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知能坐標】課標要求 素養目標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點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2.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3.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 政治認同:運用實踐的觀點,領會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堅定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立場,既要堅持,又要發展科學精神: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明確理論來自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受實踐檢驗、為實踐服務;堅持辯證思維,明確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公共參與:倡導奮斗精神,以實踐為平臺,發揮才干、建設祖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基礎課考點一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核心提煉】一、認識與實踐1.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認識的兩種反映形式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內涵 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 感覺、 知覺和表象 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順利發展,而錯誤的認識則會導致人們的實踐活動產生挫折 2.實踐(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3)特點特點 理解 側重點客觀物 質性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 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社會歷 史性 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 社會性強調實踐受橫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強調實踐受縱向因素的影響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正確理解 區分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 認識的 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 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把認識的來源與認識的途徑等同實踐是 認識發 展的 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強調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 把認識絕 對化、思想 僵化實踐是 檢驗認 識的真 理性的 唯一標準 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 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 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 認識的 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 脫離實踐,紙上談兵,認識不為實踐服務,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三、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原理內容: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2.方法論: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易錯明辨】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提示: 錯誤。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2.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提示: 錯誤。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3.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提示: 錯誤。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親自參加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4.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提示: 錯誤。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即主體正確地反映客體。認識的真正任務在于經過感性認識而達到理性認識。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改造客觀世界。5.認識的正誤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驗證。提示: 正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所以認識的正誤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驗證。【考向演練】考向1 實踐的特點【樣題1】(2023·山東·名校開學質檢)繼2019年和2020年從海上發射“長征十一號”火箭后,中國已設計了新型船只,因此能夠更加頻繁地發射火箭,“祝融號”火星車仍在火星上漫步,而“天問一號”探測器則在繞軌飛行,捕捉火星表面和磁場信息。火星車的運行時間已經超過了設計使用期限90個火星日,2023年火星車將繼續旅行,為科學家收集更多數據,從而了解火星地形是如何形成的。由此可見( )。①實踐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其內容、形式和水平各不相同 ②認識工具能促進人們認識的發展 ③科學實驗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④實踐活動不是一帆風順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解析】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我們國家能夠更加頻繁地發射火箭;“天問一號”探測器則在繞軌飛行,捕捉火星表面和磁場信息,火星車為科學家收集更多數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實踐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其內容、形式和水平各不相同;隨著認識工具的不斷改進,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向前發展,①②符合題意。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③錯誤。題干沒有涉及實踐活動不是一帆風順的,④不符合題意。【方法技巧】排錯: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題干沒有涉及實踐活動不是一帆風順的。直選:材料說明實踐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其內容、形式和水平各不相同;隨著認識工具的不斷改進,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向前發展。【類題1】愛因斯坦曾傷感地說:“物理學家說我是數學家,而數學家說我是物理學家。在科學界,我是一個找不到同伴的人,盡管世界上每個人都認識我,我還是這么孤獨。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我。”這說明科學研究( )。①是以世界為對象,超越具體領域的 ②是脫離感性生活,追求理性認識的 ③是為真理而努力,揭示事物本質的 ④是基本實踐形式,有社會歷史性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解析】 科學研究是以世界的某個具體領域或具體事物為研究對象的,不能超越具體領域,不能脫離感性生活,①②錯誤。愛因斯坦的話意味著科學研究是為真理而努力,揭示事物本質的,③正確。實踐的基本形式有科學研究、生產勞動與變革社會關系,三者都具有社會歷史性,不能超越社會歷史條件,④正確。考向2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樣題2】(2022·全國甲卷·21)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學生為主研制的遙感衛星“啟明星”發射升空,學生可以根據需要給衛星發指令獲得地球觀測數據,用來驗證自己的創意是否合理可行。通過研制衛星,學生鞏固了專業知識,極大地提升了專業能力。由此獲得的啟示是( )。①認識的目的全在于從實踐中獲得真理 ②親身參與實踐獲得的知識才是可靠的知識 ③間接經驗同直接經驗相結合能夠深化認識 ④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驗證認識的客觀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解析】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錯誤。親身參與實踐獲得的知識不一定是正確的,也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識,②排除。通過研制衛星,學生鞏固了專業知識,極大地提升了專業能力,這說明間接經驗同直接經驗相結合能夠深化認識,③正確。學生可以根據需要給衛星發指令獲得地球觀測數據,用來驗證自己的創意是否合理可行,這說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驗證認識的客觀真理性,④正確。【方法技巧】注意區分認識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指向的是認識領域。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用于實踐,指向的是實踐領域。【類題2】2022年8月4日,世界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遙感衛星“句芒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句芒號”衛星研制團隊圍繞高精度獲取植被信息、葉綠素熒光等課題展開研究,先后攻克熱控、載荷控制、數據傳輸等技術難關,以確保“碳星”所獲取的監測數據“準、全、細、精”。這說明( )。