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方案題目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年級學科 八年級生物 課型 新授課授課教師 工作單位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微生物與疾病、醫療、食品的關系;(2).解釋泡菜制作中的相關問題,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應用的原理。2、能力目標:(1).聯系生活,通過觀察和信息收集列舉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2).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泡菜制作過程,分析、思考、解決相關問題。3、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青霉素的發現史》,體驗科學家發現抗生素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科學精神;(2).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樹立健康生活的科學意識,辯證看待微生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舉例說明微生物與疾病、醫療、食品的關系。 2、教學難點:解釋泡菜制作中的相關問題,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應用的原理。教學方法 講授、交流、互動運用的信息技術工具 硬件:多媒體教學設備軟件:多媒體教學課件、相關視頻、課前制作好泡菜。教學設計思路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中,分別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以及人類對微生物的開發利用三個方面介紹了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樣安排是要讓學生對微生物建立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防止或糾正學生認為“微生物對人類都是有害的”這一錯誤的觀點。微生物與人類的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充分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熟悉的事例,啟發和引導學生列舉可以直接食用的微生物食品,然后列舉應用微生物進行食品加工方面的實例,初步理解應用微生物制作食品的一般原理。關于微生物導致食品腐敗或霉爛的知識,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則做相應的歸納和補充。對人類有害的微生物,這部分學生熟悉的例子也很多,可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微生物致病的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同時對學生進行防病治病的教育,生命教育,培養學生關注生命、愛護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情感。人類對微生物的開發和利用這部分內容,可運用教材上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再補充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以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方法為學生展現微生物應用領域的美好前景。教學過程教學階段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導入新課 1.展示PPT復習提問:①微生物的主要類群?②微生物的種類(按照細胞組成的多)?③營養方式是什么?舉例說明。2.引入新課: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無論是在空氣中、水中、在我們身體的皮膚表面,微生物無處不在,他們到底是我們人類的“朋友”還是“敵人”呢?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看微生物與我們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引出課題: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板書) 認認真思考,積極回答。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微生物存在,如手、教室、門把手,甚至是洗過的手也有少量微生物的存在。 復習上一節課的知識,溫故知新。了解學生課前對這節課知識的認識程度,揭示本節課重點內容學習的必要性。教學環節1 微生物與疾病:1提問學生:哪些微生物會使人患病?從非典、禽流感出發,引發學生對微生物危害的討論。組織學生交流、分析課前收集的致病微生物與相關疾病的資料。1. 由甲流引入,微生物可以致病,人類歷史上曾遭受多次嚴重的瘟疫流行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根據生活經驗,請列舉你了解的致病微生物。3.結合以前學習的知識,以上舉的例子從致病原因上屬于傳染性疾病,那么有沒有也是微生物引起但不具有傳染性的疾病?4.俗話說:“病從口入”,為了防止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我們應該養成哪些習慣?5.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完全防治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嗎?還需要做些什么呢? 1、收集、整理資料,在班上交流。2、分析資料、思考并回答問題: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痢疾桿菌。黃曲霉、毒蘑菇(中毒)等等勤洗手,多通風,人多不去湊熱鬧,多喝水,睡眠足,瓜果蔬菜牛奶好……不是。進行治病。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創設情景,引發討論。了解微生物的危害性與生活方式的關系,以及危害的嚴重性。教學環節2 微生物與醫療:(微生物能致病還能致病)1.引入:其實微生物不僅能致病,還能治病。閱讀第62頁內容,請舉例微生物與醫藥方面有什么聯系?2.第63頁小資料,了解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過程及對人類的貢獻,并列舉其他的抗生素。3.講解抗生素的作用。4.抗生素效果明顯,那么可以隨便食用嗎?(舉例:阿莫西林) 為何不能濫用抗生素? 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抗生素、制備疫苗、冬蟲夏草、靈芝……青霉素(殺菌,消炎)頭孢類、乙酰螺旋霉素、紅霉素、鏈霉素、諾氟沙星、慶大霉素等。不能產生抗藥性(超級細菌),副作用大等。 通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形成對微生物的正確認識。課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資料。教教學環節3 微生物與食品:1.引入:微生物不但可以制藥,在我們生活中,很多食品直接和間接地使用了微生物,請同學舉例。