位土地面積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影響環境承載力的因素有: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自然資源等。
生態適度人口是指從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和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來考慮區域的適度人口規模。下表為廣西、新疆、四川、內蒙古4省區生態適度人口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省份 生態適度人口(萬人) P1(萬人) P2(萬人) 現實人口(萬人)
廣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內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將消費水平提高到全國平均消費水平后各省區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國平均生態壓力指數的各省區人口容量。
9.廣西生態適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熱條件好 B.油氣資源豐富
C.地域面積大 D.地形平坦開闊
10.推測內蒙古現實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態環境脆弱 B.距經濟發達地區近
C.畜牧業較發達 D.二、三產業比重低
11.僅從全國平均生態壓力指數看,人口應外遷的省區是( )
A.廣西 B.新疆 C.四川 D.內蒙古
9.A 10.A 11.C
【解析】9.廣西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好、生態環境相對適宜,更適合居住,A正確。新疆油氣資源豐富,地域面積大;廣西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形崎嶇。故選A。
10.人口容量與消費水平呈負相關,內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消耗大,導致其現實人口少。故選A。
11.讀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國平均生態壓力指數的人口容量為6574.5萬人,其現實人口數量為9001.3萬人,說明該省區的生態壓力較大,人口應外遷。故選C。
【點睛】本題組以生態適度人口為背景材料,考查人口容量相關知識。要求考生掌握并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特點、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
胡煥庸線不僅是我國的人口分界線,也是自然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分界線。有學者為深入研究我國人口分布格局,將胡煥庸線以東區域細化為3個梯度。圖為“長江經濟帶胡煥庸亞線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推測長江經濟帶四區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Ⅳ、Ⅱ、Ⅲ、I B.Ⅱ、Ⅳ、Ⅲ、I C.Ⅳ、Ⅲ、Ⅱ、I D.Ⅱ、Ⅲ、Ⅳ、I
13.影響Ⅱ、Ⅲ區域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
14.提高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要素流動 B.加快自然資源開發,提高資源自給能力
C.推進“三孩”政策,緩解人口的老齡化 D.推廣精細農作方式,提升農副產品品質
12.A 13.B 14.A
【解析】12.圖中長江經濟帶分為四個區域,Ⅰ為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高原地區,海拔高,環境脆弱,人口密度最??;Ⅱ區域包括成都、重慶和昆明等城市,成渝城市群發展,人口密度較大;Ⅲ所在區域主要為神農架、巫山和云貴高原東部等地形區,山地眾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對較?。虎魹殚L江中下游地區,地形平坦,經濟發達,自然環境優越,人口密度最大。故長江經濟帶四區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Ⅳ、Ⅱ、Ⅲ、I。故選A。
13.由上題分析可知,Ⅱ區域主要為成都平原、云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地形較為平坦,尤其是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大;而Ⅲ區域包括湖北西北部的神農架、西部的巫山以及貴州山地,地形復雜,地勢起伏大,所以人口密度小。所以影響Ⅱ、Ⅲ區域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為地形,B正確。兩區域均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差異小,河流特征差異小,ACD錯誤。故選B。
1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可以加強地區的開放程度,能有效提高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A正確。加快自然資源開發,會加快資源枯竭,環境承載力降低,B錯誤。推進“三孩”政策,會使人口增加,人均資源減少,不能提高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C錯誤。推廣精細農作方式,單一的農業經濟發展對于提高環境承載力作用有限,D錯誤。故選A。
【點睛】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下表是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題。
氣候區 人口合理容量(億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熱帶雨林氣候區 28.00 200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9.30 100
地中海氣候區 2.25 90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及溫帶季風氣候區 7.35 30
15.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測算主要考慮的是( )
A.社會因素 B.自然因素 C.經濟因素 D.歷史因素
16.按表格推算,下列氣候類型所在地區遠沒有達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B.地中海氣候區
C.溫帶季風氣候區 D.熱帶雨林氣候區
15.B 16.D
【分析】15.該表反映了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說明這種測算主要考慮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氣候因素,B正確;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歷史因素均屬于人文因素,故ACD錯誤;故選B。
16.熱帶雨林氣候區的水熱資源極為豐富,從表中信息可知,該氣候區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該氣候區卻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區之一,故D正確;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圍內,因此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中海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區,故ABC錯誤;故選D。
【點睛】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數值要小于資源環境承載力。其影響因素包括自然資源狀況,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均消費水平,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蒼南縣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東與東南瀕臨東海,西南毗連福建省福鼎市。蒼南縣地處玉蒼山之南,屬山地丘陵區,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某學者基于建設空間、水資源和糧食供給能力三方面對蒼南縣人口容量進行測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測算角度 人口容量/萬人
