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方地區》單元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八年級下冊教材 人教版 設計者 盤偉國二、單元實施單元主題:水稻——南方地區主要的作物與共同的聯結 教學思路:三、課標要求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條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結合實例,描述不同區域的差異,說明區域聯系和協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3.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香港、澳門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以及港澳與內地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增強區域聯系的意識。 4.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臺灣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以及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意義。四、教材分析本單元內容為八年級下冊區域地理第七章南方地區。包括“自然地理特征與農業”“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祖國神圣的領土——臺灣省”四節內容。教材設計思路與北方地區一樣,第一節首先介紹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農業等內容。這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認識我國北方與南方兩大區域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業、生活的影響。 在學完南方地區的概況后,進入南方地區具體區域的學習,更具我國近十年來區域發展的狀況與地理熱點區域,教材選擇長三角地區為我國南方地區的代表區域。依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本節教材側重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選取了區域發展的相關主題,設計了“江海交匯之地”“我國最大的城市群”和“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三個標題來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繼長江三角洲之后,教材選擇介紹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領土,在經歷了百年的淪落和滄桑后,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回歸祖國,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教材依次設計了“特別行政區”和“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兩個標題,首先介紹香港和澳門的基本地理狀況,其次從港澳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的角度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系的必要性,介紹了香港如今發展成為世界著名貿易崗等內容。在本章最后,教材選擇臺灣省進行教學,設計了三個標題,分別是“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美麗富饒的寶島”和“外向型經濟”。依次說明臺灣的地理位置、物產與經濟發展,其中特別強調了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五、學情分析本教學設計教學對象為湖南地區學生,學生生活在南方地區,對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地形、氣候、水源等等有著較為直觀的認識與體驗,學生因此在講授自然地理特征時可注意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在南方地區的特定區域教學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些區域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從不同尺度區域的共同點出發,選擇其作為教學的中心由此展開課堂,水稻作為南方地區普遍而主要的農作物與主食,是南方地區所共有的一個具象化的地理聯系,因此本單元教學以水稻為核心展開進行大單元教學。除此之外,本章重要的一點在于強化學生的思政教育,港澳臺地區作為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不可分割且密切聯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深入進行講解,因此本單元設置了“香港:城市森林vs森林城市”與“臺灣——從鳳梨事件看經濟”連個分主題。六、單元目標1.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指出南方地區的范圍(區域認知); 2.通過資料,掌握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運用資料,了解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4.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說出其作為魚米之鄉的地理優越性;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5.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結合圖片和文字等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6.根據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說出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位置和范圍,了解我國實施一國兩制的政策。根據相關資料概括香港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了解香港和澳門土地開發狀況,舉例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分析這些聯系對祖國內地和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7.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臺灣省政區圖上指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圍。根據相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認識臺灣省人口分布特點,分析臺灣省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影響因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8.