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知識清單】
【知識結構】
【知識要點】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北宋建立:960,趙匡胤建立宋,都東京,史稱北宋。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先南后北,陸續消滅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原因:①借鑒唐后期藩鎮割據、政局動蕩歷史教訓;②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需要;③北宋結束五代十國以來分裂局面,實現局部統一
(2)措施:①地方:加強地方控制
a.行政(削實權):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
b.財政(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c.軍政(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②行政:分散機構權力:
a.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丞相分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二府三司)
b.地方(強監察):先后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③軍事:抑制武將權力,崇文抑武
a.重用文官:提倡文治,改革科舉制(鎖院、彌封/糊名法、謄錄),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官與士子的地位。b.剝奪武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分散軍權;實行更戍法
3.評價:積極:①有效預防內部動亂,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中央集權。
局限:②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③逐漸形成三冗二積局面,為北宋中期出現社會危機埋下隱患。
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1.邊防危機:積弱,外不敵遼夏虎狼之師
(1)北宋與遼:澶淵之盟,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即絹10萬匹,銀10萬兩,稱為“歲幣”。
(2)北宋與西夏:慶歷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2.財政危機:積貧,內不支朝廷財政之需(冗官+冗兵=冗費)
三、王安石變法(1069,熙寧變法,對封建生產關系局部調整的變法改革運動)
1.背景:①三冗二積的社會局面使北宋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慶歷新政觸犯官僚集團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失敗,北宋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
③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堅定,地方工作經驗豐富
2.內容:(1)經濟—富國: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調控經濟同時開辟財源)
(2)軍事—強兵:實行“省兵”,精簡軍隊,縮減編制;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對農民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取士:改革科舉,改變科舉考試內容。(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推動改革,擴大統治基礎)
3.影響/評價:①達到富國目的,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加;②部分措施執行過程中加重人民負擔,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對,強兵方面成果甚微。③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黨爭不斷,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下攻取東京,北宋滅亡。趙構即位,即宋高宗,都臨安,史稱南宋。
2.宋金對峙:①南宋抗金:宋軍在與金軍抗擊中形成幾支比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岳飛的岳家軍戰績卓著,但岳飛被南宋殺害。
②宋金和議:1141,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繳納財物,稱為“歲貢”。 維持南北對峙局面
五、遼(916-1125)的政治
1.建立:遼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916,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臨潢府,后改國號為遼。
2.制度:(1)南北面官—蕃漢分制:
①內容: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契丹人和漢人擔任);
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契丹人擔任)
②特點:因俗而治、漢蕃分治,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③作用:延續漢族農耕文明;緩解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和經濟發展。
(2)四時捺缽:皇帝和宮廷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六、西夏(1038-1227)的建立及制度
1.起源: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1038,黨項首領元昊稱帝,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2.制度:蕃漢同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同一套官制的不同語言稱謂,不是兩套官制)
七、金(1115-1234)入主中原
1.過程:1114,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稱帝,都會寧府,稱上京。建國后,援用唐、遼、宋先例,建制。1125滅遼;1127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1153,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
2.制度:(1)特點: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統。
(2)猛安謀克——蕃仿漢制
①內容:凡女真民戶,每300戶編為一謀克,10謀克編為一猛安 。
②特征:兵農合一、平時耕作、戰時出征;軍事單位、社會組織、基層制度
③作用:推進女真封建化進程。既節省開支又能保證有較強戰斗力。
(3)大定之治: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進入鼎盛,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金世宗被稱為“小堯舜”
3.衰落:金世宗死后,金受北方游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八、從蒙古崛起到元的統一
1.蒙古崛起:1206,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蒙古先后滅西遼、西夏(1227)、金(1234),招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權,遠征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2.元的統一(1271-1368)
(1)建立政權:1260,忽必烈繼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1271,定國號為大元,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名義上仍尊元為宗主國。
(2)統一:1276,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崖山海戰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3.元的制度: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設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御史臺
(2)地方: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疆域遼闊,為進行有效統治
②內容:中央的宰相機構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個行省。中央直轄:腹里(山東、山西、河北)
③性質: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派出機構
④特點:打破“山川形便”,犬牙交錯;軍政大權集中,轄區遼闊;權力大而不專,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
