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章 了解地區 章節備課說明一、章節課標要求本章對應《課程標準2022》中的內容: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某地區的地理位置,簡要歸納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該特征對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2.以某地區的一種自然資源為例,說出該資源在當地的分布狀況、對外輸出地區以及對當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義。3.結合實例,說明某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4.根據南極、北極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說明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這四條標準的設計,涵蓋了區域特征(自然)、區域聯系(資源)、區域發展(旅游)和特殊區域(南極、北極地區)等主要內容,具體分析如下:了解地區是上一章認識大洲區域方法的延續和提升。探究某地區的地理特征也遵循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但是到了地區學習,更側重于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突出某一要素特征對整個區域地理的影響,即該地區突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這一特征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探究不同區域典型自然資源的分布、生產和出口情況成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人類對區域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在分析說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旅游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時它也是學生所熟知的產業部門。在初中地理學習中可以調用學生生活經驗,創設旅游情景開展探究性、體驗性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極地地區地理環境獨特,又是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地區,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及變化,成為人類進行科學考察的重要地區,也正因如此,南極、北極地區被課程標準列為初中地理必學的地區。運用區域學習的方法來探究極地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再用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特征來說明對其進行科學考察和保護的意義,這需要從區域間的聯系及全球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來分析說明。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二、章節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了解地區”包括五個小節:“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和“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本章是世界地理“認識區域”中的“了解地區”部分,在全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上一章“認識大洲”的知識為依托,對相關信息和知識進行了充實和提高,又對下一章“走近國家”的內容起到鋪墊作用。依據課標要求,重點選取了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五個地區。這五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征各具特色,具有代表性。每節內容在兼顧了解地區總體要求的同時,側重體現不同標準條目的要求。例如, 東南亞凸顯了它“十字路口”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南亞強調了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西亞突出了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歐洲西部強調了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強調了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認識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各個地區的選擇嚴格按照課標要求,有助于學生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的養成。三、章節學情分析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學習了有關河流、地形、氣候等地理概念,在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學習了描述某區域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水系特征等地理要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本章可以將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某一具體的地區當中。七年級學生還沒有系統地構建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等之間的聯系,缺乏綜合思維素養,需要老師搭建學習平臺。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他們有著很高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真實案例設置情景或問題驅動引入,激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構建各要素之間的知識網絡,形成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四、章節學習目標1.運用相關的地圖等資料簡述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地理位置,掌握描述某一具體區域地理位置和范圍的方法。認識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說明西亞“五海三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能夠從區域特征、區域聯系等方面,分析以地區為空間尺度的區域,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2.運用區域地形圖、氣候圖等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流等特點,能夠舉例說明自然要素之間的關系,結合資料分析自然環境對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簡要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3.運用相關資料說出西亞石油資源的地位、分布、生產和出口情況,能分析石油開發對西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能夠對西亞石油資源的空間分布以及對西亞社會經濟的影響進行探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素養,幫助學生理解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與全球之間的聯系,形成全球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4.了解某區域主要旅游資源及其分布,結合資料分析旅游業繁榮的主要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系統、整體地看待問題的方法。5.了解兩極地區的自然資源現狀,說明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能夠初步理解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基礎,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念。7.1東 南 亞設計說明東南亞是我們學習《了解地區》的第一節,可以將已學習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某一具體的地區當中。