根據相關資料概括臺灣省20世紀50年代至今經濟發展的大致歷程和各個階段經濟的特點,理解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綜合思維)。七、達成評價問題的解決: 能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指出南方地區的范圍; 能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說出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 能總結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 能用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 能說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能說出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位置和范圍,概括香港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了解香港和澳門土地開發狀況,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分析這些聯系對祖國內地和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深刻理解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指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說出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認識臺灣省人口分布特點,分析臺灣省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影響因素。 得出臺灣省20世紀50年代至今經濟發展的大致歷程和各個階段經濟的特點,說明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八、實施規劃課型安排 課時設置 課時目標 達成評價 課時作業新授課 1課時 1.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指出南方地區的范圍(區域認知); 2.通過資料,掌握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運用資料,了解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1.能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指出南方地區的范圍; 2.能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說出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 3.能總結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 學法大視野新授課 1課時 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說出其作為魚米之鄉的地理優越性;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2.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結合圖片和文字等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能用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 2.能說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學法大視野新授課 1課時 1.根據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說出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位置和范圍,了解我國實施一國兩制的政策(區域認知)。 2.根據相關資料概括香港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了解香港和澳門土地開發狀況(人地協調觀)。 3.舉例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分析這些聯系對祖國內地和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能說出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位置和范圍,概括香港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了解香港和澳門土地開發狀況,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分析這些聯系對祖國內地和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學法大視野新授課 1課時 1.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臺灣省政區圖上指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圍。根據相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認識臺灣省人口分布特點,分析臺灣省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影響因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2.根據相關資料概括臺灣省20世紀50年代至今經濟發展的大致歷程和各個階段經濟的特點,理解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綜合思維)。 1.深刻理解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指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說出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認識臺灣省人口分布特點,分析臺灣省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影響因素。 3.得出臺灣省20世紀50年代至今經濟發展的大致歷程和各個階段經濟的特點,說明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 學法大視野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分課時教學設計第1課時 《自然特征與農業—以衡南縣為例》教學設計 分主題1:特性:水稻的生長條件 分主題2:典型: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一、基本信息課題 自然特征與農業 課型 新授課課時 45分鐘 授課人 盤偉國二、課時目標1.