①理性認識源于感性認識并被感性認識所制約 ②認識工具的改進推動人們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③意識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④追求真理的目的是指導人們更好地實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解析】 理性認識源于實踐,而不是源于感性認識,①錯誤。“句芒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幫助其團隊獲得了更加精確的信息,這表明認識工具的改進推動人們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同時,人們獲得的更加精確的信息將進一步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說明追求真理的目的是指導人們更好地實踐,②④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意識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③不符合題意。【新情境 新視角】 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中國航天員成功實現“太空會師”。在近地軌道成功建造“太空之家”的同時,中國載人航天已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月球。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載人月球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突破了新一代載人飛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關鍵技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登月任務實施方案,已經具備開展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實施的條件。這說明( )。①認識工具的改進推動人們認識的深化和發展 ②量的積累可以為事物的質變和飛躍創造條件 ③意識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④理性認識源于感性認識并受感性認識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解析】 我們已經突破了新一代載人飛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關鍵技術,已經具備開展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實施的條件,說明認識工具的改進推動人們認識的深化和發展,①符合題意。在近地軌道成功建造“太空之家”的同時,中國載人航天已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月球,表明量的積累可以為事物的質變和飛躍創造條件,②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意識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③不符合題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均來源于實踐,④錯誤。考點二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核心提煉】一、真理的含義和特征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征特征 理解 要求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客觀的;②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 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發展真理。②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對比理解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區別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一種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嚴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對立聯系 相伴而行 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較而存在、相互斗爭而發展。沒有謬誤,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其一,在一定條件下和范圍內是謬誤,進入另一條件和范圍,就可能轉化為真理。其二,謬誤往往是真理的先導,從謬誤中總結經驗教訓,就有可能克服錯誤,轉化為真理。其三,在批判謬誤中可以進一步發現和發展真理 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過程含義 原因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①從認識的對象看,物質世界是無限的、變化著的;②從認識的主體看,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從認識的基礎看,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2.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三、認識論角度:關于某一認識發展變化體現的哲學道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實踐推動認識不斷向前發展。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人們根據條件、范圍和過程的變化,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易錯明辨】1.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提示: 正確。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2.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提示: 錯誤。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推翻和超越已確定的真理的過程。提示: 錯誤。經過實踐檢驗的、已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可以表述為豐富和發展真理,超越真理。4.隨著實踐的發展總會發現真理中的錯誤。提示: 錯誤。真理與謬誤有嚴格的界限,真理不包含謬誤。5.真理具有反復性和相對性。提示: 錯誤。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相對性。真理既具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考向演練】考向1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樣題1】(2022·山東濟南·一模)2021年12月9日,航天員王亞平在中國空間站舉行太空授課。王亞平往水膜里不斷加水,利用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做出了一個在地面上無法做出的水球。隨后她注入藍色顏料,放入半片普通的維生素泡騰片,瞬間水球就變成了藍色,氣泡不斷產生,但并沒有離開水球。這是因為在失重環境中浮力消失,氣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擠壓。上述材料佐證了( )。①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就可以突破規律的限制 ②聯系是普遍的,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聯系是多樣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解析】 規律是客觀的,不可以突破規律的限制,①錯誤。聯系是普遍的,但并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聯系是有條件的,②錯誤。王亞平利用失重環境做的水球實驗佐證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聯系是多樣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③④正確。【方法技巧】排錯:規律是客觀的,不可以突破規律的限制。聯系是普遍的,但并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聯系是有條件的。直選:王亞平利用失重環境做的水球實驗佐證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聯系是多樣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類題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地紛紛推出落實行動,廣西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剔除69個擬建“兩高”項目;海南開展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等試點……我國“雙碳”工作穩步有序,成效顯著,這得益于( )。①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③發揮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直接現實性作用 ④把系統優化作為正確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的關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解析】 各地按照國家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推進“雙碳”試點,這意味著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正確。我國“雙碳”工作穩步有序,成效顯著,這得益于各地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②正確。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意識沒有直接現實性,③錯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的關鍵,④錯誤。考向2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樣題2】(2022·湖北·12)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我國流傳下來了數量豐富的歷史典籍,其中有以編年體著稱的《春秋》,有以國別體傳世的《戰國策》,還有開創紀傳體傳統的《史記》,等等。