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南 亞設計說明南亞是我們學習的第二個地區,可以將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某一具體的地區當中。系統地構建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等之間的聯系,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起始通過視頻“不可思議的南亞”導入,讓學生了解南亞突出的人口、城市、文化等相關地理特征,提出問題:南亞在哪里 進入第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學習,充分將已學過的方法運用到南亞地區。讓學生描述南亞的地理位置,了解南亞主要的國家和城市。引導學生閱讀南亞的地形圖,得出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特征,根據地形,分析總結、對比歸納印度河和恒河的水文特征,建立地形與河流之間的邏輯聯系。南亞的農業與氣候聯系密切,以印度大米時政導入,引發學生思考。借助氣候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總結氣候特征,分析形成氣候特征的主要成因,理解南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途徑。南亞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眾多的人口給南亞各國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南亞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印度是南亞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法、讀圖分析法、交流討論法、圖表歸納總結法、邏輯思維導圖法。資源與工具教材書、地理圖冊、填充圖冊、、多媒體課件、南亞國家和地區分布圖、南亞地形分布圖、沿78°E線南亞地形剖面圖、南亞氣候類型分布圖、孟買和安拉阿巴德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1課時 位置與國家 三大地形區 一年分三季【學習目標】1.結合南亞國家和地區分布圖,能夠說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及城市,準確描述南亞的地理位置。認識位置和范圍是認識一個區域的起始,初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2.結合南亞地形分布圖,歸納南亞的地形特征,能分析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構建區域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3.能夠根據教材提供的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步驟和方法,繪制地形剖面圖。在學生觀察、估算、繪制剖面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4.結合南亞氣候資料歸納南亞的氣候特征,能分析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是人地協調的重要體現;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重點難點】1.南亞的地理位置,主要國家及城市。2.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3.南亞的氣候特征,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導入:一個視頻帶你了解不可思議的南亞,播放南亞的有關視頻,引入今天的學習內容。設計意圖:幽默詼諧的視頻導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增進學生對于南亞知識的了解。一、南亞的位置與國家讀南亞國家和地區分布圖,完成以下任務。1.描畫出赤道和北回歸線,觀察北回歸線穿過了南亞的什么部位,判斷南亞所處熱量帶。北回歸線穿過其中部,地處熱帶。2.在圖中圈出南亞瀕臨的海洋,描述南亞的海陸位置。位于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3.說一說南亞主要的國家,找出面積最大的國家及其首都,找出與我國接壤的國家及其首都。主要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首都為新德里。與我國接壤的國家:印度(新德里)、尼泊爾(加德滿都)、不丹(廷布)、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小結:南亞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洋之間,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獨立完成南亞地理位置的學習,鞏固已學到的方法。過渡:南亞的“大門”已向我們敞開,請大家準備好研究思路,讓我們一起領略南亞的“三大地形區”。二、三大地形區讀南亞地形分布圖、沿78°E線南亞地形剖面圖,完成以下任務。(1)在圖中圈出主要地形區: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判斷其平均海拔及分布。從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地勢特征三個方面總結南亞地形特征。地形類型:以平原、高原為主。地形分布: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中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南部德干高原,平均海拔500~1000米。地勢特征:南北高,中部低。(2)描畫出恒河、印度河,對比完成表格:河流名稱 印度河 恒河發源地流經的國家注入的海洋(3)地形會影響河流的流向,我們也可以根據河流流向判斷地勢高低。觀察德干高原東西部的地勢高低,說出判斷理由。地勢:西高東低。依據:河流自西向東注入海洋。(4)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按照教材提供的繪圖步驟,完成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在畫線的過程中注意估算山頂或山谷的高度。)小結:我們從地形、河流的角度認識了印度的自然環境特征,印度有三大地形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了解了印度的河流。同時能夠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地形與河流的關系。設計意圖:學生在之前學過了分析自然環境的方法,這里只需要進行方法的遷移即可,重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通過探究活動梳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通過學生觀察、動手繪制、估算高度、完成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三、一年分三季讀南亞涼季主要風向、降水量分布及其景觀圖, 南亞雨季主要風向、降水量分布及其景觀圖,南亞氣候類型分布圖,完成以下任務。1.總特點:據圖說一說南亞有哪些氣候類型,圈出分布最廣的氣候,并分析該氣候特點。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一年分三季,6月到10月為雨季,11月到次年2月為涼季,3月到5月為熱季。2.析原因:結合圖分析為什么南亞氣候呈現這樣的特點 11月到次年2月盛行干燥的東北季風,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氣候涼爽宜人;6月到10月盛行西南季風,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大量雨水。3月到5月西南季風尚未來臨,高溫少雨。3.明差異:印度北部的乞拉朋齊被稱為世界“雨極”,結合資料分析原因;比較孟買和安拉阿巴德兩地的氣溫和降水量,結合資料分析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乞拉朋齊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西南季風迎風坡,降水多。