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杠桿【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理解杠桿的作用,知道利用杠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了解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科學探究目標:1.學會做杠桿作用的實驗并能通過動手操作尋找證據進行解釋。2.能設計控制變量的探究實驗,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并運用其采集、整理、分析和解讀數據。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意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2.善于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樂于探究、大膽想象。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體會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是密切聯系的。2.知道科學探究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經驗、新現象、新方法、新技術。【教學重難點】杠桿的作用、杠桿作用的實驗。【教學過程】1、 設疑導入 認識杠桿出示情境圖:有一塊大石頭擋道了,用手搬不動,車上只有一根木棍,你們有沒有辦法將它搬走呢?(學生自由回答)引入杠桿定義:一根棍子,我們用它撬起重物時,它就是一個簡單的機械——杠桿。(板書課題:19:杠桿)2、 探究學習 了解杠桿活動一:1.初步認識杠桿:播放視頻兒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童年回憶,也進一步認識杠桿。2.認識杠桿的三要素:(1)出示撬棍(展示撬棍的使用過程)。(2)師生歸納:杠桿三要素(用力點、支點、重點),并找一找在圖中的位置。(設計意圖:通過學習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活動二:1.教師問:那么杠桿有什么作用呢?人們為什么要應用這種簡單機械呢?(學生先自由猜想假設,繼而進一步探究)2、出示杠桿尺,提問:它是杠桿嗎?找一找支點?觀察一下,它還有什么特點?3.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杠桿尺。4、設計實驗,進行試驗,記錄數據出示實驗方案:1、調整杠桿尺橫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平衡。2、在支點左邊掛鉤碼作為重物,支點右邊掛鉤碼作為拉力。3、自由組合鉤碼數量和到支點的距離,使杠桿尺平衡。4、比較左右兩邊鉤碼的數量和鉤碼離支點的距離,找出規律。在兩端相同的位置掛相同的鉤碼。小組討論:什么樣的情況能能說明用杠桿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樣的情況下不能省力?在實驗中應該收集哪些數據來說明問題?溫馨提示:使用杠桿尺之前,調整兩邊的螺母使杠桿平衡。距離按格的數量記錄,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N)記錄。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注意安全。仔細觀察,認真填好實驗記錄表。分組實驗。共進行三次試驗,并填好實驗記錄表5.統計數據,匯報結果。6.分析數據,得出規律。(1)用力點的距離大于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是省力的,這種杠桿是省力杠桿。(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是費力的,這種杠桿是費力杠桿。(3)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時,這種杠桿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三、聯系生活 學以致用認識變形杠桿:1.搖水裝置,提問:它也是杠桿,三個點在什么位置?2.出示羊角錘、老虎鉗、剪刀。提問:它們是杠桿嗎?為什么?師總結: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和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3.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工具也是杠桿?(出示實物,讓學生上臺指一指杠桿的三點,并說一說是什么類型的杠桿,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四、拓展知識 延伸課外:尋找我們身體中的杠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