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指出南方地區的范圍(區域認知); 2.通過資料,掌握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運用資料,了解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與農作物分布教學難點 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四、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講授法、談話法五、教學過程設計生活導入(情境)/5分鐘 設計意圖【案例展示】 師:2021年5月衡陽日報刊登了一則新聞:衡南縣打造雜交水稻新品種示范“標桿縣”。水稻新品種入戶率達到98%! 生:閱讀案例素材。 運用鄉土地理素材為背景,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承轉】 師:為什么選擇衡南縣作為水稻試驗地?又為什么衡南縣大面積種植水稻?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內容——“自然特征與農業”(南方地區)學習新知(探究)/30分鐘 設計意圖一、衡南縣的自然特征 【啟發提問】 師:衡陽縣大面積種植水稻肯定是因為存在適宜水稻生長的環境條件,結合生活體驗說一說水稻的生長習性? 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說出所見到的水稻生長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展示】 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水稻生長習性進行總結。 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探究驗證】 1、衡南縣的氣候條件 活動①:數據分析 師:展示衡南縣2020年降水氣溫圖與位置圖,指導學生分析衡南縣的氣候條件。 生:參與活動①數據分析的討論,通過圖例描述衡南縣的降水與氣溫特征。 2、衡南縣的地形條件 活動②:讀圖分析 師:展示衡南縣的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衡南縣的地形有什么特點? 生:參與活動②讀圖分析的討論,通過圖例描述衡南縣的地形特征。 【回顧小結】 師:總結衡南縣的地形氣候條件,與學生說出的水稻生長習性進行對比,證實猜測。 生:認真筆記,對比衡南縣的自然特征與水稻生長習性,證實猜想。 通過啟發學生回顧生活所見得到水稻生長習性,調動學生主動性。 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通過讀衡南縣2020年降水氣溫圖與位置圖,分析衡南縣的氣候條件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通過讀衡南縣的地形圖,分析衡南縣的地形特征,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及時回顧,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承轉】 師:衡南縣位于衡陽市,衡陽市屬于湖南省,湖南省屬于我國地理四大分區的南方地區,那南方地區也會和衡南縣一樣適宜水稻種植嗎?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 【小組探究】 師:閱讀教材與圖4南方地區緯度范圍圖,分為兩大組分別說一說南方地區的氣候地形條件怎么樣? 生:認真閱讀教材與圖4,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總結南方地區的地形與氣候條件。 【學生匯報】 師:1、邀請小組①的代表進行南方地區氣候條件的總結匯報。2、邀請小組②的代表進行南方地區氣候條件的總結匯報。 生:小組①與小組②分布進行探究結果匯報,說明南方地區的氣候、地形條件。 【回顧小結】 師:總結南方地區的氣候、地形自然地理特征,與衡南縣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南方地區同樣適宜種植水稻。 生:認真筆記,對比衡南縣的自然特征與水稻生長習性,得出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類型。 此部分內容為教材敘述性知識,通過小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能力與總結能力。 探究結果通過學生匯報形式展出,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及時回顧,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承轉】 師:剛剛我們說到南方地區的地形由平原、高原、丘陵、盆地還有山地,可見并不是地形處處平坦,那為什么還會大面積的分布有水稻種植呢?三、南方地區的農業 【例子展示】 師:展示湖南紫鵲界梯田素材,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在山地之上如何發展水稻種植業? 生:閱讀例子材料,思考地形對水田農業的影響。 【引導提問】 師:南方地區水熱條件相似,但是地形差異顯著,既然水熱條件適宜,是否可以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開墾梯田創造平地發展水稻種植呢? 生:思考在同等水熱條件下如何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水田種植。 【自主學習】 師:閱讀教材47頁,找出除了水稻種植南方地區還有哪些農作物,并且都分布在哪里? 生:閱讀教材47頁,找出南方地區的農作物類型。 【回顧小結】 師:強調因地制宜觀念發展農業,總結南方地區農作物種類。 生:認真聽講,適當筆記。 通過紫鵲界梯田的素材,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對水田農業的影響。 在地形平坦的理想條件與現實地形復雜的條件沖突下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因地制宜觀念教育。 此部分內容為教材敘述性知識,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學歸納能力。 及時回顧,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小結(回顧)/5分鐘 設計意圖師:整理課堂思路:由衡南縣出發,以小見大,探究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總結本堂課知識點:南方地區的地形、氣候條件;南方地區以水稻種植業為主;南方地區的農作物種類。 生:跟隨老師整理課堂思路,回顧本堂課知識點:南方地區的地形、氣候條件;南方地區以水稻種植業為主;南方地區的農作物種類。 及時回顧,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課后思考(延伸)/5分鐘 設計意圖【認識自然環境對日常飲食的影響】 師:前面我們學習過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請同學們根據本節課所學南方地區與農業的知識,對比南北方地區的農作物類型以及飲食,從自然特征入手說明產生差異的區別,下節課上課前一起展示交流探究成果。