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 人口容量 教學設計年級 高一年級 授課時間 2課時課題 第3節 人口容量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為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一章人口第三節人口容量,在本節內容中我們主要探討區域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人口容量對區域和國家發展的意義。在教材內容安排上,結構合理,循循漸進,用材豐富,對于知識點的把控力度較好。能夠很好的讓同學們認識到人口容量的基本影響因素和作用,并能夠充分運用活動對人口容量的意義進行深入的探討,在對學生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很好的操作性。同時,本節內容也能夠很好的相襯前期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的相關知識點,完善學生對人口問題的了解。學情分析 人口容量是人口問題與人口發展的關鍵知識,在當下社會人口問題新情況的不斷出現,運用人口容量的相關知識分析國際國內的人口問題,對于學生人口發展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由于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差異性,可能存在著對人口問題的淺顯認知,而不能夠深入分析人口問題產生的本質和人口發展的方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善于結合學情,利用生活當中的人口問題的現象和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地理思維的人口容量分析,同時要強調我國人口發展的現狀與政策及未來我國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核心素養: 綜合思維:綜合分析區域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區域人口發展的影響。 區域認知:結合實例,比較并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的異同。 人地協調:通過對人口合容量的認識,結合我國人口發展的現狀,形成正確的人口發展觀念。 地理實踐: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利用資料,理解我國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教學重難點 能夠分析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容量的關系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設計思路引入新課 【課程導入】照片中這位嬰兒是“地球村”的第80億位居民,于2022年11月15日誕生(圖1.21)。聯合國將這一天定為“世界80億人口日”。隨著“第80億寶寶”的降生,地球正式進入了“后80億人口”時代。一個間題再次引發世人的關注和討論:我們的地球家園到底可以承載多少人口 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有著眾多的猜測和估算。你對此有何看法 通過課本上的案例,做為新科導入的內容,更好的使學生認識到教材的重要性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基礎預熱】 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定義: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 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 1.自然資源狀況: 自然資源狀況與區域環境承載力呈 正 相關,是影響環境承載力的最重要因素。 “短板效應:——區域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取決于數量最少的資源 每個區域有限的資源數量只能滿足一定數量的人口需求,資源豐富的區域能承載 較多的人口。 通常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承載力作為估算某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依據。 2.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 科技水平的提高促進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的需要 3.人均消費水平 資源環境承載力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消費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顯然是不同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本環節主要依靠學案(導學案)讓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時長5分鐘)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課堂探究】 探究一:復活節島人口問題的深思: 材料:活節島位于東南太平洋上,距離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公里。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這里曾經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物產豐富,最興盛時島上人口到了8千到2萬人。由于開墾耕地、造船捕魚和運送石像等活動導致森林逐漸消失,隨之鳥類也逐漸滅絕,也無木頭建造船只出海海捕。由于過度依賴糧食導致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歷經饑荒、混亂,島上的人口只剩下了兩千人左右。到1877年島上僅剩111人。 問題1:復活節島上人口一度增長十分迅速,為什么又會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走向衰落呢? 學生答:當人口迅速增長時,由于復活節島面積小,資源有限,無法支撐人口激增帶來的資源消耗,從而造成該島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最終人口再次下降 教師點評 問題2:復活節島人口的迅速激增,會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答:人口激增對資源的需求增加,會導致資源出現短缺,同時,人類在利用資源的過程當中出現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從而造成發展的惡行循環,人口不能得到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 教師點評 問題3:復活節島上人口人口變化符合課本上的哪一種假設情景,如何去判斷復活節島的資源環境承載力? 學生答:符合假設2 資源環境承載力受多種因素的因素的影響,要綜合分析復活節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科技、消費水平等多種因素。 教師點評 探究二: 問題4:假如各塊木板代表不同的資源種類,那么“短板效應”揭示了什么道理? 學生答:環境人口容量取決于數量最少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而不是數量最多的自然資源 教師點評 問題5:如果要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自然資源“短板”問題? 學生答:提高科技水平、提出適度消費水平、提高區域的開放程度。 教師點評 本環節主要通過活動探究的形式,將學生分成6各小組進行討論性學習,并根據自己的談論完成對應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強化學生對前期基礎預熱知識的鞏固,教師在此活動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引導性的作用,及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設計時長20分鐘)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課堂練習】 下圖示意資源、人口與環境承載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1、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 ) A.環境承載力、人口、資源 B.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 C.資源、人口、環境承載力 D.環境承載力、資源、人口 2、關于圖中甲、乙、丙及三者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M之后生態環境趨于改善 B.N時期生態環境達最差 C.乙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甲 D.甲與乙呈負相關 【答案】1.B 2.C 【解析】1.隨著資源的不斷開采,資源量逐漸下降,對應甲;當人口數量低于環境承載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環境承載力上升,但隨著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增大,當人口增長至超過環境承載力時,環境趨于惡化,環境承載力會迅速下降,因此乙為環境承載力,丙為人口。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根據上題可知,甲、乙、丙分別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M之后人口數量超過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趨于惡化,A錯誤;N時期人口還遠遠超過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還會繼續惡化,B錯誤;資源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C正確;資源與環境承載力呈正相關,D錯誤。故選C。 本環節主要設置較為經典的題型進行當堂考核,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設計時長5分鐘)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課堂反思】 將本班學生一共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并匯總自己小組所存在的知識問題,并對學生反思的問題進行解答。 問題1: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該如何去進行評價呢,不同的地區條件不同,每個條件的重要性不同,如何去考慮承載力的大小? 