建設空間容量 220
水資源承載能力 178.1~236.7
糧食承載力 153
17.據測算可知蒼南縣的合理人口容量約為( )
A.220萬人 B.178.1萬人 C.236.7萬人 D.153萬人
18.為提高蒼南縣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降低人均消費水平,減少資源消耗 B.開山造地,增加大量建設空間
C.加大農業技術投入,提高糧食產量 D.建設水利設施,增加水資源供給
17.D 18.C
【解析】17.根據“木桶理論”,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一個地區的人口容量取決于該地區最少的那種資源。由材料可知,糧食承載力最小,故蒼南縣的合理人口容量約為153萬人,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8.由上題分析可知,制約蒼南縣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糧食,因此可以加大農業技術投入,提高糧食產量以提高該地的人口合理容量,C正確。人均消費水平、建設空間、水資源均不是制約蒼南縣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A、B、D錯誤。故選C。
【點睛】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有資源、地區開發程度、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達程度,受教育水平,生活和消費水平,其中首要因素是自然資源。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稱“短板效應”)。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成。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9.下列關于“木桶原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木桶原理”,地球環境承載力可以無限制地擴大,因此不必擔心人口過多的問題
B.如果木桶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則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人口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長板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
D.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各板共同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
20.日本、荷蘭等國土地、礦產資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較高,最主要原因是( )
A.氣候適宜 B.本國自然資源豐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國家的資源 D.人口素質較高
19.B 20.C
【解析】19.根據“木桶原理”,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A錯誤;木桶容量在木板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是一定的,同樣,環境人口容量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也具有相對確定性,B正確;若桶板代表資源,則一地的環境人口容量由最短的桶板決定,C、D錯誤。故選B。
20.在一個開放系統中,資源互補可以大大提高一個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生產能力越發達,利用系統外資源的能力就越強,日本、荷蘭土地、礦產資源都不足,但大量利用了其他國家的資源,所以具有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B錯誤,C正確;與氣候和人口素質關系不大,AD錯誤。故選C。
【點睛】人口容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1)自然環境優劣(資源,氣候,地形,耕地面積)資源──首要因素(2)科技發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獲取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帶來環境人口容量的提高。(正相關)(3)地區開放程度──封閉地區,其環境人口容量主要取決于本地的各種資源和其他條件,受到較大的限制;開放地區,外部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得到利用,其環境人口容量就會大得多。(正相關)(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負相關)
人口承載力由兩大類因素決定,一是所擁有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基礎,包括影響人們生活的各種自然條件、人造物質條件和社會經濟軟環境;二是人們對上述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利用水平,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但新疆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存在巨大差異。下圖示意新疆地理要素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新疆自然資源的“短板”為( )
A.水資源 B.氣候資源 C.土地資源 D.礦產資源
22.指出準噶爾盆地南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及原因( )
A.較小,礦產資源短缺 B.較大,對外開放程度高
C.較小,生態環境脆弱 D.較大,人均消費水平高
23.提高區域人口合理容量,新疆應( )
①大量開墾荒地②禁止人口遷入③加大科技投入④加強環境保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A 22.B 23.D
【解析】21.新疆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A選項符合題意,故選A。
22.據圖可知,準噶爾盆地南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A選項不符合題意;準噶爾盆地南部地區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經濟發展較好,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大,B選項符合題意;人口承載力由兩大類因素決定,一是所擁有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基礎,二是人們對上述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利用水平,準噶爾盆地南部地區雖然生態環境脆弱,但是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環境承載力較大,C選項不符合題意;人均消費水平與環境承載力成反相關,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
23.新疆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脆弱,大量開墾荒地,會破壞生態環境,減小人口合理容量,①不符合題意;禁止人口遷入與提高區域人口合理容量無關,②不符合題意;要想提高區域人口合理容量,該地區應治理污染,加強環境保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地區資源利用率,③、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故選D。
【點睛】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經濟越發達,環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區開放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生活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小。
24.下圖是我國近幾年民工流入省級行政區空間分布圖。
