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走近發明家》【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目標了解新產品的發明與改進過程;知道一些發明家和他們的研究事跡,了解他們的設計和發明過程。2.科學思維目標發展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對身邊的物品找出不足,并提出新穎而有價值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3.探究實踐目標能夠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初步的有效提取和梳理。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對身邊常用的物品適當改進或嘗試發明。4.態度責任目標體會發明及創新的樂趣,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見。能分工協作,主動與他人合作,在團隊合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難點】重點:信息的整理和分析。難點: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教師出示愛迪生圖片,引導學生猜測這是誰?隨后教師繼續出示愛迪生的發明進一步引導學生猜測圖片的人物。2.教師提問學生:還知道哪些發明家 3.教師闡述發明家為人來帶來的作用,并詢問是否相了解發明家背后的故事,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走近發明家。【設計意圖】學生對愛迪生的畫像不了解,可是教師出示愛迪生發明的產品,尤其是燈泡的時候,有些學生就能猜到,這種猜測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愛迪生到其他發明家,順利的引出本節課的課題。二、問題與猜測新產品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什么?1.通過提問學生在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方式,引導出手機的廣泛應用。2.教師提問學生:手機都可以用來做什么?3.通過手機的廣泛應用引導學生去了解手機的發展歷史。【設計意圖】疫情居家網課可以很容易讓學生聯想到手機。通過對手機應用的反饋,激發學生對手機發展歷史了解的興趣,為后面的課前查閱資料分享做鋪墊。4.學生分享課前查閱的資料,教師對資料的收集做出評價。5.讓學生直觀了解手機的發展歷史。6.通過圖片讓學生思考:手機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變化?7.學生分小組討論:手機的發明給我帶來了......發明是源于......發明家是根據......8.教師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評價總結。【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課前資料反饋,教師可以對其進行評價。教師的總結引導學生思考手機發展變化,引導學生思考發明的意義和根據。9.教師提問:是否所有的發明都是對人類有利的。10.通過反饋以塑料袋的利弊為實例,告訴學生有些發明是“雙刃劍”,需要合理的使用。【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有些發明需要合理使用,不然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三、探究與實踐了解古今中外發明家的故事1.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課前查閱的有關發明家的資料。2.教師著重介紹蔡倫、王選、尼古拉 特斯拉的發明。3.在介紹蔡侯紙時,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竹簡和紙的區別,并談談感受。【設計意圖】教師選擇蔡倫、王選、尼古拉 特斯拉三位時古今中外發明家的代表,讓學生了解三位發明家發明的重大意義。竹簡和紙的親身體驗,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發明的意義。4.教師出示《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視頻,讓學生思考發明家為什么要發明這些產品?在發明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面對困難,他們是怎么克服的?5.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發明家根據人們的需要、科技的進步,不斷設計、創造出新產品,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水平。【設計意圖】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可以讓學生了解發明家發明產品的目的,以及產品被發明出來的曲折過程、培養勇于客服困難的精神。四、評價與創新做個小“發明家”1.教師展示資料卡和發明人介紹視頻。2.教師提問學生,通過這個小發明有哪些體會?【設計意圖】了解小“發明家”發明的產品,認識到發明創造可以從身邊的需求入手,充分利用身邊常見的物品。3.教師向學生介紹“和田十二法”發明創造法。4.教師展示“加一加”和“減一減”發明創造的案例。【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和田十二法”,并通過案例加強學生對發明創造的理解和啟發。5.學生分小組對身邊常見的學習、生活用品進行發明創造。6.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對作品的創造。7.學生分小組分享自己的發明創新成果。【設計意圖】學生運用“和田十二法”進行實踐發明,讓學生體驗發明創新的樂趣。五、總結拓展1.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2.教師進行總結。3.教師布置課后拓展活動——繼續發明創造,做一名小“發明家”。【設計意圖】師生總結可以讓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拓展作業繼續實現發明創造,可以讓學生繼續保持發明創造的熱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