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4 免疫調節重難點索引:1.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3.體液免疫4.細胞免疫5.免疫異常一、免疫系統的組成1.人體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結、扁桃體和脾臟等;免疫細胞主要指淋巴細胞(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免疫活性物質有淋巴因子、抗體和溶菌酶等。2.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皮膚和黏膜組成;第二道防線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組成;第三道防線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是后天獲得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屬于特異性免疫。3.免疫細胞名 稱 來 源 功 能巨噬細胞 造血干細胞 吞噬消化、抗原處理和呈遞樹突狀細胞 造血干細胞 具有強大的吞噬、呈遞抗原的功能T細胞 造血干細胞(胸腺中發育) 輔助性T細胞:識別抗原、分泌細胞因子;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并接觸裂解靶細胞,分化為記憶T細胞B細胞 造血干細胞(骨髓中發育) 識別抗原,分化為漿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B細胞或記憶B細胞 分泌抗體記憶細胞 B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 識別抗原分化成相應的免疫細胞4.抗原:病原體在進入機體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質等物質,能夠與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引發免疫反應,這些能引發免疫反應的物質稱為抗原。5.抗體指機體的免疫系統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增殖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組織液及外分泌液中。6.免疫活性物質是指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有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二、免疫系統的功能1.免疫防御:排除外來抗原性異物,是免疫系統最基本的功能;2.免疫自穩:清除衰老或損傷的細胞,進行自身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3.免疫監視:識別和清除突變細胞,防止腫瘤發生。【典例分析】例1.在機體缺氧時,腎臟可產生紅細胞生成酶,該酶作用于肝臟所生成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使其轉變成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促紅細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使周圍血液中紅細胞數增加,從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饋性地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細胞是紅細胞,紅細胞數量增加可以增加攜氧能力,改善缺氧B.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C.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還能產生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可參與免疫調節D.過量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會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這屬于負反饋調節,這種機制保證了生物體內物質含量的穩定,不會造成浪費【答案】A【解析】A、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細胞是骨髓造血干細胞,從而使紅細胞數量增加,增加攜氧能力,改善缺氧,A錯誤;B、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B正確;C、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除能產生血細胞處,還能產生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參與免疫調節,C正確;D、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促紅細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使周圍血液中紅細胞數增加,另一方面又反饋性的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所以促紅細胞生成素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這種反饋屬于負反饋調節,這種機制保證生物體內物質含量的穩定,不會造成浪費,D正確。故選A。例2.下列關于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飲用大量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后尿液量會增加B.寒冷環境下機體通過各種途徑減少散熱,使散熱量低于產熱量C.胰島素制劑、性激素均只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D.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答案】A【解析】A、飲用大量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升高超過腎糖閾,使部分糖通過尿液排出,同時也帶走水分,尿量增加,A正確;B、寒冷環境下機體通過各種途徑減少散熱,使散熱量等于產熱量,B錯誤;C、胰島素是蛋白質,只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不能口服,口服會被消化酶分解,失去胰島素的作用;性激素是小分子物質,可以注射的方式使用,也可以口服的方式使用,C錯誤;D、淋巴細胞不包括吞噬細胞,D錯誤。故選A。項 目 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區別 來 源 機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遺傳而來,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機體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與病原體接觸后獲得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對 象 對所有病原體起作用 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特 點 無特異性、作用弱、時間短 有特異性、作用強、時間長基 礎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聯 系 起主導作用的特異性免疫是在非特異性免疫的基礎上形成的,特異性免疫的形成會促進非特異性免疫的功能,兩者共同擔負著機體的防御功能【典例分析】例3.細顆粒物(PM2.5)可影響免疫系統功能,下表相關推論錯誤的是( )選項 對長期吸入高濃度PM2.5的研究結果 推論A 損害呼吸道黏膜 影響非特異性免疫B 改變吞噬細胞數目 影響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C 損害胸腺 影響特異性免疫D 導致唾液中溶菌酶減少 影響第二道防線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呼吸道黏膜屬于人體第一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 正確;B、吞噬細胞既參與非特異性免疫也參與特異性免疫,B正確;C、T淋巴細胞在胸腺中發育成熟,T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即參與特異性免疫,C正確;D、體液中的溶菌酶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唾液中的溶菌酶屬于人體第一道防線,D錯誤。故選D。例4.下列關于人體免疫系統防衛功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人體免疫系統防衛功能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B.皮膚、黏膜等屬于機體第一道防線C.淋巴細胞參與的防衛作用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D.特異性免疫屬于人體免疫的第三道防線【答案】C【解析】A、人體免疫系統防衛功能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由第一、第二道防線組成,特異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線組成,A正確;B、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屬于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B正確;C、第三道防線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等)構成的特異性免疫,因此淋巴細胞參與的防衛作用屬于人體的第三道防線,C錯誤;D、特異性免疫屬于人體免疫的第三道防線,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D正確。故選C。1.細胞外液即細胞的生存環境,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也稱為內環境。由于細胞不停地進行代謝活動和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的影響,導致人體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及化學物質含量也不斷發生變化。在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以及各器官協調配合下,機體的內環境穩態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機體才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2.體液免疫的過程: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被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并呈遞給T細胞,T細胞呈遞給B細胞,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T淋巴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合成和分泌抗體,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并將抗原進一步消滅。【典例分析】例5.