系統地構建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等之間的聯系,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對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這部分知識的處理,設計了視頻導入,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東南亞的初步印象,提出問題:東南亞在哪里 進入第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學習,充分將已學過的方法運用到東南亞地區,結合地理位置推測東南亞的氣候特征,氣候會影響河流的流量,而河流的流向又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建立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東南亞富饒的物產,采用菠蘿飯和橡膠林進行引入,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以此進入東南亞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學習。聯系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得出東南亞盛產熱帶經濟作物的結論。中國的近鄰這部分知識有兩塊內容:一是東南亞城市和人口沿河分布,這部分知識需要學生讀圖總結分布特征,并且結合所學分析原因;二是東南亞華人和華僑數量多的特征,這和它中國近鄰的位置密切相關。東南亞和中國不僅僅山水相依,在經濟文化上也聯系密切。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法、讀圖分析法、交流討論法、圖表歸納總結法、邏輯思維導圖法。資源與工具教科書、地理圖冊、填充圖冊、、多媒體課件、東南亞地形分布圖、馬六甲海峽示意圖、中南半島地形分布圖、東南亞物產分布圖、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課時安排2課時。第1課時 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馬六甲海峽【學習目標】1.結合東南亞地形分布圖、馬六甲海峽示意圖說出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提高學生對區域特征、區域聯系的認知能力。2.結合東南亞地形分布圖,歸納東南亞的地形分布和河流分布特點,舉例說明地形和河流之間的關系。3.結合東南亞氣候分布圖,歸納東南亞氣候的分布及特點。4.通過表格對比認識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形、氣候和河流,加深對東南亞自然環境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學會通過對比歸納得出某區域的自然特征。5.結合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說明地形、氣候對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樹立人地協調觀念。【重點難點】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2.東南亞地形和河流分布特點。導入:一曲《咖喱咖喱》,帶大家走進東南亞,一起欣賞東南亞的自然風光。多媒體展示東南亞景觀圖,這些景觀來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大家知道這些國家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嗎 學生:東南部。教師:對,所以這里被稱為東南亞。設計意圖:東南亞風光旖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問題驅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一、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學生活動:讀東南亞地形分布圖、馬六甲海峽示意圖,完成以下任務。1.找出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認識東南亞的領土組成。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2.描畫出赤道、北回歸線,判斷東南亞所處的熱量帶。北回歸線和赤道穿過,主要位于熱帶地區。3.圈出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描述東南亞的海陸位置。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4.圈出馬六甲海峽,說一說馬六甲海峽位于哪個半島和哪個島之間 人們為什么稱馬六甲海峽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聯系的“咽喉” 馬六甲海峽位于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之間,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5.在圖中找出“花園城市”新加坡,觀察它的位置,說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南端,南扼馬六甲海峽東口,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6.討論:針對馬六甲海峽通航能力的限制,如果要開辟一條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航線,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并說出理由。開挖克拉運河。通過克拉地峽開鑿運河,航線將變短,更加便利。可以有效緩解馬六甲海峽的交通壓力。小結: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南端,南扼馬六甲海峽東口,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東南亞地處低緯(熱帶)地區;處于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最后一題屬于開放性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預設指向為開挖克拉運河,學生如有其他的建議,不能一概否定,可引導他們在可行性方面做進一步思考,從中找出最佳建議。過渡:結合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你能推測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有哪些嗎 它的地形和河流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讀東南亞地形分布圖、東南亞氣候類型分布圖,完成以下任務。1.在地形圖中描畫出東南亞主要的河流,說出這些河流的發源地,用箭頭標出流向。分析地形對河流水文特征(流速、流向)的影響。地勢北高南低,河流自北向南流。上游流經高原山地,流速快;下游流經平原,流速緩慢。2.在東南亞地形分布圖中,觀察中南半島的山脈走向,總結山脈和河流的分布特點;歸納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狹小,地勢崎嶇。3.利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解釋印度尼西亞為什么多火山 結合資料說一說火山的利和弊。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地處板塊交界處,火山眾多。火山噴發會影響全球氣候,破壞環境,引發海嘯和地震,從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是,火山石灰土深厚肥沃,富含大量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4.讀東南亞氣候分布圖等相關資料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東南亞氣候濕熱,以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總結梳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理特征:地形特征 氣候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小結: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地處板塊交界處,火山眾多。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這里氣候濕熱,以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為主。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過了分析自然環境的方法,這里只需要進行方法的遷移即可,重點鍛煉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通過小組探究活動梳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它們的邏輯關系,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認識到了馬六甲海峽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同時學習了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河流的特征。