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波的形成和傳播 教學設計課 題 波的形成和傳播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繩、彈簧、學生預習體驗教材內容 分 析 波動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要模型,在現實生活中也能見到各種各樣的波,學習波動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設計理念 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缺乏感性的認識,很難在學生心中建立科學模型,借助動畫模擬和親身感受,能讓學生更好理解“波的形成和傳播”。通過贛教云教學通,能對學生所學知識掌握情況有個更之直接的反饋。學情分析 學生之前學習機械振動和受迫振動,為研究波的形成和傳播打下了理論基礎,有助于理解后一質點在前一質點的帶動作用下運動形成的,但對波形成的原因和傳播特點任是學生的難點。教學目標 物理觀念 1、理解直線上機械波的形成是質點與質點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2、知道橫波、縱波、波峰、波谷、密部、疏部的概念 3、知道“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形成機械波” 4、理解波在傳播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能量 二、科學思維 從研究某一質點的振動到研究多個質點同時又不同步的振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三、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機械波的形成和傳播過程及機械波的特點,并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交流、評估與反思的能力。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和仔細觀察、積極參與、勇 于探索、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和共同協作的探索精神,并激發學 生的愛國熱情。教學重難點 重點: 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 難點: 波在傳播振動這種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波源的能量,但介質中的質點并不隨波遷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一) 師生活動 ①觀看一段人浪表演視頻; ②觀看紅旗迎風飄和帶操表演圖片; 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視頻和圖片中有沒有什么共同點呢?設計意圖 通過圖片和視頻,聯系生活實際,用具有視覺沖擊的情境導入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引入新課。教學環節(二) 師生活動 (1)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實驗。 準備了一根繩子,兩人同學一組,一個同學將繩子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另一個同學手持另一端作為波源沿水平桌面抖動。 (2)提問: ①繩子上出現了什么形狀? ②繩子的振動形式從哪傳播出去的? ③繩子的一端振動后,為什么后面的繩子能被帶動著運動起來?設計意圖 使用體驗實驗的方式引入波形。讓學生有感官上的認識,化抽象為具體。教學環節 (三) 師生活動 ①建立繩波模型 ②結合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后面的質點開始運動時間的先后? 分析波的形成:波源上下振動時帶動相鄰的質點,使它也上下振動。這個質點又帶動更遠的質點,繩上的質點都跟著振動起來,只是后面的質點總是比前面的質點振動滯后,從總體上看就形成了凹凸相間的波形。設計意圖 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動畫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建模,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教學環節 (四) 師生活動 ①分析和時刻的波形及各質點的運動情況。 ②示范畫出和時刻的波形及各質點的運動方向。 ③布置學生先獨立完成分析時刻和T時刻各質點的運動情況并畫出對應的波形圖,再進進行小組討論。 展示五個時刻的波形,對比五個波形引導學生思考: ①波向哪邊傳播? ②質點的起振方向和波源的起振方向是否相同? ③質點是否沿波的傳播方向遷移? ④后面質點的振動形式是否和波源的振動形式相同?說明了什么? ⑤后面質點運動的能量來自哪里?設計意圖 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②學案導學、獨立完成、小組討論兩種方式結合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③通過贛教云平臺的手機展臺,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分析交流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環節 (五) 師生活動 ①引導學生活動。 ①16個男生將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每一個同學代表一個質點,第一個同學作為波源,帶動后面的質點一起振動。用半蹲代表平衡位置,現所有質點處于平衡位置,波源持續向上振動。 ②剩余的同學觀察質點的振動方向和波傳播方向的關系。 ②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到結論。設計意圖 增加游戲環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波的理解。教學環節 (六) 師生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合作學習得出機械波可以分為兩類并總結出橫波和縱波的概念及特點。 ①閱讀教材。 ②合作得出機械波的種類:橫波和縱波的定義。 ③知道橫波的波峰和波谷 ④縱波的密部和疏部。 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波。(投屏) 展示聲波模型。設計意圖 通過模擬聲波形成和傳播的過程, 人們通常根據運動的特點對它進行命名,符合人的認知過程。教學環節 (七) 師生活動 機械波的定義及產生的條件 ①敲擊音叉和不敲時的兩種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引入波源的概念。 ②把振動的音叉放在真空罩內,引入介質的概念。 ③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波產生的條件。 ④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形成了機械波。設計意圖 ①通過初中所學的音叉和上一章的機械振動,體現了學生認知的過程來; ②培養學生學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快樂。教學環節 (八) 師生活動 課堂小結 就本節課知識進行課堂小結。 課后作業 1、完成老師在贛教云平臺上布置的作業 2、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地震的產生原理及特點和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設計意圖 1、通過平臺作業可以反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2、設置問題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課程通過視頻導入,讓學生對波的形狀有個清晰的認識,通過實驗演示及波的形成動畫模擬,清晰地把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展示給學生,加深學生對給內容的理解,通過互動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教學中采用任務、情景和問題的多種形式來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