下圖為人體體液免疫的部分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圖中的輔助性T細胞、B細胞、E細胞均具有特異性識別功能B.M細胞被不同種抗原刺激時也可增殖、分化形成E細胞并產生抗體C.E細胞和M細胞的細胞質內RNA種類有差異D.E細胞能與靶細胞結合并產生細胞因子,增強其他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答案】C【解析】A、由圖可知,E 細胞為漿細胞,M細胞為記憶 B 細胞,輔助性 T 細胞、B 細胞和記憶B細胞都具有特異性識別功能,漿細胞不具有識別功能,A錯誤;B、記憶B細胞只能識別一種特異性抗原,二次免疫時,只能被同一種抗原刺激分化成漿細胞,產生抗體,B錯誤;C、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不同種類的細胞內的RNA種類有所差異,C正確;D、E細胞是漿細胞,在免疫系統中,參與體液免疫過程,只能產生抗體,無法與靶細胞結合產生細胞因子,D錯誤。故選C。例6.為研究人的 T 細胞對 B 細胞的影響,研究人員將來自同一個體的 B 細胞等分為三組,實驗操 作和結果如下所示(“+”表示加入該細胞,“-”表示未加入該細胞),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br/>甲 乙 丙B細胞 + + +T細胞 + - -受抗原刺激的T細胞 - + -A.乙組培養液中可能產生了記憶細胞B.甲、丙兩組沒有檢測到抗體的原因不同C.受抗原刺激的 T 細胞能刺激 B 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D.第 4-10d 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乙組抗體量逐漸增加【答案】B【解析】A、圖中只有乙組培養液中產生了抗體,說明B組的B細胞增殖分化形成了記憶細胞和漿細胞,A正確;B、甲、丙兩組沒有檢測到抗體的原因都是B細胞未受到受抗原刺激的T細胞的刺激,B錯誤;C、乙組能檢測到抗體是因為受抗原刺激的T細胞能刺激B細胞增殖分化成漿細胞,C正確;D、由圖可知,第 4-10d 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抗體的合成量逐漸增加,但第12天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抗體量逐漸減少,D正確。故選B。1.T細胞分為兩個亞群,分別為T助細胞,又叫輔助性T細胞或TH細胞和T胞毒細胞(或胞毒T細胞或Tc細胞),TH細胞在對抗原和MHC的免疫應答中,分泌各種生長因子(或叫淋巴因子),當TH細胞被激活時,它就變成效應T細胞,分泌各種淋巴因子,這些淋巴因子在激活B細胞、Tc細胞、吞噬細胞和其他各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中起重要作用。當Tc細胞通過其表面的T細胞受體識別與MHC蛋白結合的抗原時,被激活,增值分化成效應T細胞。與TH細胞不同,Tc細胞一般不分泌淋巴因子,但獲得胞毒活性。Tc細胞在監視身體的細胞和消滅任何顯示不正常的抗原細胞如病毒感染細胞、腫瘤細胞和外來移植組織細胞方面有重要作用。2.細胞免疫定義:當病原體侵入機體細胞內部后,體液中的抗體不能與之結合而將其消滅,此時需要依靠T細胞直接接觸靶細胞來“作戰”。這種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反應稱為細胞免疫。3.細胞免疫過程為:(1)感應階段: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然后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2)反應階段: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效應T細胞,同時T細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強免疫功能。(3)效應階段:效應T細胞發揮效應。4.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協調配合(1)B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都離不開輔助性T細胞的輔助。(2)體液免疫中的抗體能消滅細胞外液中的病原體。(3)當病原體進入細胞后,細胞免疫裂解靶細胞將抗原釋放,再由體液免疫最后清除。5.二次免疫:(1)二次免疫反應: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時,記憶細胞很快地作出反應,即很快分裂產生新的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此為二次免疫反應;(2)二次免疫特點:比初次反應快,也比初次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它們消滅。【典例分析】例7.艾滋?。ˋIDS)是由于感染 HIV 引起的一類傳染病,人體感染HIV后體內HIV濃度和輔助性T細胞濃度隨時間變化如下圖。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曲線 AB 段,HIV 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內環境中大量增殖的結果B.曲線 BC 段,HIV 濃度下降主要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C.曲線 CD 段,人體的細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體液免疫基本不受影響D.曲線 EF 段,輔助性 T 細胞濃度上升是在骨髓中有大量 T 細胞生成并發育成熟的結果【答案】B【解析】A、HIV屬于病毒,無細胞結構,只能在宿主細胞內才能增殖,所以曲線AB段HIV濃度上升是它在宿主細胞中大量增殖的結果,A錯誤;B、消滅HIV,一方面需要細胞免疫將細胞內的HIV釋放到內環境,另一方面需要體液免疫將內環境中的HIV通過與抗體結合而消滅,B正確;C、CD段,體內HIV逐漸增多,而輔助性T細胞逐漸減少,由于輔助性T細胞既參與細胞免疫,也參與體液免疫,故隨輔助性T細胞的減少,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會降低,C錯誤;D、輔助性T細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但是其需要轉移到胸腺中發育成熟,D錯誤。故選B。例8.下圖為細胞毒性 T 細胞通過表面受體(TCR)識別抗原遞呈細胞呈遞的腫瘤抗原后被激活,進而攻擊腫瘤細胞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抗原遞呈細胞通過主動轉運的方式攝取腫瘤抗原B.健康人的細胞毒性T 細胞直接移植給腫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圖中細胞毒性T 細胞被抗原激活后,增殖并分化形成的子細胞群都具有對應于這種抗原的受體D.細胞毒性T 細胞使腫瘤細胞裂解死亡,該過程并非細胞凋亡【答案】C【解析】A、圖中抗原遞呈細胞通過胞吞的方式攝取腫瘤抗原,A錯誤;B、健康人的細胞毒性T細胞直接移植給腫瘤患者成為新的抗原不能存活,因此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B錯誤;C、細胞毒性T 細胞被抗原激活后,增殖并分化形成的子細胞群也具有對應抗原的受體,C正確;D、細胞毒性T 細胞使腫瘤細胞裂解死亡,該過程屬于細胞凋亡,D錯誤。故選C。1.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觸相同的抗原時,有時會發生引發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免疫反應稱為過敏反應。2.過敏反應的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3.自身免疫?。好庖呦到y對自身成分發生反應,如果自身免疫反應對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并出現了癥狀,就稱為自身免疫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4.免疫缺陷?。?br/>(1)定義:免疫缺陷病是由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分類: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5.免疫異常的判斷方法:(1)免疫錯誤錯將正常組織作為免疫對象自身免疫?。?br/>(2)免疫過強將非病原體作為抗原過敏反應;(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免疫缺陷病。【典例分析】例9.下列有關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血漿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屬于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②抗原都是外來異物③人體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體④HIV主要攻擊人體的T細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⑤對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過細胞免疫進行的A.①④ B.②④ C.③⑤ D.②③【答案】C【解析】①血漿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屬于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①錯誤;②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的物質叫做抗原,抗原不一定是外來的異物,也可能是機體衰老、損傷的細胞或癌細胞等,②錯誤;③人體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體,③正確;④HIV主要攻擊人體的T細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④錯誤;⑤人體對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過細胞免疫進行的,⑤正確。所以,③⑤正確,即C正確,ABD錯誤。故選C。例10.下圖為HIV侵染人體T細胞后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簡圖,圖中甲、乙、丙表示生理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HIV侵入人體后,腦細胞、肝細胞中也可能存在HIVB.HIV中存在與甲、乙、丙過程有關的酶C.甲、乙、丙過程均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HIV和T細胞共用一套遺傳密碼【答案】B【解析】A、HIV無細胞結構,為逆轉錄病毒,侵入人體后可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上伴隨其復制,故HIV侵入人體后,腦細胞、肝細胞中也可能存在HIV,A正確;B、HIV中不存在與乙(轉錄)、丙(翻譯)有關的酶,乙、丙過程所需的酶來自于T細胞合成,B錯誤;C、甲過程為逆轉錄,乙過程為轉錄,丙過程為翻譯,它們均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C正確;D、密碼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共用一條遺傳密碼,故HIV和T細胞共用一套遺傳密碼,D正確。故選B。【重難點突破訓練】一、單項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列與免疫系統組成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扁桃體、淋巴結、胸腺、脾、脊髓均屬免疫器官B.胃液和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均屬人體第二道防線C.吞噬細胞、T細胞和B細胞都屬于淋巴細胞D.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漿中【答案】D【解析】A、脊髓不屬免疫器官,A錯誤;B、胃液屬于消化液,屬于人體第一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屬于人體第二道防線,B錯誤;C、T細胞和B細胞都屬于淋巴細胞,吞噬細胞不屬于淋巴細胞,C錯誤;D、T細胞由造血干細胞分化而成,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漿中,D正確。