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知識清單】
【知識框架】
【知識要點】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清末新政(1901-1911):《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權掌握在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統治,中國才有希望。
2.預備立憲(1906-1911)
(1)背景:清末新政后,革命運動反而高漲。
(2)經過:1906.9,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預備立憲公會。
1908.8,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立憲派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
1911.5,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立憲派徹底失望轉而支持革命
3.民主革命
(1)興起:1894.11,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2)中國同盟會:①成立:1905.8.20,孫中山、黃興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有力促進革命運動的發展。
②綱領: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推翻清政府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族革命)
b.創立民國:民權主義。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治革命)
c.平均地權:民生主義。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社會革命)
③機關報:《民報》
(3)進一步發展:孫中山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4.27廣州黃花崗起義
總結:
①政治背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加劇;
②經濟基礎:清末新政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④思想基礎: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⑤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相繼建立;
⑥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湖北新軍宣傳;
⑦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使湖北防務空虛。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武昌起義(1911.10.10): 1911.5,清政府將川漢鐵路、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出賣路權,引發保路運動。1911.10.10,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起義軍很快控制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2.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1.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3.11)
①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
②內容:A.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體現主權在民原則,否定君主專制
B.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級制度
C.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和權利。
D.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三權分立原則
E.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須國務員副署等。因人立法,維護共和
③性質:確立責任內閣制,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重要文件。
4.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912.3)
(1)原因:①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支持下,率軍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
②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
③孫中山被迫發表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
④以南方革命黨的共和要求對清政府施壓。
(2)結果:1911.12,南北雙方代表在上海和談
1912.2.12,宣統下詔退位,清統治宣告結束。
1912.2.13,袁世凱通電聲明擁護共和。同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
1912.2.15,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
1912.3.10,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標志北洋軍閥統治開始。1912.3.11,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積極:①性質: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政治:推翻滿清統治,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③經濟: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④思想:傳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⑤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2.局限: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任務。②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四、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獨裁統治:(1)政治 :1913.11,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1914.5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1914.12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1915年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2)外交:1914.8日本提出二十一條,1915袁世凱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
2.護國戰爭(1915-1916):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915.12,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云南起義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1916.3,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
五、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割據混戰:直系:馮國璋,英美,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閩、魯、陜
奉系:張作霖,日本,東北三省
2.府院之爭 (1917.5)與張勛復辟(1917.6):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1917.5,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 “府院之爭”。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實質:美日矛盾激化)。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
3.護法運動(1917.8—1924.1):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1917.8,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
4.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8.14)
(1)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2)影響:①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②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貢獻。
六、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原因: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政治上束縛和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③群眾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提倡國貨。④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2)表現: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面粉廠、紗廠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
(3)影響: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產業工人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社會力量,為中共誕生奠定階級基礎。
2.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共和政體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的努力。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官場的稱呼。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七、新文化運動(1915)——資產階級激進派
1.原因:(1)根本:人們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束縛。(2)直接:①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的潮流;②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
2.開始:1915.9,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
3.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
4.內容:①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②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③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④文學革命:1917,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5.影響:①中國的知識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條件,推動中國自然科學發展;②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重大意義;③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思想空前解放。
6.局限: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的評價存在絕對化傾向。②全盤否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來前所未有打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雄市| 雷波县| 略阳县| 英超| 灵石县| 汉川市| 富蕴县| 五大连池市| 南通市| 邵东县| 搜索| 游戏| 榆林市| 阳东县| 宿迁市| 武清区| 京山县| 呼和浩特市| 大庆市| 东方市| 临泽县| 瑞金市| 理塘县| 汽车| 太白县| 邯郸县| 抚宁县| 定结县| 盐源县| 上犹县| 龙泉市| 晋州市| 平果县| 惠州市| 和林格尔县| 策勒县| 临汾市| 麻江县| 法库县| 舞阳县|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