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21張PPT。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九年級上冊對應的課程標準 3-1 20世紀的革命與戰爭年代九年級上冊的時間段 20世紀初—20世紀中期中國:1900—1949(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世界:1900—1945(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舊版教材的關系舊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走向現代世界”新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 中國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第三單元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 界反法西斯戰爭第四單元 中國革命的勝利第一課 全球性的震蕩第二課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第三課 民族復興的新道路第四課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第五課 萬眾一心的抗日戰爭第六課 新中國的誕生綜合探究七 回顧中華民族百年 歷程框架結構教材篇幅與課時舊版教材:44頁,14課時 新版教材:115頁,35課時第一課 世界的格局與第一 次世界大戰 第二課 中國的時局與辛亥 革命 第三課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 生活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 到“五族共和” 第一課 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舊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編寫思路:文明史寫法,勾勒第一次世界大戰概況教學時間:1/2課時教材篇幅:1.5頁教學點位: 大戰概況 凡爾登戰役 科學技術的運用新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3課時,9頁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軍備競賽(與工業革命的關系)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本課時重點通過地圖,了解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知道列強矛盾的由來和矛盾最為集中的地區;體會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列強對外擴張和軍備競賽中的作用。第二課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 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 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形成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 9月,馬恩河戰役(西線戰場)1916年 2月,凡爾登戰役開始(一戰轉折點)1917年 美國、中國、巴西等國對德宣戰,協約國力量增強1918年 奧匈帝國瓦解 11月11日,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宣布投降,一戰 結束戰爭的過程大部分為新增內容對大戰起因的探究(軍國主義論調、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搶占殖民地……) 學習本課時需要關注的問題19世紀,西方國家民族主義思潮興起。對許多人來說,民族主義、民族統一和民族獨立的勝利,以及民族國家的創立已經成為世俗的一種信念。對于大多數熱忱的民族主義者而言,民族代表著更高的真理,也代表著對一種更好的未來生活的集體期望和個體期望。1914年的悲劇就是,在歐洲政治破產的國度里發生的動蕩不安和民族主義沖突,通過同盟體系將那些更先進的國家自動拖向毀滅。[美]R.R.帕爾默著《現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對民族主義的認識:辛亥革命后,民族觀念的變化;民族主義情緒對德國走上法西斯之路的推動……閱讀推薦:何謂民族主義及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構架健康開放的民族主義歷史上國共兩黨的民族主義及其影響楊奎松著《中國現代史研究訪談錄:學問有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通過地圖,了解戰前形勢、主要戰線和重要戰役大戰在哪里爆發?為什么會發生在這里?戰爭爆發前和爆發時,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正確認識戰爭性質與特點辨析:科技在戰爭中的作用(與上一課時工業革命成果、軍備競賽的激烈程度之間的聯系)(戰后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第三課時 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需要關注的問題巴黎和會的概況(各國地位不平等,利益訴求不同)四國的打算《凡爾賽和約》為什么中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一戰前后,歐洲版圖的變化 歐洲版圖如何理解“和平”新增美、日、英、法四國在巴黎和會上的打算一戰前的歐洲一戰后的歐洲第二課 中國的時局與辛亥革命3課時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與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對應)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列強在經濟上的掠奪 觀點的辨析 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以孫中山為代表的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努力 清政府的改革與努力本課時內容與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對應,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新政”立憲 大部分為新增內容第二課時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四川保路運動(起義導火索)武昌起義的過程辛亥革命的形勢(地圖)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創建南京臨時政府與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南北議和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注意對其評價)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大部分為新增內容第一課時所述民族工業的發展——集股自籌鐵路本課時所述保路運動背景——鐵路國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亡注意幾點歷史線索的清晰、完整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以肯定其積極意義為主)民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它結束了長達二千余年的王朝時代。