氣候差異:安拉阿巴德的氣溫年較差大于孟買的氣溫年較差;孟買的年降水量更多。差異原因:孟買緯度更低,離海更近,位于西南風的迎風坡。4.知影響:分析印度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為了應對氣候的不利影響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糧食生產。有利條件:(1)地形以平原和低矮和緩的高原為主,地勢平坦,耕地廣。(2)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3)河流為農業灌溉提供水源。不利條件:西南季風不穩定,導致降水不穩定,易發生旱澇災害,影響農業生產。(注意強調旱澇災害只與西南季風有關,與東北季風無關)采取的措施:跨流域調水;修水庫;加強監測,提前做好防范等。小結:南亞的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一年可分三季:雨季、涼季、熱季。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熱帶季風氣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差異。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是西南季風不穩定,易發生旱澇災害,導致糧食生產不穩定。當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應對自然災害,如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完善預報預警系統等。設計意圖:地理最重要的學習工具就是地圖,學會使用地圖有助于我們分析問題,所以活動設計都是通過引導讀圖得出結論,潛移默化地鞏固讀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還能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講解,我們了解到南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塑造了南亞獨特的自然環境。這片美麗的土地擁有著許多寶藏,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欣賞。讓我們保持好奇心,繼續探索這片神奇的南亞大陸!五、作業布置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宗教與社會 人口與經濟【學習目標】1.閱讀資料了解南亞的文化,知道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之一,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宗教文化特征也是區域特征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區域的必備能力。2.了解南亞的人口增長特點、人口分布特點和工農業生產特點。人口在時間上的增長和在空間上的分布,培養學生從時空綜合的角度認識南亞的人口特征,提高學生綜合思維素養。【重點難點】1.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之一,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2.南亞的人口增長特點、人口分布特點和工農業生產特點。導入:南亞,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其氣候和文化特征如同一幅絢爛多彩的畫卷,讓人心馳神往,帶著好奇心去探索這片神秘的熱土。在本節課中,我們將解開南亞的神秘面紗,深入了解這片美麗而又多姿多彩的天然花園。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奇妙的冒險之旅,探索南亞的氣候、人口與宗教文化之美!設計意圖:為學生構建對于南亞氣候、人口和宗教文化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深入學習探究的熱情。一 、宗教與社會閱讀教材第45頁內容,完成以下任務。1.南亞是哪些宗教的發源地 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2.南亞各國的居民都信仰什么宗教 目前,佛教主要流傳于斯里蘭卡和不丹;印度教主要盛行于印度和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馬爾代夫等國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3.舉例說明宗教對南亞各國產生的深刻影響。印度約8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97%以上的人口為穆斯林。在南亞各國,宗教寺廟往往成為信徒朝拜的圣地和區域文化中心。小結:南亞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宗教文化對南亞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并且設置相應的問題,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人口與經濟1.南亞人口在數量和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這樣的人口特點會給當地社會經濟帶來什么影響呢 南亞的人口數量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區之一。不利影響:造成糧食、環境、交通等壓力。有利影響: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2.了解南亞各國經濟發展現狀。自學:閱讀材料了解南亞發展最快的國家——印度的基本概況。討論:南亞具體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 說一說南亞地區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印度是南亞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工業門類齊全,近20多年來,印度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農作物 主要分布地區 地形、氣候條件水稻 印度東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孟加拉國西部 地勢平坦,降水充足,雨熱同期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區 地面起伏和緩,降水相對較少,日照充足棉花 德干高原西部地區黃麻 恒河下游平原地區 地勢低平,氣候濕熱小結:南亞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區之一,眾多的人口讓南亞具有勞動力豐富且價格低廉、市場廣闊的優勢,同時也給當地環境、經濟發展帶來壓力。南亞各國都屬于發展中國家,以農業生產為主,當地居民根據地形、氣候特征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就。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并且設置相應的問題,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南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內容,屬于本節課的難點,設計為學生探討得出結論,可以集思廣益,拓寬思路,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整理、梳理邏輯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南亞的氣候特征影響著南亞農業的發展,同時南亞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宗教對當地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里的人口分布密集。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五、作業布置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