板書設計 南方地區的農業 ——以衡南縣為例 一、自然特征與水田農業 二、農作物分布 水稻、甘蔗、柑橘、茶、竹……教學反思 課堂效果: 過程評價: 結果評價: 改進措施:第2課時 《深入分析南方農業發展條件—走進魚米之鄉長三角》教學設計 分主題2:典型: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一、基本信息課題 深入分析南方農業發展條件—走進魚米之鄉長三角 課型 新授課課時 45分鐘 授課人 盤偉國二、課時目標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說出其作為魚米之鄉的地理優越性;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 2.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結合圖片和文字等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優越性、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與旅游發展教學難點 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影響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主題式情境教學五、教學過程設計生活導入(情境)/5分鐘 設計意圖【復習+跨學科導入】 師:上節課已經了解到南方地區發展水稻種植農業的一些優勢條件,這節課我們將走進號稱魚米之鄉的長三角地區,深入分析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條件。 展示詩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小橋流水處,魚米之鄉里。 提出問題:魚兒為什么這樣多?大米為什么這樣多? 聯系上一課時進行導入,回顧農業發展的相關條件,走進更小尺度的長三角地區進行深入思考。通過詩詞引出疑問,進入魚米之鄉的學習。學習新知(探究)/30分鐘 設計意圖一、長江三角洲是什么? 【自主學習】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出什么叫做長江三角洲? 生:帶著任務閱讀圖片材料,思考問題。 二、魚米之鄉的農業發展優勢 【承轉】 師:長江三角洲既然是河流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那么在地形和水文上會有哪些特點? 【讀圖分析】 師:總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農業等,體會“魚米之鄉”的獨特自然風光和物產。 生:閱讀圖表文字材料進行歸納。 【探究影響】 師:通過長江三角洲的地形與水文特征對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 生:思考 教師總結:正是因為土地平坦,河網密布,所以長三角也是重要的水稻產地。 【承轉】 師:這么說對嗎?地形和河流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嗎? 回顧水稻生長習性:請同學們結合水稻生長習性資料與生活經驗,從熱量和水源條件總結出水稻的生長習性。 提問:長三角屬于那種氣候類型?與水稻生長習性是否匹配? 【回顧小結】 師:大米為什么這樣多? 魚: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產區。 米:地勢低平,雨熱同期,河湖眾多,灌溉便利,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 總結: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是我國傳統的糧食產區,同時這里河網密布湖泊眾多,又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產區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三、江海交匯之地—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讀圖思考】 引導學生找出“江”“海”,進一步理解江海交匯之地的含義,知道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活動探究】 結合教材活動第一題,引導學生讀圖歸納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總結河流能夠提供灌溉水源工業用水便利的水路,交通淡水產品,等等。 【對比思考】 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下游被稱為“魚米之鄉”,成都平原位于長江上游被稱為“天府之國”。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合成毒品的發展中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又有所不同請思考。 生:結合圖示進行思考 三、長三角地區的文化與旅游特色 【小組探究】 布置任務:讀圖思考問題 1.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哪些 最大的城市是哪里 有哪些歷史文化名城 2.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3.上海在本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帶著任務仔細閱讀教材,完成任務。 1.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最大的城市是上海,歷史文化名城有南京、杭州、嘉興、紹興、蘇州和揚州。 2.很多城市都是沿江、沿河或者沿海分布的。 3.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依托發達的交通將周邊城市聯系起來,對長江三角洲地區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 【承轉】長江三角洲地區旖旎的水鄉風光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讀圖思考】 觀察 “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資源分布圖”,了解主要景點及特色文化。 【小組討論】 討論: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業發達的原因。 總結: 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杭州西湖。 水鄉風貌:江蘇的周莊、同里,浙江的烏鎮、西塘等。 特色文化:傳統的戲曲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和飲食文化等。 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服務設施完善。 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對長江三角洲有初步認識,這是后面學習的基礎。 通過讀圖,使學生明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農業。 閱讀材料進行影響探究,達成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材料分析、歸納與信息提取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回顧知識,提供理解接下來問題的知識基礎。 