教師答疑:區域環境承載力的分析一定要具備綜合分析的能力。首先要把我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其次要對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評價因素對區域的優劣,最后要結合時代特征和區域背景,將利弊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區域環境承載力 問題2:區域環境承載力是否會一直發生變化呢? 教師答疑:區域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動態發展的變化過程,人類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影響因素也會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整體上環境承載力是在不斷的提高的。但在相對時間內,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比較穩定的,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本環節的設置,主要通過學生自身獨立思考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缺陷性,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陷,教師及時進行答疑。既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夠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設計時長10分鐘)教學過程(第二課時)引入新課 【課程導入】向同學們播放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政策的變化新聞聯播解讀試圖。并引出問題,為什么我們國家的人口政策要不斷的進行調整? 利用視頻導入我國歷史上幾次重大的人口政策調整事件,可以強化學生對前期知識的學習,能夠更好的帶入情感去學習知識,既能夠提前預熱知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國家情懷(5分鐘)二、人口合理容量 【基礎預熱】 二、人口合理容量 1.定義: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義:人口合理容量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要持續發展,就應該追求達到“人口合理容量”這一長遠目標。 3.措施: 倡導國際合作: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建立公平秩序 :要建立公平的國際秩序.保證人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可持續發展:就各國、各地區來說,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本環節主要依靠學案(導學案)讓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時長5分鐘)二、人口合理容量 【課堂探究】 探究一:全球人口容量的探討。 活動1:根據目前全球不同人群對全球人口的預測,你支持其中的哪一種觀點,分小組討論并說明理由? 學生答: 我支持觀點三,目前我們對全球人口的容量不能過于悲觀,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地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在不斷變化,但同時,也要承認,地球資源是有限的,過于樂觀的人口可能也會造成危機。 教師點評 探究二:下圖為世界人口的增長圖 活動2:根作圖為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口增長的特點,說明全球人口增長的特點,并分析其所帶來的影響? 學生答: 特點: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人口迅速增長,每10億人口增加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尤其是二戰后,人口迅速激增。 影響:全球人口的激增可能會造成資源的枯竭加快、生態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嚴重,各種社會問題并產生的國際糾紛日益頻繁 教師點評 活動3:分組討論,為了應對人口激增,人類社會該如何去做才能避免陷入人口危機,才能讓地球母親持續下去? 學生答: 全球是一個大家庭,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人口問題; 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秩序,保障人們都享有發展的權力; 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等 教師點評 本環節主要通過活動探究的形式,將學生分成6各小組進行討論性學習,并根據自己的談論完成對應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強化學生對前期基礎預熱知識的鞏固,教師在此活動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引導性的作用,及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設計時長25分鐘)二、人口合理容量 【課堂練習】 表為云南省某市水資源、能源、土地、建設用地承載力能夠承載的人口數量表。 資源承載力承載人口數量(萬人)水資源承載力300能源承載力900土地承載力420建設用地承載力2891.衡量環境承載力的最重要指標是( ) A.人口數量 B.人口素質 C.人口年齡構成 D.人口性別比例 2.該市環境人口容量最終取決于( ) A.水資源 B.能源 C.土地 D.建設用地 3.提高該地環境人口容量的正確途徑是( ) A.加強對水資源與能源的開發 B.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C.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 D.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均消費水平 【答案】1.A 2.D 3.B 【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一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限度,衡量環境承載力的最重要指標是人口數量的多少,A正確;人口素質、人口年齡構成、人口性別比例均不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主要指標,BCD錯誤。故選A。 2.影響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資源,該市在水資源、能源、土地資源和建設用地方面,建設用地能承載的人口數量最少,根據“木桶理論”,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故該市環境人口容量最終取決于建設用地承載力,D正確,ABC錯誤。故選D。 3.解讀表可知,該地水資源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最少,而能源資源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最多,無需加強能源開發,A錯誤; 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提高土地的承載力,提高環境人口容量,B正確;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易造成環境問題,C錯誤; 提高人均消費水平會使人口環境容量降低,D錯誤。故選B。 【點睛】人口容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1)自然環境優劣(資源,氣候,地形,耕地面積)(正相關)(2)科技發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獲取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帶來環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60億人口,如在原始條件下,是不可能的。(正相關)(3)地區開放程度──封閉地區,其環境人口容量主要取決于本地的各種資源和其他條件,受到較大的限制;開放地區,外部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得到利用,其環境人口容量比封閉時就會大得多。(正相關)。 本環節主要設置較為經典的題型進行當堂考核,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設計時長5分鐘)二、人口合理容量 【課堂反思】 將本班學生一共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并匯總自己小組所存在的知識問題,并對學生反思的問題進行解答。 問題1:人口合理容量對區域發展的具體影響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教師答疑:人口的合理容量是人口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參考,也可以作為區域人口的一個衡量標準,無論是超過還是未過人口的合理容量都有可能會制約到區域的發展。因此,區域發展一定要結合自身的人口容量,指定合理的人口發展戰略與政策 本環節的設置,主要通過學生自身獨立思考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缺陷性,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陷,教師及時進行答疑。既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夠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設計時長10分鐘)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安排,能夠基本完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在本節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是比較不錯的。較好的達到了新課改要求下的新課題模式與教學要求。但是,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例如課件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圖文資料還不夠豐富,人口容量應更多的向學生呈現出當今社會國際國內所出現的主要人口問題,以及人口容量的地區差異性。并以此為背景,開展豐富的課堂探究活動,讓學生去探討其中的影響因素和對當地產生的影響,對于學生知識的理解,效果可能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