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風的形成一.教學目標是:科學知識目標:知道溫度差異使空氣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了解風對人類的影響。科學探究目標: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形成風的一些方法;能猜測、設計、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探究風形成的原因。科學態度目標: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風表現出探究興趣,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樂于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一些有關風的現象,改善生活,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溫度差異使空氣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教學難點:能猜測、設計、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探究風形成的原因。三.教學過程:環節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上課伊始,通過近期引發社會關注的限電的新聞視頻,讓學生說一說有什么感受?(答案呼之欲出:能源短缺、節約用電、開發新型環保能源等)由此引出青島的風力發電場,提出風車選址問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為接下來的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也滲透節約能源德育教育。環節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活動一:哪里有風?1、設計制造風的活動:想辦法制造風,看看誰的辦法多。2、游戲結束后,引導學生分享交流自己小組制造風的方法,隨機采訪同伴你判斷他成功制造出風了嗎?依據是什么?【預設】煽動書本,頭發飄動了起來,說明有風。嘴巴吹白紙,紙動了起來,說明有風......3、基于學生的回答,我會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書本與頭發之間或者嘴巴與白紙之間還有什么物質呢?”學生想到是“空氣”。再次引發學生思考“那么煽動書本、吹動白紙到底是煽的什么?吹的什么呢?”進而將風的成因與空氣建立聯系。4、再來讓學生說一說“你認為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經過分析、思考,初步認識到與空氣流動有關。再次追問“空氣為什么會流動呢?怎樣流動呢?”學生猜想:地球自轉、人為走動等......引導學生思考:聯系上一節課《熱氣球上升的秘密》所學內容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想到需要加熱空氣),引出猜想“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流動過來補充,形成了風”。【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學生自己制造風、觀察風、感知風,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風的來源,初步建立起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流動過來補充就形成了風這一認識,為下一步設計模擬實驗探究風的成因做好鋪墊。活動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1、出示我們的風的成因實驗箱,蠟燭,線香等實驗材料,學生討論交流如何利用他們設計實驗方案。點燃蠟燭放進實驗箱,箱內是熱空氣,箱外是冷空氣,存在溫度差異。結合剛才制造風活動,那么繼續追問如何利用線香來說明空氣在動還是不動。同時交流線香放置的位置,以及打火槍和沙杯的作用。進一步引導設計相應的對比實驗即不點燃蠟燭,沒有溫度差異。觀察現象,及時的填寫在實驗記錄單。2、學生操作,全班交流。通過前后對比,得出本節課的結論發現。3、結合實驗的發現,引導學生說一說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什么導致了空氣的冷熱溫差?空氣又是怎樣流動起來的呢?出示太陽照耀大地的簡圖,啟發學生思考。師生交流總結出:太陽的照射下,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溫度高的地方熱空氣上升,溫度低的地方冷空氣流動過來補充,就形成了自然界的風。4、回到上課伊始拋出的風車選址問題,那么青島地區的風車通常都安裝在哪里呢?學生交流,真的與我們分析的那樣嗎?課下用表格的形式記錄海洋和陸地在同一天不同時間的氣溫,思考空氣流動的方向,同時為我們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環節三: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1、學生交流生活中風帶給我們的影響,意識到既可以利用風改善我們的生活,例如發電、植物傳粉、維持海洋生態等,又需要防御臺風、暴風、沙塵暴等帶給我們的危害。拓展出具體利用和防御風視頻。2、學生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內化提升。【設計意圖】學生談收獲的過程,也是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過程。本環節引導學生辯證地理解風與人類的關系,體會到人類智慧和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改善著我們的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增加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行德育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