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2課時 誰輕誰重》教案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的第2課,主題為《誰輕誰重》。通過比較物體的輕重,引導學生了解輕重的概念,并學習使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進行比較。同時,教材還引入了物體的大小適當作為稱量的標準物,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物體特征的能力。教學目標:1. 學生能夠通過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2. 學生了解不同的測量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3. 學生認識到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4. 發展學生對物體的興趣和愿望。教學重點:發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愿望。教學難點:在觀察特征的基礎上,學習如何用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習方面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他們對科學概念和科學詞匯的理解能力還較弱。因此,在本節課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描述能力,引導他們用簡單的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教學過程:Step 1: 導入新知1. 讓學生觀察教室中的不同物體,詢問他們對于輕和重的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指向不同的物體,如鉛筆、書包、水杯等,問學生哪個物體更輕、哪個物體更重。學生可以通過舉起物體、比較物體大小等方式來表達對輕重的理解。2. 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辦法可以判斷一個物體是輕還是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例如:你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一個物體是輕還是重呢?學生可以提出掂量、比較大小、使用稱量工具等方法。Step 2: 探究輕重1. 準備一些不同重量的物體,如小球、石頭、書等,讓學生通過手感判斷它們的輕重。教師可以提供不同的物體,讓學生用手感覺它們的重量,并嘗試將它們按照輕重程度進行排序。例如,教師給學生一顆小球、一塊石頭和一本書,讓他們用手感判斷它們的輕重,并排出輕到重的順序。2. 讓學生兩兩搭配,比較物體的輕重,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它們的特征。學生可以將兩個物體相互比較,描述它們的輕重差別。例如,學生可以說:"小球比石頭輕,石頭比書重。"3. 引導學生思考,手感比較的方法是否準確,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師可以問學生,通過手感比較能否得到準確的結果,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比較物體的輕重。學生可以提出使用稱量工具(如天平、磅秤)來進行測量的方法。Step 3: 科學探究1. 引入稱量的概念,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稱量工具,如天平、磅秤等。教師可以展示實物或圖片,向學生介紹天平和磅秤,并解釋它們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重量的工具。2. 讓學生使用天平或磅秤來比較物體的輕重,并觀察稱量結果。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物體和天平或磅秤,讓學生進行測量比較。學生可以將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或磅秤上,觀察指針或數字的變化,判斷物體的輕重關系。3. 引導學生思考,使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是否會得到相同的比較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手感比較和使用天平或磅秤是否會得到相同的比較結果。學生可以討論不同測量方法的準確性,明白不同方法可能導致不同的輕重比較結果。Step 4: 標準物體1. 向學生介紹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以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教師可以解釋什么是標準物體,為什么需要選擇大小適當的物體作為標準物體。例如,教師可以介紹一個標準重量的鐵塊,解釋它是用來作為稱量其他物體的標準的。2. 準備一些不同大小的物體,讓學生通過比較它們與其他物體的重量來選擇標準物體。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物體,包括標準物體和其他物體,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重量,選擇一個適當的物體作為標準。學生可以將標準物體與其他物體進行比較,觀察它們與標準物體的重量差異,選擇與標準物體接近的物體作為標準。3. 引導學生思考,選擇標準物體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物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選擇標準物體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物體。學生可以討論選擇標準物體的原因,例如大小適當的物體更容易與其他物體進行比較,可以更準確地判斷輕重關系。Step 5: 總結與展示1.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輕重的判斷方法和比較物體的測量方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的內容,包括通過手感比較、使用天平或磅秤進行測量等方法來判斷輕重。學生可以總結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并思考在不同情況下何種方法更適用。2. 鼓勵學生用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并將其寫在黑板上,形成板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科學詞匯來描述物體的特征,如重量、輕重、比較、測量等,并將學生的描述寫在黑板上形成板書。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描述,并從板書中學習其他同學的描述,豐富他們的詞匯和表達能力。板書設計:輕重的判斷方法:發現物體的輕重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測量方法:手感比較使用天平或磅秤標準物體: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標準物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比較物體的輕重,引導學生了解輕重的概念并學習使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描述物體的特征,培養了他們對物體的興趣和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特征的能力,以提升他們的科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通過互動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然而,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觀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同時,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鞏固和拓展,以確保他們對輕重的概念和測量方法有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舉一反三的例子,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中,培養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