故選D。2.某科研小組研究了“IL-18(白細胞介素18,一種淋巴因子)對核輻射誘導小鼠脾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得到了細胞凋亡的相對值(見下表),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組別 處理方法 0h 12h 24h 48h甲 無輻射損傷 0.016 0.056 0.048 0.038乙 輻射損傷 0.460 0.420 0.530 0.520丙 輻射損傷+IL-18 0.239 0.265 0.279 0.269A.該實驗的對照組為甲組B.從乙、丙兩組的數據可知,IL-18能夠抑制受到核輻射影響的脾細胞的凋亡C.分泌IL-18的細胞在骨髓中成熟D.核輻射引起細胞凋亡的過程中,無特異性mRNA和蛋白質的生成【答案】B【解析】A、該實驗的對照組為甲組和乙組,A錯誤;B、從乙、丙兩組數據可知,丙組凋亡率明顯降低,故說明IL-18能夠抑制脾細胞凋亡,B正確;C、分泌IL-18的細胞為T淋巴細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C錯誤;D、細胞凋亡過程中有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有特異性mRNA和蛋白質的生成,D錯誤。故選B。3.下圖是人體內某些生命活動的調節過程示意圖(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d偏高,機體會通過調節作用,使c的含量發生變化B.圖中a、b、c、d、e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C.成年人體內d過少時會表現出精神萎靡等癥狀D.免疫細胞除了圖中的B細胞和T細胞,還有吞噬細胞【答案】B【解析】A、甲狀腺激素的調節存在負反饋調節機制,若d甲狀腺激素偏高,機體會通過負反饋調節,使c的含量發生變化,A正確;B、a神經遞質不一定是蛋白質,d甲狀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B錯誤;C、甲狀腺激素可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成年人體內d過少時會表現出精神萎靡等癥狀,C正確;D、免疫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D正確。故選B。4.炎癥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它認為有害的物質時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反應,通常具有“紅腫熱痛”的表現。炎癥反應過強會造成過多的自體細胞損傷,損傷細胞釋放出的物質會給免疫系統提供更多的分子信號,導致炎癥反應增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B.發熱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體C.炎癥反應過強引起正反饋調節,可能會導致機體的穩態失調D.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答案】B【解析】A、根據題意,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正確;B、適度的發熱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體,B錯誤;C、炎癥反應過強引起正反饋調節,會造成過多的自體細胞損傷,可能會導致機體的穩態失調,C正確;D、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但可能會對機體產生毒副作用,不利于機體自身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D正確。故選B。5.某人因燒傷,引起身體局部感染,經治療后,恢復健康,在此過程中體內發生了一系列反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免疫活性物質只能由免疫細胞合成并分泌B.第三道防線清除病原體的過程屬于特異性免疫C.巨噬細胞吞噬、處理病原體的過程,屬于內環境穩態維持的過程D.溶菌酶與溶酶體酶發揮作用的場所不同【答案】A【解析】A、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A錯誤;B、第三道防線清除的是特定的病原體,屬于特異性免疫,B正確;C、巨噬細胞吞噬、處理病原體的過程,屬于內環境穩態維持的過程,C正確;D、溶菌酶在體液中發揮作用,溶酶體酶在細胞中發揮作用,故二者發揮作用的場所不同,D正確。故選A。6. T細胞可以分為輔助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等。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T細胞都來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B.輔助性T細胞能分泌細胞因子C.B細胞的活化離不開輔助性T細胞D.T淋巴細胞都生活在淋巴中【答案】D【解析】A、不同類型的T細胞都來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細胞的分裂、分化,在胸腺中成熟,A正確;B、輔助性T細胞能分泌細胞因子,調節或者協助免疫反應,B正確;C、B細胞的活化需要雙信號:B細胞受體與抗原結合;輔助性T細胞與B細胞相應表面受體結合,二者均滿足時,B細胞可被激活,C正確;D、T淋巴細胞都生活在淋巴或者血漿中,D錯誤。故選D。7.如圖表示人體和人體細胞內某些信息傳遞機制的模式圖,圖示中箭頭表示信息傳遞的方向,下列有關 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如果該圖表示二次免疫反應,若 c 為抗體,則 a 表示記憶 B 細胞,b 表示漿細胞B.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細胞和 T 細胞,c 為 B 細胞,則該過程表示體液免疫C.如果圖中 a 為下丘腦,b 為垂體,c 為腎小管和集合管,則 d 和 e 為同一種物質D.如果該圖表示反射弧,則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電流的形式傳導的【答案】D【解析】A、如果該圖表示二次免疫反應,a(記憶細胞)會增殖分化形成b(漿細胞),b能夠分泌c(抗體),A正確;B、體液免疫過程中,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細胞和T細胞,c為B細胞,B正確;C、如果圖中a為下丘腦,b為垂體,c為腎小管和集合管,則d和e為同一種物質抗利尿激素,C正確;D、若該圖表示反射弧,在兩個神經元之間,興奮是通過神經遞質的方式進行傳導的,并且在突觸上發生的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D錯誤。故選D。8.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體,機體在免疫應答過程中不會發生的是( )A.抗原呈遞細胞攝取和處理病毒B.輔助性T細胞合成并分泌細胞因子C.漿細胞進行分裂并分泌抗體D.B細胞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答案】C【解析】A、在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吞噬細胞能攝取和處理抗原,暴露出抗原物質,A正確;B、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中,輔助性T細胞均能合成并分泌細胞因子,B正確;C、漿細胞能分泌抗體,但其為高度分化的細胞,不再分裂,C錯誤;D、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D正確。故選C。9.下列關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三道防線的說法,錯誤的是( )A.皮膚黏膜、胃黏膜對病原體的阻擋屬于第一道防線B.有炎癥時白細胞數目增多,其吞噬病菌屬于第二道防線C.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吞噬細胞在三道防線中都起作用D.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等參與的免疫反應屬于第三道防線【答案】C【解析】A、皮膚黏膜、胃黏膜都是與外界環境相通,故其對病原體的阻擋,屬于第一道防線,A正確;B、有炎癥時,白細胞數目增多,其吞噬病菌為非特異性免疫屬于第二道防線,B正確;C、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吞噬細胞在第二、三道防線中都起作用,C錯誤;D、有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參與的免疫反應為特異性免疫,屬于第三道防線,D正確。故選C。10.激素、神經遞質和抗體在調節正常人體生命活動中各有特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激素和抗體可通過體液運輸到達全身,而神經遞質分泌后則分布在突觸間隙中B.三者都需與特異性的物質結合后才能發揮作用,且一般發揮作用后均失去生物活性C.激素和神經遞質作用于自身的組織和細胞,而抗體大多作用于外源性的抗原D.激素和抗體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而神經遞質都是分子較小的有機物【答案】D【解析】A、激素主要由血液運輸,抗體主要分布于血漿中,所以二者通過體液運輸到達全身,而神經遞質由神經細胞分泌分布在突觸間隙,A正確;B、激素和遞質需要與特異性的受體結合,而抗體需要與抗原結合,三者一般發揮作用后均失去生物活性,B正確;C、激素和神經遞質作用的是自身的組織和細胞,二者都和自身受體結合,而抗體大多作用于外源性的抗原,發揮免疫作用,C正確;D、有些激素不是蛋白質,例如性激素屬于固醇,D錯誤。故選D。11. 99.7%的宮頸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所引起。宮頸癌疫苗專用于預防HPV病毒,人體接種宮頸癌疫苗將獲得相應免疫力。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HPV病毒入侵后,漿細胞會增殖分化并產生特異性抗體B.HPV病毒對人體來說是一種抗原,會被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C.注射HPV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體內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D.HPV病毒再次入侵時,記憶T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成細胞毒性T細胞【答案】D【解析】A、漿細胞不能增殖分化,A錯誤;B、細胞毒性T細胞能與靶細胞(被HPV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使靶細胞裂解死亡,B錯誤;C、宮頸癌疫苗相當于抗原,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體內產生記憶細胞和抗體,C錯誤;D、當HPV病毒再次入侵人體時,記憶T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成細胞毒性T細胞,使得二次免疫反應快而強,D正確。故選D。12.人體在饑餓和進食等不同狀態下會發生不同的生理反應,進食可刺激小腸的 K 細胞分泌一種多肽(GIP),GIP 可作用于胰島細胞和脂肪細胞,引起血糖濃度降低,其作用機理如圖所示(①-④代表細胞膜上的結構)?,F有甲乙兩個糖尿病患者,甲體內檢測出能作用于結構 ② 的抗體(此抗體還可以作用于肝細胞和肌細胞),乙體內檢測出能作用于結構 ③的抗體。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br/>A.K 細胞分泌 GIP 體現了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B.