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知識框架】【知識要點】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6~1842.8)1.背景: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經濟落后,政治腐敗,軍事衰弱。英國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資本主義強國,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充足的原料產地。2.原因:根本: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直接/導火線:1839.6林則徐虎門銷煙3.結果:失敗,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時間 條約名稱 主要內容 影響1842 中英《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 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賠款2100萬銀元 加重人民負擔接受協定關稅 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開放五口通商 便利資本主義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1843 中英《虎門條約》 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權、通商口岸傳教權 破壞中國的司法主權和貿易主權1844 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4.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1.原因:①根本: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修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②導火索: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2.經過:1856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3.結果: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簽訂方 名稱 內容英、法、美、俄 《天津條約》(1858) 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內河航運權等權益,鴉片貿易合法化。英、法 《北京條約》(1860)俄國 《璦琿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 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 km 的中國土地4.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犯,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開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條約》簽訂后,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有識之士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想。2.代表:林則徐 四洲志 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海國圖志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書籍之一,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畬 瀛寰志略 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四、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農民階級1.原因:①政治:西方列強(鴉片戰爭)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②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家庭手工業衰落,農民收入減半③社會:清政府腐敗,大肆搜刮人民,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④自然:兩廣地區自然災害連年不斷,社會凋敝,民生多艱⑤個人:洪秀全屢試不中,心懷不滿,探尋新路2.過程:1851.1,金田起義,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建立政權,與清廷對峙局面正式形成;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856,太平軍北伐、西征,軍事上達到鼎盛;天京事變,太平天國開始衰落;1859,頒布《資政新篇》;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頒布綱領(1)前期:天朝田畝制度——定都天京后,處于強盛時期①主張: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②評價:a.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革命性)b.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目標,未超越封建主義范疇(落后性)c.絕對平均主義,具有極大的空想性,無法實行(空想性)(2)后期:資政新篇——天京事變后,處于衰落時期①主張: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私有制②評價:進步:最早提出發展資本主義方案,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局限:未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實現的必要條件。4.影響:①沉重打擊清的統治;②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削弱清政府中央集權。③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國列強侵略。5.性質: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6.失敗原因: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直接原因)②主觀:農民階級歷史局限性(根本原因),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五、洋務運動(1860s-1890s)——地主階級洋務派1.背景:①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一些當權人物看到歐美國家的堅船利炮。②抵抗太平天國運動中,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③內憂外患2.目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根本目的)①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②對外:抵抗外國的侵略3.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4.代表: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5.內容:創辦時間 企業名稱 創辦人 地點19世紀60-70年代,“自強”,近代軍事工業(官辦企業)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曾國藩、李鴻章 上海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天津機器局 崇厚 天津19世紀70-90年代,“求富”,近代民用企業(官督商辦) 上海輪船招商局 李鴻章 上海上海機器織布局 李鴻章 上海開平礦務局 李鴻章 河北唐山開平建立近代海軍 北洋艦隊、福建水師、廣東水師興辦新式教育 京師同文館6.結局:甲午戰敗而破產,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未能達到。7.評價:進步:刺激和帶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打開封建教育缺口,促進教育近代化;推進國防建設,開啟中國軍隊近代化進程。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局限:沒有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8.性質:由地主階級領導的向西方學習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六、邊疆危機和甲午中日戰爭1.邊疆危機:(1)西北:1864,英國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出兵占領伊犁。1878,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新疆建省。西北邊疆度過危機(2)西南:1883,法國控制越南,侵略中國。中法戰爭,1885,鎮南關大捷。《越南條款》,越南獨立,1885,臺灣建省(3)東南 :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關系逐漸解體2.甲午中日戰爭(1894.7~1895.5)(1)背景:①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企圖對外擴張(大陸政策)。(根本原因)②中國:清政府政治腐敗,各種矛盾尖銳,列強侵華,邊疆危機不斷。③朝鮮: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日本借機派兵入朝。 (導火線)(2)經過:1894.7,日軍在豐島海面偷襲清朝運兵船;黃海海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與艦同沉。1895.2,日軍摧毀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3)結果:清軍慘敗,1895簽訂《馬關條約》。內 容 危 害承認朝鮮獨立,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宗藩關系瓦解,國際地位降低。更嚴重的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刺激列強瓜分中國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繼《南京條約》之后危害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巨額賠款使清政府財政不堪重負,不得不大舉外債,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四地為新的通商口岸 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外國資本的擠壓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輸出)(4)影響: ①日本:獲得稀缺資金,市場擴大,推動資本主義發展。②中國: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甲午戰敗,證明洋務運動的破產。中華民族開始覺醒,中國社會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機展開斗爭和探索;客觀上加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③列強: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侵略步伐深入中國內地。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七、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在俄德法三國干涉下,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為在三年內交付2.3億兩白銀,清政府俄法、英德借款3億兩白銀。2.政治: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九龍;德國租膠州灣;法國租廣州灣。3.經濟:資本輸出a.開銀行:政治貸款,爭做中國的債主,控制經濟命脈;擴張政治勢力。 b.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控制中國鐵路沿線的土地和資源八、戊戌維新運動(1895-1898)——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1.背景:①甲午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加深②維新思想興起: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變法通議》,為變法奠定理論基礎。2.序幕:公車上書——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登上歷史舞臺3.百日維新(1898.6.11-9.21)(1)開始:1898.6.11,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2)內容:103天里,光緒皇帝先后頒布上百道變法詔令,內容涉及各個方面。政治:廣開言路,提拔新人,改訂律法,合并機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經濟:提倡實業,開礦筑路,財政改革,創辦銀行;廢除旗人寄生特權文教:普設學堂,兼習中西,開辦大學,設經濟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軍事:精練陸軍,改習洋操,行征兵制,興辦兵廠。裁汰八旗、綠營舊軍4.失敗:9.21,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5.原因:①新政操之過急,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②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領導人缺乏經驗,準備不足;③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維新派勢力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強大6.意義:①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傳播;②一定程度上沖擊舊式官僚體制。九、義和團運動(1899秋-1900.8)——農民階級1.背景:①《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②反洋教斗爭,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一系列沖突,特別是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山東民眾2.過程:1898年冬,開始興起,蔓延到山東、直隸;1899年底,清政府先撫后剿,運動轉向直隸;1900.6,清政府招撫,義和團控制京津;1900.8,中外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失敗3.評價:(1)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2)進步:①強烈的愛國反帝傾向,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野心;②展現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迫使列強改變侵略計劃。(3)局限:①盲目排外行為,沒有先進階級領導。②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深淵十、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1.原因:①根本: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②直接:鎮壓義和團運動2.經過:1900.5,英美等八國決定聯合出兵。1900.6.10,廊坊阻擊戰。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義和團和清軍發起天津保衛戰。6.21,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7.14,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出逃西安。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3.東南互保:1900.6,劉坤一、張之洞等與各國駐上海領事《東南互保章程》,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表明中央權威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擴張;削弱全國抗擊侵略的力量,不利國家統治;使南方免遭戰火;體現地方大臣政治事務上的獨立性)4.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內容 影響政治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居六部之上 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控制;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經濟 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 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交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軍事 拆毀大沽炮臺等,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文化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國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