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2排 泄第1課時 腎 臟課時目標1.結合模型,明確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2.搜集有關腎透析、腎移植的資料,提升對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的重視。學習重點:腎臟的結構和腎單位的結構。學習難點:腎單位的結構。課時活動設計腎臟是重要的泌尿器官,一旦腎臟發病就會影響排泄,對人體危害特別大。那么,腎臟是怎樣泌尿的 它又有什么結構特點呢 設計意圖:密切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8正文,觀察P59圖3-15“腎臟縱切”圖,按照一定的順序(由整體到局部、由表及里)觀察,思考問題:(1)腎臟的位置、外形、顏色;(2)腎臟的結構。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補充:外周顏色較深的部分是皮質;內側顏色較淺的部分是髓質;在腎門處,與輸尿管相連的漏斗狀空腔,叫做腎盂。設計意圖:一般來說,學生對腎臟在人體中的大致位置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體到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就知道得很少了。學生通過觀察,嘗試說出腎臟的位置位于腹后壁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個,外形像蠶豆,顏色呈紅褐色;腎臟由皮質、髓質和腎盂三部分組成。教師補充腎臟的皮質、髓質的分布位置及顏色后,學生可以對腎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依據一定順序觀察的好習慣。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9正文和觀察圖3-16“腎臟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并結合個人制作的模型,小組討論: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腎單位各結構的特點及血流方向又是怎樣的 腎單位各部分結構分別位于腎臟的皮質還是髓質中 教師提醒學生,在觀察腎單位結構的時候要考慮各結構的本質特點,如腎小球的本質是毛細血管球等。學生通過自學,得出結論: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由腎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腎小囊構成;腎小球是個血管球,前后端分別是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腎小囊由腎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觀察腎單位各部分結構是位于髓質還是皮質時,課本上的圖片不清楚,教師要補充清晰、準確的圖片,從而清晰地得出結論:腎小體主要分布在皮質里,腎小管主要分布在髓質里。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總結在腎小球的兩側都是動脈,其中都是動脈血。因為在毛細血管中未發生氧氣和營養物質含量的變化,所以這兩個動脈中都流動脈血。教師再次出示學生的自制模型,請學生講解腎單位的結構。設計意圖:腎臟的結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內容,在對腎臟有了初步的整體認識后,逐步深入,從微觀上對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進行深入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思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討論交流,增強小組合作,提高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通過制作腎單位模型,知識化難為易,變抽象為直觀,效果明顯,一舉突破該節課的重難點。安排學生閱讀課本P59、P60,對腎臟疾病的發生原因進行總結。(也可課前安排學生查閱資料進行課堂交流)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行查閱資料、閱讀文本,分享各自的學習收獲。 總結歸納出腎臟疾病的發生原因和危害,提高自身保護的意識。第三章 第二節 排泄腎臟1.腎臟的位置、形狀、顏色2.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3.腎臟的保健當堂練鞏固性作業:教學反思 第2課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課時目標1.了解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位置和作用。2.通過數據分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3.通過對排泄途徑的學習,認識到人體主要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和多余的水。4.通過資料分析和模擬尿液形成的實驗,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重點:尿液的形成過程。學習難點:對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重吸收作用的理解。課時活動設計正常人的尿液大多數為淡黃色液體。尿液異常時病人需要做尿常規化驗,該檢查能反映人體哪個器官的病變呢 人體生命活動中產生的代謝廢物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呢 設計意圖:從生活現象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愛護自己、珍愛生命的觀念。腎臟是重要的泌尿器官,復習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單位。血液流經腎單位時,形成尿液。尿液的形成過程經歷了什么作用 怎樣去除尿液中的代謝廢物呢 模擬活動——篩糧食:教師準備一些糧食,里面有大豆、紅豆、小米、綠豆、黑芝麻等并摻些沙子,讓學生想辦法去除糧食里的沙子(代謝廢物)。學生想到了用篩子篩糧食。學生可上講臺操作,并讓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1.什么樣的物質可以篩出去 什么樣的物質篩不出去 模擬了尿液形成過程中的什么過程 2.篩出去的物質能不能直接倒掉 3.將雜質中漏掉的小顆粒小米再撿回來,又模擬尿液形成的什么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形象得出尿液形成過程中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獨立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習慣。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探究竟·資料分析”,觀察圖3-17,對比表1和表2,思考下面的問題:1.原尿的成分和血漿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2.血液流經哪些部位會形成原尿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課上準備材料中的大豆、紅豆、小米、綠豆、黑芝麻分別可以代表什么血液成分 又如何模擬該過程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資料分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分析、討論后表達交流:血液通過入球小動脈到達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時,由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被濾過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而血液中的血細胞(紅豆)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大豆)則不能被濾過。經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完成了尿液形成的第一步。學生還可以通過宏觀的模擬實驗對原尿的形成過程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探究竟·資料分析”,觀察圖3-17,對比表2和表3,思考下面的問題:1.原尿的成分和尿液的成分有何不同 2.原尿的成分經過哪些部位全部或部分被重吸收回血液 引導學生對比數據,總結尿液形成的第二個過程。教師補充:重吸收的量有多大呢 一晝夜,血液流經腎小球在腎小囊累計形成大約150L的原尿,而排出的尿液僅大約1.5L(為什么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經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將原尿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繼續隨著血液循環進行利用。指導學生上臺演示尿液形成的動態裝置,形象模擬尿液形成的第二步。引導學生思考:演示裝置中的注射器、輸液器管、漏斗、濾紙、繞在玻璃管外的管子分別代表什么 注射的紅色液體代表什么 推動注射器的拉桿,觀察紅色液體發生了什么變化 燒杯中的紅色液體和透明液體分別代表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大部分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重吸收,尿素、尿酸的濃度增加。明確經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完成了尿液形成的第二步。通過模擬實驗,對尿液的形成更加清晰。學生再次體會生物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人體結構的精致與神奇。讓學生觀察課本P62圖3-18“泌尿系統的組成”圖并閱讀正文,讓學生掌握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其各器官的功能、尿液的排出路線、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生理意義。設計意圖: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再次清晰地了解尿液的排出路徑,對人體有更深的了解。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閱讀課本P63,歸納出排泄的途徑:排汗、呼氣和排尿。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自己的認知更加的科學化。指導學生分析尿常規化驗單,并利用課上所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診斷,提出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泌尿系統的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梳理所學的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意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第三章 第二節 排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1.泌尿系統的組成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3.排泄的定義及途徑當堂練鞏固性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