通過讀圖思考,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建立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知識點。 通過指導學生讀圖,提高學生讀圖能力與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由淺入深,通過指導學生讀教材,讓學生掌握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分布,使學生了解該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 大部分學生有旅游的經歷,可以結合親身經歷來學習,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課堂小結(回顧)/5分鐘 設計意圖總結本節課知識 生:認真聽講,回顧本小結知識點。 建立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知識。課后思考(延伸)/5分鐘 設計意圖湖南洞庭湖地區也被也稱為“魚米之鄉”,請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說一說有哪些原因?九、板書設計魚米之鄉 一、長三角是什么? 二、魚、米為何多? 三、城市、旅游與水鄉文化十、教學評價課堂效果不足之處改進方法第3課時 《香港與澳門:城市森林vs森林城市》教學設計 分主題3:香港與澳門:城市森林vs森林城市一、基本信息課題 城市森林vs森林城市 課型 新授課課時 45分鐘 授課人 盤偉國二、課時目標1.根據香港和澳門政區圖說出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位置和范圍,了解我國實施一國兩制的政策(區域認知)。 2.根據相關資料概括香港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了解香港和澳門土地開發狀況(人地協調觀)。 3.舉例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分析這些聯系對祖國內地和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香港與澳門的地理位置、港澳與祖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的密切聯系。教學難點 香港與澳門土地開發的借鑒意義。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主題式情境教學五、教學過程設計生活導入(情境)/5分鐘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師:作為我國不可分割的港澳地區,與南方地區其他城市一樣,這里的人們同樣以大米為主要糧食,但在香港和澳門卻看不見農田。請同學們計算香港與澳門的人口密度。 展示差異:上香港與澳門人口密度極大,但卻保留著大片大片的綠地。 提出問題:香港與澳門為什么會經濟如此發達,城市森林是如何形成的?經濟如此發達的背景下又為何能保持大片綠地成為城市森林呢? 展示材料開門見山通過沖突引入主題:城市森林vs森林城市。學習新知(探究)/30分鐘 設計意圖一、城市森林:港澳經濟發展 【自主探究】 【香港的經濟特點】 師:香港和澳門經濟持續繁榮,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譽為“東方明珠”。探究問題: 1.列舉香港的經濟美稱; 2.展示維多利亞港材料; 3.香港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國際旅游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航運中心。 4.探討澳門的經濟特點: 生:閱讀圖片、文字等材料了解和歸納香港、澳門的經濟發展情況 【讀圖小組討論】 師:提出討論問題;港澳發展經濟的條件有哪些? 1.出示港澳位置圖,共同描述其位置,分析港澳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展示材料:祖國內地對港澳地區的支持。 歸納總結:港澳地區發揮自身地理位置優勢、同時依托祖國內地有力的支持,形成自身的經濟特點。 生:結合材料,思考歸納總結。 二、森林城市:港澳城市建設的經驗借鑒 【小組活動】 閱讀香港地形圖概括香港的地形特點。 結合香港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等資料,分析解決香港地狹人稠現象的可行辦法 討論上天和下海——香港擴大城市用地面積兩種方式的理解與好處。 討論香港城市用地開發方式對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環境的有益影響。 三、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 【承轉】 師:港澳地區經濟發達,但也存在一些不利條件,你認為它們有何不足?這些不利條件如何區解決?(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系) 【材料分析】 1.改革開放初期的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前店后廠”合作模式對雙方各有什么好處?合作過程中體現出了雙方各有什么優勢? 2.目前廣東省和香港的合作模式已經發生改變,與“前店后廠”模式有什么差異?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 生:閱讀圖表文字材料進行歸納。 通過自主探究,結合圖文材料加強學生對港澳兩地經濟的感性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 閱讀材料進行影響探究,達成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材料分析、歸納與信息提取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利用材料、問題情境、落實鍛煉學生分析一個地區區位條件的思維。 選擇講解香港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快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城市開發綜合效益顯著的典型案例,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卻不斷遇到各種困境的城鎮化,具有很好的啟發和示范作用 通過指導學生讀圖,提高學生讀圖能力與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課堂小結(回顧)/5分鐘 設計意圖總結本節課知識 生:認真聽講,回顧本小結知識點。 建立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知識。課后思考(延伸)/5分鐘 設計意圖據中國新聞網9月24日報,2021年9月21日,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在深圳召開。經過疫情后,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正以穩定狀態向前進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你怎么看?九、板書設計城市森林vs森林城市 一、為何形成城市森林? 二、森林城市從何而來? 三、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十、教學評價課堂效果不足之處改進方法第4課時 《從鳳梨事件看臺灣經濟發展》教學設計 分主題4:從鳳梨事件看經濟一、基本信息課題 從鳳梨事件看臺灣經濟發展 課型 新授課課時 45分鐘 授課人 盤偉國二、課時目標1.