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不僅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革命傳統的夢想,而且還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訴求。……但是,革命并不徹底,而且產生了許多不幸的后果。——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的統治,揭開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頁。從此,中國不再被稱為“帝國”,而稱為“民國”。由“帝”而“民”,標示著國家性質以及人們地位的變化。盡管以后的歷史實際常名不副實,“民國”并不真正屬于人民。但是,至少在理論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充分享有各種自由和權利,而國家的統治者卻成為人民的“公仆”。——楊天石著《帝制的終結:簡明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所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大地上樹起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從而有利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第三課時 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舊版教材中的北洋政府大部分為新增內容新版教材的變化教材篇幅:3頁 教學時間:1課時點位: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獨攬大權的措施 臨時政府從南京遷至北京 改組內容,委任親信 削弱革命派力量 擴張武力(向列強借款) 脅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民國初期共和與專制的較量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4年,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 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該國號中華帝國 護法運動 1916年,袁世凱撤銷帝制,郁郁而死軍閥割據 形勢圖 只需了解直系軍閥、皖系軍閥和奉系軍閥的大致控制范圍即可,無需記憶人名 感受北洋政府統治下的軍閥割據的形勢和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第三課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與舊版教材基本接近,稍微調整和修改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探究目的勾勒中華民族實體和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線索,加強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在第一二課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理解和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培養拓展性思維。新增感受“多元一體”本環節強調結合學生已有歷史知識,感性認識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形成過程。與八下教材有關的民族交流會聚探究“驅除韃虜”保國保種1898甲午戰爭1894-1895驅除韃虜,恢復中華1905本環節通過聯系民族危機和社會背景展開。首先呈現史實,表明民族危機 日益嚴重。回顧一下,同盟會的綱領是什么?它的誕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當時,有人將同盟會革命綱領中的“恢復中華”理解為在漢族聚居的18個省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然后通過活動設計,表明20世紀初的危機。走向“五族共和”明確區分“種族革命”與“民族革命”,表達了“五族共和”的轉變,強調中華民族一體。闡釋何謂小民族主義,何謂大民族主義,提倡后者。說明民族觀念的轉變“驅除韃虜”“五族共和”本環節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觀念的轉變。第一課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的建立和發展第二課 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第三課 美國的資本主義改革第四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的開始第五課 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 難歷程綜合探究二 歷史地認識多樣 的發展道路 第一課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第一課時 俄國十月革命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注意以下幾點即可:閱讀卡“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在原教材基礎上強化了思想內涵。教材中增加了生動的細節描述。活動設計引導學生更加客觀真實地認識攻占冬宮的史實。第二課時 蘇聯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新增內容史實新經濟政策 (列寧)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人物斯大林體制需要注意的問題講述新經濟政策時,不強調此前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概念 。知道蘇聯成立的時間,注意俄國、蘇俄、蘇聯三者的區別。知道蘇聯開展工業化的方式(五年計劃)難點 如何評價蘇聯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二課 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第一課時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篇幅增加,點位更加突出。凱末爾革命——贏得國家獨立土耳其改革——建成現代文明國家以土耳其、印度為例,說明這一時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轉型;客觀認識重要歷史人物的作用但不夸大,仍以兩國發展道路的選擇為主。需要注意的問題了解“奧斯曼帝國”與“土耳其”之間的關系(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均使用的是奧斯曼帝國)。