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浮和沉》【教材分析】《浮與沉》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三年級下冊(常見的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以小球浮出深坑為線索,探究浮的特點,然后延伸到浮與沉建立起聯系,讓學生明白浮與沉是怎么回事。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從動畫中水能使小球浮出深坑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并為學生準備好乒乓球、氣球、塑料瓶、螺絲釘等,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做好材料準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讓學生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并通過實驗得出浮力的感性認識。讓學生下壓水面上的氣球感受到向上的力,得出結論物體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就是水的浮力。然后再次在經歷模擬實驗和討論活動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好奇心,讓學生感知不但浮在水面的物體(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體(全部在水中)同樣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動,研究生活中浮力的應用并簡單解釋原理。在課后自己查閱資料,制作一個浮沉子。本課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思維導航明確學生探究的方向,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體現探究的進階性。【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科學探究目標: 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科學態度目標: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浮力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初步嘗試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教學設計】一、魔術導入教師利用魔術(浮沉子),讓學生認識物體的浮和沉的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探究活動(一)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1、教師出示一組實驗材料(鐵釘、積木、乒乓球、鉤碼、蠟燭、氣球、橡皮、橡皮筋、訂書釘),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想這些材料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并做好記錄。2、動手操作,觀察并記錄,驗證是否和猜想結果一致。(1)教師出示注意事項:學生要合理分工;按照順序,一個一個進行驗證;把物體完全浸入水中,觀察物體的浮和沉;(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提醒學生隨時記錄。3、根據實驗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可將物體分為兩類,即浮在水面上的和沉入水中的。(二)感受浮力,認識浮力的方向教師提問:要想讓浮的物體沉下去,可以怎么做?教師演示用手按住氣球,豎直向下壓,提出要求:用心體驗手上的感覺。學生將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用手按壓到水中,感受物體在水中方向的變化,交流感受。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浮力的概念:物體在水中收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就是水的浮力。(三)通過實驗,推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問題: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否也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生猜想。教師出示材料(橡皮筋、鉤碼、刻度尺),并做簡單介紹,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數據填寫到匯總表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數據,并得出結論:沉在水里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四)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提問: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學生列舉實例。教師補充:曹沖稱象、鹽水選中、山東艦,讓學生感受浮力與生活各方面的密切聯系,滲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三、暢談收獲: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獲(知識、方法、技能、態度等方面)。四、拓展延伸:教師演示浮沉子的制作方法,學生課后制作浮沉子并繼續探究浮沉子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