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1課時 發現物體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課時是小學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材中的第一課,主題是“發現物體的特征”。通過觀察周圍的物體,引導學生了解物體的特征,并學習如何用科學詞匯描述這些特征。本課時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能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同時也涉及到培養科學態度和認識環境的目標。二、教學目標:1. 科學概念目標:(1) 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 學生能夠用一些科學詞匯來描述物體的特征。2. 科學探究目標:(1) 學生能夠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2) 學生能夠通過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3. 科學態度目標:學生能夠發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愿望。4.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眼、鼻、手等感官對物體進行兩兩對比,然后在觀察特征的基礎上,學習如何用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教學難點:在觀察特征的基礎上,學習如何用科學詞匯描述物體的特征。四、學情分析:學生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和物體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科學概念和術語的掌握還比較薄弱。他們對觀察和描述物體的能力也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和生動的示例來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五、教學過程:Step 1: 導入新課1. 引導學生觀察教室中的一些物體,例如桌子、椅子、鉛筆等,并提問:“你們能說出這些物體的特征嗎?”教師可以指著教室中的桌子問學生:“請觀察這張桌子,你們能說出它的特征嗎?”學生可以回答:“桌子是長方形的,有四條腿,表面是光滑的,顏色是棕色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物體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狀、顏色等。Step 2: 觀察與對比1. 準備一些不同的物體,如蘋果、橙子、球等,并將它們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拿出一個蘋果,一個橙子和一個球,放在桌子上或舉起來給學生看。2. 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些物體,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提問:“你們觀察到這些物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學生可以回答:“它們都是圓的,但大小、顏色和表面都不一樣。”3. 引導學生用簡單的科學詞匯描述這些物體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狀、顏色、表面等。教師可以指著蘋果問學生:“請描述一下蘋果的特征。”學生可以回答:“蘋果是圓的,紅色的,表面光滑。”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學生補充或對比其他物體的特征。Step 3: 感官觀察1.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感官觀察物體,如用手觸摸物體的表面、用鼻子聞物體的氣味等。教師可以拿出不同材質的物體,如一個玩具塊、一塊木頭和一張紙,讓學生用手觸摸它們的表面。教師可以拿出一些具有特殊氣味的物體,如一朵花、一塊巧克力和一瓶清潔劑,讓學生用鼻子聞它們的氣味。2. 引導學生用簡單的科學詞匯描述他們觀察到的感受和發現,例如物體的表面光滑、氣味芳香等。學生可以描述玩具塊的表面光滑、木頭的表面粗糙,或者花的氣味芳香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感官觀察物體,并描述它們的特征。Step 4: 總結與歸納1. 引導學生回顧觀察和描述的過程,總結物體的特征和用來描述這些特征的科學詞匯。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回顧之前觀察的物體,總結它們的特征,如大小、形狀、顏色、表面和氣味等。教師可以提供一個表格或圖表,讓學生填寫不同物體的特征,并標注相應的科學詞匯。2. 教師可以用黑板或幻燈片等工具將學生總結出的特征和詞匯進行整理和展示。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繪制一個表格,列出不同物體的名稱,并在旁邊的列中填寫它們的特征,例如大小、形狀、顏色、表面和氣味等。教師可以使用幻燈片展示學生總結出的特征和詞匯,通過圖片和文字的結合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些概念。六、板書設計:發現物體的特征大小形狀顏色表面氣味七、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觀察和描述物體的特征,引導學生用科學詞匯來描述物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感知物體,并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描述。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表達,同時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展示一些有趣的物體或實物,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最后,教師應及時總結和歸納學生的觀察結果,幫助他們建立科學概念框架,并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和發現物體的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