講述土耳其改革時,以文字改革為重點,世俗化改革可簡單帶過。第二課時 印度的覺醒新增課時教材結構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雙重影響(與八下教材的聯系)20世紀初,印度國民意識的增強,推動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重點從非暴力思想到非暴力不合作的轉變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特點第一課時 30年代的大危機第三課 美國的資本主義改革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篇幅增加,層次更加清楚。與舊版教材相比,新增的點位與形式的變化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與表現 繁榮背后潛在的危機危機爆發后的種種表現與特點數據的運用 重點重點時間兩條線索 難點危機為什么會從美國擴展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重點第二課時 羅斯福新政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基本框架未變。與舊版教材相比,新版作如下調整開篇增加胡佛政府反危機措施增加羅斯福上臺背景的介紹 課例 胡佛和羅斯福面對嚴重危機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自由放任政策;實行新政,國家干預經濟如果你是當時的美國選民,你會把選票投給誰?為什么? 胡佛的競選主題是“促進自愿主義、個人自由主義、聯邦不對市場進行經濟干預……” ——《美國通史》羅斯福在競選中承諾:“我向你們保證,我不會讓你們空歡喜一場的。我會把新政貫徹到每個方面… … ——《羅斯福傳》析新政背景PK胡佛羅斯福PK1 575萬票—2 280萬票59票—472票 問題一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總結歸納的能力。根據資料,可歸納出以下方面的問題。 金融、財政、貿易、工業、農業、社會……問題二重在激發學生歷史想象能力,與危機中的人們感同身受,既知道危機的嚴重性,又理解人們在演講中看到的希望。增加羅斯福就職演說的材料 降低新政措施的難度 課例 小組活動:尋危局表現 探新政舉措——要求:根據羅斯福就職演說,金融組、工業組、農業組、社會保障組的組員合作,尋找各領域危局表現,探究新政舉措。2.金融組、工業組、農業組、社會保障組的代表以爐邊談話的形式分別展示探究成果。 議新政舉措(復興、改革和救濟) 危局 銀行倒閉 舉措整頓銀行,監督復業,實行國家對銀行貨幣的控制管理,規范股票市場 領域企業破產或削減產品,工人失業 立法調整生產規模;立法保護工人權利,規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標準,使工人有權組織工會 農業農民收入減少或破產,農產品滯銷 減少產量,提高價格 失業流浪人員多,社會不穩定 以工代賑,大力興建公共工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和就業金融農業工業史地綜合: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以工代賑,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交代地理概況和TVA項目的背景經濟、社會地理 自然背景 人文強化案例的有效性 位置:美國的東南部流域范圍:田納西州、密西西比州、亞拉巴馬州、佐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弗吉尼亞州和肯塔基州的部分地區 自然背景:參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 ——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1.地形 2.氣候 3.水系(田納西河在全國航運體系中的地位) 4.礦產資源 第四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舊版教材 2課時 “中華民族的覺醒”歷史性的轉折新版教材 3課時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一課時 新文化運動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基本框架未變。第二課時 “五四”運動注意與第一單元巴黎和會的聯系 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基本框架未變。 我又生氣又沮喪,憤慨這一拒絕使得尋求妥協的種種方法均告失敗。我已清楚,中國無路可走,只有斷然拒簽。 那是大清晨……汽車緩緩行駛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覺得一切都是那樣暗淡——那天色、那樹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這一天必將被視為一個悲慘的日子,留存于中國歷史上。同時,我暗自想象著和會閉幕典禮的盛況,想象著當出席和會的代表們看到為中國全權代表留著的兩把座椅上一直空蕩無人時,將會怎樣地驚異、激動。這對我、對代表團全體、對中國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中國的缺席必將使和會,使法國外交界、甚至使整個世界為之愕然,即便不是為之震動的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08—209頁。知道“五四”運動的意義,它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關系“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教師可將該點作為本課總結,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思想基礎) 以李大釗為代表(新增)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階級基礎) 共產黨早期組織 (組織基礎)“南陳北李”第三課時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本課時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基本框架未變。第五課 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舊版教材 1課時 從北伐戰爭到紅色根據地的建立新版教材 3課時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本課3課時內容是在舊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訂,基本框架未變。修訂作如下調整:根據課程標準增加相關內容,如秋收起義與井岡山道路、土地革命適當增加事件背景介紹,如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國共雙方的需求適當的史地結合,增加地圖設計,如井岡山根據地示意圖……難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土地革命綜合探究二 歷史地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新的發展道路新在何處 以俄國為例現代化模式(發展道路)資本主義現代化(西歐、美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俄國)——20世紀以后新的發展模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轉型(土耳其、印度)新增內容新的發展道路各不相同 以俄國、土耳其為例俄國與土耳其在經濟發展水平、工人階級數量、馬克思主義傳播、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兩國所走的“新的發展道路”不相同。