不同史書往往對同一歷史事實在記敘方式、細節描述、價值評價等方面存在差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這表明( )。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 ②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 ③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④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解析】 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上升性,不能說是反復循環的,①不選。材料表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并沒有體現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過程,③不選,②④入選。【方法技巧】排錯: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上升性,不能說是反復循環的。材料沒有體現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過程。直選:材料表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類題2】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見( )。①相對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更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和生命力 ②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不斷通向真理的道路 ③真理與客觀事物之間的符合關系必然隨著人類的實踐發展而拓展深化 ④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既然一切真理都在變化發展,也就無所謂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解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不能說哪個更有生命力,①錯誤。恩格斯的話說明真理與客觀事物之間的符合關系必然隨著人類的實踐發展而拓展深化;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開辟了不斷通向真理的道路,②③符合題意。真理具有條件性和具體性,但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④錯誤。【新情境 新視角】 在2015~2022年間,“悟空”號衛星共記錄了超過350萬個碳、氧、硼原子核數據。科研人員基于此數據,精確繪制出迄今能段最高的硼/碳、硼/氧宇宙射線粒子比能譜,并發現了能譜新結構,在大約0.1TeV/n處,能譜出現了明顯不同于理論預期的拐折。這說明( )。①新的認識工具能克服意識的局限性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人們在實踐中不斷追求和發展真理 ④人為事物的聯系基于自在事物而產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解析】 題干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追求和發展真理永無止境,②③符合題意。新的認識工具并不能克服意識的局限性,而是能提高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①錯誤。材料未強調人為事物的聯系與自在事物的聯系的關系,④與題意不符。培優課 課題——神舟載人,逐夢太空時事材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背后是全國100多個研究院所、3 000多個協作單位和數十萬名工作人員近幾十年的團結協作和辛勤付出。①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我國在空間站技術上不斷摸索,一次次地修正、復核、改進,為應對新問題、新挑戰而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技術。②2003年,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楊利偉成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在發射過程中,火箭和飛船產生了共振,震得楊利偉的五臟六腑都要碎了,在痛苦的極點,他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楊利偉安全返回后,工作人員分析這種情況,認為飛船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并通過改進技術工藝,最終解決了此問題。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和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任務轉入建造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正式開啟。信息提取:①實踐與認識。②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思考作答主題一:實踐與認識1.模擬高考角度一:運用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的知識,分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程。主題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2.模擬高考角度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知識,分析說明我國載人航天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 【答案】 1.①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實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新形勢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經驗,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實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計劃、程序、步驟等舉措是科學的,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和認識的目的。載人航天精神立足于我國載人航天的科學實驗,在總結載人航天科學實驗經驗、研究破解載人航天科學實驗難題中形成、發展。載人航天精神激勵航天人攻堅克難、勇攀科學高峰、取得科學實驗卓越成果,證實了這一精神的真理性和實踐價值。磨尖課 客觀題解題技巧——新名詞、概念類【樣題透析】(2022·煙臺三模)“腦機接口”一詞最早由Jacques Vidal在1973年提出,當時并未受到重視。直到有實驗意外發現,對貓進行的相關實驗可以提高癲癇發作閾值。隨后在對癲癇患者進行的研究中同樣證明了這一點。Neuralink是馬斯克旗下專門研究腦機接口技術的公司,未來五年計劃是讓人類不必使用語言,直接通過大腦進行交流。鑒于該技術變革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我們有必要在這一技術夢想還未完全照進現實之前進行深入的哲學審視。上述材料說明( )。①人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認識永無止境 ②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③意識可以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意識具有客觀獨立性 ④具體科學的進步帶來了新的哲學問題,推動了哲學的發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答案】 B【解析】 材料說明人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認識永無止境,也說明具體科學的進步帶來了新的哲學問題,推動了哲學的發展,①④正確。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②錯誤。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可以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③錯誤。『題型特點』新名詞、概念類客觀題會引入一個新概念(概念、原理等)并解釋其含義,要求學生即時學習這一新概念,并以這一新概念為依據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這類客觀題從題干到題肢都比較新穎,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考生做到“即時學習、即時運用、即時解決”。『解題示范』方法 解題應用1.仔細分析題干,明確題干的要求和規定。 2.以題干的規定性為準繩,逐一分析題肢,選出最能與之“掛鉤”的選項,排除與題干的規定性相悖的、“脫鉤”的錯誤選項或同義反復的選項 1.題干引入“腦機接口”這一概念并介紹了對這一概念的認識過程。 2.材料說明人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認識永無止境,具體科學的進步帶來了新的哲學問題,推動了哲學的發展。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意識依賴于物質,不可以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類題專練】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編輯。不過,元宇宙目前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尤其是作為產業,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市場投資,都亟須回歸理性。材料進一步佐證了( )。①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元宇宙能否適應時代的要求仍需實踐去檢驗 ③物質世界和意識世界的界限被打破而趨向融合 ④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元宇宙有多個真理性認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解析】 材料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元宇宙能否適應時代的要求仍需實踐去檢驗,①②正確。物質世界和意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界限,③錯誤。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④錯誤。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