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臺灣省政區圖上指出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圍。根據相關資料,分析臺灣省的地形、氣候和自然資源等特征,認識臺灣省人口分布特點,分析臺灣省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影響因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 2.根據相關資料概括臺灣省20世紀50年代至今經濟發展的大致歷程和各個階段經濟的特點,理解臺灣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性(綜合思維)。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臺灣的地理位置、物產與經濟發展階段、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教學難點 臺灣經濟發展的條件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主題式情境教學五、教學過程設計生活導入(情境)/5分鐘 設計意圖【實事導入】 2021 年 3 月,因為大陸對臺灣省出口的一批菠蘿檢疫不合格,因此暫停進口臺灣菠蘿,這一舉動引起臺灣省水果市場強烈反應。 通過實事導入課堂, 熱點新聞激發學生 學習 興趣, 引導學生學會認識到熱點新聞的地理現象。【承轉】 為什么臺灣省會有這么多的菠蘿?面對菠蘿滯銷的情況,為什么臺灣省不自己在省內消化呢?帶著這兩個問題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內容——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學習新知(探究)/30分鐘 設計意圖一、 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 1、 不可分割的領土 【材料閱讀】 師:閱讀教材 65 頁圖 7.39 與現代詩《鄉愁》,使學生認識到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神圣不可分割。 生:認真閱讀教材,捋清臺灣省的歷史由來。 2、 臺灣省的位置與范圍 【讀圖思考】 師:指導學生讀臺灣省的位置圖,從緯度位置與相對位置說出臺灣省的位置在哪。 生:讀圖說出臺灣省的緯度位置為一部分位于熱帶,一部分位于亞熱帶;相對位置為與我們的福建省隔海相望。 【啟發提問】 師:臺灣省的位置僅僅只有臺灣島這一部分嗎?請同學們仔細再讀一遍臺灣省的位置圖,看看有沒有發現什么? 生:找出臺灣島周邊分布的小島,并閱讀書本說出名稱。 【回顧小結】 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小節知識點。生:認真聽講,適當筆記。 【承轉】剛才我們說到臺灣的緯度位置為一部分位于熱帶,一部分位于亞熱 帶,這說明臺灣的氣候怎么樣呢,這對于菠蘿的生長有何影響? 二、 臺灣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小組探究】 師:同學們現在分為兩個小組,一個為地形組,一個為氣候組,根據老師給的資料說出臺灣省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怎么樣? 1、 地形 師:給出臺灣省的地形圖資料,引導學生從圖例入手,分別從地勢與地形區分布兩方面來描述臺灣省的地形特征。生:認真閱讀臺灣省的地形圖,思考臺灣省的地形特征。 2、 氣候 師:給出臺灣省的降水氣候資料,引導學生從降水與氣溫兩方面,同時結合溫度帶來說出臺灣省的氣候特征。 生:認真閱讀材料,思考臺灣省的氣候特征。 【學生展示】 師:邀請氣候組與地形組的代表來進行探究成果的展示匯報。 生:分別說出自己的探究成果。 【回顧小結】 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小節知識點。 生:認真聽講,適當筆記。 【承轉】從剛才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臺灣省的氣候比較濕熱,因此適宜菠蘿的生長,所以會生產很多的菠蘿,但是開頭我們也說到,為什么臺灣省不自己在省內消化呢? 三、 臺灣省的經濟 【自主學習】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 69 頁內容,找出臺灣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什么? 生:閱讀教材找出特點。 【圖表分析】 師:閱讀外國到臺灣投資總額變化圖和 2020 年中國臺灣商品出口國家和地區占比圖,說一說臺灣吸引外資與產品輸出市場有什么特點? 生:認真閱讀圖表,得出結論:臺灣吸引外資不斷增多, 大陸所占市場份額在臺灣出口市場中最大。 師:緊接著總結說明:祖國大陸是臺灣省最大的貿易伙伴,脫離了祖國懷抱放棄合作,這樣的發展道路是行不通的。 【回顧小結】 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小節知識點。 生:認真聽講,適當筆記。 通過材料閱讀讓學生自己感知臺灣省的發展歷史, 認識到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 神圣不可分割。 通過指導學生讀 圖, 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加深學生對于臺灣省范圍的記憶。 及時回顧, 構建知識框架, 幫助學生理解。 小組探究加強學生合作和表達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讀圖, 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材料 ,提高學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探究結果通過學生匯報形式展出, 提高學生表 達能力。 及時回顧, 構建知識框架, 幫助 學生理解。 自主學習鍛煉提取信息與總結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材料 ,提高學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及時回顧, 構建 知識框架, 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小結(回顧)/5分鐘 設計意圖總結本節課知識,師:整理思路,臺灣菠蘿事件貫穿始終,因為臺灣省的自然特征,所以臺灣盛產菠蘿,又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外向型經濟,加之祖國大陸是最大的貿易伙伴所以使得臺灣菠蘿出現嚴重滯銷。緊接著強調臺灣省的領土位置,不僅僅只有臺灣島,還有澎湖列島與釣魚島等島嶼。 生:認真聽講,回顧本小結知識點。 建立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知識。課后思考(延伸)/5分鐘 設計意圖【認識臺灣的經濟發展歷程】 菠蘿出口只是臺灣水果行業的一塊,請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找一找臺灣外向型經濟出口產品有何特點以及隨著時間推進產品的變化特點。