客觀呈現兩國發展道路,不予評價歷史地認識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曾經的探索以俄為師,選擇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本探究環節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1.發展道路的選擇提示:中國與俄國發展道路相同,但實現發展道路 的革命道路不同俄國:首都的暴動,奪取政權中國:農村包圍城市以俄為師,又不同于俄國的革命新道路2.實現發展道路的革命新道路的選擇如何評價多樣的發展道路側重學習歷史評價方法“歷史地認識”尊重發展道路的多樣性第一課 中國抗日戰爭第二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爆發與擴大第三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的轉折與勝利綜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 斯戰爭中看中 國的地位與作 用 ?第一課 中國抗日戰爭舊版教材 2課時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全民族的抗戰新版教材 4課時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 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全民族的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本課4課時內容是在舊版教材2課時內容基本上的修訂,基本框架未變。遵循抗戰的時序,采用時間與主題結合的方式,清晰展現抗戰歷程例如,明顯按照時序編寫的是:第一課時 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 第二課時 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以主題式為主,兼顧時序的是:第三課時 全民族的抗戰第四課時 抗日戰爭的勝利根據課程標準,合理增加教學內容例如,篇幅由舊版教材的7頁增加到11頁,強調史實發生的前因后果。“九一八”事變日本為何發動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的經過國民政府的反應“一·二八事變”……充分運用地圖,再現抗戰畫卷例如,如抗戰期間的重要戰役示意圖。正文講述了平型關戰役和臺兒莊戰役,閱讀卡講述百團大戰。強調抗戰勝利的多種因素注意: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反法西斯同盟國對中國援助的相關內容,教學時可初步了解。在后面上到二戰勝利的內容時再展開講述。第二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第三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與勝利舊版教材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0.5課時 新版教材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5課時 新增內容編寫思路以時間為序,勾勒戰爭進程圍繞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戰役、會議與決定等展開第二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大戰的爆發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要點意大利在20世紀20年代建立法西斯統治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戰爭準備德國為戰爭所作的準備希特勒反猶排猶政策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綏靖政策與《慕尼黑協定》一戰后,戰勝國意大利為什么會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一戰后,戰敗國德國接受了怎樣的處罰?經濟危機又給德國帶來哪些影響?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為什么能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法西斯專政?圍繞上述要點,需要梳理的問題 希特勒為發動戰爭作了哪些準備?德國如何一步步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20世紀30年代末,面對德國的擴張,西方大國采取了什么樣的政策?(綏靖政策)第二課時 大戰的爆發 大戰爆發時間,標志性事件德國閃電戰的戰略戰術與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學習本課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時間段: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 ——1940年9月,軸心國軍事同盟正式形成德國短期內迅速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原因結合地圖,分析英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后面臨的局勢和采取的措施丘吉爾不列顛之戰教材86頁資料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防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的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饑餓之中……——丘吉爾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卷“最輝煌的時刻”上部第一分冊,第五章“援救敦刻爾克”,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170頁。英國政府態度的轉變:從綏靖政策到不列顛之戰第三課時 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本課時圍繞如下兩個標志性時間和事件展開 蘇德戰場:蘇聯—德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戰前局勢戰爭初期的戰場形勢(列寧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德國陸軍在二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閃電戰的破產 問題123太平洋戰場:美國—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為真正的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美國對珍珠港事件的反應思考:蘇聯和美國相繼卷入戰爭意味著什么?