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浮和沉》1、 教材分析《浮與沉》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三年級下冊《常見的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為線索,探究浮的特點,然后延伸到浮與沉建立起聯系,讓學生明白浮與沉是怎么回事。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從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并提示學生準備乒乓球、氣球、木塊、螺絲釘等,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做好材料準備;第二部分活動過程,讓學生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并通過實驗得出浮力的感性認識,再研究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結論物體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體(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體(全部在水中)同樣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應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動,在經歷模擬實驗和討論活動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個浮沉子。本課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思維導航明確學生探究的方向,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體現探究的進階性。二、學情分析1、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三年級上學期學習過物體的質量,立交物體有重量,對于學生分析物體狀態、研究力有所幫助。生活中物體的上浮和下沉現象,學生有一定的經驗。認知水平和困難:學生對浮力的認識比較膚淺,只是知道有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有些物體會下沉。不知道什么是浮力,不知道是否所有物體在水中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尤其是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能力基礎和問題:三年級的學生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對未知事物有很強的探究欲望,但自主設計探究實驗還比較困難。三、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通過觀察乒乓球、氣球、木塊等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垂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通過制作浮沉子,了解改變浮沉的一般方法。2、科學思維: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分析、歸納等方法,理解浮力的概念;分析獲得的數據,歸納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3、探究實踐: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科學問題,并作出猜想;基于所學知識,制定簡單的關于浮力的探究計劃,并運用感官和恰當的工具、儀器去觀察描述現象;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4、態度責任: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物體沉浮的原因表現出探究興趣,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浮力的概念以及探究水下物體也受浮力影響。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好,同學們,開始上課。課程開始之前,老師這里有一個視頻(播放視頻)。師:剛才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鯨魚先生,鯨魚先生有事需要我們同學們幫忙呢。(出示問題和鉛球玻璃球圖片)師:原來鯨魚先生的球掉進深坑里了,想讓同學們幫忙分析下,可以用視頻中的方法,幫鯨魚先生取出球來嗎?師:咱們同學們想法很多呢,那這節課老師就跟著我們這些小探索家們一起來幫鯨魚先生解開困惑吧。(板書課題)(二)探究過程探究活動一:師:受鯨魚先生委托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兩份神秘的文件袋,請組長拿出標有序號 1的文件袋(以防學生拿錯,文件袋標上號)。里面有一些實驗用品,還有一份實驗記錄單,請大家對以上物品的沉浮情況做一個猜想。組內討論,組長負責填好記錄單,好開始。師:完成的小組端正坐好,舉手老師就就知道。好,現在咱們都已經完成了,哪個小組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猜測結果?并告訴老師你猜測的理由是什么?好,咱們請 2組同學上來展示。師:哪個小組還有不同意見?看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分歧。現在把時間再次交給咱們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驗證一下。說到這兒,老師有一個小問題了,在進行實驗時需要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哪個小組想來說一下,來。四組材料名稱猜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實驗結果物體沉浮狀態乒乓球氣球木塊螺絲釘師:很好,說的非常棒,除了這些老師再來補充兩點:1.物體放入水中的時候要貼近水面,輕輕放入水底,防止水濺出。2.觀察完畢后要取出物品后,才能放入第二件物品繼續觀察。師:,現在課堂教給你們,馬上開始動起來吧。組長注意要做好實驗記錄。(學生做實驗,驗證猜想并且做好記錄。)(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可根據各小組的實驗情況,適時提出一些有關浮沉的問題,例如,是不是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比較大,沉下去的物體都比較小。引導學生組內交流,并把發現進行及時記錄。)師:好,第二組率先完成了任務,你們組得到一顆星。