(1)說出②地區吸引大量民工遷入的原因。
(2)分析④地區人口密度小的原因。
(3)比較①地、③地環境人口容量大小,分析原因。
24.(1)②地區經濟發展快,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等;經濟發展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善等。
(2)④地區位于我國西藏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人口數量少;西藏面積大,人口密度小。
(3)③地環境人口容量大于①地環境人口容量。原因:①地為新疆,氣候干旱,降水少,荒漠面積大,淡水資源短缺,環境人口容量?。虎鄣貫楹邶埥?,位于我國東北地區,但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環境人口容量大。
【分析】本大題以“我國近幾年民工流入省級行政區空間分布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
【詳解】(1)讀圖可知,②地區為廣東省,經濟發展快,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等;廣東省經濟發達,工資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善等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
(2)讀圖可知,④地區位于我國西藏地區,海拔高,為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寒冷,凍土廣布,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口分布數量少,但西藏地區面積大,所以人口密度小。
(3)讀圖可知,①地為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距海較遠,降水少,氣候干旱,荒漠面積范圍廣,淡水資源短缺成為環境人口容量的短板,使得該地區環境人口容量小;③地為黑龍江,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緯度較高,熱量條件較差,位于季風氣候區,降水充足、土壤肥沃,雖有熱量這一短板,但環境人口容量相比新疆較大。1.3人口容量
(
本節導航
一、學習目標
二、知識網圖
三、課前準備(預習填空)
四、課中學習(案例探究)
1.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2.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五、強化訓練營
六、課堂總結
)
(
01
學習目標
)
【課程標準】
運用資料并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通過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與資源、科技、消費等關系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綜合思維:通過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
區域認知: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地理實踐力:通過對影響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區別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教學難點:區別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
02
知識網圖
)
(
03
課前準備
)
溫馨提示:請先預習通讀課本
一、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1. 定義: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     。
2.影響因素
(1) 自然資源狀況
① 是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影響因素,資源豐富的區域能承載     的人口。
② 某區域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是由當地自然資源“     ”所決定的。
(2) 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源利用的     不斷提高,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同時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從而     資源環境承載力。
(3) 人均消費水平: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     。
二、 人口合理容量
1. 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     的人口數量。
2. 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系:人口合理容量的數值要     資源環境承載力。
3. 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4.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 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的規模之內。
(2) 要建立     的國際秩序。
(3) 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    戰略。
(
04
課中學習
)
探究活動01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資源、環境對人口數量的支撐能力是有限度的。所謂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
假設情景a:在人口數量達到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終人口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內保持穩定。
假設情景b:人口增長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最終由于饑荒、疾病、污染和資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重新建立。
探究活動02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
(1)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資源狀況。
一般來說,在既定的對外聯系、經濟技術水平、社會文化條件下,某區域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就如同木桶能夠容納多少水一樣,是由當地的自然資源“短板”所決定的。
木桶效應
我們知道,當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積確定后,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所謂的“短板效應”。
1. 假如各塊木板代表不同的資源種類,那么“短板效應”揭示了什么道理?
2. 如果要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自然資源“短板”問題?
思考:我國西北、青藏地區估算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各是什么?
(2)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
日本工業原料進口輸入示意圖
人均消費水平
資源環境承載力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消費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顯然是不同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觀看視頻,結合所學知識,你覺得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呢?
探究活動03人口合理容量
所謂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數值要小于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世界人口增長示意
思考:人口過快增長產生的問題?