第三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與勝利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戰的轉折雅爾塔會議與德日投降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戰的轉折本課時要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1年8月,《大西洋憲章》為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奠定基礎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 意義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各戰場的轉機本部分教材按照戰役的重要性編排,重點識記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 斯大林格勒戰役 地理位置 蘇德戰爭的根本轉折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教材87頁地圖太平洋戰場 中途島海戰——日本喪失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機北非戰場 阿拉曼戰役——盟軍將德意軍隊趕出埃及……1943年5月,北非戰事結束盟軍登陸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臺,軸心國開始瓦解重要會議可結合84頁“馬奇諾防線”地圖查找諾曼底的位置,討論為什么在此處登陸;結合圖3-51體會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場面;從戰爭史看和推動戰爭進程等多方面體會戰役的意義……第二課時 雅爾塔會議與德日投降 1945年本課時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圍繞以下要點展開:2月,雅爾塔會議本內容在舊版教材的位置九年級全一冊第一課“戰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課時“‘兩極’與‘冷戰’”編排目的僅作為兩極、冷戰和德國分裂的背景本內容在新版教材的位置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第二課時“雅爾塔會議與德日投降”內容的變化 增加會議的主要內容 表明該會在二戰進程中的地位 客觀評價會議的作用4月,柏林戰役——歐洲戰事的結束7月,波茨坦會議與《波茨坦公告》8月6日、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9日,蘇軍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戰的性質注意本部分內容與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之間的重合。綜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回顧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回顧與總結第一課抗日戰爭 (國內戰場)新增內容教學案例課堂探究:抗戰局勢如此艱難,為什么中國政府還要派軍赴緬甸參與對日作戰?講述中國赴緬遠征軍的故事 (國際戰場)教材97頁資料與問題課堂探究:(4)根據所示地圖,結合七年級所學內容,分析緬甸、印度等國與中國接壤部分的地理環境概況。教學案例比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注意: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應與第一單元巴黎和會,以及第二單元“五四”運動聯系起來能夠結合教材第98頁的年代尺,感受二戰期間以及二戰結束后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二戰期間重要國際會議中的中國身影比較與說明明確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中國戰場面臨的壓力中國抗擊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軍師團編制計算,“七七”事變到1945年,日軍歷年投入到中國關內戰場上的陸軍,最多的年份占編制總額90%,最少的一年占35%,八年中平均每年占76.4%。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陸軍主力仍分布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摧毀的日軍有生力量數目最大。——劉大年主編《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總序第4頁。中國戰場抵制的日軍美、蘇、英三國領導人對中國戰場的評價1939年9月課堂探究:(11)想象一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如果中國沒有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結果會怎樣?1940年5月1940年12月1941年3月1941年4月1941年7月1941年12月1942年6月1942年11月1942年12月1943年7月1943年12月1944年6月1944年8月1944年12月1945年5月1945年8月1945年9月推薦閱讀:楊奎松《紀念抗戰,反思自我》第一課 兩種命運的決戰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綜合探究四 回顧近代中國 的百年歷程本單元2課3課時內容是在舊版教材2課時內容基本上的修訂,根據新的課程安排,個別內容在教材中的編排順序有所調整。舊版教材 2課時 兩種命運的決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新版教材 3課時第一課 兩種命運的決戰 內戰的爆發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第一課 兩種命運的決戰第一課時 內戰的爆發本課時要點中共七大與國民黨六大提出的不同建國主張重慶談判 內戰爆發內戰初期國共兩黨力量對比與發生的變化第二課時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本課時要點國統區的社會面貌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對比 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通過讀圖,了解三大戰役基本信息宏大的戰爭場面戰爭指揮者解放區農民和平解放第二課 新中國的誕生本課時要點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渡江戰役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綜合探究四回顧近代中國百年歷程感懷人民英雄紀念碑重溫百年奮斗歷程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本探究是在舊版教材基礎上的調整和修改。新增內容對浮雕主題的探究(參見教參中的參考資料)認識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