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備課課題 8、人的感知與反應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1 課時(共 1 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生命科學領域的內容,設計意圖是使學生通過多種活動,了解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養成健康生活的意識和習慣。學生在孩提時就能指認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并在低年級段的科學課上又對這些器官的功能進行了初步了解和體驗,因此對5種感覺器官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將這些感覺器官與外界刺激和人的感知建立聯系, 通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在不同刺激下作出的反應,初步感受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機能;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在不同環境的刺激下,身體作出的反應,進一步感受感覺器官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要好好保護這些感覺器官的想法,并積極思考怎樣做才能保護好這些感覺器官; 最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拓展與應用”欄目內容和動手制作活動,了解并感受視覺暫留現象。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了解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初步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小組內的溝通合作等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礎。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1.知道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能幫助人體感知外界的變化。 2.能觀察并描述人體在不同環境刺激下,利用感覺器官感知并作出反應的現象。 科學思維: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人體抽象出人體在不同環境刺激下,利用感覺器官感知并作出反應的現象。 探究實踐:學生能基于活動能列舉保護眼、耳、鼻、舌、皮膚等5種感覺器官的方法。 態度責任:對探究人體對環境刺激的反應感興趣,并樂于體驗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教學重點 知道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能幫助人體感知外界的變化。 能觀察并描述人體在不同環境刺激下,利用感覺器官感知并作出反應的現象。 能列舉保護眼、耳、鼻、舌、皮膚等5種感覺器官的方法。教學難點 能觀察并描述人體在不同環境刺激下,利用感覺器官感知并作出反應的現象。板書設計 8、人的感知與反應 具體的環境 人的反應教學過程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利用課件播放一段籃球賽視頻,提出問題:我們是怎樣感知周圍的各種變化并作出反應的呢?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三單元:健康生活。 2. 播放雷雨天電閃雷鳴的視頻,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體驗并交流:雷雨天,我們通常有什么反應?身體的哪些器官能幫助我們感知天氣的變化?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刺激,交流想法。 3.講述:在不同的環境下,人體是怎樣感知環境刺激并作出反應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人的感知與反應。 板書課題:人的感知與反應 科學實踐活動:認識人體對環境刺激的各種反應 1.交流人體對環境刺激的各種反應 (1)組織學生觀察教科書第31頁的3幅插圖(觀看相聲表演、路過餐館、手碰冰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在這些環境刺激下,人體會做出什么反應?。 (2)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得出結論: 學生觀察書中圖片,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集體匯報。 當我們觀看相聲時,主要通過眼和耳感受外界的刺激,看到滑稽的表演,聽到有趣的事兒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愉悅感。 當我們的鼻子聞到香味,兒時身體會產生饑餓的反應。 當我們的手不小心碰到冰冷的物體時。手指上的皮膚會使我們感受到冷的刺激,于是手會馬上縮回來。不僅手指能感受到冷的刺激,我們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膚也能感受到冷的刺激。 (3) 引導學生觀看:教科書第31頁右下角的插圖。(女孩兒看到樹上的楊梅,說好酸呀。)提出問題。看到楊梅時人會產生什么反應?為什么有的人沒有吃到楊梅也會產生嘴里發酸的感覺? (4) 講解吃過楊梅的人看到楊梅時,即便不吃,嘴里也會有酸的感覺,進而產生唾液,這種反應與人們以前吃楊梅時口腔受到的刺激和反應有關。 (5) 引導學生基于前面的分析得出結論,當我們處于不同的環境中時,我們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會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人體便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6)引導學生交流類似的生活事例。 2. 體驗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1)體驗活動一:感受人體對強光刺激的反應 出示教科書第32頁打開遮光窗簾兒的圖片提出問題:當外面的光線很強時,如果我們突然拉開窗簾,會有什么反應? 學生進行模擬活動:兩人一組,一人帶上眼罩兒,片刻后摘掉眼罩兒,說說有什么反應?另外一人觀察戴眼罩的同學眼的變化,然后互換角色再做一次。 引導學生交流并記錄自己的感受 (2)體驗活動二:體驗人體對刺耳的噪聲和美妙的音樂的反應交流感受并記錄。 教師分別播放刺耳的聲音(例如:電鋸的聲音)和美妙的音樂,學生感受,并記錄反應。注意:控制音量的大小,避免傷害耳朵。 (3)體驗活動三:手的皮膚對溫度的反應。 發給每組學生三杯水:分別是熱水、溫水,冷水。讓學生將雙手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片刻以后。把兩只手同時放入溫水中。說說,兩只手的感覺。組織學生交流并記錄感受 (注意水溫的控制,避免燙傷和凍傷) (4)體驗活動四:感受皮膚的觸覺 ①視頻播放視覺障礙的人如何讀書。 ②組織學生體驗有視覺障礙的話,如何利用手的皮膚進行“識物”。 學生分組進行體驗:一人戴眼罩,另外一個同學給他一種物品,進行識物活動。 3.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交流人對環境刺激的各種反應及其作用。討論保護感覺器官的主要方法。 討論:基于前面的活動和日常生活經驗,說說我們是如何感知環境和做出反應的。我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感覺器官? 三、拓展與應用 1. 播放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電影片段,在展示一段靜態的電影膠片。 2. 提出問題,為什么經過電影放映機播放,靜態的圖像就能動起來? 3. 組織學生閱讀相關資料。包括教科書了解視覺暫留現象及其應用。 4. 觀看視頻,組織學生動手制作小鳥入籠玩具。鼓勵創新:小魚回家等。 5. 閱讀教科書,了解色光疊加現象,引導學生利用視覺暫留原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組織學生進行資料閱讀,并交流。 學生利用視覺暫留原理進行小制作。作業布置教 學 反 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將這些感覺器官與外器刺激和人的感知建立聯系,通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在不同刺激下作出的反應,初步感受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機能;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在不同環境的刺激下人體作的反應,進一步感受感覺器官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要好好保護這些感官的想法,并積極思考怎樣做才能保護好這些感覺器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