嗯,其他組也相繼完成了,現在哪個組來說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好,第三組來展示你們的結果,其他組仔細看,結果跟你們的是否一致。師:好,第三組同學的實驗結果已經做完匯報了,同學們看一看跟你們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是否一樣?非常好,這次大家的實驗結果基本一致,(如果有結果不同的話,請小組再次進行實驗進行驗證。)實驗很成功,同學們都很棒。師:剛才經過同學們的探究,有的同學發現浮在水面上的物品,不論怎么按進水里,都會馬上浮起來呀,你在按壓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呢?師:不著急,咱們再來感受下,現在請同學們將乒乓球放入水中按壓,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的手有什么感覺?組內交流,待會分享下你們的感受。師:好!這位同學說,他感覺到當手按壓氣球的時候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其他同學有這種感受嗎?師:我們的手在水中感受到的這種向上的力量,其實他就是我們這節課所學到的浮力,物體在水中受到垂直向上的力,像這樣的力,我們把它叫做浮力。(教師板書:物體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師:現在,咱們同學對浮力有了簡單的了解,現在組長將文件袋 1中的自我評價表發給你們的組員,同學們根據所學完成自我評價表一。組長負責統計收好。探究活動二:師:通過剛才探究活動一我們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可是鯨魚先生還是不死心,它還想繼續探究,如果物體沉到了水底,它還受不受到水的浮力呢?師:現在繼續請我們的小偵探家們發揮你們敏銳的觀察力與洞察力,先來猜想一下,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小組討論交流一下。待會跟同學們分享一下你的猜測。師:我看咱們同學們都討論差不多了,誰想來分享下你的猜測結果?好,你來說,恩,他說的很好,有沒有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好,你說師:同學們對于這個問題,答案有些分歧,那我們怎么來驗證一下呢?師:現在請組長打開文件袋二,里面有這次實驗所需要用到的物品,請同學思考一下,如果用鉤碼作為我們今天研究的對象,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我們的猜測?這里老師給大家友情提示一下,同學所看到的這個物品是彈簧測力計(教師給學生展示彈簧測力計),它是用來測量物品重力的大小,將物品放在下方這里的彎鉤上,這個時候,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會發生變化,我們這時候進行讀數就可以知道掛在彎鉤上的物體的重力大小(教師演示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師: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的原理制成。使用時我們要注意:觀察量程:就是觀察彈簧秤面板上的最大刻度值,注意加在彈簧秤上的力不能超過它的量程。觀察最小刻度值:就是彈簧秤刻度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校正零點:看指針是否指在零位置,如果不是,則應調整到指針指在零刻度線。拉力沿彈簧的中心軸線方向施加在彈簧秤上。觀察指針示數視線要與刻度線垂直。大家記住了嗎?師:現在小組合作討論一下,怎么樣用這兩件物品設計出實驗方案,討論結束后,端正做好,舉手示意老師。師:2個小組展示他們的方案。展示后,老師可稍作補充師:好,現在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分別測量鉤碼在空氣中和水中,它的重力的大小,將實驗結果記錄在我們的實驗記錄單上面,我們需要做三次實驗,以減少誤差。好,現在開始進行實驗。測力計在空氣中測量鉤碼重力的大小測力計在水中測量鉤碼重力的大小鉤碼沉入水中后,測力計的數值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大或變小)一次實驗二次實驗三次實驗師:大家端正的坐姿,高高舉起的小手,告訴老師,你們已經完成了,哪個小組可以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結果?好,我們的 7組,最激動的小組,看來試驗很成功。來吧,展示。先給你們加一顆星。(找 2個小組進行展示)師:同學們的結果非常清晰呀,那么你們組得出來的結論是什么?(2個小組展示結果時,說出結論),通過剛才這個實驗我們看到了彈簧測力計的大小前后是不一樣的。在空氣中重力大一些,放到水底之后呢,測力計的讀數也就是彈簧的重力變小了了,那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生;回答結論師:兩組的展示都非常棒,大家有不一樣的結果嗎?(評論學生要具體)(三)浮力的應用師:通過兩個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浮在水面和沉到水底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請同學們聯系一下我們生活實際。來想一想浮力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有哪位同學可以站起來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呢?師:同學們的思維發散得可真廣呀,想到了這么多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那老師這里也有很多,咱們同學一塊來看一下。(視頻: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的例子視頻,提到救生衣,游泳圈,等物品,播放視頻)師:看完視頻,我們對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不是了解的更透徹了呢?在這里,老師想跟大家做一個小提示:通過視頻以及結合我們的實際生活,我們知道,當我們套上泳圈的時候,就不會沉下水了,但是呢,在這里老師給大家做一個小的要求,希望大家不要在沒有父母老師以及成年人的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不要到河邊玩耍,要注意安全。(四)總結交流(分享收獲是必要環節,他能看出學生的掌握程度,目標的完成度)師:這一節課到這里我們所有的知識點都已經講完啦,那有沒有哪位同學可以分享一下自己這節課的收獲呢?師:這位同學這節課的收獲可真多呀,學的非常認真、(學生說出來的話,老師無需在重復)(五)課外拓展活動師:現在老師手里拿的是一個我自己制作的浮沉子,現在老師給大家演示一下,(給同學們演示。演示過程中注意一些小細節)大家覺得好玩嗎?大家想不想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它,課下呢,請同學們查找資料,自己制作一個浮沉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