與口服葡萄糖相比,注射會使體內胰島素水平較高C.甲、乙患糖尿病的病因不同,但二者均為自身免疫病D.患者甲通過注射適量胰島素更能有效控制其血糖濃度【答案】C【解析】A、GIP是一種多肽,通過胞吐的方式被釋放,故K 細胞分泌 GIP 體現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A錯誤;B、與注射相比,口服后葡萄糖是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漿,而消化系統中小腸K細胞可分泌GIP促進胰島素分泌,而注射的葡萄糖直接進入血漿,不會引起該反應,故口服后血漿胰島素水平更高,B錯誤;C、由于免疫系統過于異常敏感、反應過度,“敵我不分”的將自身物質當做外來異物進行攻擊而引起的病癥,屬于自身免疫病,結合題意可知,甲、乙患糖尿病的病因不同,但二者均為自身免疫病,C正確;D、據題干信息可知,甲體內檢測出能作用于結構②的抗體,該抗體可與胰島素結合,且可作用于肝細胞和肌細胞,導致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并可能阻止糖原和非糖物質的轉化,從而不能使血糖濃度降低,D錯誤。故選C。13.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類傳染病,人體感染HIV后體內HⅣ濃度和T細胞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曲線AB段,HIV濃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宿主細胞中大量增殖的結果B.曲線BC段,HIV濃度下降主要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C.曲線CD段,人體的細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體液免疫能力基本不受影響D.曲線EF段,T細胞濃度上升是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快速分化成熟的結果【答案】C【解析】A、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細胞內才能增殖,所以AB段內HIV濃度上升的主要是它在宿主細胞中大量增殖的結果,不是內環境,A正確;B、BC段HIV數量下降,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需要細胞免疫將細胞內的HIV釋放到內環境,另一方面需要體液免疫將內環境中的HIV通過與抗體結合而消滅的HIV,B正確;C、CD段,體內HIV逐漸增多,而T細胞逐漸減少,由于T細胞既要參與細胞免疫,也要參與體液免疫,故隨T細胞的減少,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會降低,C錯誤;D、T細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再轉移到胸腺中發育成熟,EF段T細胞數量增加,與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快速分化成熟密切相關,D正確。故選C。14.遺傳病是生殖細胞或受精卵遺傳物質改變引發的疾病。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遺傳病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B.孩子的先天畸形發生率與母親的生育年齡有關C.X連鎖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傳女不傳男”D.重度免疫缺陷癥不能用基因治療方法醫治【答案】B【解析】A、貓叫綜合征等遺傳病是由于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A錯誤;B、孩子的先天畸形發生率與母親的生育年齡有關,如 21三體綜合征, 女性適齡生育時胎兒先天畸形率低,超齡后年齡越大,胎兒先天畸形率越大,B正確;C、X連鎖遺傳病的遺傳可以傳給女兒也可以傳給兒子,X染色體的顯性遺傳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X染色體的隱性遺傳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C錯誤;D、可以采用基因治療重度免疫缺陷癥,該方法需要取患者的T淋巴細胞,因為T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D錯誤。故選B。15.新冠肺炎如今仍在全球大肆傳播,接種疫苗是防控新冠疫情的重要措施。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新冠肺炎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質組成,它屬于傳染源B.第一次接種后,密切接觸新冠肺炎患者,仍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原因是體內還沒有產生抗體或者是產生的抗體較少C.接種新冠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新冠肺炎,這種免疫屬于非特異性免疫D.戴口罩也能有效預防新冠肺炎,這屬于預防傳染病措施中的保護易感人群【答案】B【解析】A、新冠肺炎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質組成,它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體,A錯誤;B、第一次接種后,雖然刺激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但是抗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產生,抗體數量過少,抵抗該病的能力弱,因此密切接觸新冠肺炎患者還可能患上新冠肺炎,B正確;C、接種新冠疫苗只能預防新冠肺炎病毒,對其它病毒不起作用,這種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的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C錯誤;D、戴口罩也能有效預防新冠肺炎,這屬于預防傳染病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D錯誤。故選B。16.在連續恒速給藥(如靜脈輸注)的過程中血藥濃度會逐漸增高,一段時間后可達穩定而有效的血藥濃度,此時藥物吸收速度與消除速度達到平衡,這時的血藥濃度稱為穩態血藥濃度。結合相關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穩態是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維持相對穩定狀態,注射藥物不影響其穩態B.注射量相同的情況下,靜脈注射比肌肉注射會使藥物更快達到全身各部位C.理想的給藥劑量應使穩態血藥濃度維持在最小中毒濃度與最小有效濃度之間D.當治療效果發生不良反應時,可通過測定穩態血藥濃度對給藥劑量加以調整【答案】A【解析】A、人體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不斷發生變化,注射藥物會影響穩態,A錯誤;B、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漿,肌肉注射先進入組織液,在進入血漿,因此靜脈注射的藥效更快,B正確;C、藥物在人體內發揮治療作用時,該藥物的血藥濃度應介于最低有效濃度和最低中毒濃度之間,C正確;D、注射藥物會影響內環境的穩態,當治療效果不滿意或發生不良反應時,可通過測定穩態血藥濃度對給藥劑量加以調整,D正確。故選A。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每空1分,共52分)17.新型冠狀病毒最初侵染人體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摧毀大多數病毒。回答下列問題:(1)人體的免疫系統是由__________組成的。(2)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體內的增殖,患者出現發熱現象,體溫調定學說認為正常情況下丘腦預設的一個體溫調定點為37 ℃,而病毒感染會導致體溫調定點升高,如體溫升高到39 ℃,這時人的感覺是_______(填“冷”或“熱”),機體的產熱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熱量,體溫上升,導致發熱出現。若患者服用退燒藥,機體可以通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生理途徑來增加散熱,使體溫恢復正常。(3)在隔離治療期間,醫生建議患者多喝水,從而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颊叽罅匡嬎螅琠_________滲透壓下降,__________釋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__(填“增多”“減少”或“不變”),引起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__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有利于排出代謝廢物。機體的水平衡調節過程屬于__________調節。【答案】(1)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2)冷 大于 出汗 皮膚血管舒張(3)細胞外液 垂體 減少 減弱 神經--體液【解析】(1)人體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了人體的免疫系統。(2)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會出現發熱現象,體溫調定學說認為正常情況下,下丘腦預設的一個體溫調定點為37℃,而病毒感染會導致體溫調定點升高,如體溫升高到39℃,這時人的感覺是冷,機體的產熱量大于散熱量,體溫上升,導致發熱出現。若患者服用退燒藥,機體會大量出汗,此時機體主要通過汗腺分泌汗液,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速度加快等途徑來增加散熱的。(3)患者大量飲水后,機體的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減少,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弱,使尿量增多,從而使機體能夠排出更多的代謝廢物,機體是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維持水平衡的。18.(一)基因型為AaBb的某二倍體(2n)高等動物細胞,其某時期的細胞分裂示意圖如圖1所示(僅示意部分染色體),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數量含量關系如圖2所示。某時期細胞核內發生的某生理過程如圖3?;卮鹣铝袉栴}:(1)圖1細胞名稱是_____________,對應圖2的_____________時期。導致圖1中的①號和②號染色體上基因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2)圖2所示各個時期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時期是_____________。請依據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數量變化相關知識,將圖中Ⅰ﹣Ⅴ用“→”相連來表示減數分裂過程Ⅰ→_____________。(3)圖3表示_____________過程,a表示_____________。圖3中的b和c從分子組成看,兩者的差別是_____________。(二)吸食毒品會導致人體相關生理功能障礙,圖為毒品可卡因對人腦部神經沖動傳遞的影響。表為研究人員對可卡因等阿片類毒品的吸食者進行相關激素及T細胞檢測的結果與健康人的對比情況。