九、板書設計“鳳梨事件”與臺灣經濟 一、位置與范圍 1、我國東南部 2、一部分位于熱帶一部分位于亞熱二、臺灣的經濟十、教學評價課堂效果不足之處改進方法27世紀載言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南方地區》單元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學科地理年級八年級下冊教材人教版設計者盤偉國二、單元實施單元主題:水稻南方地區主要的作物與共同的聯結教學思路:大單元主題水稻南方地區主要的作物與共同的聯結主題香港:城市森林特性:水稻的生典型:農業發展聯結:港澳臺與vs森林城市長條件的區位條件祖國的密切聯系臺灣:從“風梨分主題事件”希經濟水稻:飲食與文化聯結特性:水熱條件位置氣候地形河流心典型:農業發展自然地理條件M社會經濟條件城市森林vs香港經濟發展港澳臺與祖國森林城市占城市是設聯結:密切聯系從“鳳梨事富燒的寶島與容的地理淵源件”看經濟外向型經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目標三、課標要求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條課程標準: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結合實例,描述不同區域的差異,說明區域聯系和協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3.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香港、澳門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以及港澳與內地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增強區域聯系的意識。4.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臺灣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以及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意義。四、教材分析本單元內容為八年級下冊區域地理第七章南方地區。包括“自然地理特征與農業”“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東方明珠一香港和澳門”“祖國神圣的領土一臺灣省”四節內容。教材設計思路與北方地區一樣,第一節首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7世紀載言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先介紹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農業等內容。這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認識我國北方與南方兩大區域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業、生活的影響。在學完南方地區的概況后,進入南方地區具體區域的學習,更具我國近十年來區域發展的狀況與地理熱點區域,教材選擇長三角地區為我國南方地區的代表區域。依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本節教材側重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選取了區域發展的相關主題,設計了“江海交匯之地”“我國最大的城市群”和“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三個標題來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繼長江三角洲之后,教材選擇介紹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領土,在經歷了百年的淪落和滄桑后,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回歸祖國,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教材依次設計了“特別行政區”和“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兩個標題,首先介紹香港和澳門的基本地理狀況,其次從港澳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的角度說明港澳與祖國內地密切聯系的必要性,介紹了香港如今發展成為世界著名貿易崗等內容。在本章最后,教材選擇臺灣省進行教學,設計了三個標題,分別是“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美麗富饒的寶島”和“外向型經濟”。依次說明臺灣的地理位置、物產與經濟發展,其中特別強調了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五、學情分析本教學設計教學對象為湖南地區學生,學生生活在南方地區,對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地形、氣候、水源等等有著較為直觀的認識與體驗,學生因此在講授自然地理特征時可注意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在南方地區的特定區域教學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些區域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從不同尺度區域的共同點出發,選擇其作為教學的中心由此展開課堂,水稻作為南方地區普遍而主要的農作物與主食,是南方地區所共有的一個具象化的地理聯系,因此本單元教學以水稻為核心展開進行大單元教學。除此之外,本章重要的一點在于強化學生的思政教育,港澳臺地區作為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不可分割且密切聯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深入進行講解,因此本單元設置了“香港:城市森林s森林城市”與“臺灣一從鳳梨事件看經濟”連個分主題。六、單元目標1.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分界線,指出南方地區的范圍(區域認知):2.通過資料,掌握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的主要成因,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區域認知、綜合思維):3.運用資料,了解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4.運用地圖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說出其作為魚米之鄉的地理優越性;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5.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教學】南方地區大單元整體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下(單元分析 4課時教學設計).docx 【大單元教學】南方地區大單元整體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下(單元分析 4課時教學設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