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章 保障國家安全的資源、環境戰略與行動第1節 走向生態文明目錄一、課程標準二、素養目標三、任務設定四、必備知識五、情景探究探究一: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探究二:生態文明與國家安全第4章 保障國家安全的資源、環境戰略與行動第1節 走向生態文明一、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二、素養目標1.結合資料分析,說出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及主要的人地關系理論內容。(綜合思維)2.分析相關資料,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分析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途徑及措施。(人地協調觀)三、任務設定1.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地關系思想有何特點?2.為什么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3.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觀對國家安全有何影響?4.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途徑與措施是什么?四、必備知識一、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1.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1)采集漁獵時代(原始社會)①生產力低下并且發展緩慢,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②人類與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2)農業社會時期①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術的發展,使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人口開始迅速增長。②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環境遭到破壞。③人類對人地關系開始有了樸素的科學認識。(3)工業社會時期①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②大量的資源開發利用和廢棄物排放,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③資源、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乃至人類生存與發展已構成現實威脅。(4)現代改變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2.生態文明的含義: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我國的做法: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拓展延伸] 人地關系是人文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動態關系的簡稱。人類和自然環境在人文生態系統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兩大要素。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人類活動反過來影響自然,甚至局部改造自然。[微思考] 洞庭湖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反映了人地關系的何種變化?提示:圍湖造田反映了人類中心論的思想,而退田還湖是人地伙伴論思想的具體體現。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反映了人類不能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了能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就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二、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1.生態文明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2.資源與環境安全觀(1)強調: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可持續利用和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平衡。(2)兩大要求①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②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區域穩定和國際安全構成威脅。3.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1)根本: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2)主要途徑①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②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特別提醒] 人類只要科學審視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尊重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謹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就能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從而保障資源安全與環境安全。[視野拓展] 綠色GDP綠色GDP是綜合環境經濟體系中的核心指標。推行綠色GDP核算,就是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從GDP總值中扣除。其目的是彌補傳統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缺陷。這個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4.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不同社會階段的生產方式、資源基礎、環境問題、人與自然關系都不盡相同。 (√)(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是生態文明的一種具體體現。 (√)(3)選擇一次性餐具是綠色生活方式。 (×)五、情景探究探究一: 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在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中陳列著一塊太陽石,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塊圓形巨石直徑約為3.6米、重約25噸,表面用繁復的文字符號和圖畫形象地記載了阿茲特克人的歷法。石頭被雕刻成一輪發光的太陽,太陽石中間的人像是給生命以力量的太陽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對太陽神的崇拜。問題1 (綜合思維)古印加文明時期為什么會崇拜太陽神?提示:古印加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把一切自然現象及其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影響歸結為某種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問題2 (綜合思維)古印加文明時期的人地關系如何?提示: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問題3 (地理實踐力)現代文明發展中,人類又把開發利用的目光聚焦到太陽上,主要是指什么?提示:主要是指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歸納提升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歷程歷史時期 采集漁獵時代 農業社會時期 工業社會時期 現代生產力 低下并且發展緩慢 不斷發展,有了很大提 高 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 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人口增長 人口增長極其緩慢 開始迅速增長 人口數量急劇增加 迅猛增長后速度下降人地關系 思想 崇拜、依賴環境(依附自然) 改造自然(半依附自然) 征服自然 謀求人地協調人地關系特征 ①群體采集、狩獵;②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③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④人類與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 ①耕作和灌溉技術得到發展;②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③人類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④人類對人地關系開始有了樸素的科學認識 ①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②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③資源、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乃至人類生存與發展已構成現實威脅 ①環境與發展問題得到普遍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認;②在尋找一條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環境問題 對自然的破壞較小且發生在局地 環境趨于惡化,如開墾使森林、草原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對自然的破壞有限,出現區域性生態危機) 局部地區環境污染嚴重,全球范圍內如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破壞等危及人類生存(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在全球尺度上改變自然環境)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一定治理,生態環境有所改善方法技巧示意圖法理解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探究二:生態文明與國家安全2020年9月9日,在無錫舉辦的涉漁工程生態影響評價報告會發布消息, 禁捕一年后,長江刀魚密度增加 1 倍。為保護長江生態,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稱,從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即長江刀魚專項捕撈許可證,這意味著長江刀魚進入全面生產性禁捕時代。下面是漫畫“小魚的哀求”。問題1 (人地協調觀)判斷分析我國為什么要禁止捕撈長江刀魚?提示:長江刀魚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問題2 (綜合思維)如果不禁捕則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什么原則?提示:持續性原則。問題3 (地理實踐力)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出現《小魚的哀求》這種局面?提示:保護環境,轉變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歸納提升1.生態文明的具體體現2.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的措施3.綠色生產方式方式 內容綠色農業 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綠色工業 綠色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推行清潔生產,對排放的廢棄物進行環保處置綠色服務業 發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務業服務過程清潔化流通領域節能減排優化運輸結構4.可持續的發展觀我們要從內容、基本思路、基本原則等方面對可持續發展進行理解,具體表解如下:項目 內容概念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內容 要發展 要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可持續 不能損害自然界支持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基本思路 鼓勵經濟增長(經濟持續發展)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持續發展)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持續發展)基本原則 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5.傳統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觀的區別項目 傳統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發展目標 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經濟的增長就意味著發展 以社會全面發展為目標,其終極目標是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全面發展增長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消費模式 提倡高消費 提倡適度消費文明標準 建立的是物質文明,主要考慮經濟效益 建立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考慮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時間尺度 當代人的最大要求 強調代際公平空間尺度 從區域利益出發,采取封閉式、掠奪式和轉嫁的發展方式 從全球利益出發,是一種互補式的發展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