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促性腺激素(IU/L) 性激素(pg/mL) T細胞亞群a(%)健康對照組 4.7 6.5 43.8吸毒組 1.4 4.1 35.6(1)多巴胺是腦內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感覺、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由圖可知,突觸小泡中的多巴胺釋放到突觸間隙中,并_____________到突觸后膜與突觸后膜上的[ ]_____________結合后,可將“快樂”信息傳遞給下一神經元。在_____________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轉運蛋白,而可卡因作用的機理是_____________,導致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_,從而增強并延長對腦的刺激,產生“快感”。(2)表數據顯示吸毒者的性激素含量明顯低于健康者,推測吸毒者可能是_____________受損或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減少所致。(3)據表分析,吸毒者容易受細菌、病毒感染而患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一)(1)次級精母細胞或(第一)極體 I 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2)II、III III→IV→(I)→V(3)轉錄 RNA聚合酶 b中含脫氧核糖,c中含核糖(二)(1)擴散 ②(多巴胺)受體 突觸前膜 與多巴胺轉運體結合,阻止了多巴胺進入突觸前膜 增多(2)性腺 促性腺激素(3)T細胞減少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受損【解析】(一)(1)圖1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細胞質均等分裂,該細胞是次級精母細胞或(第一)極體,染色體:核DNA=1:1,且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對應圖2的I時期。導致圖1中的①號和②號染色體上基因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2)圖2所示各個時期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時期是 II(有絲分裂后期)、III(有絲分裂前期和中期、減數第一次分裂)。請依據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數量變化相關知識,根據分析,圖中Ⅰ﹣Ⅴ用“→”相連來表示減數分裂過程為Ⅰ→III→IV→(I)→V 。(3)圖3為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表示轉錄過程,a表示 RNA聚合酶。圖3中的b為胞嘧啶脫氧核苷酸,c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兩者的差別是b中含脫氧核糖,c中含核糖。(二)(1)多巴胺是腦內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由圖可知,突觸小泡中的多巴胺釋放到突觸間隙中,并擴散到突觸后膜與突觸后膜上的②(多巴胺)受體結合后,可將“快樂”信息傳遞給下一神經元。在突觸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轉運蛋白,而可卡因作用的機理是與多巴胺轉運體結合,阻止了多巴胺進入突觸前膜,導致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從而增強并延長對腦的刺激,產生“快感”。(2)上表中數據顯示吸毒者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含量明顯低于健康者,推測吸毒者可能是性腺功能受損或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所致。(3)此外吸毒者T細胞減少,吸毒者容易受細菌、病毒感染而患病的原因是T細胞減少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受損。19.下丘腦是參與人體血糖平衡調節、體溫調節和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中樞,其部分調節過程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______g/L,早飯后3h,與流人肝臟的血糖濃度相比,流出時會略有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某糖尿病人含有胰島素受體的抗體而血糖持續維持在髙水平,從免疫學角度看,這種糖尿病屬于______病。(2)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產生激素A,激素A的具體生理作用是______,從而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該調節過程屬于______調節;另外,血糖升高還可直接刺激下丘腦相關部位興奮,并通過信號分子A使胰島B細胞興奮,但胰島A細胞并不興奮,原因是____________,該調節過程是______調節。(3)機體若突然受到寒冷剌激,下丘腦會分泌______作用于垂體,使垂體分泌相關激素促進腺體A的活動,腺體A的名稱是______,其產生的激素幾乎作用于全身組織細胞,該激素的產生是通過______調節方式實現的。(4)水鹽平衡調節時,激素B是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激素B可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的______功能。【答案】(1)0.8~1.2 升高 自身免疫(2)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 激素 胰島A細胞沒有信號分子A的特異性受體 神經(3)TRH(或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甲狀腺 分級(4)抗利尿激素 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 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解析】(1)正常人的血糖濃度是0.8~1.2g/L,早飯后3h,此時基本具有饑餓感,肝糖原分解,流出肝臟的血液中血糖含量升高,由于自身產生的抗體作用于自身細胞,因此屬于自身免疫病。(2)激素A是胰島素,其生理功能是促進組織細胞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從而使血糖降底,此過程沒有神經系統的參與,屬于激素調節。信號分子A是神經遞質,胰島B細胞上有其特異性受體,而胰島A細胞上沒有信號分子A的特異性受體,因此胰島A細胞不興奮;本題只強調刺激產生相應激素,而沒有說激素隨后的生理過程,因此屬于神經調節。(3)寒冷刺激下丘腦興奮產生TRH,作用于垂體產生TSH,隨后作用于甲狀腺產生TH,進而調節體溫,該激素的產生過程是通過分級調節實現,其維持穩定是通過負反饋調節實現。(4)激素B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腦合成和分泌,由垂體后葉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激素B可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的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功能。20.如圖1為細胞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a、b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體液;圖2中c-f表示相應的物質,甲、乙表示相應器官;圖3表示神經、免疫、內分泌三大系統相互調節的部分示意圖。據圖分析,回答問題。(1)圖1中表示內環境的是___________(用標號表示)。若②為腦細胞,則a處的O2濃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處的O2濃度,③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別是___________。(2)人體保持體溫穩定是機體代謝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寒冷刺激后,圖2中下丘腦分泌物質c增多,則物質c是___________,最終引起e分泌增加,當e的含量偏高時,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會減少,使e的含量不至于過高??梢?,e分泌的調節中既存在___________調節,又存在___________調節。(3)重感冒發熱患者通常會在服藥后因大量出汗散熱而退燒,排汗的調節方式是___________(填“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或“神經—體液調節”)。排汗導致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垂體所釋放的_________增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致尿量減少。(4)______________________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在內環境穩態的調節網絡中,既參與神經調節又參與體液調節的器官是___________。(5)通過圖3分析,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為信息分子參與免疫調節,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答案】(1)①③④ 高于 ④處蛋白質含量高于③處(2)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c和d##d和c 分級 反饋(3)神經調節 抗利尿激素 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4)神經—體液—免疫 下丘腦(5)激素、神經遞質、免疫活性物質【分析】(1)圖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細胞內液,③是組織液,④是血漿,其中表示內環境的是①淋巴液,③組織液,④血漿。若②為腦細胞,a處的氧氣在運輸到b處的過程中,被組織細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處的氧氣濃度高于b處。④是血漿,③是組織液,血漿與組織液組成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④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高于③組織液。(2)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當受到寒冷刺激后,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c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級調節作用于垂體(分泌d促甲狀腺激素)和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能提高細胞代謝速率,使機體產熱增多。當甲狀腺激素的含量偏高時,會通過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反饋于下丘腦和垂體,抑制c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d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在該過程中既存在分級調節(下丘腦—垂體—甲狀腺),又存在反饋調節。(3)機體發熱時,溫覺感受器產生興奮,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傳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再通過傳出神經到達皮膚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多,排汗的調節方式是神經調節。