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知識清單】【知識結構】【知識要點】一、明代政治制度變化1.建立:1368,朱元璋稱帝,都應天府,國號大明。同年攻占大都,滅元。2.廢宰相(1380):①原因:前朝教訓:元代丞相權勢過重,威脅皇權歷史原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中,宰相與皇權矛盾尖銳(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廢行省設三司,宰相職權擴大,胡惟庸驕橫擅權②影響:加強皇權,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3.設內閣:①原因:宰相廢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②設立:明太祖設殿閣學士,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內閣形成。③運行:A.內閣主要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票擬”,B.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批紅”。④發展:明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⑤特點: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性質/地位);完全受制于皇權,不能制約皇權(閣臣的升降、職權的大小由皇帝決定;票擬是否被采納取決于皇帝的批紅);權力受司禮監制約,二者矛盾深刻4.宦官專權:①表現: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獲得協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②實質:宦官無法制約皇權,必須依托于皇權,是專制皇權的強化。5.廠衛制度:東廠、西廠,錦衣衛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1)概況: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先后7次遠航海外,訪問亞非30多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目的、特點: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厚往薄來:(3)評價:①積極: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②消極:帶來財政負擔,未能持續。2.戚繼光抗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3.歐洲殖民者的侵略(1)背景:明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2)表現: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在濠鏡澳的租住權。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末,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1662,鄭成功收復臺灣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內陸邊疆(1)蒙古:戰和交替。元亡后,蒙古人形成韃靼、瓦剌兩大集團。明修筑長城,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中期,瓦剌和韃靼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瓦剌在土木之變中俘虜明英宗。1571,俺答汗與明訂立和議,接受明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即:俺答封貢,隆慶和議(2)西藏:羈縻冊封。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設行都指揮使司(軍政機構)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管理。(3)東北:明前期,在黑龍江流域設奴兒干都司(軍政合一),對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清的建立: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并進攻大明。1636,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3.明清易代:明末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1644,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亡。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遷都北京。四、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皇帝獨斷大政: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詳加過問,君主專制加強。2.君主專制強化(1)奏折制度:①特點:迅速、機密、詳細;②作用: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決策效率,強化對官僚機構控制。(2)設立軍機處(1729)①目的:直接:為處理西北軍務;根本:加強皇權②職責: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跪受筆錄,上呈下達③地位:秉承皇帝旨意,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中樞機構。內閣只處理一般文書④影響:提高行政效率,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3)文字獄:為加強思想文化控制,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五、疆域的奠定1.東南:1662,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清軍渡海遠征,鄭氏戰敗投降。1684,設臺灣府,隸福建省。1884,臺灣建省。2.東北:反擊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685-1686, 中俄雅克薩之戰。1689,簽訂《尼布楚條約》。3.西北:①蒙古:a.1757擊敗準噶爾部;b.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②新疆:a.平定大小和卓叛亂;b.1762設伊犁將軍,基層行政委任維吾爾族伯克管理4.西藏:確立冊封制度(冊封宗教領袖)(1)冊封宗教領袖:①順治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尊號;②康熙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中央政府冊封。(2)設駐藏大臣:1727,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3)設金瓶掣簽制度:1792,正式設立(4)頒布文件:1793,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權。5.西南:改土歸流。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強化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6.地方制度調整:①地方實行督撫體制,全國分為18省,一省長官為巡撫,掌地方行政;幾省設一總督,掌軍政。②在東北、北部、西北邊疆地區,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7.民族管理制度:①機構設置: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②民族政策: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8.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六、統治危機的初顯1.國內危機:(1)人口劇增:經濟繁榮、國土開發,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暴露。(2)階級矛盾: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農民起義屢屢爆發。2.閉關鎖國:(1)內容:起初指定四處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受到嚴格約束,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2)影響:①延緩西方列強侵占瓜分中國的進程;②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七、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農業的發展:①明后期,伴隨新航路的開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提高糧食總產量。②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③很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得更多收入2.手工業的進步:明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出現新的經營手段,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生產。3.商品經濟繁榮:①貨幣:美洲等地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中期,白銀成為法定貨幣。促進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②商幫出現,如徽商和晉商③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如景德鎮。4.經濟局限:(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社會的進步和轉型。(重農抑商、君主專制、文化專制、閉關鎖國、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八、思想領域的變化:1.陸王心學——繼承(1)背景: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2)代表:南宋的陸九淵(心學開創者)與明的王守仁(字陽明)(心學集大成者)(3)內容: ①世界觀:心即理也。 ②方法論:致良知。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③方法論:知行合一。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4)評價: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發奮立志;以自己內心為準則,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2.李贄的反傳統思想——批判①主張: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提出“童心說”②作品:藏書、焚書3.明末清初三大家——批判①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天下為主,君為客”②顧炎武:經世致用;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提出“眾治”。③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提出“循天下之公”。樸素唯物主義九、文學藝術1.小說繁榮水滸傳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章回體的寫作體裁三國志通俗演義 元末明初 羅貫中西游記 明 吳承恩 神話小說的杰作紅樓夢 清 曹雪芹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儒林外史 清 吳敬梓 諷刺小說的杰作2.戲曲:(1)傳奇: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代表:明·湯顯祖(牡丹亭)、清·孔尚任(桃花扇)。(2)昆曲:舞臺演出方面,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昆曲長期流行。(3)京?。呵宓拦饽觊g,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京劇,并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十、科技1.科技成果李時珍 本草綱目 “東方醫學巨典”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 對石灰巖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比歐洲早約兩個世紀特點:處于成就總結階段,未轉化為近代科學;重實用,輕理論創新;借鑒西方科技2.大型典籍的編纂:①明成祖,編成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②清乾隆后期,編成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3.西學東漸:①明后期起,以利瑪竇等為代表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來中國,在一定范圍內傳播西方科技知識;②清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