突出對比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自然環境特征。從而形成了對東南亞自然環境的整體印象。五、作業布置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富饒的物產 中國的近鄰【學習目標】1.聯系自然環境特點說明自然環境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綜合思維。2.通過閱讀東南亞物產分布圖,了解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的分布情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3.結合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分布圖,了解東南亞的國家及其首都,能舉例說明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4.了解東南亞是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為東南亞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重點難點】1.自然環境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2.東南亞的國家及其首都,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3.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的分布情況。導入:你吃過泰國、越南的菠蘿飯嗎 你見過成片的橡膠林嗎 走進東南亞,熱帶氣息撲面而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熱帶氣候影響下當地的農業生產。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所熟知的美食進行導入,調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更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一、富饒的物產讀東南亞物產分布圖,完成以下任務。1.在圖中找出東南亞主要的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錫礦的主要分布地區。東南亞物產豐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氣、錫礦占據突出地位。印度尼西亞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錫產量居世界前列。2.在圖中找出東南亞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結合氣候資料分析東南亞成為天然橡膠、棕油、椰子、椰油、蕉麻的最大生產地和出口地的原因。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都是橡膠生產大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是主要的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最大的油棕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出口國。東南亞氣候濕熱,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3.在圖中找出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主產區,從氣候和地形的角度分析這里種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條件。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多為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河流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河流眾多,灌溉水源充足,適合水稻的生長。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小結:濕熱的氣候使得東南亞盛產熱帶經濟作物,尤其是天然橡膠、棕油、椰子、椰油、蕉麻等的產量及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同時濕熱的氣候、平坦的地形也適合種植水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設計意圖: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東南亞物產豐富,尤其是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這部分知識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難度,小組合作探究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建立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的聯系,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過渡:東南亞盛產熱帶作物,物產極為豐富,而且東南亞還是“華人”最集中的地區,同學們,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二、中國的近鄰讀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分布圖,完成以下任務。1.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出東南亞哪些國家和中國接壤,哪些國家是臨海國,哪些國家是內陸國。與中國大陸接壤的國家有:緬甸(內比都)、老撾(萬象)、越南(河內)。唯一內陸國:老撾。2.在圖中描畫出湄公河,根據地勢判斷河流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找出它在中國境內的名稱。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太平洋,在中國境內的名稱是瀾滄江。3.小組合作探究:填寫下列各國首都以及流經那里的河流名稱,找出首都分布的共同點,觀察它們的位置有何共同點,并且分析原因。國家 首都 河流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共同點:城市沿河分布。原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閱讀材料:印度尼西亞兩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中約有六百萬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中約有九百萬華人;新加坡三百萬多人口中華人占74%;菲律賓九千萬人口中華人大約有一百萬,不足1%,但有華裔血統的人口要占大約20 %。多媒體展示東南亞唐人街圖片。4.小組合作討論:為什么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華人最集中的地區 小結:東南亞國家眾多,與我國山水相連。受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主要的首都和城市沿著河流分布,河流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運便利,自然條件優越。設計意圖:通過活動的設計,讓學生了解東南亞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情況。東南亞城市的分布具有典型沿河流分布的特征。人口、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利有弊,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過渡:一路走來,我們欣賞了東南亞美麗的風光,品嘗了東南亞的美食盛宴,同學們,可以將你學到的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整理一下嗎 三、繪制知識樹學生活動:玲玲所畫的東南亞“知識樹”合理嗎 請你提出進一步修改的建議。設計意圖: 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搭建,并關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宏觀把握,知識樹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結合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分析了東南亞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水稻的生長條件以及東南亞盛產熱帶經濟作物的原因。結合城市和人口分布圖,了解了河流對于城市人口分布的影響。深刻理解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了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六、作業布置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