⑤意義:a.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b.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中國省制開端;c.予地方一定自主性,提高行政效率,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
(3)交通:修驛道,設驛站與急遞鋪,負責傳遞文書。
(4)邊疆治理:①吐蕃:設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統轄吐蕃軍政事務
②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③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經略臺灣。
九、元的民族關系
1.融合:①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②回族: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融合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2.區分:四等人制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
第三等 漢人 北方漢族,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
3.元的滅亡: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嚴重。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滅亡。
十、經濟的發展
(1)農業:①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普及(宋)
②經濟作物:出現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棉花開始種植(宋);棉花種植大力推廣,南方種植棉花普遍,帶動棉紡織業發展(元)
③邊疆開發: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農業有顯著進步(遼夏金元)
(2)手工業:①制瓷:技術改進,大量出口(宋:五大名窯<哥汝定官鈞>;元:青花瓷和釉里紅)
②燃料:東京居民普遍使用煤(宋)
③礦冶業:燃料的改進提高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④印刷業:迅速發展,帶動造紙業發展(宋元)
(3)商業與城市:①貿易:宋代邊境設立榷場和遼西夏互市交易;民間貿易活躍;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重要財源。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
②城市: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代杭州和大都
③貨幣:紙幣出現并推廣(宋:交子,元:寶鈔)
(4)經濟重心南移:①過程:a.唐中葉安史之亂,南方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b.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進一步奠定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蘇湖熟,天下足”
c.元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
②影響:南方經濟發展帶動文化的進步。北宋時,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
十一、社會的變化
1.社會觀念:門第觀念淡化,“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尚閥閱”
①士族階層在政治上衰落,但門第觀念仍十分流行
②宋,科舉制度比唐更為完善,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人們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
2.人身關系: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租佃關系盛行
①宋以前,社會上長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視賤民階層,宋代數量減少。
②宋以前,家內服役大都用世襲奴婢承擔,宋代更多來自雇傭。宋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3.國家管理:政府不干預土地買賣,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市民階層初步形成
①朝廷對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加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
②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比前代更為松弛。
十二、儒學的復興
1.背景:三國到五代,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佛道盛行,動搖儒學正統地位。
2.目的:北宋中期,一批學者掀起儒學復興運動。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3.程朱理學:(1)含義:一套包含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2)特點:注重抽象思維(推動儒學的思辨化、哲理化),客觀唯心主義。
(3)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理學開創者)和南宋的朱熹(理學集大成者)。
(4)內容:①宇宙觀:“理”是自然界和社會根本原則,是宇宙本原,也稱“天理”。
②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③認識論和方法論:“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5)發展:①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加以注釋,即《四書章句集注》,作為先于“五經”的儒學基礎讀物。
②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學說,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十三、文學藝術
1.宋詞:①背景: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兩宋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需要大量的歌詞
②興起:唐后期出現的一種新詩體——詞,宋進入鼎盛時期。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代表: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1)散曲:更加適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2)雜劇:將成套的散曲連綴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標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地位)。代表:關漢卿、王實甫
3.藝術:(1)話本:宋元時期,出現的早期的白話小說。
(2)書法:宋元書法名家輩出,追求個性,不拘法度。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3)繪畫:以山水畫最為突出,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花鳥畫、人物畫水平也很高
十四、科技
1.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在宋代基本成熟
(1)印刷術: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2)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
(3)指南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4)地位:這三大發明在宋基本成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重要貢獻。推動歐洲反封建斗爭,促進新航路開辟、歐洲思想解放運動。
2.其他:a.沈括,北宋,《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b.郭守敬,元,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簡儀),編定《授時歷》
c.王禎,元,《農書》
十五、少數民族文字
a.遼:契丹大字、小字:刻石立碑、文學創作
b.金:女真文字:在科舉考試中用女真文字答題,開設女真進士科
c.西夏:西夏文:編著佛經、法律、字典以及經史著作
d.元:畏兀體蒙古文,用于修史,部分漢語譯本流傳至今,即《蒙古秘史》
八思巴文,忽必烈委派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創造出一套拼音符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衡南县| 越西县| 莱阳市| 渑池县| 泰州市| 青岛市| 福泉市| 宁强县| 尼勒克县| 枣阳市| 油尖旺区| 宁晋县| 中牟县| 平武县| 洛阳市| 翼城县| 梨树县| 东丰县| 博湖县| 惠水县| 高青县| 会宁县| 张家口市| 安塞县| 泸溪县| 宜章县| 蓝田县| 慈溪市| 淮北市| 石台县| 饶河县| 西峡县| 郧西县| 黎平县| 余姚市| 会东县| 壶关县| 连云港市| 那坡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