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排汗會導致血漿中水分減少,滲透壓升高,引起下丘腦分泌物質f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4)穩態是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在內環境穩態的調節網絡中,下丘腦既可作為神經中樞等參與神經調節,又可以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索等參與體液調節。(5)通過圖3分析,免疫細胞表面含有激素、神經遞質的特異性受體,激素、神經遞質可作為信息分子作用于免疫細胞,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圖中免疫細胞產生的免疫活性物質也可作為信息分子參與免疫調節,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重點1: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重點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重點3:體液免疫重點4:細胞免疫重點5:免疫異常專題4 免疫調節重難點索引:1.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3.體液免疫4.細胞免疫5.免疫異常一、免疫系統的組成1.人體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結、扁桃體和脾臟等;免疫細胞主要指淋巴細胞(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免疫活性物質有淋巴因子、抗體和溶菌酶等。2.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皮膚和黏膜組成;第二道防線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組成;第三道防線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是后天獲得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屬于特異性免疫。3.免疫細胞名 稱 來 源 功 能巨噬細胞 造血干細胞 吞噬消化、抗原處理和呈遞樹突狀細胞 造血干細胞 具有強大的吞噬、呈遞抗原的功能T細胞 造血干細胞(胸腺中發育) 輔助性T細胞:識別抗原、分泌細胞因子;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并接觸裂解靶細胞,分化為記憶T細胞B細胞 造血干細胞(骨髓中發育) 識別抗原,分化為漿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B細胞或記憶B細胞 分泌抗體記憶細胞 B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 識別抗原分化成相應的免疫細胞4.抗原:病原體在進入機體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質等物質,能夠與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引發免疫反應,這些能引發免疫反應的物質稱為抗原。5.抗體指機體的免疫系統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增殖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組織液及外分泌液中。6.免疫活性物質是指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有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二、免疫系統的功能1.免疫防御:排除外來抗原性異物,是免疫系統最基本的功能;2.免疫自穩:清除衰老或損傷的細胞,進行自身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3.免疫監視:識別和清除突變細胞,防止腫瘤發生。【典例分析】例1.在機體缺氧時,腎臟可產生紅細胞生成酶,該酶作用于肝臟所生成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使其轉變成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促紅細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使周圍血液中紅細胞數增加,從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饋性地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細胞是紅細胞,紅細胞數量增加可以增加攜氧能力,改善缺氧B.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C.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還能產生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可參與免疫調節D.過量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會抑制肝臟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原的生成,這屬于負反饋調節,這種機制保證了生物體內物質含量的穩定,不會造成浪費例2.下列關于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飲用大量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后尿液量會增加B.寒冷環境下機體通過各種途徑減少散熱,使散熱量低于產熱量C.胰島素制劑、性激素均只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D.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項 目 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區別 來 源 機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遺傳而來,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機體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與病原體接觸后獲得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對 象 對所有病原體起作用 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特 點 無特異性、作用弱、時間短 有特異性、作用強、時間長基 礎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聯 系 起主導作用的特異性免疫是在非特異性免疫的基礎上形成的,特異性免疫的形成會促進非特異性免疫的功能,兩者共同擔負著機體的防御功能【典例分析】例3.細顆粒物(PM2.5)可影響免疫系統功能,下表相關推論錯誤的是( )選項 對長期吸入高濃度PM2.5的研究結果 推論A 損害呼吸道黏膜 影響非特異性免疫B 改變吞噬細胞數目 影響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C 損害胸腺 影響特異性免疫D 導致唾液中溶菌酶減少 影響第二道防線A.A B.B C.C D.D例4.下列關于人體免疫系統防衛功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人體免疫系統防衛功能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B.皮膚、黏膜等屬于機體第一道防線C.淋巴細胞參與的防衛作用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D.特異性免疫屬于人體免疫的第三道防線1.細胞外液即細胞的生存環境,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也稱為內環境。由于細胞不停地進行代謝活動和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的影響,導致人體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及化學物質含量也不斷發生變化。在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以及各器官協調配合下,機體的內環境穩態才能得以維持,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機體才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2.體液免疫的過程: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被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并呈遞給T細胞,T細胞呈遞給B細胞,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T淋巴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合成和分泌抗體,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并將抗原進一步消滅。【典例分析】例5.下圖為人體體液免疫的部分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的輔助性T細胞、B細胞、E細胞均具有特異性識別功能B.M細胞被不同種抗原刺激時也可增殖、分化形成E細胞并產生抗體C.E細胞和M細胞的細胞質內RNA種類有差異D.E細胞能與靶細胞結合并產生細胞因子,增強其他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例6.為研究人的 T 細胞對 B 細胞的影響,研究人員將來自同一個體的 B 細胞等分為三組,實驗操 作和結果如下所示(“+”表示加入該細胞,“-”表示未加入該細胞),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br/>甲 乙 丙B細胞 + + +T細胞 + - -受抗原刺激的T細胞 - + -A.乙組培養液中可能產生了記憶細胞B.甲、丙兩組沒有檢測到抗體的原因不同C.受抗原刺激的 T 細胞能刺激 B 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D.第 4-10d 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乙組抗體量逐漸增加1.T細胞分為兩個亞群,分別為T助細胞,又叫輔助性T細胞或TH細胞和T胞毒細胞(或胞毒T細胞或Tc細胞),TH細胞在對抗原和MHC的免疫應答中,分泌各種生長因子(或叫淋巴因子),當TH細胞被激活時,它就變成效應T細胞,分泌各種淋巴因子,這些淋巴因子在激活B細胞、Tc細胞、吞噬細胞和其他各種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中起重要作用。當Tc細胞通過其表面的T細胞受體識別與MHC蛋白結合的抗原時,被激活,增值分化成效應T細胞。與TH細胞不同,Tc細胞一般不分泌淋巴因子,但獲得胞毒活性。Tc細胞在監視身體的細胞和消滅任何顯示不正常的抗原細胞如病毒感染細胞、腫瘤細胞和外來移植組織細胞方面有重要作用。2.細胞免疫定義:當病原體侵入機體細胞內部后,體液中的抗體不能與之結合而將其消滅,此時需要依靠T細胞直接接觸靶細胞來“作戰”。這種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反應稱為細胞免疫。3.