2.PPT:展示饅頭、面包、醋、醬油等圖片 提問:這些食物的制取都與什么有關?簡單闡述這些食物的制取過程。3.分組討論問題:釀酒時將酒曲糯米飯拌勻后,將糯米飯壓實,中間挖一個凹坑,目的是什么?4.觀看視頻“制作泡菜”,讓學生了解制作的材料、制作過程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弄清泡菜制作的原理,解決第62頁討論部分三個問題。5.教師拿出準備好的兩瓶泡菜(成功與不成功)進行對比,讓學生辨認并討論泡菜沒有做成功的原因,進一步加深對“制作泡菜”過程的理解。6.探討食品腐敗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延長食品保存時間。 蘑菇、木耳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藥);酸奶、饅頭、面包等(使用微生物)。學生回憶前面講的饅頭、面包的制作過程及面團發生的變化及原因。討論,回答。觀看視頻,解決有關微生物與發酵的問題。細菌:醋酸菌釀醋,乳酸菌制酸奶、泡菜等(使用微生物)。 創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通過對比制作成功與不成功的泡菜和觀看制作泡菜過程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有益微生物的認識,深入理解微生物對人類有利的重要性與廣泛性。教教學環節4 微生物的應用前景:目前,我們不但在食品和醫藥領域對微生物有了很好的利用,在農業、環境保護和新能源方面,微生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環境保護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請課外查閱與微生物有關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微生物的應用前景。 1生產方面2生活方面3基因工程4生物防治、污水處理等 豐富學生對于有益微生物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通過以上學習,總結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教育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事物。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二、微生物用于制藥三、微生物廣泛用于食品生產四、微生物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回顧知識,總結知識。 運用所學知識,得出結論。課后練習 1、關于客家糯米酒制作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發酵過程需要控制好溫度 B.發酵過程需要保持空氣流通C.發酵過程需要接種乳酸菌 D.蒸煮糯米飯后馬上加入酒曲2、 在蒸饅頭、制作泡菜、制作食用酸奶的過程中,利用的微生物分別是( )A.酵母菌、乳酸菌、乳酸菌 B.枯草桿菌、乳酸菌、霉菌 C.甲烷細菌、乳酸菌、酵母菌 D.枯草桿菌、甲烷細菌、乳酸菌3、最先發現青霉素的科學家是( )A.弗萊明 B.巴斯德 C.法布爾 D.羅伯特·虎克 4、冰箱里的食物不容易腐爛變質,你認為是下列哪一項因素限制了冰箱里細菌和真菌的繁殖( )A.見不到陽光 B.過于潮濕C.溫度低 D.空氣不流通5、制作泡菜最主要的條件是 ( )A.氧氣充足 B.多加鹽水C.密封,避免氧氣進入 D.多加蔬菜6、使人患病的細菌,一般屬于( )A.異養 寄生 B.異養 腐生 C. 自養 D. 以上都不對7、青霉素是由青霉產生的,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青霉素是一種抗生素B. 青霉素可用來治療多種真菌和病毒性疾病C.青霉是一種多細胞真菌D. 青霉的孢子呈綠色微生物在人類的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列應用中哪一項沒有利用微生物( )A.在氨基酸、有機酸、酶制劑、菌肥和藥生產方面得到應用 B.通過基因工程利用微生物生產胰島素、乙肝疫苗、干擾素等 C.在采油、冶金、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D.可讓人的身體更強壯,肌肉更發達 獨立思考完成習題。 鞏固所學知識點。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學生對常見的幾種微生物,如蘑菇、木耳等的理解相當順利,但對細菌、病毒及放線菌的理解則相當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在課前應注意搜集一些學生較感興趣的微生物資料,如引起禽流感的病毒,引起非典的SARS病毒等等聯系生活,利于學生理解。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關系密切,我們要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知識,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使我們生活更加美好。第18章第2節《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導學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微生物與疾病、醫療、食品的關系;(2).解釋泡菜制作中的相關問題,并以此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應用的原理。2、能力目標:(1).聯系生活,通過觀察和信息收集列舉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2).通過學習“自制泡菜”,體驗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3、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青霉素的發現史》,體驗科學家發現抗生素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科學精神;(2).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樹立健康生活的科學意識,辯證看待微生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重點:1、微生物與疾病;2、微生物與食品。教學難點:1、微生物與疾病;2、微生物與醫藥。課堂學習導學案問題一:制作泡菜過程中造成缺氧條件的操作有哪些?(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缺氧條件下進行 而成。這種菌可來自上述過程中的用過的泡菜壇或料液;上述造成缺氧條件的操作有和 。(2)配料中加入了足夠量的白砂糖,除了用于調味外,更主要的是為微生物提供 。問題二:食品腐敗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三:討論并總結:微生物與人類有哪些方面的關系?在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微生物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除食品和醫藥工業外,微生物還在 、有機酸、 、菌肥和 的生產方面都得到應用。還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利用微生物生產 、 、乙肝疫苗等藥品、還能 污水。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