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中圖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三節,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地圖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進而讓學生初步具備較系統的地圖知識,為今后的地理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2、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形圖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指點、小組互動合作等形式,學會搜集、查閱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間方位概念,進行知識的建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初步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難點:①等高線的繪制原理;②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解決辦法:動手操作、觀察、講解、討論、探究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地理知識,對學習地理有一定的興趣,而且學生思維活躍,已初步具備閱讀教科書的能力,并能自學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但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時期,其思維方式以感性思維為主。三、說教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以實踐探究為主,這一要素要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實際適時地創設最佳教學情境,運用直觀演示、講解、討論以及練習法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鑒于上述教法,需要師生準備的一些教具:課件、橡皮泥、水彩、等高線示意圖、山體模型、小刀等。四、說學法從學習過程來看,學生所用到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觀察法、動手參與法。其中教師需要在合作學習中對學生進行組織,做到合理分組與分工,并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幫助,指導學生正確的讀圖的方法。五、說教學過程導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著名景區廬山去旅游(播放一組配樂的廬山風光圖)。剛才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高低起伏的狀態呢?那么我們如何能把這高低起伏的狀態在地圖上展現出來呢?我們能做到嗎?孩子們的好勝心一下子就給激發了,迸發出學習的熱情,自然地引出了新課。講授新課 對本節課的學習,將它分成四個環節來完成。環節一:認識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1.學生閱讀課本23面和24面,找出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老師用幻燈片演示海拔和相對高度。2.用比高身高的游戲來加深對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的理解并做適當的計算。環節二:認識陸地上的五種基本地形1.老師向學生展示地形模型,學生根據模型動手分組制作地形模型,這樣能加深學生對陸地地形的理解。2.用課件展示五種地形的真實相片,學生對照課本p25面五種地形的特點進行體會理解,老師進行引導點評總結。環節三:接下來學習等高線地形圖,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時間分配約二十五分鐘左右,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調節。制作山體模型1、布置第一項任務,每個小組用橡皮泥制作一個山體模型,把抽象的東西轉換為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給學生最直接的學習體驗。2、要求模型必須具備高低不同的兩個山頂,陡緩不同的兩種山坡;還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態。(因為本節課內容較多要完成好本節課程教學,這部分實踐活動必須在課前由老師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完成) (二)了解山體的具體地形部位1、老師出示自制的山體模型,請學生說一說山體的具體地形部位。2、教師糾正、點撥。3.教師利用自制模型,著重讓學生認識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狀及特點。(三)繪制等高線1、過渡:如何把立體的山轉換成平面圖呢?這就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等高線地形圖。首先,讓我們來學習等高線的定義(理解概念、強調海拔相等)。2、教師把自制的大山體模型,按相同的高度(相對高度)水平切割五塊,分別沿五塊模型底截面線繪出與模型相一致的等高線板圖,在每條線上標出海拔高度,單位米。(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高線繪制的過程)3、布置第二項任務,各小組用自制模型,按老師示范水平切割成四塊,依次從山腳到山頂把每塊底截面線繪在白紙上。這樣,實現從立體圖到平面圖的轉換。4、教師巡回檢查、指導,發現制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發現做的好的及時表揚、肯定。(四)探究學習1、布置第三項任務,讓學生對照已完成的山體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在地形圖用字母、圖例和注記標明地表形態的具體部位,實現從平面圖到立體圖的感知。2、發現問題,提出問題。3、各組討論問題,找出解決辦法。4、教師歸納:山體各部分等高線特征 環節四: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習1.學生讀課本p27熟悉掌握分層設色地形圖概念和國際通用做法。2.老師分發預先準備好的黑白等高線地形圖,學生按原先分組合作在等高線圖之間繪上不同的顏色,目的是通過學生的感知體會,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說出圖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并且總結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優點:醒目、有立體感。 最后通過師生問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地形剖面圖。老師用課件播放地形剖面圖制作動畫,學生通過觀看動畫能得出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顯示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緩。然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課本p28圖L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最后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地形剖面圖的繪制。 六、課堂練習 以當堂練習的為主,目的是檢測、反饋和強化,所以以基礎知識為主,重點還是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七、作業布置八、課堂小結反思本節課通過同學們親自動手、精誠合作,我們一起對山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學會了在平面圖上識別山的不同部位的形態,能夠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但是我們在學習中仍然還有好多的存在問題,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取得更大的突破。九、 附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地形圖》 一、海拔(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二、陸地地形及其特征1.山地:2.丘陵:3.高原:4.平原:5.盆地:三、等高線地形圖1.概念2.山的各個部位名稱及其等高線表示方法山峰:鞍部:緩坡:陡坡:陡崖:山脊:山谷:四、分層調色地形圖1.概念2.表示方法五、地形剖面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