細胞免疫過程為:(1)感應階段: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然后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2)反應階段: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效應T細胞,同時T細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強免疫功能。(3)效應階段:效應T細胞發揮效應。4.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協調配合(1)B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都離不開輔助性T細胞的輔助。(2)體液免疫中的抗體能消滅細胞外液中的病原體。(3)當病原體進入細胞后,細胞免疫裂解靶細胞將抗原釋放,再由體液免疫最后清除。5.二次免疫:(1)二次免疫反應: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時,記憶細胞很快地作出反應,即很快分裂產生新的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此為二次免疫反應;(2)二次免疫特點:比初次反應快,也比初次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它們消滅。【典例分析】例7.艾滋?。ˋIDS)是由于感染 HIV 引起的一類傳染病,人體感染HIV后體內HIV濃度和輔助性T細胞濃度隨時間變化如下圖。下列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曲線 AB 段,HIV 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內環境中大量增殖的結果B.曲線 BC 段,HIV 濃度下降主要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C.曲線 CD 段,人體的細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體液免疫基本不受影響D.曲線 EF 段,輔助性 T 細胞濃度上升是在骨髓中有大量 T 細胞生成并發育成熟的結果例8.下圖為細胞毒性 T 細胞通過表面受體(TCR)識別抗原遞呈細胞呈遞的腫瘤抗原后被激活,進而攻擊腫瘤細胞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中抗原遞呈細胞通過主動轉運的方式攝取腫瘤抗原B.健康人的細胞毒性T 細胞直接移植給腫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圖中細胞毒性T 細胞被抗原激活后,增殖并分化形成的子細胞群都具有對應于這種抗原的受體D.細胞毒性T 細胞使腫瘤細胞裂解死亡,該過程并非細胞凋亡1.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觸相同的抗原時,有時會發生引發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免疫反應稱為過敏反應。2.過敏反應的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3.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發生反應,如果自身免疫反應對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并出現了癥狀,就稱為自身免疫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4.免疫缺陷病:(1)定義:免疫缺陷病是由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分類: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5.免疫異常的判斷方法:(1)免疫錯誤錯將正常組織作為免疫對象自身免疫?。?br/>(2)免疫過強將非病原體作為抗原過敏反應;(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免疫缺陷病。【典例分析】例9.下列有關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血漿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屬于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②抗原都是外來異物③人體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體④HIV主要攻擊人體的T細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⑤對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過細胞免疫進行的A.①④ B.②④ C.③⑤ D.②③例10.下圖為HIV侵染人體T細胞后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簡圖,圖中甲、乙、丙表示生理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HIV侵入人體后,腦細胞、肝細胞中也可能存在HIVB.HIV中存在與甲、乙、丙過程有關的酶C.甲、乙、丙過程均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HIV和T細胞共用一套遺傳密碼【重難點突破訓練】一、單項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列與免疫系統組成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扁桃體、淋巴結、胸腺、脾、脊髓均屬免疫器官B.胃液和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均屬人體第二道防線C.吞噬細胞、T細胞和B細胞都屬于淋巴細胞D.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漿中2.某科研小組研究了“IL-18(白細胞介素18,一種淋巴因子)對核輻射誘導小鼠脾細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得到了細胞凋亡的相對值(見下表),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組別 處理方法 0h 12h 24h 48h甲 無輻射損傷 0.016 0.056 0.048 0.038乙 輻射損傷 0.460 0.420 0.530 0.520丙 輻射損傷+IL-18 0.239 0.265 0.279 0.269A.該實驗的對照組為甲組B.從乙、丙兩組的數據可知,IL-18能夠抑制受到核輻射影響的脾細胞的凋亡C.分泌IL-18的細胞在骨髓中成熟D.核輻射引起細胞凋亡的過程中,無特異性mRNA和蛋白質的生成3.下圖是人體內某些生命活動的調節過程示意圖(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若d偏高,機體會通過調節作用,使c的含量發生變化B.圖中a、b、c、d、e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C.成年人體內d過少時會表現出精神萎靡等癥狀D.免疫細胞除了圖中的B細胞和T細胞,還有吞噬細胞4.炎癥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它認為有害的物質時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反應,通常具有“紅腫熱痛”的表現。炎癥反應過強會造成過多的自體細胞損傷,損傷細胞釋放出的物質會給免疫系統提供更多的分子信號,導致炎癥反應增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炎癥反應往往是人體第二道防線發揮作用的結果B.發熱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體C.炎癥反應過強引起正反饋調節,可能會導致機體的穩態失調D.消炎藥可以降低炎癥反應的程度,對患者康復不一定有利5.某人因燒傷,引起身體局部感染,經治療后,恢復健康,在此過程中體內發生了一系列反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免疫活性物質只能由免疫細胞合成并分泌B.第三道防線清除病原體的過程屬于特異性免疫C.巨噬細胞吞噬、處理病原體的過程,屬于內環境穩態維持的過程D.溶菌酶與溶酶體酶發揮作用的場所不同6. T細胞可以分為輔助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等。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T細胞都來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B.輔助性T細胞能分泌細胞因子C.B細胞的活化離不開輔助性T細胞D.T淋巴細胞都生活在淋巴中7.如圖表示人體和人體細胞內某些信息傳遞機制的模式圖,圖示中箭頭表示信息傳遞的方向,下列有關 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如果該圖表示二次免疫反應,若 c 為抗體,則 a 表示記憶 B 細胞,b 表示漿細胞B.如果 a 表示抗原,b 表示吞噬細胞和 T 細胞,c 為 B 細胞,則該過程表示體液免疫C.如果圖中 a 為下丘腦,b 為垂體,c 為腎小管和集合管,則 d 和 e 為同一種物質D.如果該圖表示反射弧,則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電流的形式傳導的8.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體,機體在免疫應答過程中不會發生的是( )A.抗原呈遞細胞攝取和處理病毒B.輔助性T細胞合成并分泌細胞因子C.漿細胞進行分裂并分泌抗體D.B細胞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9.下列關于人體對抗病原體的三道防線的說法,錯誤的是( )A.皮膚黏膜、胃黏膜對病原體的阻擋屬于第一道防線B.有炎癥時白細胞數目增多,其吞噬病菌屬于第二道防線C.第三道防線屬于特異性免疫,吞噬細胞在三道防線中都起作用D.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等參與的免疫反應屬于第三道防線10.激素、神經遞質和抗體在調節正常人體生命活動中各有特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激素和抗體可通過體液運輸到達全身,而神經遞質分泌后則分布在突觸間隙中B.三者都需與特異性的物質結合后才能發揮作用,且一般發揮作用后均失去生物活性C.激素和神經遞質作用于自身的組織和細胞,而抗體大多作用于外源性的抗原D.激素和抗體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而神經遞質都是分子較小的有機物11. 99.7%的宮頸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所引起。宮頸癌疫苗專用于預防HPV病毒,人體接種宮頸癌疫苗將獲得相應免疫力。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HPV病毒入侵后,漿細胞會增殖分化并產生特異性抗體B.HPV病毒對人體來說是一種抗原,會被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C.注射HPV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體內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D.HPV病毒再次入侵時,記憶T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成細胞毒性T細胞12.人體在饑餓和進食等不同狀態下會發生不同的生理反應,進食可刺激小腸的 K 細胞分泌一種多肽(GIP),GIP 可作用于胰島細胞和脂肪細胞,引起血糖濃度降低,其作用機理如圖所示(①-④代表細胞膜上的結構)?,F有甲乙兩個糖尿病患者,甲體內檢測出能作用于結構 ② 的抗體(此抗體還可以作用于肝細胞和肌細胞),乙體內檢測出能作用于結構 ③的抗體。