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單元活動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學習目標 區域認知:結合區域圖文材料和地理特征,理解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綜合思維:結合某一種發生的自然災害案例,認識和理解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地理實踐力:了解自己家鄉所在地發生的自然災害情況,以及怎樣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來防災減災的。 人地協調觀: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掌握自然災害發生的地區,災害形成和發生過程,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重難點 教學重點:各種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工作原理和特點。學情分析 雖然前面章節已經學過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已有一定的自然災害防御知識。生活中,大部分學生用過手機導航,關注過天氣預報,對地理信息技術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部分學生基礎較差,需要進一步鞏固基礎性的地理信息技術原理和用途。教師講課時要注意運用生活中學生了解的自然災害案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進行教學。核 心 知 識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設計 教師個人復備【導入新課】 展示“風云二號”氣象衛星對臺風“菲特”進行監測圖; 汶川地震前后北川縣城遙感影像對比圖 “5. 12”汶川地震摧毀了當地的交通、 通信設施,地震災區瞬間成為信息孤島, 外界無法及時得知受災情況,這使得救援 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約8小時后,首批武 警官兵到達地震重災區,并使用北斗用戶 機實時傳遞災情,這是地震重災區發出的 第一束生命急救電波。 1.北斗用戶機是一種什么設備? 2.它通過什么渠道傳送災情? 北斗用戶機是用戶設備,帶有全向收發天線的接收、轉發器。用于接收導航、定位衛星發射的S波段信號,從中提取地面控制中心傳送給用戶的數字信息。 什么是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是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 地理信息系統(GIS) 3S技術是遙感技術(R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統稱,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 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規劃等。 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 如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 一、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簡稱RS) 1.概念 利用裝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的光學或電子設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感知并且獲取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并根據電磁波的特征進行分析和應用的技術。 “遙”—遠距離、高空或太空 “感”—傳感器獲取目標物體反射或發射的電磁波信息 2.遙感的組成 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以及相關技術等組成。 地面物體種類、性質、環境條件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工作原理 原理:地物在不斷地吸收、發射(輻射)和反射電磁波,并且不同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利用一定的技術設備和裝置,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地物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 遙感分類——按遙感平臺的不同,可把遙感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近地)遙感;按探測的電磁波段不同,可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微波遙感等。 航天遙感 搭載工具:衛星、航天飛機、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 優點: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受天氣影響較大,可進行定期、重復的觀測等。 航空遙感 搭載工具:飛機。 優點:機動性強,可以根據研究主題選擇適當的傳感器、飛行高度和區域。 地面遙感 搭載工具:高塔、車、船等平臺。 優點:于近距離測量地物波譜和攝取供試驗研究用的地物細節影像。 4.遙感的特點(優點) 與傳統實地調查等信息獲取手段相比,遙感技術具有探測范圍大,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手段多,獲得的信息量大、人力、財力投入少、用途廣泛,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等優勢,能夠實現地物信息的實時、動態監測。 5.遙感影像: 遙感影像的類型:結合圖片比較不同類型的遙感影響。 6.遙感的應用 利用遙感可以進行礦產開采監測,土地資源、陸地水資源、海洋資源調查、植被資源等方面調查。 利用遙感可以進行荒漠化、環境污染、海洋生態、全球氣候變化、植被變化等方面監測。 利用遙感可以進行森林病蟲害監測、森林火災與煤礦火點監測、大氣監測與天氣預報(包括臺風監測預報)、旱澇災害監測、海洋赤潮災害監測等方面監測。 災前和災中,運用遙感技術,可以實時監測洪澇、臺風等災害的形成過程,進行準確的預報、預警 災后,能夠快速識別地震等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影響范圍,并為災情統計、災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幫助救災,災害發生后,陸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壞而影響救災行動。遙感可幫助識別重災區和能通往災區的線路,從而決定救災的輕重緩急 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GNSS) 1.概念:它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時定位、導航的系統。 2.組成 衛星星座(空間部分) 地面監控系統(地面控制部分) 信號接收系統(用戶部分) 3.功能和優點 全球定位系統能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并且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特點 4.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5.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 6.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抗災救災中的作用 災后的通信聯絡、減災過程中的災情跟蹤、監測等 提高減災效率和救災物資空投的準確度 救災人員趕赴救災現場的導航和通信聯絡 災情的實時監測、災害發生地點的準確預報等方面 三、地理信息系統(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1.概念: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輸入、處理、存儲、管理、查詢、分析、輸出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2.基本功能: 3.GIS工作流程簡要程序 4.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空間疊加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以圖層為基礎。 圖層用圖形、符號、文本等描述某個主題的數據,如道路、村莊、河流等。 這些圖層可通過位置疊加組合在一起,不同的組合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實際應用價值的圖片、數據及文字信息。 例如,將雨量站圖層與行政區圖層進行疊加,可以獲得雨量站在行政區的分布信息。 5.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基本功能 6.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可應用的領域相當廣泛 可以說,凡是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都可以借助GIS 地理信息系統利用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提供的地理數據,進行自然災害動態監測、預報預警、快速確定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恢復重建等提供依據。 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名師金典》(5分鐘)2、《課堂練習》(10分鐘)附知識小結:選取地理信息技術手段的方法 (一)“點”與“面”判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它的最大特點是工作對象是“一個點”或“多個點”; 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工作對象——“面”。 在地理信息技術中選取適當手段時,要看其工作對象是“點”還是“面”,如果是“點”則選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如果是“面”則選用遙感技術或地理信息系統。 (二)“想”與“看”區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是地圖的延伸,主要功能是進行空間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對“事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評估,需要計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選地理信息系統。 遙感技術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是對于大范圍、大面積、人不易觀測的地物信息的獲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選用遙感技術。 (三)關鍵詞判斷地理信息技術 ①遙感技術:“獲取”空間信息。 ②球衛星導航系統:“定位”“導航”“精確”“精密”“精準”等。 ③理信息系統:“分析”“處理”“查詢”“輸入”等。 教學反思 1.根據“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設計本節課,符合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為本”的要求; 2.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可能存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效果。 3.學生表述聲音不夠大聲,表達能力有限,表達過于口語化,表述不清楚。 4.給學生做筆記時間偏少。 5.改進措施: (1)設計題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 (2)加強基礎知識落實,加強重點知識的記背,積累專業術語,規范答題。 (3)加強課堂管理,合理安排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