思考: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
05
課堂總結
)
(
06
強化特訓營
)
近年來﹐我國寧夏、貴州、云南等省區成功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完成下面小題。
1.實施生態移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運輸
C.環境承載力 D.移民意愿
2.生態移民工程的成功實施( )
①促進了遷入區的資源開發②緩解了遷出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③減輕了遷入區的就業壓力④實現了遷出區人口的脫貧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國黑河—騰沖一線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東多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被地理學界稱為“胡煥庸線”。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國人口分布的格局不僅沒有變化,而且“東多西少”的現象更加突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我國下列各地區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青藏高原 B.黃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
4.下列提高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A.提高科技水平 B.大規模建設新城市
C.擴大耕地面積 D.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
下圖為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糧食消費(折合)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導致2015~2025年山西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變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數量減少 B.科學技術進步
C.消費水平提高 D.耕地總量增加
6.提高山西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降低消費水平 B.限制對外開放
C.鼓勵人口外遷 D.發展地方經濟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十分必要和緊迫。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均物質消費量 B.自然資源數量 C.人均糧食消費量 D.科技發展水平
8.下列地區中,單位土地面積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東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生態適度人口是指從維護生態系統穩定和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來考慮區域的適度人口規模。下表為廣西、新疆、四川、內蒙古4省區生態適度人口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省份 生態適度人口(萬人) P1(萬人) P2(萬人) 現實人口(萬人)
廣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內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將消費水平提高到全國平均消費水平后各省區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國平均生態壓力指數的各省區人口容量。
9.廣西生態適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熱條件好 B.油氣資源豐富
C.地域面積大 D.地形平坦開闊
10.推測內蒙古現實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態環境脆弱 B.距經濟發達地區近
C.畜牧業較發達 D.二、三產業比重低
11.僅從全國平均生態壓力指數看,人口應外遷的省區是( )
A.廣西 B.新疆 C.四川 D.內蒙古
胡煥庸線不僅是我國的人口分界線,也是自然資源分布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分界線。有學者為深入研究我國人口分布格局,將胡煥庸線以東區域細化為3個梯度。圖為“長江經濟帶胡煥庸亞線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推測長江經濟帶四區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Ⅳ、Ⅱ、Ⅲ、I B.Ⅱ、Ⅳ、Ⅲ、I C.Ⅳ、Ⅲ、Ⅱ、I D.Ⅱ、Ⅲ、Ⅳ、I
13.影響Ⅱ、Ⅲ區域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
14.提高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要素流動 B.加快自然資源開發,提高資源自給能力
C.推進“三孩”政策,緩解人口的老齡化 D.推廣精細農作方式,提升農副產品品質
下表是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題。
氣候區 人口合理容量(億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熱帶雨林氣候區 28.00 200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9.30 100
地中海氣候區 2.25 90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及溫帶季風氣候區 7.35 30
15.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測算主要考慮的是( )
A.社會因素 B.自然因素 C.經濟因素 D.歷史因素
16.按表格推算,下列氣候類型所在地區遠沒有達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B.地中海氣候區
C.溫帶季風氣候區 D.熱帶雨林氣候區
蒼南縣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東與東南瀕臨東海,西南毗連福建省福鼎市。蒼南縣地處玉蒼山之南,屬山地丘陵區,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某學者基于建設空間、水資源和糧食供給能力三方面對蒼南縣人口容量進行測算,結果如圖所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測算角度 人口容量/萬人
建設空間容量 220
水資源承載能力 178.1~236.7
糧食承載力 153
17.據測算可知蒼南縣的合理人口容量約為( )
A.220萬人 B.178.1萬人 C.236.7萬人 D.153萬人
18.為提高蒼南縣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降低人均消費水平,減少資源消耗 B.開山造地,增加大量建設空間
C.加大農業技術投入,提高糧食產量 D.建設水利設施,增加水資源供給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稱“短板效應”)。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成。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9.下列關于“木桶原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木桶原理”,地球環境承載力可以無限制地擴大,因此不必擔心人口過多的問題
B.如果木桶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則在一定歷史階段內人口容量具有相對確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長板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
D.如果桶板代表資源,則各板共同決定了資源環境承載力
20.日本、荷蘭等國土地、礦產資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較高,最主要原因是( )
A.氣候適宜 B.本國自然資源豐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國家的資源 D.人口素質較高
人口承載力由兩大類因素決定,一是所擁有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基礎,包括影響人們生活的各種自然條件、人造物質條件和社會經濟軟環境;二是人們對上述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利用水平,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但新疆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存在巨大差異。下圖示意新疆地理要素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新疆自然資源的“短板”為( )
A.水資源 B.氣候資源 C.土地資源 D.礦產資源
22.指出準噶爾盆地南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及原因( )
A.較小,礦產資源短缺 B.較大,對外開放程度高
C.較小,生態環境脆弱 D.較大,人均消費水平高
23.提高區域人口合理容量,新疆應( )
①大量開墾荒地②禁止人口遷入③加大科技投入④加強環境保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下圖是我國近幾年民工流入省級行政區空間分布圖。
(1)說出②地區吸引大量民工遷入的原因。
(2)分析④地區人口密度小的原因。
(3)比較①地、③地環境人口容量大小,分析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樟树市| 沅江市| 宜君县| 丰宁| 公安县| 通化县| 石门县| 汾西县| 安图县| 吉安市| 郎溪县| 革吉县| 利川市| 石门县| 政和县| 三门峡市| 万年县| 宣化县| 长葛市| 德化县| 天镇县| 乐昌市| 胶州市| 玉林市| 平陆县| 神农架林区| 弥渡县| 梧州市| 阿拉善左旗| 盐池县| 抚州市| 富蕴县| 龙里县| 都江堰市| 武汉市| 正定县| 昌都县| 浦江县| 北海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