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br/>A.K 細胞分泌 GIP 體現了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B.與口服葡萄糖相比,注射會使體內胰島素水平較高C.甲、乙患糖尿病的病因不同,但二者均為自身免疫病D.患者甲通過注射適量胰島素更能有效控制其血糖濃度13.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類傳染病,人體感染HIV后體內HⅣ濃度和T細胞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曲線AB段,HIV濃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宿主細胞中大量增殖的結果B.曲線BC段,HIV濃度下降主要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C.曲線CD段,人體的細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體液免疫能力基本不受影響D.曲線EF段,T細胞濃度上升是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快速分化成熟的結果14.遺傳病是生殖細胞或受精卵遺傳物質改變引發的疾病。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遺傳病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B.孩子的先天畸形發生率與母親的生育年齡有關C.X連鎖遺傳病的遺傳特點是“傳女不傳男”D.重度免疫缺陷癥不能用基因治療方法醫治15.新冠肺炎如今仍在全球大肆傳播,接種疫苗是防控新冠疫情的重要措施。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新冠肺炎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質組成,它屬于傳染源B.第一次接種后,密切接觸新冠肺炎患者,仍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原因是體內還沒有產生抗體或者是產生的抗體較少C.接種新冠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新冠肺炎,這種免疫屬于非特異性免疫D.戴口罩也能有效預防新冠肺炎,這屬于預防傳染病措施中的保護易感人群16.在連續恒速給藥(如靜脈輸注)的過程中血藥濃度會逐漸增高,一段時間后可達穩定而有效的血藥濃度,此時藥物吸收速度與消除速度達到平衡,這時的血藥濃度稱為穩態血藥濃度。結合相關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穩態是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維持相對穩定狀態,注射藥物不影響其穩態B.注射量相同的情況下,靜脈注射比肌肉注射會使藥物更快達到全身各部位C.理想的給藥劑量應使穩態血藥濃度維持在最小中毒濃度與最小有效濃度之間D.當治療效果發生不良反應時,可通過測定穩態血藥濃度對給藥劑量加以調整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每空1分,共52分)17.新型冠狀病毒最初侵染人體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摧毀大多數病毒。回答下列問題:(1)人體的免疫系統是由__________組成的。(2)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體內的增殖,患者出現發熱現象,體溫調定學說認為正常情況下丘腦預設的一個體溫調定點為37 ℃,而病毒感染會導致體溫調定點升高,如體溫升高到39 ℃,這時人的感覺是_______(填“冷”或“熱”),機體的產熱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熱量,體溫上升,導致發熱出現。若患者服用退燒藥,機體可以通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生理途徑來增加散熱,使體溫恢復正常。(3)在隔離治療期間,醫生建議患者多喝水,從而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患者大量飲水后,__________滲透壓下降,__________釋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__(填“增多”“減少”或“不變”),引起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__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有利于排出代謝廢物。機體的水平衡調節過程屬于__________調節。18.(一)基因型為AaBb的某二倍體(2n)高等動物細胞,其某時期的細胞分裂示意圖如圖1所示(僅示意部分染色體),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數量含量關系如圖2所示。某時期細胞核內發生的某生理過程如圖3?;卮鹣铝袉栴}:(1)圖1細胞名稱是_____________,對應圖2的_____________時期。導致圖1中的①號和②號染色體上基因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2)圖2所示各個時期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時期是_____________。請依據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數量變化相關知識,將圖中Ⅰ﹣Ⅴ用“→”相連來表示減數分裂過程Ⅰ→_____________。(3)圖3表示_____________過程,a表示_____________。圖3中的b和c從分子組成看,兩者的差別是_____________。(二)吸食毒品會導致人體相關生理功能障礙,圖為毒品可卡因對人腦部神經沖動傳遞的影響。表為研究人員對可卡因等阿片類毒品的吸食者進行相關激素及T細胞檢測的結果與健康人的對比情況。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 促性腺激素(IU/L) 性激素(pg/mL) T細胞亞群a(%)健康對照組 4.7 6.5 43.8吸毒組 1.4 4.1 35.6(1)多巴胺是腦內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感覺、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由圖可知,突觸小泡中的多巴胺釋放到突觸間隙中,并_____________到突觸后膜與突觸后膜上的[ ]_____________結合后,可將“快樂”信息傳遞給下一神經元。在_____________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轉運蛋白,而可卡因作用的機理是_____________,導致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_,從而增強并延長對腦的刺激,產生“快感”。(2)表數據顯示吸毒者的性激素含量明顯低于健康者,推測吸毒者可能是_____________受損或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減少所致。(3)據表分析,吸毒者容易受細菌、病毒感染而患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19.下丘腦是參與人體血糖平衡調節、體溫調節和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中樞,其部分調節過程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______g/L,早飯后3h,與流人肝臟的血糖濃度相比,流出時會略有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某糖尿病人含有胰島素受體的抗體而血糖持續維持在髙水平,從免疫學角度看,這種糖尿病屬于______病。(2)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產生激素A,激素A的具體生理作用是______,從而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該調節過程屬于______調節;另外,血糖升高還可直接刺激下丘腦相關部位興奮,并通過信號分子A使胰島B細胞興奮,但胰島A細胞并不興奮,原因是____________,該調節過程是______調節。(3)機體若突然受到寒冷剌激,下丘腦會分泌______作用于垂體,使垂體分泌相關激素促進腺體A的活動,腺體A的名稱是______,其產生的激素幾乎作用于全身組織細胞,該激素的產生是通過______調節方式實現的。(4)水鹽平衡調節時,激素B是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激素B可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的______功能。20.如圖1為細胞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a、b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體液;圖2中c-f表示相應的物質,甲、乙表示相應器官;圖3表示神經、免疫、內分泌三大系統相互調節的部分示意圖。據圖分析,回答問題。(1)圖1中表示內環境的是___________(用標號表示)。若②為腦細胞,則a處的O2濃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處的O2濃度,③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別是___________。(2)人體保持體溫穩定是機體代謝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寒冷刺激后,圖2中下丘腦分泌物質c增多,則物質c是___________,最終引起e分泌增加,當e的含量偏高時,___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會減少,使e的含量不至于過高。可見,e分泌的調節中既存在___________調節,又存在___________調節。(3)重感冒發熱患者通常會在服藥后因大量出汗散熱而退燒,排汗的調節方式是___________(填“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或“神經—體液調節”)。排汗導致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垂體所釋放的_________增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致尿量減少。(4)______________________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在內環境穩態的調節網絡中,既參與神經調節又參與體液調節的器官是___________。(5)通過圖3分析,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為信息分子參與免疫調節,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重點1: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重點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重點3:體液免疫重點4:細胞免疫重點5:免疫異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4學年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高二生物期末復習重難點突破專題4免疫調節期末復習重難點突破學生版.doc 2023-2024學年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高二生物期末復習重難點突破專題4免疫調節期末復習重難點突破(含解析)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